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仪器分析(第4版)
定价:37.80元
作者:朱明华,胡坪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40239256
字数:
页码:432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仪器分析(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n 《仪器分析(第4版)》在保持原教材注重基础、精选内容、简明实用等特点及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仪器分析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国内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除增加化学发光法、激光拉曼光谱法,对全书其余章节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删一些内容,如在HPLC中增加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原子发射光谱中删去火焰光度法,着重介绍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光谱仪,删去多道型仪器,对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了补充,对波谱法做了补充,并在13C核磁谱中增加解析示例,在质谱分析中增加质谱一质谱联用技术。
n 《仪器分析(第4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各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化学、应用化学及相关专业参考使用。
目录
章 引言
n第2章 气相色谱分析
n§2-1 气相色谱法概述
n§2-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n§2-3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n§2-4 固定相及其选择
n§2-5 气相色谱检测器
n§2-6 气相色谱定性方法
n§2-7 气相色谱定量方法
n§2-8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n§2-9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第3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n§3-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n§3-2 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
n§3-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n§3-4 液相色谱法固定相
n§3-5 液相色谱法流动相
n§3-6 高效液相色谱仪
n§3-7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
n§3-8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实例
n§3-9 液相制备色谱
n§3-10 毛细管电泳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第4章 电位分析法
n§4-1 电分析化学法概要
n§4-2 电位分析法原理
n§4-3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
n§4-4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
n§4-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n§4-6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和性能
n§4-7 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n§4-8 影响测定的因素
n§4-9 测试仪器
n§4-10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的应用
n§4-11 电位滴定法
n§4-12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第5章 伏安分析法
n§5-1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n§5-2 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定量分析基础
n§5-3 半波电位——极谱定性分析原理
n§5-4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n§5-5 极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n§5-6 极谱催化波
n§5-7 单扫描极谱法
n§5-8 方波极谱
n§5-9 脉冲极谱
n§5-10 溶出伏安法
n§5-11 单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极谱滴定)
n§5-12 双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永停滴定)
n§5-13 双指示电极电位滴定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第6章 库仑分析法
n§6-1 法拉第电解定律及库仑分析法概述
n§6-2 控制电位电解法
n§6-3 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
n§6-4 恒电流库仑滴定(库仑滴定)
n§6-5 库仑滴定的特点及应用
n§6-6 自动库仑分析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第7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n§7-1 光学分析法概要
n§7-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n§7-3 光谱分析仪器
n§7-4 光谱定性分析
n§7-5 光谱定量分析
n§7-6 光谱半定量分析
n§7-7 光电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n§7-8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n§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n§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n§8-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n§8-4 定量分析方法
n§8-5 干扰及其抑制
n§8-6 测定条件的选择
n§8-7 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出限
n§8-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n§8-9 原子荧光光谱法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第9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n§9-1 分子吸收光谱
n§9-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n§9-3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
n§9-4 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效应)
n§9-5 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n§9-6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0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n§10-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n§10-2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n§10-3 分子振动方程
n§10-4 分子振动的形式
n§10-5 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
n§10-6 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基团频率
n§10-7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n§10-8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n§10-9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n§10-10 红外光谱仪
n§10-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n§10-12 试样的制备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1章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n§11-1 拉曼光谱原理
n§11-2 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的关系
n§11-3 激光拉曼光谱仪
n§11-4 激光拉曼光谱的应用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2章 分子发光分析
n§12-1 分子发光分析概述
n§12-2 荧光和磷光分析基本原理
n§12-3 荧光和磷光分析仪
n§12-4 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的特点与应用
n§12-5 化学发光分析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3章 波谱分析
n§13-1 原理
n§13-2 波谱仪
n§13-3 化学位移和图谱
n§13-4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n§13-5 一级谱图的解析
n§13-6 高级谱图和简化谱图的方法
n§13-7 13C谱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4章 质谱分析
n§14-1 质谱分析概述
n§14-2 质谱仪器原理
n§14-3 双聚焦质谱仪
n§14-4 四极滤质器、离子阱质谱计及飞行时间质谱计
n§14-5 离子的类型
n§14-6 质谱定性分析及谱图解析
n§14-7 质谱定量分析
n§14-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n§14-9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n§14-10 质谱-质谱联用(MS-MS)
n思考题与习题
n参考文献
n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首先吸引我的是其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封面设计所透露出的严谨与专业。我是一名在职的分析检测人员,工作之余,我希望能通过阅读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解最新的仪器分析技术和发展趋势。然而,当我开始逐页翻阅,却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最新”或“应用”。书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阐述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例如,在核磁共振波谱(NMR)的部分,虽然详细介绍了自旋、磁矩、化学位移、自旋-自旋偶合等概念,并推导了相关的数学公式,但对于如何实际操作一台NMR谱仪,如何进行样品制备(如选择合适的溶剂、浓度),如何设置采集脉冲序列,以及如何利用NMR谱图进行结构解析,书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NMR来鉴定复杂有机化合物的案例分析,或者关于不同NMR技术(如1D NMR, 2D NMR)在解决特定分析问题中的应用。同样,在X射线衍射(XRD)章节,虽然深入讲解了布拉格定律、衍射图谱的形成机理、晶体结构分析等内容,但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X射线源、如何设置衍射角度扫描范围和步长,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晶体结构解析和物相鉴定,书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指导。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XRD来分析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或药物晶型的实例。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上无疑是出色的,但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仪器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如何应用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信息显得有些不足,更像是一部“理论教科书”,而非“应用指南”。
评分手捧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我本以为能迅速找到解答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疑惑的答案。我是一名正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对仪器的操作和数据解读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内容厚重,给人一种权威感。然而,当我开始阅读,特别是涉及到具体仪器操作的部分时,我发现它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在“如何用”上,而是在“为什么这么用”的原理层面。举例来说,在质谱分析的章节,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电离源(EI, ESI, APCI等)和质量分析器(Q, TOF, Orbitrap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碎片化技术(CID, HCD等)。这些对于理解质谱的强大能力至关重要,但当我面对一台真实的质谱仪,不知道如何设置进样方式、如何选择合适的质谱参数(如扫描范围、采集模式、碰撞能量等)、如何解读复杂的质谱图谱,以及如何进行可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时,这本书提供的理论知识,虽然精深,却显得有些“远水救不了近火”。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仪器操作指南”式的附录,或者在每个章节的末尾,给出一些“实践建议”或“案例分析”,例如,针对某一类常见的样品(如天然产物、药物代谢物、环境污染物等),如何选择合适的质谱技术,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优化参数以获得最佳结果,以及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书中对于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也几乎没有提及,这对于现代仪器分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无可挑剔,但对于需要快速掌握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技能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它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更像是一本“理论参考书”,而非“实践指导手册”。
评分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给我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错觉。说它古老,是因为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股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厚重的纸张和略带泛黄的内页,都让我想起了那些经典的学术著作。说它现代,是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仪器分析——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之一。然而,当我试图从中寻找快速掌握某项分析技能的秘籍时,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却缺少了“如何使用”的说明书。在色谱联用技术(如GC-MS, LC-MS)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接口技术、质谱的鉴定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方法。这些内容确实是理解联用技术强大功能的关键。但是,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样品基质和分析目标,选择最合适的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如何优化分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以及如何进行可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优化实验参数”的建议,或者是一些“疑难解答”的环节,例如,“当检测信号异常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排查问题?”。同样,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章节,虽然详细讲解了反相、正相、离子交换、尺寸排阻等多种色谱模式,以及紫外、荧光、示差折光等多种检测器原理,但对于如何针对特定样品(如药物、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设计HPLC分析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和梯度程序,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实例。这本书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对于那些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实际分析难题的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理论参考书”,而非“实践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给我一种“学究气”十足的感觉。它所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涉及了仪器分析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到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非常专业,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然而,当我试图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却发现它似乎缺少了一些“接地气”的内容。例如,在气相色谱(GC)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进样技术(如分流进样、不分流进样)、填充柱和毛细管柱的原理、以及各种检测器(FID, TCD, ECD, NPD等)的工作方式。这些理论讲解都非常到位。但是,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如挥发性有机物、农药残留、气体成分等),选择最合适的色谱柱和检测器,如何优化载气流量、柱温程序以及进样口温度,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和灵敏度,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我期待能看到一些“方法开发”的案例,或者是一些“参数优化”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样品复杂度调整柱温程序?”。同样,在原子荧光光谱(AFS)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激发和发射原理,以及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和冷原子吸收法等。然而,对于如何在实际样品中应用AFS,如何进行样品消解、如何避免基体干扰,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书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指导。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AFS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应用的实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无愧于“第四版”之名,但对于希望快速掌握实际分析技能的读者来说,它的实用性还有待加强,更像是一本“理论参考书”,而非“实践指导手册”。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仿佛它只为那些已经拥有深厚理论基础,并能熟练驾驭各种仪器的“大师”们准备的。作为一个刚刚接触仪器分析领域的研究生,我满心期待地翻开它,希望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并掌握基本操作的指引。书的篇幅很大,字体和排版都显得很专业,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却发现它更多的是在阐述“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很少涉及“怎么做”。例如,在电化学分析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循环伏安法的理论模型、Nernst方程、法拉第定律等等,这些都是理解循环伏安法原理的核心内容。但是,对于如何连接电极、如何选择工作电极、对电解液的配制要求、如何设置扫描电位范围和扫描速率,以及如何解读获得的循环伏安曲线,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如玻碳电极、金电极、铂电极等)以适应不同体系的讨论,以及关于如何通过调整扫描速率来研究反应动力学或可逆性的实例。同样,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部分,虽然深入讲解了分子振动、官能团吸收等理论,但对于如何制备样品(如压片法、KBr法、ATR法等),如何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如分辨率、扫描次数),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峰的归属和解析,书中几乎没有提及。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红外光谱来鉴定未知化合物的实例,或者如何利用拉曼光谱来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它能让你深刻理解仪器分析的“道”,但却难以让你触摸到“术”的细节。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它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刻。我是一名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博士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我的研究课题有所启发的洞见,或者能够帮助我解决一些仪器分析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原理大全”,它详尽地阐述了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但却疏于对实际操作和应用层面的深入探讨。例如,在液质联用(LC-MS)的章节,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接口技术(如ESI, APCI)以及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如四极杆, TOF)的工作原理。这些内容对于理解LC-MS的强大分离和鉴定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如何针对特定的复杂生物样品(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样品),选择最合适的色谱分离模式和质谱采集策略,如何优化液相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以实现高通量、高覆盖度的分析,以及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读,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实验设计”的建议,或者是一些“数据处理流程”的介绍,例如,“如何利用软件进行峰组化和鉴定?”。同样,在表面分析技术(如XPS, SIMS)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然而,对于如何在实际样品中进行表面成分和化学状态的分析,如何处理样品表面可能存在的污染和氧化,以及如何对谱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表面分析在材料科学、半导体器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无可挑剔,但对于那些希望将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员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理论百科全书”,而非“实践工具箱”。
评分拿到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内心是满怀期待的。我一直对分析化学这门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利用各种精密仪器来揭示物质的微观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挑战和乐趣的事情。然而,当翻开这本书,我很快就发现,它似乎并不是我所期待的那种“入门”或“实践”型书籍。书中对于每一个分析方法的原理讲解都非常深入,例如,在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部分,详细阐述了原子化过程、吸收谱线、发射谱线、共振吸收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如背景吸收、化学干扰、物理干扰等。这些内容确实是理解AAS原理的基石,但对于如何实际操作一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灯管、如何调节原子化器的温度、如何进行样品引入、如何进行谱线扫描和定量分析,却几乎没有涉及。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详细的操作步骤,甚至是一些“新手指南”,比如“第一次操作AAS需要注意什么?”、“如何进行仪器校准?”、“如何处理常见的故障?”等等。同样,在液相色谱章节,虽然对固定相、流动相、检测器原理都做了详尽介绍,但对于如何根据样品基体和分析目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如何优化流动相组成和梯度洗脱程序、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检测器(UV-Vis, FLD, ELSD, MS等)以及如何进行峰定性和定量,缺乏具体的指导。书中给出的例子,也多是理论推导,而非实际的数据处理和图谱解析。我期待能看到更多真实的色谱图,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如何识别杂质峰、如何进行峰面积或峰高的积分计算、如何进行相对保留时间或相对强度的定性等。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理论性极强,但对于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它的实用性似乎有所欠缺,更像是一本“理论宝典”,而非“操作手册”。
评分一本厚重的教科书,翻开它的封面,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回到了那个埋头苦读的青葱岁月。书页泛黄,边角处不免有些磨损,这恰恰证明了它曾经被多少双勤恳的手翻阅过,承载了多少求知的渴望。装帧虽然朴实,却异常牢固,即便反复翻阅,也不曾有散架的担忧。封面上“仪器分析(第4版)”几个字,工整而有力,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然而,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其中奥秘时,却发现内容并非如我所愿。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更加侧重于理论的阐述,而非实际操作的指导。例如,关于光谱分析的部分,虽然详尽地讲解了各种光谱的产生机理、仪器构成以及影响因素,但对于如何实际操作仪器、采集数据、处理谱图,以及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却着墨不多。这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会感到有些“纸上谈兵”,难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样,在色谱分析的章节,虽然详细介绍了不同色谱技术的原理和分类,但对于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优化、检测器的灵敏度调节等关键操作细节,并没有给出足够详尽的指导。我期待的是,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能有更多的实例分析,或者是一些操作步骤的图示,甚至是代码示例,这样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分析技术。此外,对于一些前沿的仪器分析技术,如微流控芯片技术、高分辨质谱技术在复杂体系中的应用等,本书的介绍也相对简略,未能充分展现其发展的前景和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理论百科全书,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深入理解仪器分析背后原理的读者,但对于希望快速上手,掌握实用分析技能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其他补充材料。
评分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给人一种“经典而又严肃”的印象。它的内容详实,体系完整,似乎涵盖了仪器分析领域的方方面面。书的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整体给人一种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的感觉。然而,当我带着实际应用的需求来阅读它时,却发现它更多的是在“教你理论”,而不是“教你如何做”。例如,在电泳分析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毛细管电泳(CE)和凝胶电泳的原理,包括电场迁移、分离机制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这些理论内容确实是理解电泳技术的基础。但是,对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电泳缓冲液、如何制备合适的样品、如何优化电泳电压和分离时间,以及如何对电泳谱图进行准确的解读和定量分析,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操作技巧”的提示,或者是一些“常见问题排除”的指南,例如,“当分离度不理想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调整参数?”。同样,在光谱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以及斯托克斯位移等概念。然而,对于如何利用荧光光谱进行痕量物质的检测,如何选择合适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如何进行背景荧光校正,以及如何进行定量分析,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荧光光谱在生物传感、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的实例。这本书在理论层面是极其扎实的,但对于希望快速掌握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技能的读者来说,它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更像是一部“理论参考书”,而非“实践操作手册”。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仪器分析(第4版)》时,我本以为它会是我的“救星”,能够帮助我理解实验室里那些复杂的仪器和晦涩的数据。我是一名初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对很多分析仪器都感到陌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丰富。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一个“理论的迷宫”,而缺少了一扇通往“实践的出口”。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讲解都极为详尽,例如,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等离子体的产生机理、激发过程、发射谱线、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如等离子体功率、载气流量、进样方式等。这些理论知识无疑是深刻的。但当我面对一台ICP-AES仪器时,我依然不知道如何进行仪器的预热和校准,如何选择合适的激发模式,如何进行样品引入和数据采集,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基体效应或交叉干扰。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新手操作流程图”,或者是一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的表格,例如,“当检测灵敏度不理想时,应该检查哪些参数?”。同样,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的章节,书中详细讲解了比尔-朗伯定律、摩尔吸光系数、以及各种光源和检测器的原理。然而,对于如何精确配制标准溶液、如何选择合适的波长、如何进行仪器校准、如何进行样品测定,以及如何处理测定数据,书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UV-Vis进行定量分析的实例,或者关于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检测方法的建议。这本书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对于渴望动手实践的学生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理论教科书”,而缺少了“操作指南”的实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