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液晶物理学(第二版)
:119.00元
作者:P. G. de Gennes, J. Prost 孙政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040476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译自德热纳和J.Prost合著的The Physics of Liquid Crystals,Second Edition。本书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液晶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和重要课题,详细讨论了液晶的四种主要类型——向列相、胆甾相、近晶相和柱状相的结构、有序性、相变、缺陷和织构以及弹性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磁学性质、表面性质和流体力学性质等。本书高屋建瓴,内容广泛,理论推导严格、简洁,物理思想深刻、清楚,并且整理了许多实验结果。*版一经出版,立即受到国际液晶界的高度推崇和欢迎,被誉之为液晶界的“圣经”,成为液晶研究领域的一部性的**著作。第二版增加了大量的数学推演,这也使得本书在理论上更加严谨。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与液晶有关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皮埃尔-吉耶?德热纳
文摘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在计算模拟方法的介绍上非常超前和实用。在现代物理研究中,分子动力学(MD)和蒙特卡洛(MC)模拟是验证理论预测的利器。作者专门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介绍如何为液晶分子建立合适的力场参数,特别是对于各向异性分子(如棒状或圆盘状)的惯性张量和转动惯量的计算。书中展示了如何使用标准的MD软件包(如LAMMPS或GROMACS)来模拟温度驱动下的相变过程,并对比了NVT系综和NPT系综对结果的影响。这对于我的数值计算课程作业提供了极佳的案例。另外,关于激光与液晶的相互作用,它深入探讨了光热效应和光致各向异性引起的反馈机制,这对开发光控光学元件至关重要。例如,它解释了在强激光照射下,液晶的折射率是如何被光本身改变的,这在非线性光学领域是非常前沿的话题。总而言之,这本书将理论物理、实验技术和计算工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液晶物理学的全景图。
评分我是在实验中遇到瓶颈时翻阅这本书的,它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我们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基于场诱导相变的传感器,核心就在于如何精确控制和测量界面处的临界电场强度。这本书中关于界面效应和表面锚定能的章节,提供了极其详尽的理论模型,特别是对Freedericksz转变阈值电压的修正项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这直接帮助我们优化了电极设计参数。它不像一些纯理论著作那样只停留在理想化的无限大薄膜模型上,而是非常务实地讨论了有限尺寸效应和电极对场分布的畸变影响。书中对温度梯度和流体力学部分的处理也颇具洞察力,尽管液晶的粘滞性常常被视为一个烦人的参数,但作者巧妙地将其与电场诱导的扭曲扩散方程结合起来,展示了耦合效应的复杂美感。我特别喜欢它在脚注和附录中穿插的经典文献引用,这使得我们可以追溯到某些关键公式的最早来源,对于撰写高水平论文时进行背景调研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关键时刻为你指点迷津,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点。
评分这本教材的讲解深入浅出,对于理解液晶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电光效应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脉络。作者在阐述向列相、层列相和胆甾相这些基本液晶态时,不仅给出了晶格排列的几何描述,还引入了描述这些序参量的数学工具,比如张量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光散射理论的介绍,从理论的推导到实验观测的对比都非常详尽。很多其他书籍往往只是简单提及光散射的现象,而这里则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动态光散射(DLS)在确定液晶分子弛豫时间和相关函数方面的应用,这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此外,关于液晶显示器(LCD)的工作原理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TN(扭曲向列)模式,而是系统地分析了IPS、VA等先进技术背后的物理机制,包括电场作用下折射率椭球的旋转动力学。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是对于新型铁电液晶和反铁电液晶的介绍略显单薄,但考虑到全书的广度和深度,这已是瑕不掩瑜。对于希望扎实掌握液晶物理核心理论的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材料科学背景的初学者,我最初对量子力学和光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对液晶的“软物质”特性感到陌生。这本书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模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清晰地区分了硬核排斥、介电各向异性诱导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以及范德华力对液晶有序性的贡献。它没有直接跳跃到平均场理论,而是先用易于理解的统计力学方法构建了配对函数,然后自然地过渡到著名的巴黎尔(Paris-de Gennes)模型。这种由微观到介观的构建路径,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物理图像。书中的图示设计也值得称赞,特别是那些描述分子在热力学涨落下取向随机化的示意图,比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它对液晶的拓扑缺陷——这种独特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低维体系中会形成涡旋和反涡旋,以及它们在能量上的稳定性。这种对拓扑特性的强调,让液晶的物理学不仅仅停留在光学响应层面,更提升到了拓扑凝聚态物理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且具有历史纵深感。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学科的发展史。例如,在介绍弹性常数时,它会追溯到Oseen和Frank在20世纪初期的经典理论,然后逐步引入现代的电场耦合项。对于电光效应的讨论,作者非常细致地处理了高频和低频下的介电响应,强调了分子内电子云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极化特性,这涉及到复杂的弛豫机制。我尤其欣赏它对纳米结构液晶的关注,探讨了当尺度接近分子间距时,经典的连续介质理论如何失效,以及需要引入的表面能量密度梯度项。这种对理论适用范围的清晰界定,避免了初学者在应用模型时产生误区。全书的排版和公式推导清晰可辨,尽管内容艰深,但良好的组织结构确保了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攻克每一个技术难点。读完后,感觉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技术,更是对凝聚态物理中“序”与“涨落”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