1. 雲集海內外兩岸三地97位名傢大師,從章太炎、梁啓超到魯迅、周作人、豐子愷、梁實鞦、林語堂、硃自清、弘一、老捨、巴金、硃光潛、瀋從文、孫犁、丁玲、汪曾祺、賈平凹、王安憶……名傢名作薈萃,盡顯人文之美。
2. 全叢書434篇文章,文學為經,文化為緯,依內容分成十冊,每冊對應一個生活文化主題,十冊構成中國人生活的十個重要側麵。讀文章就是讀生活、讀文化,就是讀人生。
3. 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獨具影響力的三位學者陳平原(北大中文係教授)、錢理群(北大中文係教授)、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教授)曆時一年,為萬韆讀者度身甄選;專業眼光,菁華品質。
4. 叢書既囊括《西湖的雪》《鞦天的況味》《鴨窠圍的夜》《想北平》《論“他媽的”》《給亡婦》《秦腔》……這樣的名作,也選采瞭許多不見錄於一般選本的遺珠,更全麵、豐富地錶現瞭20世紀中國散文精粹。
5. 叢書選文廣泛,內容重描述不重概括;文章揮灑自如,妙趣橫生;篇幅適中,隨讀隨止。用更少的時間閱讀更經典的文字,過更從容的生活。
6. 特彆邀請專業主播為全部文章錄製朗誦音頻,掃描二維碼,即可收聽。上下班途中、散步休息……隨時隨地,視聽結閤,拉近你與經典的距離。
7. 該叢書選編者和作者,大都浸淫漢語寫作數十年乃至一生,他們通曉漢語音韻節律,精通遣詞造句。閱讀這些文字,對提升美學鑒賞、提高寫作都大有益處。
8. 叢書中尚在版權期內的文章,除個彆作傢作品外,所選文章均獲得作者或版權繼承人的閤法授權,從而保證瞭選文完整性、quanwei性。
9. “漫說文化”叢書不僅適閤成人、本專科院校學生提高文學、文化素養閱讀,更可作為初高中學生課外閱讀之用。
10. 全書風格明快,富於變化;內外雙封設計,采用燙、印、專色多種工藝;排版考究、舒闊; 147×210mm小開本,方便攜帶;內文選取80g高階米白膠闆紙,字跡清晰,不傷眼。
《男男女女》
魯迅、梁實鞦、聶紺弩 等著 黃子平 編
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
《男男女女》是一本十來萬字的、談論“男與女”專題的、帶點兒文化意味的集子,由黃子平選編,共收錄瞭魯迅、周作人、硃自清、林語堂、孫犁等23位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大傢的38篇文章,文體、主題、語言和觀念均駁雜不純,散而且雜,卻也嚮讀者展示瞭他們在看待“男與女”這一亙古常談話題時各自的角度和有趣的觀點,可謂大傢小作,閱讀起來興味十足又頗得啓發。
丨《父父子子》
魯迅、周作人、豐子愷 等著 錢理群 編
喊你隻需要兩個字,懂你卻用瞭一生。
《父父子子》一書由錢理群選編,收錄瞭硃自清、豐子愷、周作人、魯迅、傅雷等23位大傢描寫的“人生裏基本的事實,單純的,普遍的,平庸的,近人情的經驗”,39篇關於親子之情、母愛天性、師長觀念和“愛”的哲學“的“倫”題材作品,既“真”且“純”,不僅錶現瞭真摯的親子之愛,尊父之情,而且有著相當深廣的曆史、文化內涵,也包含瞭對於文學藝術本質的思考與感悟。
丨《讀書讀書》
周作人、林語堂、老捨 等著 陳平原 編
你看過的書後都會長成你的骨頭和肉。
《讀書讀書》是一本關於“讀書”“買書”“藏書”這一讀書人雅事的集子,由陳平原編寫,共收入瞭林語堂、老捨、周作人、王力、葉靈鳳等24位知名學者、作傢的48篇文章,帶你分享他們的讀書智慧和心得。讀書是一輩子的樂事,正因為其樂無窮,纔引得一代代讀書人如癡如醉。隨便翻翻,也許在書中,你也能發現自己的影子。
丨《閑情樂事》
梁實鞦、周作人、林語堂 等著 陳平原 編
留一些白,纔是生活好的模樣。
《閑情樂事》這一集子裏收入的基本上都是“閑文”,由陳平原選編,搜集瞭周作人、林語堂、豐子愷、梁實鞦、賈平凹等23位作傢的所謂“士大夫趣味”作品,所收的43篇文章涵蓋瞭“食”“衣”“住”“行”等更對中國文人口味的消閑之事,後殿以一組忙閑之辯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作傢個體性情的自然流露,都是“生活的藝術”的散文小品。“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人生的精義就在於如何把握“忙”與“閑”之間這個頗為微妙的“度”。
丨《世故人情》
魯迅、老捨、周作人 等著 錢理群 編
願曆經韆帆,歸來仍是少年。
《世故人情》是一本由錢理群選編的文集,所謂“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種人生智慧與政治智慧。全書節選瞭22位在現當代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大傢如魯迅、老捨、聶紺弩、鬱達夫、葉聖陶等人的散文和小品文,通過選入的這46篇文章嚮讀者展現瞭一個個鮮活而又充滿情趣的精神世界。選文短小精煉,意旨深遠,語言幽默,是諸多大傢人生經驗的凝練總結,是他們長時期的思考琢磨融鑄成的智慧雋語,給人啓發。真誠,不做作。
陳平原
1954-
廣東潮州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座高峰。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係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
他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領域有著精深研究和獨到見解。
代錶作品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等。
錢理群
1939-
生於重慶,祖籍浙江杭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獨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彆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曆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學界的重視與尊重,被認為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
代錶作品丨《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1948:天地玄黃》等。
黃子平
1949-
廣東梅州人,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傢、文學史傢。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標誌性人物。
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教授多年,並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其獨到提法如“深刻的片麵”“創新的狗追得我們連撒尿的功夫也沒有”等,廣為學界稱道。
代錶作品丨《沉思的老樹的精靈》《灰闌中的敘述》等。
《閑情樂事》
北京的茶食 ◎ 周作人 | 001
喝茶 ◎ 周作人 | 003
談吃 ◎ 夏丏尊 | 007
我的戒煙 ◎ 林語堂 | 011
吃茶文學論 ◎ 阿英 | 016
吃瓜子 ◎ 豐子愷| 020
吃酒 ◎ 豐子愷| 027
辣椒 ◎ 王力| 032
奇特的食物 ◎ 王力| 036
煙 ◎ 吳組緗| 040
茶館 ◎ 黃裳| 047
止酒篇 ◎ 宋雲彬| 051
吃粥有感 ◎ 孫犁| 056
十載茶齡 ◎ 邵燕祥| 059
陝西小吃小識錄 ◎ 賈平凹| 062
壺邊天下 ◎ 高曉聲| 071
入廁讀書 ◎ 周作人| 009
古書可讀否的問題 ◎ 周作人| 014
再論綫裝書 ◎ 陳源| 016
讀書的藝術 ◎ 林語堂| 022
論讀書 ◎ 林語堂| 030
吸煙與教育 ◎ 林語堂| 040
考而不死是為神 ◎ 老捨| 042
讀書 ◎ 老捨| 044
讀書 ◎ 葉聖陶| 048
重讀之書 ◎ 葉靈鳳| 051
讀書界的風尚 ◎ 馮至| 053
事事關心 ◎ 馬南邨| 058
與友人論學習古文 ◎ 孫犁| 061
“書讀完瞭” ◎ 東方望| 067
談讀書和“格式塔” ◎ 金剋木| 077
書呆子 ◎ 王力| 084
戰時的書 ◎ 王力| 089
書癡 ◎ 葉靈鳳| 094
書齋趣味 ◎ 葉靈鳳| 097
書癡 ◎ 黃裳| 099
我之於書 ◎ 夏丏尊| 106
版本小言 ◎ 阿英| 108
論書生的酸氣 ◎ 硃自清 | 112
藏書印 ◎ 唐弢 | 122
藏書票 ◎ 唐弢 | 125
書和迴憶 ◎ 黃永玉| 127
讀書諸相 ◎ 許國璋| 132
舊書鋪 ◎ 茅盾| 137
舊書店 ◎ 葉靈鳳| 142
賣書 ◎ 郭沫若| 144
買書 ◎ 硃自清| 148
恨書 ◎ 宗璞| 151
《西諦書話》序 ◎ 葉聖陶| 155
訪箋雜記 ◎ 鄭振鐸| 158
售書記 ◎ 鄭振鐸| 167
《劫中得書記》序 ◎ 鄭振鐸| 172
《劫中得書記》新序 ◎ 鄭振鐸| 177
書的夢 ◎ 孫犁| 182
我的二十四史 ◎ 孫犁| 189
姑蘇訪書記 ◎ 黃裳| 192
東京的書店 ◎ 周作人 | 198
三傢書店 ◎ 硃自清 | 204
書林即事 ◎ 唐弢 | 213
琉璃廠 ◎ 黃裳| 219
城隍廟的書市 ◎ 阿英| 227
西門買書記 ◎ 阿英| 237
|編輯附記| ◎ 241
《男男女女》
我之節烈觀 ◎ 魯迅| 001
娜拉走後怎樣 ◎ 魯迅 | 012
狗抓地毯 ◎ 周作人 | 019
讀《性的崇拜》 ◎ 周作人 | 023
女人 ◎ 硃自清 | 026
關於女子 ◎ 徐誌摩 | 033
太監 ◎ 周作人 | 046
三八節有感 ◎ 丁玲| 072
論娼妓 ◎ 聶紺弩| 078
論武大郎 ◎ 聶紺弩| 082
女人的禁忌 ◎ 周作人| 092
女人 ◎ 梁實鞦| 099
男人 ◎ 梁實鞦| 104
初戀 ◎ 周作人| 108
墓 ◎ 何其芳| 111
水樣的春愁 ◎ 鬱達夫| 118
哀歌 ◎ 何其芳| 125
嫁衣 ◎ 陸蠡| 130
紅豆 ◎ 陸蠡| 137
刪去的文字 ◎ 孫犁| 140
夫婦公約 ◎ 蔡元培| 145
無謂的界綫 ◎ 葉聖陶| 149
給亡婦 ◎ 硃自清| 155
擇偶記 ◎ 硃自清| 160
婆婆話 ◎ 老捨| 163
夫婦之間 ◎ 王力| 170
結婚典禮 ◎ 梁實鞦| 174
終身大事 ◎ 蕭乾| 178
亡人逸事 ◎ 孫犁| 189
站在門外的人 ◎ 張辛欣| 194
關於傢務 ◎ 王安憶| 200
|編輯附記| ◎ 205
《父父子子》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 魯迅| 001
祖先崇拜 ◎ 周作人 | 014
關於《我的兒子》的通信 ◎ 鬍適 | 017
小孩的委屈 ◎ 周作人 | 023
《二十四孝圖》 ◎ 魯迅| 025
傢庭為中國之基本 ◎ 魯迅| 032
傢之上下四旁 ◎ 周作人 | 034
傢 ◎ 方令孺 | 042
論蓮花化身 ◎ 聶紺弩| 045
傢長 ◎ 李健吾| 048
無傢樂 ◎ 冰心 | 052
啊,你盼望的那個原野 ◎ 嚴文井| 057
寄小讀者 ◎ 冰心| 064
我的祖母之死 ◎ 徐誌摩 | 069
背影 ◎ 硃自清| 085
崇高的母性 ◎ 黎烈文| 088
芭蕉花 ◎ 郭沫若| 096
怎樣做母親 ◎ 聶紺弩| 100
我的母親 ◎ 老捨| 114
母親的記憶 ◎ 孫犁| 121
若子的病 ◎ 周作人| 124
一個人在途上 ◎ 鬱達夫| 128
給我的孩子們 ◎ 豐子愷| 136
兒女 ◎ 豐子愷| 140
作父親 ◎ 豐子愷| 144
做瞭父親 ◎ 葉聖陶| 148
|編輯附記| ◎ 206
《世故人情》
小雜感 ◎ 魯迅| 001
反“漫談” ◎ 魯迅| 006
查舊帳 ◎ 魯迅| 009
說“麵子” ◎ 魯迅| 011
犧牲謨 ◎ 魯迅| 015
世故三昧 ◎ 魯迅| 019
爬和撞 ◎ 魯迅| 023
幾乎無事的悲劇 ◎ 魯迅| 025
“混” ◎ 唐弢| 028
湊熱鬧 ◎ 柯靈| 030
論拍馬 ◎ 聶紺弩| 032
談妒 ◎ 孫犁| 035
貪婪生下的一群兒女 ◎ 秦牧| 039
寫信 ◎ 老捨| 046
小病 ◎ 老捨| 048
相片 ◎ 老捨| 051
作客者言 ◎ 豐子愷| 056
勸菜 ◎ 王力| 066
忙 ◎ 王力| 070
說話 ◎ 王力| 074
客 ◎ 梁實鞦| 077
握手 ◎ 梁實鞦| 081
鼕至之晨殺人記 ◎ 林語堂| 084
囚綠記
陸 蠡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傢公寓裏。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麵,紙糊的牆壁和天花闆,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捲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鍾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綫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纔退齣,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裏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於選定瞭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這房間靠南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並且左下角是打碎瞭,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齣。圓窗外麵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纔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裏的夥計替我提瞭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瞭截爽直使公寓裏夥計都驚奇瞭。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瞭。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纍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颱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麵朝牆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並不感到孤獨。我忘記瞭睏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瞭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於這片綠色。我開始瞭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瞭解航海的冒險傢望見海麵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顔色。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捲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縴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瞭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齣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裏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藉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藉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瞭。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瞭一種“生的歡喜”,超過瞭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裏,地麵是新鋪的泥土,未除淨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齣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後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裏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嚮。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捲須,都朝原來的方嚮。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瞭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瞭這永遠嚮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瞭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係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瞭青蒼的顔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瞭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瞭。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迴南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齣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蘆溝橋事件發生瞭。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瞭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於在一天早晨候到瞭。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瞭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嚮它緻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瞭。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麵的時候,會和我麵生麼?
(選自《囚綠記》,文化生活齣版社1940年8月版)
|再 記|
轉眼間,十三年過去瞭。眼看復旦大學版“漫說文化叢書”售罄,“領讀文化”的康君再三慫恿,希望重刊這套很有意義的小書。
隻要版權問題能解決(此次重刊,刪去個彆版權無法落實的),讓舊書重新煥發青春,何樂而不為?更何況,康君建議請專業人士朗讀錄音,轉化為二維碼,隨書付印,方便通勤路上或廚房裏忙碌的諸君隨時傾聽。
某種意義上,科技正在改變國人的閱讀習慣,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聽書”成瞭時尚。對於傳統中國文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種新的挑戰。可對於現代中國散文來說,卻是歪打正著。因為,無論是鬍適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還是周作人的“有雅緻的白話文”,抑或葉聖陶的主張“作文”如“寫話”,都是強調文字與聲音的緊密聯係。
不僅看起來滿紙繁花,意蘊宏深,而且既“上口”,又“入耳”,兼及聲調和神氣,這樣的好文章,在“漫說文化叢書”中比比皆是。
如此說來,“舊酒”與“新瓶”之間的碰撞與對話,很可能産生絕妙的奇幻效果。
2018年3月21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序|
陳平原
據說,分專題編散文集我們是始作俑者,而且這一思路目前頗能為讀者接受,這纔真叫“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初編這套叢書時,考慮的是我們自己的趣味,能否暢銷是齣版社的事,我們不管。並非故示清高或推卸責任,因為這對我們來說純屬“玩票”,不靠它賺名聲,也不靠它發財。說來好玩,最初的設想隻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讀、裝幀好看的小書,可以送朋友,也可以擱在書架上。如今書齣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歡,願把它放在自己的書架上隨時欣賞把玩的卻極少。好文章難得,不敢說“野無遺賢”,也不敢說入選者皆“字字珠璣”,隻能說我們選得相當認真,也大緻體現瞭我們對20世紀中國散文的某些想法。“選傢”之事,說難就難,說易就易,這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記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學齣版社約我編林語堂散文集。此前我寫過幾篇關於林氏的研究文章,編起來很容易,可就是沒興緻。偶然說起我們對20世紀中國散文的看法,以及分專題編一套小書的設想,沒想到齣版社很欣賞。這樣,1988年暑假,錢理群、黃子平和我三人,又重新閤作,大熱天悶在老錢那間10平方米的小屋裏讀書,先擬定體例,劃分專題,再分頭選文;讀到齣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當即“奇文共欣賞”;不過也淘汰瞭大批徒有虛名的“名作”。開始以為遍地黃金,撿不勝撿;可沙裏淘金一番,纔知道好文章實在並不多,每個專題纔選瞭那麼幾萬字,根本不夠原定的字數。開學以後又泡圖書館,又翻舊期刊,到1989年春天纔初步編好。接著就是撰寫各書的前言,不想隨意敷衍幾句,希望能體現我們的趣味和追求,而這又是頗費斟酌的事。一開始是“玩票”,越做越認真,變成撰寫20世紀中國散文史的準備工作。隻是因為突然的變故,這套小書的誕生小有周摺。
對於我們三人來說,這遲到的禮物,最大的意義是紀念當初那愉快的學術對話。就為瞭編這幾本小書,居然“大動乾戈”,臉紅耳赤瞭好幾迴,實在不夠灑脫。現在迴想起來,確實有點好笑。總有人問,你們三個弄瞭大半天,就編瞭這幾本小書,值得嗎?我也說不清。似乎做學問有時也得講興緻,不能老是計算“成本”和“利潤”。惟一有點遺憾的是,書齣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麼好看。
這套小書最錶麵的特徵是選文廣泛和突齣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則是我們對“散文”的獨特理解。從章太炎、梁啓超一直選到汪曾祺、賈平凹,這自然是與我們提齣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密切相關。之所以選入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純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藉此凸現20世紀中國散文與傳統散文的聯係。魯迅說五四文學發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麯和詩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機》),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穩中求變,守舊齣新,更多得到傳統文學的滋養。周作人突齣明末公安派文學與新文學的精神聯係(《雜拌兒跋》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反對將五四文學視為歐美文學的移植,這點很有見地。但如以散文為例,單講輸入的速寫(Sketch)、隨筆(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夠,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響也還不夠;魏晉的清談,唐末的雜文,宋人的語錄,還有唐宋八大傢乃至“桐城謬種選學妖孽”,都曾在本世紀的中國散文中産生過遙遠而深沉的迴音。
麵對這一古老而又生機勃勃的文體,學者們似乎有點手足無措。五四時輸齣“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證明用白話文也能寫齣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為隻能寫景和抒情;雖然由於魯迅雜文的成就,政治批評和文學批評的短文,也被劃入散文的範圍,卻總歸不是嫡係。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隻能是風花雪月加上悲歡離閤,還有一連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詞,甜得發膩,或者藉用徐誌摩的話:“濃得化不開”。至於學者式重知識重趣味的疏淡的閑話,有點苦澀,有點清幽,雖不大容易為入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賞,卻更得中國古代散文的神韻。不隻是逃避過分華麗的辭藻,也不隻是落筆時的自然大方,這種雅緻與瀟灑,更多的是一種心態、一種學養,一種無以名之但確能體會到的“文化味”。比起小說、詩歌、戲劇來,散文更講渾然天成,更難造假與敷衍,更依賴於作者的纔情、悟性與意趣——因其“技術性”不強,很容易寫,但很難寫好,這是一種“看似容易成卻難”的文體。
選擇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橫生的散文分專題匯編成冊,一方麵是讓讀者體會到“文化”不僅凝聚在高文典冊上,而且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為你所熟悉的一種情感,一種心態,一種習俗,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則是希望藉此改變世人對散文的偏見。讓讀者自己品味這些很少寫景”也不怎麼“抒情”的“閑話”,遠比給齣一個我們認為準確的“散文”定義更有價值。
當然,這隻是對20世紀中國散文的一種讀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讀法。在很多場閤,沉默本身比開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說明問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我們淘汰瞭不少名傢名作,這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憤怒。無意故作驚人之語,隻不過是忠實於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說文化”這一特殊視角。不敢保證好文章都能入選,隻是入選者必須是好文章,因為這畢竟不是以藝術成就高低為惟一取捨標準的散文選。希望讀者能接受這有個性有鋒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見的“漫說文化”。
1992年9月8日於北大
|附 記|
舊書重刊,是大好事,起碼證明自己當初的努力不算太失敗。十五年後翩然歸來,依照慣例,總該有點交代。可這“新版序言”,起瞭好幾迴頭,全都落荒而逃。原因是,寫來寫去,總擺脫不瞭十二年前那則舊文的影子。
因為突然的情事變故,這套書的齣版略有耽擱——前五本刊行於1990年,後五本兩年後方纔麵世。以當年的情勢,這套無關傢國興亡的“閑書”,沒有胎死腹中,已屬萬幸。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這十冊小書齣版後,竟大獲好評,獲得首屆(1992)新聞齣版署直屬齣版社優秀圖書選題一等奬。我還因此應邀撰寫瞭這則刊登在1992年11月18日《北京日報》上的《漫說“漫說文化”》。此文日後收入湖南教育齣版社版《漫說文化》(1997)和北京大學齣版社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漫說文化》(2004),流傳甚廣。與其翻來覆去,車軲轆般說那麼幾句老話,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引入這則舊文,再略加補正。
叢書齣版後,記得有若乾書評,多在叫好的同時,藉題發揮。這其實是好事,編者雖自有主張,但文章俱在,讀者盡可自由馳騁。一套書,能引起大傢的閱讀興趣,讓其體悟到“另一種散文”的魅力,或者關注“日常”與“細節”,落實“生活的藝術”,作為編者,我們於願足矣。
這其中,惟一讓我們很不高興的是,香港勤+緣齣版社從人民文學齣版社購得該叢書版權,然後大加刪改,弄得麵目全非,慘不忍睹。剛齣瞭一冊《男男女女》,就被我們堅決製止瞭。說來好笑,雖然隻是編的書,也都像對待自傢孩子一樣,不希望被人肆意糟蹋。
也正因此,每當有齣版社錶示希望重刊這套叢書時,我們的要求很簡單:保持原貌。因為,這代錶瞭我們那個時候的眼光與趣味,從一個側麵凸現瞭神采飛揚的八十年代,其優長與局限具有某種“史”的意義。很感謝復旦大學齣版社,除瞭體諒我們維護原書完整性的苦心,還答應幫助解除人文版印刷不夠精美的遺憾。
2005年4月13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當我看到這套書的宣傳語時,“漫說文化叢書·(套裝共5冊)”,我就被深深吸引瞭。首先,“漫說”這個詞,就透著一種輕鬆、隨意的風格,仿佛在娓娓道來,而非生硬的灌輸。這對於我這樣想放鬆心情,又想有所收獲的讀者來說,再閤適不過瞭。而且,“套裝共5冊”,說明內容一定相當豐富,能夠滿足我對文化知識的渴求。最讓我心動的是“視聽結閤”的設計,我一直覺得,隻看文字會漏掉很多東西,但有瞭聲音和影像的輔助,理解會更加透徹,也更能感受到作品的韻味。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那些“文學大傢之作”,去品味他們的文字,感受他們的思想,這套書的“薈萃閱讀經典”和“文學大傢之作”的定位,正好符閤我的閱讀偏好,我渴望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拓展自己的視野,這套書無疑能給我帶來巨大的幫助。
評分毫不誇張地說,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個對文學和文化有著極高熱情的人,但同時,我的時間又非常碎片化。“隨時閱讀”這個特點,就像一股清泉,滋潤瞭我渴望閱讀卻又苦於無暇顧及的心田。我經常在通勤的地鐵上,或是短暫的休息間隙,想要沉浸在書的世界裏,但厚重的書本總是讓我望而卻步。而這套書,如果真的能做到“視聽結閤”,並且方便隨時翻閱,那將是多麼美妙的事情!我尤其期待它能涵蓋哪些“文學大傢之作”,以及它又是如何“薈萃閱讀經典”的。我想,它一定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能夠帶領讀者領略文化精髓的。這種“匯聚”的力量,讓我對這套書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質量讓我驚喜,紙張的手感溫潤,油墨的色澤飽滿,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現的內容,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經典薈萃”。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接觸到的都是零散的碎片,缺乏係統性的梳理。而這套書,從書名就能看齣它對文化領域的深度挖掘,尤其是“視聽結閤”這一點,簡直是破天荒的創新。我很好奇,它會以怎樣的方式將文字、聲音、影像融為一體?是掃描二維碼就能聽到朗誦,還是有專門的講解視頻?這讓我對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我喜歡那種能夠在閱讀中獲得多重感官享受的方式,它能讓枯燥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這套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閱讀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那些“文學大傢之作”,去感受他們思想的魅力,去領略他們文字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那種沉靜而典雅的風格,帶著一絲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一眼就覺得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書。拿到手後,沉甸甸的分量也讓人安心,感覺這套書裏一定藏著不少乾貨。我尤其喜歡它那種“視聽結閤”的理念,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傳統的閱讀方式有時候會覺得枯燥,而這種方式恰好能調動起我的興趣,聽說裏麵還配有一些講解視頻和音頻,這簡直是福音!想象一下,一邊聽著專傢講解,一邊看著原文,那種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肯定會大大提升。而且,“隨時閱讀”的設計也很貼心,無論是通勤路上,還是午休時間,都能隨手翻開,享受片刻的文化洗禮,這對於我這樣工作繁忙的人來說,簡直太重要瞭。我一直想深入瞭解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但苦於沒有好的指引,這套書的“薈萃閱讀經典”和“文學大傢之作”的定位,讓我覺得它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盞明燈,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
評分這套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文化底蘊和學術氣質。“漫說文化叢書”讓我聯想到一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而是像和一位博學的朋友在輕鬆地交流。我特彆看重“視聽結閤”這一點,因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單一的文字閱讀方式已經很難滿足我的需求瞭。能夠通過聲音和影像來輔助理解,無疑會大大提升我的閱讀效率和體驗。同時,“薈萃閱讀經典”和“文學大傢之作”的定位,直接戳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希望能夠係統地學習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瞭解那些偉大的作傢是如何構建他們的精神世界,又如何通過文字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這套書,仿佛是一張精心繪製的文化地圖,等待我去探索其中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