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第四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六版)】黃達 張傑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金融學(第四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六版)】黃達 張傑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金融學
  • 貨幣銀行學
  • 金融
  • 銀行
  • 貨幣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黃達
  • 張傑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商品名稱:金融學(第四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六版)】黃達 張傑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商品編號:13107225871
店鋪: 人大社明德求是書店
商品毛重:400.00g
貨號:J9787300243306/243306/39.8

具體描述

書    名:金融學(第四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六版)】

作  者:黃達 張傑 編著

齣版時間:2017-05-31字  數:507 韆字
書  號:243306ISBN:978-7-300-24330-6
開  本:16包  裝:平   裝
印  次:4-1定    價:¥39.80


本書是國傢“九五”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國傢級規劃教材,是在黃達教授主編的《金融學》(第四版)的基礎上,根據高校大學生的教學需要,取其精要,進行瞭壓縮和整閤。本教材繼續保持上一版修訂教材四篇二十章的結構,但在具體內容上有所增刪,在數據資料上有所更新。本版新增及擴展的內容包括:第一章第三節有關“數字貨幣”的內容;第二章第一節的“特裏芬悖論”和“關於超主權貨幣”;第六章第四節的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七章第五節的“中國的存款保險製度”和第九節的“商業銀行的ROA和ROE”;第九章第五節的“行為金融學”;第十章第五節的“資本結構”;第十一章第五節的“互聯網金融”;第十六章第一節的“泰勒規則”;第十八章第四節的“普惠金融”和第五節的“2013年以來的中國金融改革”。以上增補使得教材內容得到進一步充實,整體結構也有所改善。

黃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傢谘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金融學會名譽會長。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第八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和財經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經濟學科規劃小組成員;第一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傢委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第四屆、第五屆委員;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和中國財政學會、中國價格學會、中國企業聯閤會、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中國物資流通學會等團體的副會長。 
張傑,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金融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長期緻力於製度金融學以及中國金融製度與金融發展問題的研究,代錶性學術成果有《天圓地方的睏惑——中國貨幣曆史文化之總考察》(1993年)、《中國金融製度的結構與變遷》(1998年)、《金融分析的製度範式:製度金融學導論》(2017年)等。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級人選(2009年)、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2012年)、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奬”著作奬(2014年)、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首屆“金融學傑齣教師奬”(2015年)等。

第一篇 貨幣、信用與金融 / 1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製度 / 3 
第一節 初識貨幣 / 3 
第二節 貨幣的起源 / 4 
第三節 形形色色的貨幣 / 5 
第四節 貨幣的職能 / 8 
第五節 貨幣的界說 / 11 
第六節 貨幣製度 / 13 

第二章 國際貨幣體係與匯率製度 / 17 
第一節 國際貨幣體係 / 17 
第二節 外匯與外匯管理 / 20 
第三節 匯率與匯率製度 / 23 
第四節 匯率與幣值、匯率與利率 / 26 
第五節 匯率的決定 / 27 

第三章 信用與信用形式 / 30 
第一節 信用及其與貨幣的聯係 / 30 
第二節 現代社會之前的信用 / 32 
第三節 現代信用活動的基礎 / 34 
第四節 現代信用的形式 / 36 

第四章 利率及其決定 / 41 
第一節 利 息 / 41 
第二節 利率及其種類 / 43 
第三節 利率的決定 / 46 
第四節 利率的作用 / 49 
第五節 利率的度量 / 49 
第六節 利率的風險結構 / 52 
第七節 利率期限結構 / 54 

第五章 金融範疇的形成與發展 / 58 
第一節 金融及其涵蓋的領域 / 58 
第二節 金融範疇的形成 / 60 
第三節 金融範疇的界定 / 62 

第二篇 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 / 65 
第六章 金融中介體係 / 67 
第一節 金融中介及其包括的範圍 / 67 
第二節 西方國傢的金融中介體係 / 68 
第三節 中國的金融中介體係 / 70 
第四節 國際金融機構體係 / 78 

第七章 存款貨幣銀行 / 83 
第一節 存款貨幣銀行的産生和發展 / 83 
第二節 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 / 85 
第三節 金融創新 / 87 
第四節 不良債權 / 90 
第五節 存款保險製度 / 93 
第六節 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 / 95 
第七節 商業銀行的資産業務 / 97 
第八節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和錶外業務 / 99 
第九節 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與管理 / 100 

第八章 中央銀行與金融基礎設施 / 106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産生及類型 / 106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職能 / 108 
第三節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問題 / 112 
第四節 金融基礎設施 / 113 
第五節 中央銀行體製下的支付清算體係 / 114 
第六節 金融業標準 / 116 

第九章 金融市場 / 120 
第一節 金融市場及其要素 / 120 
第二節 貨幣市場 / 123 
第三節 資本市場 / 127 
第四節 證券價格與證券價格指數 / 131 
第五節 資本市場的效率 / 132 
第六節 衍生工具市場 / 133 
第七節 投資基金 / 136 
第八節 外匯市場與黃金市場 / 138 
第九節 風險投資與創業闆市場 / 141 
第十節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 142 

第十章 資産組閤、資産定價與資本結構 / 146 
第一節 風險與資産組閤 / 146 
第二節 證券價值評估 / 150 
第三節 資産定價模型 / 152 
第四節 期權定價模型 / 156 
第五節 資本結構 / 159 

第十一章 金融體係結構 / 163 
第一節 金融體係與金融功能 / 163 
第二節 金融體係的兩種結構 / 165 
第三節 對存款貨幣銀行的再論證 / 166 
第四節 金融體係結構的演進趨勢 / 168 
第五節 互聯網金融 / 170 

第三篇 貨幣均衡與宏觀政策 / 173 
第十二章 現代貨幣的創造機製 / 175 
第一節 現代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 / 175 
第二節 存款貨幣的創造 / 176 
第三節 中央銀行體製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 184 
第四節 對現代貨幣供給形成機製的總體評價 / 189 


第十三章 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與貨幣均衡 / 192 
第一節 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 / 192 
第二節 中國對貨幣需求理論的研究 / 197 
第三節 貨幣需求麵麵觀 / 198 
第四節 貨幣需求分析的微觀角度與宏觀角度 / 199 
第五節 貨幣供給及其口徑 / 201 
第六節 貨幣供給的控製機製 / 204 
第七節 貨幣供給是外生變量還是內生變量 / 209 
第八節 貨幣均衡與貨幣非均衡 / 210 貨幣均衡與貨幣非均衡的含義/貨幣均衡與利率 
第九節 貨幣供求與市場總供求 / 211 
第十節 我國對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論探索 / 215 

第十四章 開放經濟的均衡 / 220 
第一節 國際收支 / 220 
第二節 國際收支的調節 / 223 
第三節 國際儲備 / 225 
第四節 國際資本流動 / 227 
第五節 對外收支與貨幣均衡 / 230 
第六節 對外收支與市場總供求 / 233 

第十五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 236 
第一節 通貨膨脹及其度量 / 236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社會經濟效應 / 238 
第三節 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其治理 / 241 
第四節 通貨緊縮 / 244 

第十六章 貨幣政策 / 247 
第一節 貨幣政策及其目標 / 247 
第二節 貨幣政策工具、傳導機製和中介目標 / 252 
第三節 貨幣政策效應 / 256 
第四節 財政收支與貨幣供給相互聯係的曆史演變 / 259 
第五節 國債與貨幣供給 / 261 
第六節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組閤 / 263 
第七節 匯率政策 / 267 
第八節 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的國際傳導和政策協調 / 271 

第四篇 金融發展與穩定機製 / 275 
第十七章 貨幣經濟與實際經濟 / 277 
第一節 兩分框架 / 277 
第二節 虛擬資本 / 278 
第三節 貨幣中性抑或非中性 / 280 

第十八章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 / 284 
第一節 金融與經濟增長 / 284 
第二節 金融壓抑 / 287 
第三節 金融自由化 / 288 
第四節 普惠金融 / 290 
第五節 中國金融改革 / 293 

第十九章 金融脆弱性與金融危機 / 298 
第一節 金融脆弱性 / 298 
第二節 金融危機 / 299 
第三節 中國的金融脆弱性與金融危機 / 302 

第二十章 金融監管 / 305 
第一節 金融監管的界說和理論 / 305 
第二節 金融監管體製 / 308 
第三節 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 / 309 
第四節 銀行監管的國際閤作 / 310




金融學(第四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六版)】黃達 張傑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本旨在提供金融學或貨幣銀行學基礎知識入門讀物的作品。它所側重的內容,更多地在於對黃達、張傑主編的《貨幣銀行學(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一書的精要梳理與深度剖析。換言之,本書並非獨立成體係的金融學教材,而是以已有的、結構化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進行提煉、擴展和專題化研究的輔助性讀物。 核心價值與定位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精編”的特性,意味著它並非簡單復述原著,而是通過精心挑選、組織和再闡述,將原著中最為關鍵、最具代錶性、最富洞察力的內容進行集中展現。其定位並非麵嚮初學金融學的學生,而是更傾嚮於為那些已經具備一定金融學和貨幣銀行學基礎,希望在特定領域進行深入學習、研究或備考相關專業課程的讀者提供幫助。 內容聚焦與深化 本書並非包羅萬象的金融學百科全書。它嚴格圍繞黃達、張傑《貨幣銀行學(第六版)》的框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化。因此,書中齣現的任何概念、理論、模型或分析,都將是原著中重點闡述的範疇,並可能通過引入更具前沿性的學術觀點、案例分析或實證研究,來進一步拓寬讀者的視野。 原著框架下的體係構建 黃達、張傑的《貨幣銀行學(第六版)》在貨幣銀行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其體係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本書將嚴格遵循原著的章節劃分和知識點邏輯,力求在精編的過程中,保留原著的學術嚴謹性和係統性。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原著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貨幣與銀行體係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理論分析的深入 本書將不僅僅滿足於對原著中理論的簡單呈現,而是會嘗試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和分析。例如,對於貨幣的起源與演進、貨幣供給與需求的影響因素、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及其傳導機製、金融市場的功能與風險、金融機構的經營與監管等核心議題,本書將可能引入相關的學術爭鳴,呈現不同學派的觀點,並結閤最新的經濟現象進行案例分析,從而幫助讀者建立起更全麵、更批判性的理論認知。 模型與工具的解析 貨幣銀行學研究中常常運用各種模型和分析工具,如IS-LM模型、濛代爾-弗萊明模型、貨幣乘數模型等。本書在精編的過程中,將對這些模型進行詳細的解析,說明其假設條件、推導過程以及在解釋經濟現象時的局限性。同時,對於一些重要的實證研究方法和數據分析工具,如果原著中有涉及,本書也會進行相應的梳理和介紹,幫助讀者掌握運用這些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政策視角與現實關照 金融學和貨幣銀行學與現實經濟運行息息相關。本書將高度重視政策層麵的分析,深入探討貨幣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等對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就業以及金融穩定的影響。通過分析具體的貨幣政策操作、金融改革措施及其成效,本書將幫助讀者理解金融理論如何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以及政策製定者在麵臨復雜經濟環境時所麵臨的挑戰和權衡。 前沿性與時代性 金融領域發展迅速,新的理論、新的産品、新的風險不斷湧現。本書在精編原著內容的同時,也會適時引入金融學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和最新的經濟實踐。例如,數字貨幣、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對傳統貨幣銀行體係的衝擊,全球金融風險的演變與防範,以及可持續金融等議題,都可能在本書的闡述中有所體現,以保證本書內容的時代性和前沿性。 並非基礎入門讀物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本書的“精編”特性,決定瞭其並非一本麵嚮零基礎讀者的金融學入門教材。它假定讀者已經對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以及貨幣銀行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所瞭解。因此,對於初學者而言,直接閱讀本書可能會感到吃力。它更適閤作為學習黃達、張傑《貨幣銀行學(第六版)》的輔助讀物,或者用於專業課的深入復習和研究。 潛在讀者群體 中國人民大學相關專業在校學生: 特彆是金融學、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學習黃達、張傑《貨幣銀行學(第六版)》的過程中,本書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解讀和更豐富的拓展。 考研學生: 針對報考金融學、貨幣銀行學等相關專業研究生的考生,本書可以作為考研復習的重要參考資料,幫助考生快速掌握考試重點,深化對核心知識的理解。 金融從業人員: 希望係統梳理和深化貨幣銀行學理論知識,以更好地理解當前金融市場運行和政策變化的金融從業者。 學術研究者: 對貨幣銀行學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可以從本書的精編內容中獲取靈感,並進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本書的閱讀價值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 1. 深化對黃達、張傑《貨幣銀行學(第六版)》核心內容的理解: 精煉的講解能夠幫助讀者抓住關鍵,剋服理解上的難點。 2. 構建更係統、更完整的貨幣銀行學知識體係: 章節之間的邏輯梳理和知識點的串聯,有助於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3. 提升理論分析和模型應用能力: 對模型和工具的深入解析,有助於讀者更好地運用它們來分析經濟現象。 4. 緊跟金融領域的前沿發展: 對最新理論和實踐的引入,能夠幫助讀者瞭解行業動態。 5. 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本書所提供的深度和廣度,是開展更復雜研究的良好起點。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金融學或貨幣銀行學的全景式介紹,而是對特定權威著作進行精編與深化的産物。它是一種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旨在服務於那些有誌於在貨幣銀行學領域進行更專業、更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金融學(第四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六版)】》的書名就足夠吸引眼球。首先,“金融學”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概念,而“精編版”的副標題則預示著它將對金融學的核心內容進行提煉和深化,而不是簡單羅列。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將“貨幣銀行學”單獨拿齣來,並且是“第六版”,這錶明作者在貨幣銀行學領域進行瞭持續的研究和更新,內容一定緊隨時代步伐。我對貨幣銀行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現代貨幣的産生機製、信用貨幣的運作方式,以及中央銀行如何通過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這些都是我渴望深入理解的方麵。這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齣版,並由黃達、張傑兩位知名學者編著,這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理論框架,深入淺齣的講解,並能結閤中國實際,為我打開一扇理解宏觀經濟運行的窗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專業、權威。封麵上“金融學”和“貨幣銀行學”的字樣清晰醒目,而“精編版”的標注則讓人對內容質量充滿期待,暗示著其知識的精華所在。“第四版”和“第六版”的字樣則說明瞭其內容的不斷迭代和更新,能夠反映最新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發展。黃達、張傑這兩位作者的名字,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的齣品,都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權威性有瞭很高的信心。我一直對金融學的宏觀層麵,特彆是貨幣和銀行在整個經濟體係中的作用感到好奇,而貨幣銀行學恰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鑰匙。我希望這本書能係統地介紹貨幣的起源、演變,不同類型的貨幣,以及銀行體係的功能和重要性。同時,我也期待它能詳細闡述貨幣政策工具及其對經濟的傳導效應,幫助我理解央行如何影響通貨膨脹、利率和就業。

評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厚重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頁碼就知道內容絕對充實,絕非泛泛而談。扉頁上的“精編版”三個字,更是激發瞭我對書中內容的期待。我一直對金融學這個領域充滿興趣,但總覺得市麵上的教材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碎片化。這本“精編版”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係統學習的希望。我希望它能像它的名字一樣,“精”選最核心的知識點,“編”織成一個邏輯嚴密的知識體係。尤其是“貨幣銀行學”這個部分,我非常想深入瞭解貨幣的本質、職能,以及不同貨幣製度的曆史演變。同時,對於商業銀行、中央銀行的職能、運營模式,以及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我也期待有詳盡的闡述。考慮到作者黃達教授在貨幣銀行學界的地位,我堅信這本書在理論深度和學術嚴謹性上定能達到極高的水準,希望能幫助我建立起紮實的金融學理論基礎。

評分

入手這本書,首先是被它嚴謹而專業的書名所吸引。《金融學(第四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六版)】》——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份承諾,承諾將金融學的核心要義,特彆是貨幣銀行學這一關鍵分支,以精煉、深入的方式呈現。第四版和第六版這樣的標注,直接打消瞭我對內容時效性的顧慮,讓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反映最新的學術進展和經濟現實。我對貨幣的本質、流通方式、以及它如何與銀行體係相互作用,形成宏觀經濟的脈搏,一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解答我心中的疑問,例如,在信用貨幣時代,貨幣的價值從何而來?商業銀行是如何創造貨幣的?中央銀行又有哪些“法寶”來穩定物價、促進增長?黃達和張傑教授的著作,加上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的背書,更是為這本書的品質增添瞭雙重保險。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理解現代金融體係、洞察經濟運行規律的得力助手。

評分

這本書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封麵上“金融學”幾個大字莊重地占據瞭醒目的位置,下方則是“精編版”的字樣,暗示著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再往下,括號裏是“貨幣銀行學”的標題,字體稍小但同樣清晰,並標注瞭“第六版”,這讓我對內容的時效性有瞭初步的信心。作者姓名“黃達 張傑”以及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則代錶瞭這本書的權威性,畢竟人大社在財經類書籍齣版方麵一直享有盛譽,而黃達教授更是貨幣銀行學領域的泰鬥級人物。單從外觀來看,這本書就散發齣一種嚴謹、專業的氣息,仿佛一本沉甸甸的知識寶庫,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我尤其期待它在貨幣銀行學這個分支上的深入講解,畢竟這是金融體係的基石,理解其運行機製對把握宏觀經濟至關重要。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貨幣的産生、流通、管理,以及銀行體係的運作規律,並能結閤當下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