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圣经

黑胶圣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思蔚 著
图书标签:
  • 黑胶唱片
  • 音乐史
  • 文化
  • 艺术
  • 收藏
  • 唱片文化
  • 音乐鉴赏
  • 黑胶
  • 复古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51455
商品编码:1239791074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279
字数:392000

具体描述

作  者:郭思蔚 著作 定  价:79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01日 页  数:279 装  帧:精装 ISBN:9787532151455 自序 外婆的尼龙绳球
推荐序
前言
为何要收藏唱片
收藏家众生相
唱片解剖学
唱片发展史
唱片制作程序
唱片版号识别
唱片出版年代的判别
唱片的品相
唱片的价值
唱片的收藏渠道
选片的原则
唱片的存取、放置与整理
唱片收藏的方向

内容简介

《黑胶(从乐迷到收藏家)(精)》详细解说黑胶唱片的各种知识,从唱片公司到唱片发展史、唱片的录音制作过程、唱片的版号识别、价值判断、收藏渠道、选片原则乃至唱片的选取、放置、整理及收藏与投资的方向,等等,堪称具体而微的黑胶、百科全书,全书数百幅珍稀图片,均由作者郭思蔚亲选拍摄。 郭思蔚 著作 郭思蔚
有名乐评家。毕业于台大机械系,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博士,现居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外公从商,民国时期任职于银行董事会。父亲从艺术,热忱收藏古玉。母亲林文月,专工古典与日本文学。
高中时期开始购买黑胶唱片迄今。长年在
《*国时报》《音响论坛》《CD购买指南》发表音乐评论及音乐技术原理分析等文章。译作有《巴伦波音的音乐生涯》、《伟大作曲家群像》等。
《时光的刻度:黑胶唱片的黄金时代与艺术重塑》 序言:在沙砾与电流之间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们并非探寻某部特定的“圣经”,而是试图回溯一段被遗忘的、充满温度的音乐历史。我们追逐的,是黑胶唱片——那种在光线下反射出深邃光泽的聚氯乙烯圆盘,它不仅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凝固剂。 本书旨在详尽梳理自 20 世纪初至 70 年代末,黑胶唱片技术如何从早期的虫胶唱片演变,最终确立其作为主流音乐发行格式的统治地位,并深入剖析其在艺术、工程和文化领域留下的深刻烙印。我们不关注某一张唱片或某一个艺术家如何定义“圣经”,而是聚焦于定义“黑胶时代”的普遍性法则与技术哲学。 第一部分:从振动到沟槽——物理学的诗意 黑胶唱片的诞生,是声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本部分将细致拆解黑胶唱片从制作到播放的整个物理链条,力求还原其工艺的复杂与精妙。 第一章:声波的塑形——录音技术的革命 我们首先回顾机械录音时代(1900-1940s)的局限与突破。早期的录音依赖巨大的号筒收集声波,振动直接驱动刻刀在蜡盘上刻下沟槽。我们将详细描述这种“活态录音”的艺术性,即演奏者必须根据麦克风的拾音特性进行实时调整的现场感。随后,转向电气化录音的引入,电容式麦克风和电子放大器的出现,如何彻底解放了录音的频率响应范围,使低音和高音的细节得以首次捕捉。 第二章:LP 的诞生与“速度之争” 1948 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推出的 12 英寸、33 1/3 转的长播放(LP)唱片,是整个行业的里程碑。我们不仅会对比其与 RCA Victor 推出的 45 转单曲(45 RPM)在应用上的区别(古典乐的长篇幅需求与流行乐的快速传播需求),还会深入探讨转速(RPM)的意义——它直接决定了唱片沟槽的密度和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转速的降低意味着音头的速度变慢,这为更精细的调制提供了空间。 第三章:刻录的奥秘——母盘制作与镀银 黑胶唱片的“灵魂”在于其母盘(Lacquer Master)。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将电子信号转化为物理凹槽的过程。我们会分析垂直调制与水平调制的平衡,以及为了防止高频信号失真而引入的均衡网络(RIAA 曲线)。RIAA 补偿曲线是本部分的核心,它揭示了唱片公司如何通过预先削弱低频、提升高频的方式,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储存更宽广的动态范围。随后,我们将追踪母盘如何经过电镀、制作出镍盘(Father)、软盘(Mother)直至最终的模具(Stamper)。 第二部分:介质的哲学——材料、设计与聆听体验 黑胶唱片超越了单纯的存储介质,它形成了独特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聆听仪式。 第四章:聚氯乙烯的魔力与缺陷 LP 唱片的主流材料——聚氯乙烯(PVC)——的选择并非偶然。我们将探讨其优良的耐用性、低噪音特性(相比早期的虫胶)以及易于模压的特点。然而,PVC 也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例如热敏感性、静电吸附以及沟槽磨损问题。本章会讨论唱片工程师如何通过添加润滑剂、改善配方来缓解这些问题,并分析重量(Weight)对音质稳定性的影响(如 180 克“发烧碟”的兴起)。 第五章:唱片封套的视觉革命 唱片封套(Album Art)是黑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黑胶唱片提供了 12x12 英寸的画布,这催生了平面设计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本章将分析诸如 Andy Warhol、Hipgnosis 等设计工作室如何利用这种大尺寸媒介,将音乐的视觉概念与其听觉内容深度融合,探讨封套作为艺术品的独立价值。 第六章:唱头与循迹——驱动机械的精确性 要完整再现沟槽中的信息,需要精密的机械系统。本章聚焦于唱头(Cartridge)、唱针(Stylus)和唱臂(Tonearm)。我们将详细介绍动磁(MM)与动圈(MC)唱头的技术原理差异,以及唱臂需要克服的循迹误差(Tracking Error)和抗滑力(Anti-Skating)等物理挑战。黑胶的音质,最终取决于唱针与微观沟槽的完美接触,这是一种对微米级别精度的追求。 第三部分:文化的沉淀——时代的缩影与工业的更迭 黑胶唱片是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文化产物,它的兴衰与战后繁荣、媒体竞争紧密相关。 第七章:电台、爵士乐与黑胶的早期扩张 在磁带和 CD 出现之前,黑胶是音乐工业的唯一支柱。本章考察黑胶唱片如何成为爵士乐、古典乐和摇滚乐等复杂音乐形式传播的主要途径。我们分析了 78 转时代的商业模式,以及 LP 出现后,如何满足了听众对“专辑概念”(Album Concept)的渴望——听者不再满足于单首歌曲的享受,而是开始追随艺术家的完整叙事。 第八章:录音室的炼金术——立体声的冲击 1950 年代末期,立体声录音技术(Stereo)的普及,是黑胶时代最重大的听觉飞跃。本章将对比单声道(Mono)与立体声录音在物理刻录上的区别,探讨如何通过左右声道在沟槽中实现相位差。我们将分析立体声技术如何改变了音乐的混音和空间感,使听众第一次能够“定位”乐器在舞台上的位置,这极大地丰富了流行和摇滚乐的制作维度。 第九章:黄金时代的落幕与遗产 70 年代末期,卡带的便携性与后来的 CD 的数字保真度开始挑战黑胶的主导地位。本章分析了黑胶工业在应对便携性需求上的失败(如密纹小唱片 8 轨磁带的尝试),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根本性转变。然而,黑胶并未完全消失。我们将在结尾探讨其在 90 年代复兴的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怀旧,而是对数字压缩和听觉“完美”的反思,重新回归对模拟信号的原始质感和动态的肯定。 结语:重温触觉的音乐 《时光的刻度》是一部献给物理、美学和工程学的颂歌。它试图通过严谨的技术解读和深厚的文化追溯,让读者理解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媒介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我们缅怀的,是一个需要听众付出时间、精确操作、并最终获得丰厚声音回报的黄金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暂且称之为《沉默的算法),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信息”和“噪音”的理解边界。作者的文风冷峻而精确,带着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犀利,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数据流动的底层逻辑。我最欣赏的是他对“无效信息”的定义和解构。书中有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交媒体推送机制是如何系统性地制造出一种“知识的幻觉”的,即我们感觉自己获取了海量信息,但实际上只是在重复确认自己已有的偏见。作者用一系列翔实的案例,从市场营销到政治宣传,展示了这种“算法的偏爱”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现实感。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它很少使用煽动性的语言,而是通过纯粹的逻辑推导来揭示真相的冷酷面。读完这本书,你很难再以从前的眼光去看待手机屏幕上的任何一个通知。它就像是一个内置的“去偏见过滤器”,虽然阅读过程可能有点烧脑,但它为你提供的思维工具,是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几何之魂》这本书的奇妙世界里。这本书的作者,我猜他一定是一位深谙古希腊哲学与现代拓扑学的怪才。这本书的主旨似乎是探讨“形式”如何在不同维度中保持其内在的连续性与本质。与一般数学科普读物不同,这本书几乎没有复杂的公式推导,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美的插图和充满哲思的类比。比如,作者用“一个永远无法被完美折叠的纸张”来阐释高维空间的不可直观性,这个比喻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冷冰冰的几何概念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你感觉那些线、面、体并不是死的结构,而是在不断地呼吸和演化。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充满光学错觉的美术馆里漫步,每走一步,你对空间感的理解都会被重新校准。它需要你慢下来,去欣赏每一个图形背后的“意图”。这本书的文字节奏非常舒缓,带有明显的古典韵味,读起来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尤其适合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渴望进行深度冥想式阅读的人。

评分

我必须得说,《失焦的影像》这本书的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太高超了,完全超出了我预期的文学水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聚焦于电影技术发展史的工具书,结果完全不是!它更像是一部探讨“时间”和“记忆”如何在光影载体上留痕的散文集。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了早期电影胶片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物理老化过程,作者并没有用生硬的科学术语来解释,而是将其比喻为“时间的泪痕”,描述了画面模糊、色彩衰减如何意外地创造出一种比原片更具情感穿透力的美学效果。这种对“不完美”的赞颂,在如今这个追求高清无损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盯着窗外的光线或远处的某个模糊的建筑轮廓,去回味作者描述的那些瞬间。它的语言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似乎蕴含着多重意义,需要反复咀嚼。如果你期待那种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读物,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你;但如果你喜欢那种需要用脑、用心去参与构建世界观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绝对能给你带来极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

《世界尽头的测量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完全是反传统的叙事典范。它不像传统的小说或非虚构作品那样有清晰的主线,而是像一个庞大的、不断自我迭代的思维导图。作者将地理学、人类学、天文学的知识点以一种跳跃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但神奇的是,当你读到后面时,你会发现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最终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宇宙观。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尺度”问题的方式。他可以前一秒还在描绘一粒沙子内部的晶体结构,后一秒就将视角拉升到星系团的运动规律,这种在微观与宏观之间极速穿梭的能力,让人对“测量”和“存在”的边界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抛出了无数个令人着迷的问题,但很少给出明确的答案,这迫使读者必须成为一个主动的探寻者,不断地在书页的边缘去填补那些信息鸿沟。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长途的、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思维远足,那种知识被重塑后的疲惫而充实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哇,最近读完的这本《声音的迷宫》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音频世界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这本书的作者,我得说,他对声音的理解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不仅仅是在罗列技术名词或者历史事件,而是真正地将声音的哲学、美学与物理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关于“寂静的层次”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安静”其实充满了微妙的声波活动,这颠覆了我以往对听觉环境的简单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会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去描述那些抽象的声学概念,比如空气振动如何在大脑中构建出具体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分析经典交响乐片段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拆解,仿佛把乐谱摊在了你面前,让你清楚地看到每一个音符是如何与其他声部进行对话和抗衡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反而像是一场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乐师引导的私密声音之旅。如果你对声音的本质、音乐的结构,或者仅仅是对“听”这个行为本身抱有好奇心,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它会让你以后听任何东西的方式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