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

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黑川雅之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曼陀罗
  • 黑川雅之
  • 日本建筑
  • 代谢派
  • 结构主义
  • 空间设计
  • 城市规划
  • 建筑理论
  • 设计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迪赛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62615
商品编码:1453840763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1-01
页数:137
字数: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图书名称: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 《设计修辞法》前传 建筑设计 行动背后蕴藏的思想 设计文化书籍
出版单位: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      者:黑川雅之 著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语      言:中文
I S B N  :9787531062615
图书定价:79.80 RMB/本
图书规格:平装 1/16 开本 137页 75千字 0.8 KG/本





在黑川雅之的设计词典里,「生命与性」的哲学理念使其永恒的设计主题,他总是用一些和风禅意的设计来诠释这一主题,像一位诗人,游走于人性、灵魂、生命、物体之间。

IRONY R 铸铁壶使其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来自于其颇负盛名的 IRONY 系列。铸铁技术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日已很少再被应用,黑川雅之发掘这一传统工艺并赋予其符合时代的设计语言,将这款铸铁壶铸造成精美的艺术品,茶道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禅意与哲理,日式的极简再加上文化韵律,「中庸之美」缭绕其间,这也成为了黑川雅之的设计关键词之一。

黑川雅之先生将自己的此类设计原则总结为 50 个关键词,并整理成文,《设计曼陀罗》就此问世。这也是他继 1963 年获得早稻田大学理工科博士学位三十七年后,投入精力很多的审美理论力作。在匠人志的促成下,《设计曼陀罗》中译版已经面试。此作是黑川先生对艺术、设计体质的自我感觉、自我思想、自我主张的全面解剖。

黑川雅之 Masayuki Kurokawa

株式会社K&K; 董事长

主持株式会社DESIGNTOPE工作

物学研究会代表

复旦大学客座教授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金沢美术工艺大学 艺术博士

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日本设计委员会会员、日本建筑家协会会员、日本文化设计论坛副理事长、

代表干事等

1937年 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市

1961年 毕业于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学科

1967年 完成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工学博士课程

1967年 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设计事务所

1983年 成立株式会社K

2000年 成立株式会社DESIGNTOPE

2012年 将株式会社黒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更名为株式会社K&K;

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建筑师积极活跃在产品、家具、装修、建筑、城市综合设计等多领域。

代表作品

建筑

1995年 千叶PORTPARK野外剧场

1995年 千叶南袖展望台

1995年 PALOMA总部新馆

1996年 来待石头博物馆

1997年 健康之乡来待诊疗所健康中心

1998年 PALOMA PLAZA大厦

2000年 风与光之塔

2000年 伏木富山港新湊玛丽娜俱乐部会所

2003年 铁制茶屋 佐伯邸

2006年 花阴

2012年 CASA VITA

2014年 梦蝶庵

产品设计

1973年 “GOM系列”富双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1987年 “K系列”东陶机器株式会社

1992年 “INTERFACE系列”美和锁业株式会社

简历

1994年 “FIENO”株式会社GRAND BLEU

1996年 “CHAOS”西铁城商事株式会社

1996年 “ACCENT系列”竹中制作所

2002年 “BETWEEN/萤”胜俣铭木工业

2005年 “IN-EI/TRAY”高岗漆器株式会社

2007年 “IRONY”清光堂工业社



















《设计曼陀罗:黑川雅之的构筑美学》 一、 窥见宇宙秩序的圆形隐喻:曼陀罗与设计哲思的交融 曼陀罗,这一古老而神圣的圆形图案,自梵语“mandala”演化而来,意为“轮圆具足”,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完整、和谐与循环。它不仅是宗教仪式中的庄严法器,更是佛教密宗修行中观想冥思的工具,承载着对无限宇宙法则的理解与洞察。在《设计曼陀罗:黑川雅之的构筑美学》一书中,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将曼陀罗的宇宙观与哲学内涵,巧妙地融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之中,探索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直达精神内核的构筑美学。 黑川雅之并非简单地将曼陀罗的视觉元素复刻到建筑或产品设计中,而是深入挖掘曼陀罗背后蕴含的“中心-辐射”、“内在-外在”、“个体-整体”等核心关系。他认为,人类的居住空间、使用的器物,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应遵循如同曼陀罗般内在的秩序与平衡。这种秩序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如同自然界生长一般,由内向外,由简至繁,自然舒展,最终回归于一种圆满的状态。 书中,黑川雅之的构筑美学,以一种“无形之形”的姿态,渗透在对空间、材料、光影乃至时间流动的深刻理解中。他试图打破传统建筑设计的线性思维与功能至上的束缚,转向一种更为有机、更加贴近生命本质的创作方式。曼陀罗的圆形结构,为他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一个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核心,向四周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又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思考方式,使得他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宏大的建筑尺度,还是在微小的生活物件上,都呈现出一种宁静、内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特质。 二、 源自东方哲学,却触及普世情感:设计中的“负空间”与“余白” 在黑川雅之的设计哲学中,“负空间”(negative space)与“余白”(yohaku)的概念至关重要。它们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被精心设计、意蕴深长的存在,与实体空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验。这与东方美学中“虚实相生”、“留白”的传统一脉相承,却被黑川雅之赋予了更为现代与国际化的解读。 负空间,如同曼陀罗的中心,是吸引视线、引导思考的起点。它不是缺失,而是主动的留存,为观者、使用者留下了想象、呼吸与感悟的空间。在建筑设计中,一个精心设计的庭院、挑高的天井,或是室内留白的墙面,都能成为引导人们情绪、引发思考的“负空间”。在产品设计中,器物的留白之处,则给予了使用者触摸、感知与互动的机会。 “余白”的概念则更为微妙,它指的是在已有之物之外,所留下的未被占据的、可供延展的、具有潜在意义的区域。黑川雅之认为,真正卓越的设计,并非塞满所有可能的细节,而是懂得适时地“停止”,留下一部分“未完成”或“未定义”的状态。这部分余白,能够让使用者在与作品的互动中,主动参与到创作过程中,赋予作品更深层的个人意义。它如同曼陀罗的边界,虽然限定了范围,却暗示了无限的延伸。 这种对负空间与余白的强调,使得黑川雅之的作品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呼吸感”。它们不压抑,不强制,而是邀请人们进入其中,自由地感受、思考与体验。这种设计理念,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宁静、自由与自我实现的普遍渴望,因此,即使源自东方哲学,其所传达的美学感受却是跨越文化、触及普世情感的。 三、 从个体生命到宇宙律动的诗意连接:设计的“场”与“呼吸” 黑川雅之在《设计曼陀罗:黑川雅之的构筑美学》一书中,还将设计的关注点从单纯的物质形态,延伸到了“场”(field)与“呼吸”(breath)的维度。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物的组合,更是一种能量的凝聚与流动,一种生命力的展现。 “场”是指设计所营造出的整体氛围与能量。它包含了空间中的光影变化、声音的传递、材料的质感,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黑川雅之的设计,致力于创造一种和谐而富有生命力的“场”,让置身其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安适,甚至是精神上的振奋。这种“场”的营造,并非依赖于繁复的装饰,而是通过对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以及光影设计的精妙把握,唤醒观者内心深处的感知。 而“呼吸”则是指设计中所蕴含的生命韵律与节奏。它可能是建筑体块的起伏,家具线条的舒展,或是器物比例的微妙变化。黑川雅之的作品,常常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如同生命体般“呼吸”的特质。这种呼吸感,使得设计不再是冰冷的机械造物,而是具有了生命温度,能够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 曼陀罗的圆形结构,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与能量的循环,这恰恰印证了黑川雅之对“场”与“呼吸”的追求。他通过将曼陀罗的宇宙秩序融入设计,试图在物质世界中,搭建起连接个体生命与宇宙律动的桥梁。他的设计,不仅满足了物质功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关照了人的精神需求,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谐与存在。 四、 结语:一种超越物质的构筑美学 《设计曼陀罗:黑川雅之的构筑美学》,引领读者走进的,并非一套僵化的设计法则,而是一种深邃而充满智慧的设计哲学。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创造可见之物,更是构筑一种连接、一种秩序、一种生命体验。黑川雅之以曼陀罗为灵感,探索出了一种超越物质的构筑美学,这种美学,以东方哲学的底蕴为根基,以现代设计的语言为表达,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关怀与对宇宙秩序的诗意表达。阅读此书,将是一次关于空间、关于存在、关于美的思想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对“节奏”与“韵律”的极致追求。黑川先生的文字,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像一首古老的诗歌,充满了回环往复的张力,又如一段悠扬的乐曲,有着自然的起承转合。我仿佛能够听到他在讲述时,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他对“曼陀罗”的解读,不仅仅是对视觉形态的分析,更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探索。他似乎能够捕捉到生命从萌芽到繁盛,再到衰败,最终回归于混沌的整个过程,并将这种过程的韵律体现在设计之中。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否也应该拥有一种类似的节奏?工作与休息,喧嚣与宁静,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是否也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这本书让我对“秩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非冰冷的规则,而是生命内在的活力与流动。

评分

”分隔。 初翻开这本《设计曼陀罗 黑川雅之》,我便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秩序感所吸引。并非刻板僵化的对称,而是一种生命体内部流动而又相互关联的生长逻辑,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宇宙的脉搏。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各种自然界中错综复杂的纹理,从雪花晶体六角形的完美延展,到向日葵种子盘旋排列的黄金螺旋,再到星系的宏伟旋转……这些景象在书中以一种抽象而又极其具象的方式被解读。黑川先生似乎拥有一种超越语言的直觉,他能够捕捉到事物本质的规律,并将之转化为一种视觉的语言,一种思考的设计。我迫切地想去理解,这种“曼陀罗”的概念,究竟是如何渗透到他对物质、空间乃至生活本身的理解之中的。它不仅仅是图案,更是一种心法,一种连接内在与外在,微观与宏观的桥梁。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事务,是否也隐藏着可以被揭示的内在秩序?这种期待,让我更加深入地想要探索书中所蕴含的智慧。

评分

有一种设计,是显而易见的,它用大胆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来吸引眼球;而另一种设计,则如黑川雅之先生在这本书中所展现的,是沉默而深邃的,它用最纯粹的线条和最恰当的留白,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读到的是一种“减法”的美学,一种在剥离了所有不必要的装饰之后,所显露出的事物本质。他对于“曼陀罗”的运用,并非是为了填满画面,而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丰富”的定义。我常常会陷入信息过载的陷阱,而这本书,则像一股清流,引导我回归到事物的本源,去感受那种宁静而强大的力量。我渴望将这种“减法”的智慧,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思考。黑川雅之先生的“曼陀罗”理念,并非孤立的元素组合,而是一个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完整系统。我似乎看到了他如何将宏观的宇宙法则,微观的物质结构,以及人类的情感需求,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思考方式,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那种将自然、社会和个体融为一体的和谐观。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我所接触到的设计,去理解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它与其他元素的互动,以及它所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本书拓展了我对“关联性”的理解,让我明白,设计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平衡的整体。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转化”与“流动”的深刻体悟。黑川雅之先生在解读“曼陀罗”时,似乎并未将其视为静态的图案,而是动态的生命过程。他让我看到了能量如何从一个点向外扩散,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形成新的形态。这种对“转化”的理解,让我联想到自然界中的四季更迭,生命的繁衍与衰亡,甚至我们情感的起伏。他似乎在告诉我们,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创造,而是一种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引导。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设计中注入这种“流动性”,如何让作品随着时间而演变,如何与使用者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这本书让我对“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并相信,最伟大的设计,一定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许的困惑,它所探讨的概念,似乎超越了我日常的认知范畴。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黑川雅之先生对于“曼陀罗”的阐释,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设计理解的新维度。我之前对设计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形式美和功能性的层面,而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探索。他似乎在引导我去看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去看待那些看不见的能量流动,去看待物质世界背后隐藏的规律。我试图去理解,当他说到“无形之形”时,他所指的究竟是什么?这种对“空”的强调,又与他对“实”的解读有何关联?这本书让我开始质疑自己固有的观念,并鼓励我去拥抱未知,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定义的美学领域。

评分

收到!我将以读者的视角,为您创作10段风格迥异、详尽且不含实际书本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不少于300字,并用“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更像是一种静默的觉醒。它不像那些观点鲜明、论调激进的书籍,能够立刻在你脑海中掀起巨浪。相反,它像一位温和而深刻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黑川先生的文字,与其说是知识的传递,不如说是情绪的引导,是一种心境的营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禅房,周围是朴素而充满质感的物件,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视线的停留,都在与某种深层的美学共鸣。我开始体会到,设计并非是为了“创造”什么,而是为了“发现”那些早已存在的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那些被现代生活匆忙掩盖的本真,都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光彩。我试图去捕捉他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设计哲学,那种顺应自然、尊重材料本性的态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以及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评分

我一直对日本文化中那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和”之美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黑川雅之先生的视角,是如此的深邃而细腻,他似乎能够穿透事物的表象,触及到隐藏在其中的精神内核。他所描绘的“曼陀罗”,并非宗教符号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宇宙万物相互依存、循环往复的深刻洞察。我从中看到了对“空”与“色”辩证关系的思考,看到了对“阴”与“阳”相互转化的理解。这种哲学性的思考,被巧妙地融入到他对设计元素的解读之中,让我不禁联想到日本庭园的枯山水,那种留白之处蕴含的无限意境,又或者茶道中每一个细微动作所蕴含的仪式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设计,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精神的传递,是与人、与自然、与文化的深层对话。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去理解并实践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设计之道。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设计,源于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与观察。而黑川雅之先生的这本《设计曼陀罗》,更是将这种观点推向了极致。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概念,而是从最细微之处入手,去探寻事物最本真的形态。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对每一个材料的温度,对每一种光影变化的敏感。他所描绘的“曼陀罗”,不是某种僵化的图腾,而是生命形态最自然、最和谐的展现。我开始反思,在我们匆忙的生活中,是否忽略了太多身边的美?那一片落叶的纹理,那一滴雨水的轨迹,那一缕炊烟的飘渺,它们是否也蕴含着某种“曼陀罗”式的秩序?这本书让我重新拾起了对日常细节的关注,并相信,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平凡事物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