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

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晓勤 编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教育
  • 华东师范大学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 数学
  • 历史
  • 教学
  • 师范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睿图书
出版社: 科学
ISBN:9787030518316
商品编码:13514071892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
  • 作者:汪晓勤
  • 定价:79
  • 出版社:科学
  • ISBN号:978703051831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5-01
  • 印刷时间:2017-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540

内容提要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问的关系(HPM)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关于“为何”和“如何”的探讨、教育取向的数学史、历史相似性、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HPM与教师专业发展、数学史融人数学教材等。汪晓勤编著的《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全面展示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十年以来在上述各课题上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教材,也可供数学教育研究者参考。
    

目录

序言
前言
**章源流与背景1.1数学史的教育1.2先驱者的思想1.3HPM的诞生
1.4HPM的价值
1.5HPM的境遇1.6新教师的期望1.7HPM在上海参考文献第2章情感与信念2.1历史上的数学故事2.2情境中的数学概念2.3文化中的数学主题2.4课堂上的另类素材参考文献第3章概念与思想3.1概念之源3.2术语之本3.3法则之立3.4学科之创参考文献第4章公式与定理4.1公式之导
4.2定理之证
参考文献第5章问题与求解5.1问题之库5.2问题解决参考文献第6章附加与融合6.1法国课本初窥6.2一个早期范例6.3勾股定理聚焦6.4数学文化一瞥参考文献第7章历史与现实7.1丢番图的幽灵7.2从形状到关系7.3迷雾中的无穷7.4初遇负数方根7.5古今共论函数7.6负数大小关系7.7如何分配赌金7.8从静态到动态
参考文献第8章实践与开发8.1一次方程组8.2平方差公式8.3分数指数幂
8.4内角和定理8.5对数的概念8.6椭圆的定义8.7复数的引入8.8棱柱的定义8.9导数的应用参考文献第9章行动与成长9.1从研究到引领9.2从知之到乐之参考文献人名索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哲学思潮与经院主义发展的学术专著的简介,旨在探讨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的组织方式、神学与理性的互动,以及学术机构的演变如何塑造了后世西方思想的基石。 --- 《理性之光与信仰之网: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兴衰及其思想遗产》 卷首语:在信仰的疆域中开辟理性的蹊径 中世纪,常被简单地概括为“黑暗时代”,然而,正是这漫长的一千年,孕育了西方思想史上一次深刻而复杂的知识革命——经院哲学的崛起与鼎盛。本书并非对那个时代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学者们如何小心翼翼地重新引入并消化古希腊的理性遗产,最终建立起一座宏大而精密的思想迷宫。 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的阴影,走进修道院的静谧书房和新兴大学的喧嚣讲坛,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思维模式的根本性争论与方法论创新。 第一部分:思想的土壤——古典遗产的再生与整合 中世纪早期,古典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知识一度散佚或被误解。本书首先聚焦于“文艺复兴”的前奏——12世纪的复兴。 第一章:失落的智慧与重构的开端 本章细致考察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如何成为保存和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关键中介。重点分析了早期的学者,如波埃提乌斯,如何在残存的文本中寻找逻辑的慰藉,以及修道院图书馆在知识传承中的孤岛作用。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回归”及其冲击 随着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大量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著作通过西班牙和拜占庭的渠道被重新翻译成拉丁文,欧洲学术界经历了一场知识海啸。本书详述了教会最初对这些异教思想的抵制(例如巴黎主教的禁令),以及学者们如何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尝试将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和逻辑严密性与神学真理调和。 第二部分:经院方法的诞生与锤炼 经院哲学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其最终结论,而在于其严谨的、辩证的、系统化的方法论。本书将方法论视为本书分析的重中之重。 第三章:辨析与论证的艺术:Dialectica的胜利 我们详细考察了“辨析法”(Sic et Non)的起源和发展,这是彼得·阿伯拉尔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之一。通过分析中世纪学者如何系统地列出正反两方的观点(“是”与“非”),并运用逻辑推导来解决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揭示了逻辑学和修辞学在经院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不是简单的争论,而是知识系统内部的自我校验机制。 第四章:本体论与共相之争(Universals) 这是经院哲学中最具标志性的形而上学议题。本书深入探讨了实在论(Realism,如安瑟伦和早期托马斯学派的观点)、唯名论(Nominalism,如罗色林和奥卡姆的观点)以及温和实在论(Moderate Realism)之间的微妙分野。通过分析这些对“共相”的理解差异,我们得以窥见中世纪学者在处理抽象概念与个体实在之间的哲学困境。 第三部分:经院哲学的鼎盛与体系化 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代,其标志是构建出试图涵盖宇宙万物的庞大、精密的知识体系。 第五章:托马斯·阿奎那的综合:信仰与理性的最高和解 托马斯·阿奎那是本书的中心人物之一。我们不仅关注他的“五路论证”在证明上帝存在方面的贡献,更侧重于他如何巧妙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潜能/实现等概念嵌入基督教的创世论中。他的《神学大全》被视为经院方法论的典范,本书将剖析其宏大的结构和内部的逻辑连贯性。 第六章:对“神圣理性”的持续挑战:从邓斯·司各脱到奥卡姆的“能愿论” 本书随后探讨了在阿奎那体系建立之后,思想如何开始朝向意志与经验的方向偏移。邓斯·司各脱强调了上帝的无限意志(Voluntarism)对知识的优先性,从而轻微削弱了纯粹理性的作用。而威廉·奥卡姆及其追随者则走向了更彻底的唯名论,主张“实体实体存在,共相只存在于心灵中”。这种转向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解放基础,因为它为经验观察和个体性研究打开了大门。 第四部分:制度与影响——大学与知识的制度化 经院哲学并非仅仅是书斋里的理论,它是新兴的大学制度的产物和驱动力。 第七章:从修道院到大学:知识生产中心的转移 本章阐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早期学术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及“教授”(Magister)和“学生”(Scholar)社群的形成。我们分析了学科设置(三艺与四艺),以及学术辩论(Disputatio)如何成为验证知识的正式场合。大学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系统化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工厂。 第八章:对现代性的遗赠 经院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其思想的消亡。本书的结论部分着眼于其深远的遗产: 1. 精确的逻辑分析工具:为后世的科学方法论提供了基础。 2. 认识论的严谨性:对知识的来源(启示、理性、经验)的持续追问,塑造了早期现代哲学的核心议题。 3. 法律与政治思想的萌芽:从自然法理论到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讨论,均可从中找到源头。 总结: 《理性之光与信仰之网》是一部旨在深入挖掘中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如何在其特定的信仰框架内,以惊人的智慧和系统性,重塑了西方理性传统的研究专著。它揭示了在看似僵化的神学统治下,一场关于逻辑、实在、知识来源和制度构建的持续而精妙的智力搏斗。本书适合历史学、哲学史、中世纪研究以及思想史领域的学者和深度学习者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编辑和出版的角度来看,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非常看重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深度和广度。它是否清晰地区分了“数学史”的描述性功能与“数学教育”的规范性功能?我关注它如何处理现代数学概念的“去历史化”现象——即当一个概念被完全抽象化、符号化后,教育者如何通过追溯其历史语境,来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浅层理解。例如,在谈到集合论的公理化时,书中是否探讨了罗素悖论对数学基础的冲击,以及这种基础性危机是如何反过来促进了数学教育对“严谨性”的强调?我期待的不仅是内容上的充实,更是结构上的精妙,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将数学知识的演进、教育理念的变迁以及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自洽的、可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参考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部名为《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的书籍,从它的名字来看,就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深度融合了数学历史脉络与当代教育实践的重量级著作。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数学教育改革的教师,对这类能够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视角的读物总是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被我们日常教学忽略的“为什么”。比如,当我们教导学生勾股定理时,这本书是否能带我们回到古希腊,感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寻宇宙和谐与数的关系时所经历的震撼与挣扎?更进一步,它是否能揭示这些古老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被筛选、演化,最终被纳入现代教科书体系的复杂过程?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能够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哲学,比如,数学的“发现”与“发明”之争,对我们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有何启发?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如《九章算术》)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应占据何种地位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构建。这本书的厚重感,似乎承诺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事业的意义与方向。

评分

读完这套丛书的部分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问题解决”范式的颠覆性重构。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将知识点视为孤立的城堡,学生需要通过背诵公式和步骤来攻克它们。然而,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更倾向于将数学视为一系列历史遗留的“未解之谜”或“挑战”。例如,关于微积分的萌芽阶段,书中会不会详细阐述牛顿和莱布尼茨在解决瞬时变化率问题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这种对原始思维过程的还原,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至关重要。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那些我们如今看来信手拈来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是多么曲折而伟大的智慧结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这些“历史情境”融入到初中或高中课堂,让学生“扮演”当时的数学家,体验从困惑到顿悟的过程,那将是对现有教学法的一次强力冲击。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通往答案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路径,这一点,比任何教学技巧都更具持久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走出“应试教育”的狭隘视野,去拥抱数学的文化属性与人文关怀。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处理“数学发现”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张力。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射影几何或非欧几何,最初都是在纯粹的智力探索中诞生的,但它们最终却在工程学、物理学乃至现代信息技术中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应用。这本书是否探讨了这种“纯粹性”与“应用性”在教育中的平衡点?我个人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数学与艺术、音乐或哲学的交汇点,因为这些联系往往能激发那些对纯粹计算不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内容能够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数学塑造成一门有血有肉、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连的学问,而非一堆冷冰冰的公式,那么这本书的教育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评分

我注意到“数学教育”是丛书的核心定位,因此,我对书中所提供的实践指导性内容抱有极高的期望。理论必须落地,历史的洞察必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这本书是否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历史上的某个数学发现过程,转化为一个符合当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堂活动?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无穷大”概念的早期困境,而不是直接给出极限的定义。此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这本书是否为教师提供了一套自我反思的框架?让教师能够通过历史的镜子,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过于“后现代”——即我们是否过于急于将结果呈现给学生,而剥夺了他们体验“探寻”过程的机会?一本优秀的数学教育读物,不应该只是向我们展示别人做过什么,而应该激励我们思考,在未来的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引导下一代人去理解和热爱数学,使其成为真正有力的思维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