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问的关系(HPM)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关于“为何”和“如何”的探讨、教育取向的数学史、历史相似性、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HPM与教师专业发展、数学史融人数学教材等。汪晓勤编著的《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全面展示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十年以来在上述各课题上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教材,也可供数学教育研究者参考。
序言
前言
**章源流与背景1.1数学史的教育1.2先驱者的思想1.3HPM的诞生
1.4HPM的价值
1.5HPM的境遇1.6新教师的期望1.7HPM在上海参考文献第2章情感与信念2.1历史上的数学故事2.2情境中的数学概念2.3文化中的数学主题2.4课堂上的另类素材参考文献第3章概念与思想3.1概念之源3.2术语之本3.3法则之立3.4学科之创参考文献第4章公式与定理4.1公式之导
4.2定理之证
参考文献第5章问题与求解5.1问题之库5.2问题解决参考文献第6章附加与融合6.1法国课本初窥6.2一个早期范例6.3勾股定理聚焦6.4数学文化一瞥参考文献第7章历史与现实7.1丢番图的幽灵7.2从形状到关系7.3迷雾中的无穷7.4初遇负数方根7.5古今共论函数7.6负数大小关系7.7如何分配赌金7.8从静态到动态
参考文献第8章实践与开发8.1一次方程组8.2平方差公式8.3分数指数幂
8.4内角和定理8.5对数的概念8.6椭圆的定义8.7复数的引入8.8棱柱的定义8.9导数的应用参考文献第9章行动与成长9.1从研究到引领9.2从知之到乐之参考文献人名索引
从编辑和出版的角度来看,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非常看重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深度和广度。它是否清晰地区分了“数学史”的描述性功能与“数学教育”的规范性功能?我关注它如何处理现代数学概念的“去历史化”现象——即当一个概念被完全抽象化、符号化后,教育者如何通过追溯其历史语境,来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浅层理解。例如,在谈到集合论的公理化时,书中是否探讨了罗素悖论对数学基础的冲击,以及这种基础性危机是如何反过来促进了数学教育对“严谨性”的强调?我期待的不仅是内容上的充实,更是结构上的精妙,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将数学知识的演进、教育理念的变迁以及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自洽的、可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参考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部名为《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丛书》的书籍,从它的名字来看,就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深度融合了数学历史脉络与当代教育实践的重量级著作。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数学教育改革的教师,对这类能够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视角的读物总是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被我们日常教学忽略的“为什么”。比如,当我们教导学生勾股定理时,这本书是否能带我们回到古希腊,感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寻宇宙和谐与数的关系时所经历的震撼与挣扎?更进一步,它是否能揭示这些古老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被筛选、演化,最终被纳入现代教科书体系的复杂过程?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能够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哲学,比如,数学的“发现”与“发明”之争,对我们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有何启发?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如《九章算术》)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应占据何种地位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构建。这本书的厚重感,似乎承诺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事业的意义与方向。
评分读完这套丛书的部分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问题解决”范式的颠覆性重构。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将知识点视为孤立的城堡,学生需要通过背诵公式和步骤来攻克它们。然而,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更倾向于将数学视为一系列历史遗留的“未解之谜”或“挑战”。例如,关于微积分的萌芽阶段,书中会不会详细阐述牛顿和莱布尼茨在解决瞬时变化率问题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这种对原始思维过程的还原,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至关重要。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那些我们如今看来信手拈来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是多么曲折而伟大的智慧结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这些“历史情境”融入到初中或高中课堂,让学生“扮演”当时的数学家,体验从困惑到顿悟的过程,那将是对现有教学法的一次强力冲击。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通往答案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路径,这一点,比任何教学技巧都更具持久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走出“应试教育”的狭隘视野,去拥抱数学的文化属性与人文关怀。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处理“数学发现”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张力。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射影几何或非欧几何,最初都是在纯粹的智力探索中诞生的,但它们最终却在工程学、物理学乃至现代信息技术中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应用。这本书是否探讨了这种“纯粹性”与“应用性”在教育中的平衡点?我个人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数学与艺术、音乐或哲学的交汇点,因为这些联系往往能激发那些对纯粹计算不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内容能够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数学塑造成一门有血有肉、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连的学问,而非一堆冷冰冰的公式,那么这本书的教育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评分我注意到“数学教育”是丛书的核心定位,因此,我对书中所提供的实践指导性内容抱有极高的期望。理论必须落地,历史的洞察必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这本书是否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历史上的某个数学发现过程,转化为一个符合当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堂活动?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无穷大”概念的早期困境,而不是直接给出极限的定义。此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这本书是否为教师提供了一套自我反思的框架?让教师能够通过历史的镜子,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过于“后现代”——即我们是否过于急于将结果呈现给学生,而剥夺了他们体验“探寻”过程的机会?一本优秀的数学教育读物,不应该只是向我们展示别人做过什么,而应该激励我们思考,在未来的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引导下一代人去理解和热爱数学,使其成为真正有力的思维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