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 | ||
| 定价 | 128.00 |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5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曾国藩著 唐浩明编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568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807616948 | |
| 重量 | 2101 | |
上册 道光二十年 001禀父母二月初九日 道光二十一年 002禀祖父四月十七日 003禀父五月十八日 004禀祖父六月初七日 005禀祖父六月二十九日 006禀父八月初三日 007禀父母八月十七日 008禀叔父八月十七日 009禀父母九月十五日
上册
道光二十年
001禀父母二月初九日
道光二十一年
002禀祖父四月十七日
003禀父五月十八日
004禀祖父六月初七日
005禀祖父六月二十九日
006禀父八月初三日
007禀父母八月十七日
008禀叔父八月十七日
009禀父母九月十五日
010禀父母十月十九日
011禀祖父母十一月十九日
012禀父母十二月二十一日
道光二十二年
013禀父正月初七日
014禀父母正月十八日
015禀父母二月二十四日
016禀父母三月十一日
017禀祖父母四月二十七日
018禀祖父母六月初十日
019禀父母七月初四日
020禀祖父母八月初一日
021禀父母八月十二日
022禀祖父母九月十七日
023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九月十八日
024禀父母十月二十六日
025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十月二十六日
026禀父母十一月十七日
027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十一月十七日
028禀父母十二月二十日
029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十二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三年
030禀父母正月十七日
031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正月十七日
032禀父母二月十九日
033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三月十九日
034禀祖父母三月二十三日
035禀父母四月二十日
036禀祖父母六月初六日
037致温弟六月初六日
038致澄弟沅弟季弟六月初六日
道光二十四年
039禀父母正月二十五日
040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正月二十六日
041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二月十四日
042禀祖父母三月初十日
043致温弟沅弟三月初十日
044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四月二十二日
045禀父母五月十二日
046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五月十二日
047禀父母六月二十三日
048禀父母七月二十日
049禀祖父母八月二十九日
050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八月二十九日
051禀父母九月十九日
052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九月十九日
053禀父母十月二十一日
054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十月二十一日
055禀祖父母十一月二十一日
056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十一月二十一日
057禀祖父母十二月十四日
058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十二月十八日
……
……
咸丰十一年
514致沅弟正月元日
515致澄弟正月初四日
516谕纪泽正月初四日
517致沅弟季弟正月初八日
518致沅弟季弟正月初九日辰刻
519致沅弟季弟正月十一日
520致沅弟季弟正月十二日午刻
521致沅弟季弟正月十三日巳初
522致澄弟正月十四日
523谕纪泽正月十四日
524致沅弟季弟正月十八日未初
525致沅弟正月二十一日
526致沅弟季弟正月二十三日
527谕纪泽正月二十四日
528致沅弟正月二十八日
529致沅弟正月二十九日
530致沅弟季弟二月初四日
531致澄弟二月初四日
532致沅弟季弟二月初七日
533致沅弟二月初八日
534致沅弟二月初九日
535致沅弟季弟二月十一日
536致沅弟二月十一日
537致沅弟二月十三日
538致澄弟二月十四日
539致沅弟二月十四日巳刻
540谕纪泽纪鸿二月十四日
541致沅弟二月十五日巳刻
542致沅弟季弟二月十七日
543致沅弟二月十八日
544致沅弟季弟二月二十日
545致沅弟二月二十一日
546致沅弟季弟二月二十二日辰刻
547致沅弟二月二十三日
548致澄弟二月二十四日
549致沅弟二月二十四日
550致沅弟季弟二月二十六日巳刻
551致沅弟二月二十九日辰刻
552致沅弟季弟二月三十日
553致沅弟季弟三月初一日
554致澄弟沅弟季弟三月初四日辰正
555致沅弟季弟三月初七日
556致沅弟季弟三月十一日卯正
557致沅弟三月十一夜
558谕纪泽纪鸿三月十三日
559致沅弟季弟三月十四日巳刻
560致沅弟季弟三月十七日巳刻
561致沅弟三月十九日酉刻
562致沅弟三月二十日辰刻
563致沅弟季弟三月二十日申刻
564致沅弟季弟三月二十一日辰刻
565致沅弟季弟三月二十一日午正
566致沅弟三月二十二日
567致沅弟三月二十二日酉刻
568致沅弟季弟三月二十三日巳初
569致沅弟三月二十三日午正
570致沅弟三月二十三日申刻
571致沅弟季弟三月二十四日
572致澄弟三月二十四日
573致沅弟季弟三月二十五日辰刻
574致沅弟三月二十六夜
575致沅弟三月二十八日酉刻
576致沅弟三月二十九日未正
577致沅弟三月三十日
578致沅弟四月初一日
579致沅弟四月初二日午正
580致沅弟四月初三日巳初
581致沅弟四月初四日辰刻
582致沅弟四月初四日未刻
583致沅弟四月初四日戌正三刻
584谕纪泽四月初四日
585致沅弟四月五日辰正
586致沅弟季弟四月初五日巳刻
587致沅弟四月初五日
588致沅弟四月初六日午正
589致沅弟四月初七日辰刻
590致沅弟四月初八日卯正
591致沅弟四月初八日
592致沅弟四月初九日午正
593致沅弟季弟四月初十日申初
594致沅弟四月初十日戌刻
595致沅弟四月十一日巳刻
596致沅弟四月十二日巳正
597致沅弟四月十二日
598致沅弟四月十三日辰刻
599致沅弟四月十三日午刻
600致沅弟四月十四日卯正
601致澄弟四月十四日
602致沅弟季弟四月十五日辰刻
603致沅弟四月十五夜
604致沅弟四月十六日辰刻
605致沅弟四月十七日
606致沅弟四月十八日辰刻
607致沅弟四月十九日辰刻
608致沅弟四月十九夜
609致沅弟四月二十日午刻
610致沅弟四月二十一日午刻
611致沅弟四月二十一日
612致沅弟四月二十三日巳刻
613致澄弟四月二十四日
614致沅弟季弟四月二十四日未正
615致沅弟四月二十五日巳刻
616致沅弟季弟四月二十六日
617致沅弟四月二十六日未刻
618致沅弟四月二十七日辰初
619致沅弟四月二十八日午刻
620致沅弟四月二十九日辰刻
621致沅弟五月初一日辰刻
622致沅弟五月初一日未刻
623致沅弟五月初二日辰刻
624致沅弟季弟五月初二日未刻
625致沅弟五月初三日
626致沅弟五月初三日酉正
627致沅弟季弟五月初四日
628致澄弟五月初四日
629致沅弟五月初四日申刻
630致季弟五月初四夜
631致沅弟五月初五日辰刻
632致沅弟五月初六日辰刻
633致沅弟五月初七日午刻
634致沅弟五月初八日辰刻
635致沅弟季弟五月初九日
636致沅弟五月初十日辰刻
637致沅弟五月十一日午刻
638致沅弟五月十二日巳刻
639致沅弟五月十二夜
640致沅弟五月十三日午正
641致沅弟五月十三日申正
642致澄弟五月十四日
643致沅弟五月十四日申刻
644致沅弟季弟五月十七日
645致沅弟五月十八夜
一直以来,对曾国藩这个人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无疑满足了我的求知欲,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唐浩明先生搜集了近1500通家书,约100余万字,这体量足以让我们窥见一个大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思想的演变。阅读他的书信,我最大的感触是他对“德”的看重。他反复教导自己的子孙,要以德立身,以德治家。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即使再有才华,也终将走向毁灭。他对“勤”的推崇,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自己生活极为简朴,要求子孙也要戒奢以俭。他认为,懒惰和奢侈是滋生罪恶的温床。在处理政务方面,他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格局。他会在信中详细分析时局,阐述自己的战略思想,以及对人才的看法。我特别喜欢他对待下属的态度,他鼓励部下勇于进谏,同时也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他对待家庭的责任感,也让我为之动容。他会详细询问家人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关怀备至。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有智慧,有担当,也有凡人的情感。
评分《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唐浩明先生所编,近1500通的家书,百余万字的篇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伟人的心灵独白。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他身上那种“韧性”。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他总是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然后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他对待学问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他强调“读书须细嚼慢咽,不能囫囵吞枣”,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学习方法。他对待家庭的责任感,也让我为之动容。他会将自己处理政务的经验,运用到家庭管理中,教育子孙如何做一个正直、勤劳、有责任感的人。他对于“知耻”的强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不断进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并非是神话中的人物,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挣扎、不断成长的普通人。
评分读《曾国藩家书》的修订全本,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晚清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在于近1500通家书、100余万字的篇幅,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个时代洪流中,一个普通人如何挣扎、如何成长、如何坚守的真实轨迹。唐浩明先生的修订,据说更为严谨,搜罗之全,令人赞叹。但抛开这些技术层面的考量,我更想说的是,当指尖划过那些泛黄的墨迹(当然是现代印刷的纸张,但文字带来的历史感是如此真切),我仿佛能听到曾国藩低沉而恳切的声音,那些对儿子的叮咛,对弟侄的规劝,对家事的操劳,无不透露着一位父亲、一位兄长、一位官员的责任与担当。他不像一些历史人物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凡人的烦恼与挣扎。他会因为学业不精而自责,会因为仕途不顺而焦虑,会因为身体不适而抱怨。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的形象变得如此鲜活、如此可信。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关于读书的论述,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道理,却道出了治学之道的核心。比如他强调“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一种何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他对待学问的态度,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种精神,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精神洗礼。
评分拿到《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这本书,首先被其厚重的分量所吸引。唐浩明先生搜罗了近1500通家书,篇幅近100余万字,这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画卷。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对“修身”的极致追求。他不仅仅是将读书作为一种学问,更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完善的途径。他在信中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苛,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种“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在如今这个社会,显得尤为可贵。他对待家人的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他不仅仅是将他们视为血亲,更是将他们视为自己人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会详细地关心他们的学业、健康、甚至情感生活。他会耐心细致地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对于“忠诚”的理解,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一个人要对国家忠诚,对朋友忠诚,对家人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更是行动上的实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曾国藩。
评分唐浩明先生修订的《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这近1500通、百余万字的家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们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晚清时代。我读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是曾国藩的“自省”精神。他每天都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他认为,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不断地战胜自己,才能够不断地进步。他对待学问的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读书须有恒心”,并认为,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他会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详细地记录在信中,与家人分享。在家庭教育方面,他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会详细地指导儿子的学业,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并反复告诫他们要警惕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对待“中庸”的理解,也让我深思。他认为,为人处世,要讲究适度,既不能过激,也不能怯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充满智慧的曾国藩。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唐浩明先生的整理,让近1500通、百万余字的家书得以完整呈现,这无疑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位晚清名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曾国藩对“勤”的执着。他认为,勤奋是抵御一切诱惑和困难的法宝。他自己身体力行,每天都坚持早起读书,处理公务,即便在疾病缠身之时,也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这种“勤”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对“俭”的推崇,也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倡朴素的生活,反对铺张浪费。他认为,奢侈是腐蚀人心的毒药。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会详细指导他们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反复强调“子孙虽不肖,亦当训诲之”,这种耐心和责任感,令人感佩。他对待朋友的态度,也值得称道。他重视友情,珍视友谊,并会主动关心朋友的近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有生活智慧的曾国藩。
评分《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唐浩明先生的巨著,近1500通,百余万言,这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人生的智慧结晶。我读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身上那种“担当”。面对太平天国的动乱,面对清廷的腐朽,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挺身而出,承担起平定叛乱、整顿吏治的重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所以他总是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对待学问的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修身,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他强调“学贵得心应手”,这是一种非常注重实践的治学之道。在对待家人方面,他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他会详细地回答家人的疑问,会耐心地指导他们的人生道路。他对待“孝道”的理解,也让我深思。他认为,真正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引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曾国藩。
评分唐浩明先生修订的《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真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经过“包装”的历史读物,而是以一种最原始、最真切的方式,呈现了曾国藩的思想和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海量的史料——近1500通家书,百万言的篇幅,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感受到曾国藩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身处晚清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始终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事操劳,为家事操心。我尤其欣赏他在治学方面的态度。他并非一味地追求深奥的理论,而是强调“实用”。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修身,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他对“恒心”的强调,更是让我深以为然。他认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家庭教育方面,他更是煞费苦心。他会详细地指导儿子的学业,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并反复告诫他们要警惕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读他的家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位智者,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开辟出一条道路。
评分购买了《曾国藩家书》(修订全本),唐浩明先生的编注,让我对这位晚清名臣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此书之厚重,体现在其信息量之巨,近1500通书信,百万言篇幅,几乎囊括了曾国藩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他的家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他不像很多历史人物那样,总是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相反,他会在信中流露出自己的焦虑、困惑,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烦恼。例如,他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忧心忡忡,会因为战事的失利而自责不已,会因为儿子的不成器而忧心如焚。这种“不完美”,恰恰是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臣子,最动人之处。他对待学问的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一味地追求名声,而是将读书看作是修身养性的根本。他强调“读书须有定性,须有恒心”,这句话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他会详细地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甚至会因为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而反复推敲。这种对学问的敬畏之心,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典。
评分翻开《曾国藩家书》这个修订全本,我首先被它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撼。唐浩明先生搜集整理的这近1500通家书,跨越了曾国藩人生的大部分重要阶段,从他初入仕途的青涩,到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的运筹帷幄,再到晚年的反思与教诲,每一个时期都有详尽的记录。这不像是一部经过精心雕琢的传记,反而更像是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图景,以及曾国藩作为历史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波动。他的家书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朴实无华的语言,但正是这些朴实,却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例如,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反复强调“勤”与“俭”,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要求,更是精神层面的修炼。他认为,懒惰和奢侈是毁灭人性的毒药。他会详细地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何时起床,何时读书,何时处理公务,仿佛在为后世的子孙树立一个行为的标杆。这种“事无巨细”的记录,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他严谨、自律的生活态度,也看到了他在乱世之中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来维持内心的稳定和秩序。我深切地感受到,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臣,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自己近乎残酷的自我要求,以及他对家国天下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