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首次对出土简牍具名与书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引用材料为近年新出土简牍,从书法、文字、历史、考古等学科角度进行阐述,在讨论中贯穿着墨迹研究(书学的)、字体演进(文字学的)两条主线,既有纵向(时间线)的论述,也有横向(同时期)的比勘,力图避免单纯的墨迹形态分析或一味考证。
王晓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学术专*《方直与圆曲:晚明前清书家研究》《秦筒牍书法研究》《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山东书法全集.简书卷》《王晓光书学论稿》等,《中国书法》杂志曾刊登其个人学术专题介绍,获第四届、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二等奖、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论文、第三届康有为书法理论奖、第七届泰山文艺奖、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等荣誉。
凡例
引言
第一章 秦汉简牍具名分类梳理与研究
第一节 按具名形式分类
一、文末具名
二、文中具名
三、稿本形式与具名
四、具名组合特征
五、签名与画押
第二节 按文书类型分类
一、诏制及朝廷文书
二、奏疏文书
三、官府间往来文书
四、司法文书
五、封检署名
六、官文书收发中的署名
七、符券类署名
八、谒刺及书者
九、书信简牍帛与书写人
十、簿籍上的署名
十一、虚构署名
第三节 按时代分类
一、秦代
二、西汉初期
三、西汉中期至东汉后期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秦汉简牍书手身份研究
第一节 秦汉文事吏员的设置与职守
一、秦汉文事吏员述略
二、秦汉简牍具名吏员秩次、职守与分工
第二节 秦汉简牍书手身份考察
一、里耶秦简具名及书手
二、西北汉简具名书手举例
三、尹湾汉简中的师饶名谒
四、五一广场简牍中的书手
五、东牌楼简牍中的书手
六、走马楼吴简中的书手
七、楼兰简纸文书中的书手
第三节 书佐与简牍书写
一、关于“书佐”
二、关于“佐”
三、书佐具名及其他
四、书佐在简牍书写中的价值
第四节 汉代佣书与简牍书写
一、汉代佣工种类及特点
二、汉简所见佣工
三、从汉简看汉代佣书现象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秦汉吏员教育背景、仕进制度及对书写的影响
第一节 秦代文职吏员培养与书写教育
一、秦国(秦代)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
二、秦“学吏”体制、“史”类吏员的除选及对书写的影响
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
第三节 汉代“史”类文吏的培养及书写训练
第四节 秦汉吏员的征辟、考核、迁转
一、吏员辟除
二、吏员考核与书写
三、吏员迁转,由吏而官
四、官吏流动与书写技能的传播
第五节 习字简及边塞吏卒书写训练
一、从习字简看书写训练及书写观念转换
二、戍卒白丁书计培训与简牍书写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简书与碑隶·碑碣书手·汉碑刻工
第一节 简书与碑铭
一、简牍书与碑铭书之应用场合与书刻观念
二、简书与铭石书:从不同步到同步
三、简牍书手与碑碣书手
第二节 汉碑石工刻工
一、石刻工的判定与地位,石刻工简略统计
二、书写精英与刻石,刻工对铭石书的影响
第三节 汉墓壁画题记及书写者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具名简牍墨书研究
第一节 秦简牍
一、里耶秦简牍具名墨迹及其他
二、睡虎地M11《编年记》、M4木牍
三、秦隶特征及与隶变的关系
第二节 两汉及孙吴公文简
一、草书简册数种
二、《元康四年六月庚申简》
三、《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府书》
四、《阳朔二年传车亶举簿》
五、《燧长病书牒》
六、署名“掾谭”的诏令文书
七、《建武五年迁补牒》
八、书佐具名简牍举例
九、东牌楼简牍
十、走马楼吴简
第三节 书信简牍帛
一、书信简帛摭析
二、秦汉书信习用语的变化
第四节 谒刺
一、谒、刺一般使用规范正体隶书
二、少量谒、刺书写并非工整郑重
三、南京皇册家园简牍中的名刺
四、东晋雷陔木牍及谒刺用体
第五节 小结
一、字迹分辨与书手研究
二、基层胥吏笔下墨迹的复杂多样性
三、书佐与书写
四、简牍反映出字体演进及官私文书样式变化
第六章 简牍书手在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一、秦汉简牍具名形式归类与特征
二、属吏群体乃秦汉简牍书写之主体
三、秦汉吏员教育背景与简牍书写
四、简牍书手、碑碣书手、刻工之“三位一体”
五、简牍书手在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这本书的书名,初听之下,确实会让人觉得它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专著。我承认,一开始我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然而,当我真正阅读这本书时,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和引人入胜。作者在“具名”这一研究方向上,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广阔的视野。他不仅仅是列出人名,而是通过对这些名字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秦汉时期的人事管理制度、官僚体系的运作,以及姓名学在当时的体现。比如,他会分析不同时期“具名”方式的演变,从秦朝的统一规范到汉朝的地域性差异,再到不同阶层对姓名的使用习惯,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还可能会结合简牍上的其他信息,来推断出具名者的身份、职位、甚至是他与发文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由名而识人,由人而知事”的研究方法,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名字的深入挖掘,往往能揭示出整个时代的某些侧面,这种“以小见大”的智慧,让我对作者的学识和研究能力佩服不已。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劝退”的感觉,毕竟“简牍”和“书手”这些词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和距离感。然而,如果你愿意跨出这一步,你会惊喜地发现,里面隐藏着一个远比名字所暗示的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世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在探讨“书手”这个主题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字体风格的辨析,而是深入到当时的书写环境、书写工具,甚至是书手的个人经历。通过对不同简牍上字迹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书手所展现出的独特风格,有的遒劲有力,有的娟秀飘逸,有的则带着几分稚嫩和匆忙。作者甚至尝试去推测这些书手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他们在一篇篇文书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他可能会指出某篇公文上字体工整、一丝不苟,推断这可能出自一位训练有素的文吏之手;又或者在另一份记录日常琐事的简牍上,发现潦草的笔迹和一些涂改,猜测这可能是一位在忙碌中匆匆写下的记录。这种“还原”书手生动形象的努力,让冰冷的文字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为历史留下印记的普通劳动者。书中对于这种“人”的关注,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研究变得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堆积如山的竹简,以及上面模糊不清的文字。我承认,我曾一度犹豫是否要打开这本书,担心它会是一部充满学术术语、晦涩难懂的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秦汉简牍的世界。特别是在“具名”的研究部分,作者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些人名,而是通过对这些名字的考证,揭示了当时社会结构和官员体系的运作。你知道吗,一份简牍上的名字,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它背后可能包含了详细的官职、所属部门,甚至是用人者的姓名。作者就像一位侦探,从这些零散的信息中抽丝剥茧,还原出当时官员的任命、流转,以及权力网络的细节。他还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具名”方式的变化,例如,秦朝的统一文字对简牍上名字书写的影响,以及汉朝时期士族门阀对名字标记方式的改变。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作者一起解谜,每一次的发现都带来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也让我们对秦汉时期的社会面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时,并没有立刻被它的名字吸引,反而觉得它可能是一本比较沉闷的学术著作。不过,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还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了它。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远非我想象中的枯燥。作者在“书手”的研究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不仅仅是描述字体的风格,更是试图去“理解”字迹背后的“人”。他会细致地分析字迹的力度、速度、笔画的勾连,来推测书写者的情感和当时的工作状态。比如,在处理一份公文时,字迹可能会显得端庄、规范,体现出书写者作为一名官员的身份;而在书写一份私人信函时,字迹则可能显得流畅、甚至略带潦草,流露出书写者个人的情感。作者还会结合简牍的出土背景,来推测书手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他可能会提到,在边疆地区出土的简牍上,字迹往往显得粗犷有力,这可能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军事需要有关;而在中原地区的简牍上,字迹则可能显得更加秀丽、规整。这种将文字与人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研究,让历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也让我对那些曾经在简牍上留下痕迹的普通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像是那种埋在故纸堆里的艰深著作,但实际上,一旦你翻开它,就会被带入一个鲜活而迷人的古代世界。作者没有枯燥地罗列史料,而是像一位引人入胜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回秦汉时期,去探寻那些尘封的简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具名”这一概念时的细致入微。你知道吗,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些挥斥方遒的大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可能就出现在一块小小的竹简上,记录着他们的职位、贡献,甚至是他们留下的亲笔签名。作者通过对大量简牍的梳理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具名”背后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比如,书中对某位籍籍无名的县吏在简牍上的签名进行的考证,仅仅是一个笔画的细微差异,就可能揭示出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和书写习惯,这种“微观史学”的魅力,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更不用说,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些“具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我们 entender 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竹片,是如何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时代画卷。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体会到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厚的学养,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这本书名的时候,并没有立刻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我总觉得这类与“简牍”相关的书籍,可能会过于学术化,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书的某个章节,瞬间就被吸引住了。作者在“书手”的研究方面,展现了一种非凡的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去鉴赏字体的美感,而是试图去“听”到字里行间的“人声”。他会分析字迹的起笔、收笔,笔画的轻重缓急,来推测书写者的情绪和状态。比如,在处理一份记录田租的简牍时,字迹可能会显得一丝不苟,体现出严谨的态度;而在书写一份私人信件时,字迹可能会更加随意,甚至带有个人风格的印记。作者还会结合简牍的出土环境,来推测书手的身份和生活状况。他可能会提到,在某一个出土于战场的简牍上,发现了粗犷有力的字迹,这可能是一位士兵在紧张作战之余留下的记录;而在一个士大夫家族墓葬中发现的简牍上,字迹则可能显得文雅秀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背景。这种“还原”书手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努力,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古代书写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坦白说,《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这个名字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总觉得是那种非常专业的学术读物。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后,我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在“书手”的研究方面做得极其出色,他不是简单地描述字体,而是通过对字迹的精细分析,让我们仿佛能“听见”到书写者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情。比如,他会细致地辨析同一位书手在书写不同内容时,字迹的细微变化。或许是起草政令时一丝不苟,字迹端正;或许是在记录日常账目时,笔锋略显潦草,带有急促感。作者甚至会结合简牍的出土背景,来推测书手的身份和当时的工作环境。他可能会说,在某个边疆烽燧出土的简牍上,发现的字迹粗犷有力,可能是常年戍边的士兵在书写;而在某个官署出土的简牍上,字迹则显得规范而严谨,推测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文吏所为。这种“情景再现”式的分析,让我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古代书写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信息,而作者则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手”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中那些被忽略的个体。
评分对于《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这样的书名,我一开始的预期是它会非常专业,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古文字学知识,对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门槛。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在“书手”的研究上,展现了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和耐心。他不仅仅是辨认字迹,而是试图通过字迹的笔画、结构、墨迹的深浅,来推断出书写的力度、速度,甚至是书写者的情绪。比如,在描述某一份告急的军事情报时,作者可能会指出字迹的急促和略显潦草,推测出当时情况的紧急和书写者的慌乱。而在记录一些日常的政务时,字迹则会显得更加规整,甚至带有一定的艺术美感。作者还会结合简牍的出土地点、保存状况,来推测书手的身份和当时的书写条件。他可能会提到,在潮湿的环境下书写,墨迹容易晕染,字迹也会显得模糊,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这种对“书手”背后人的关注,让冰冷的文字变得有温度,也让我们对那些曾经亲手书写下这些文字的古代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些在宏大叙事背后,默默付出和记录的普通人。
评分《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这个书名,一开始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甚至会让人联想到堆积如山的竹简和晦涩难懂的古文字。然而,一旦你翻开这本书,就会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研究所吸引。在“具名”的研究方面,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人名,而是将这些名字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语境中进行考察。他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简牍上“具名”方式的比较,揭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以及地方官僚体系的运作模式。比如,秦朝统一文字后,“具名”方式的标准化,以及汉朝时期士族门阀对名字标记的影响,这些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还会分析简牍上名字的排序、称谓,以及是否有相关的印章或标记,这些细节都可能透露出当时官场的潜规则和权力结构。他甚至会根据一些名字的出现频率,来推测某些官员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这种将一个个孤立的名字,转化为理解整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线索,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最微小的历史碎片,也蕴含着深刻的时代信息,而作者正是那个能够解读这些信息的天才。
评分刚看到《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这本书名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学术著作,可能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繁琐的考证。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逻辑性,将“具名”这一看似微小的研究点,延展到了对整个秦汉社会政治运作的深刻解读。他不仅仅是罗列人名,而是通过分析简牍上名字的不同写法、位置以及附加信息,来揭示当时官员的品级、职能、隶属关系,甚至是权力层级的微妙变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信息时,能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历史的脉络之中。比如,书中对某一类简牍上反复出现的“具名”模式的分析,就可能指向当时某一特定部门的运作流程,或者某个重要政策的执行细节。作者还会结合当时的史料记载,对简牍上的名字进行印证和补充,使得研究的结果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历史的趣味性。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古代社会的面诊,通过“具名”这个切入点,把脉了整个时代的经络。这种深入浅出的研究方法,对于想要了解秦汉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