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Op325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约翰 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Op325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施特劳斯 著
图书标签:
  • 约翰·施特劳斯
  • 圆舞曲
  • 总谱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Op325
  • 音乐教学
  • 全国音乐院系
  • 古典音乐
  • 器乐
  • 合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25272
商品编码:14636647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约翰 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Op325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原价:6.00元

作者:约翰·施特劳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6-01

ISBN:9787540425272

字数:

页码: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Op. 325 总谱)之外的其他音乐作品和相关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这些未包含在您提及的特定乐谱集中的内容: --- 乐海拾遗:十九世纪欧洲器乐与管弦乐巨著探析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横跨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的欧洲重要音乐作品的深入研究与解析,重点关注了从古典主义晚期向浪漫主义过渡阶段的交响、协奏及室内乐的演变历程。本书并非单纯的曲目罗列,而是力求从历史背景、结构分析、配器手法及演奏实践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座理解欧洲器乐黄金时代的知识桥梁。 第一部分:贝多芬的英雄精神与结构革命 本部分将核心聚焦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晚期创作。我们将详尽剖析其九部交响曲的结构创新,尤其是《第三号“英雄”交响曲》中奏鸣曲式展开的宏大叙事,以及《第九号“合唱”交响曲》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声融入纯器乐的巅峰之作。 专题探讨: 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非凡”世界。我们将深入分析《大赋格》(Grosse Fuge, Op. 133)在对位法运用上的极致追求,以及降B大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Op. 131)的七乐章连续体结构,探讨这些作品如何挑战了当时听众对室内乐体裁的认知极限。书中包含对这些作品的缩编总谱分析,重点关注和声语言的突破性进展。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抒情回响——舒伯特、肖邦与门德尔松 过渡到浪漫主义早期,本卷着重考察了抒情性在器乐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钢琴独奏作品与小型管弦乐作品中的体现。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除了广为人知的艺术歌曲外,本书详述了弗朗茨·舒伯特的交响性创作。例如,他未完成的《第八号“未完成”交响曲》(D. 759)的优美旋律线与略显“局限”的配器手法如何预示了勃拉姆斯对交响传统的继承。此外,对他的D大调第九交响曲(D. 944,“宏大”)的分析,将侧重于其舒展的乐章布局和复杂的对位织体。 肖邦(Frédéric Chopin): 焦点集中在肖邦为钢琴创作的四部叙事曲(Ballades)和夜曲(Nocturnes)。我们不作钢琴演奏技巧的指导,而是侧重于其“波兰民族精神”如何渗透到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中,特别是叙事曲中叙事性和抒情性的交织,以及其使用扩展的、带有即兴色彩的和声进行。书中将引用其部分钢琴练习曲(Études, Op. 10 & 25)的片段来阐释特定技术挑战背后的音乐表达意图。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重点研究其管弦乐的“唯美主义”倾向。《苏格兰交响曲》(No. 3, Op. 56)和《芬格尔岩洞序曲》(Fingal's Cave Overture)的“风景速写”手法将被详细考察,分析门德尔松如何运用管弦乐色彩来描绘自然意象,以及其对巴赫复兴运动的贡献。 第三部分:德彪西与印象主义的和声色彩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音乐思潮,特别是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及其对传统和声概念的颠覆。 德彪西的交响音诗与管弦乐色彩: 我们将分析《牧神午后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探讨其如何运用非传统的音阶(如全音阶)和模糊的终止式来营造“印象主义”的听觉体验。书中对该作品的配器分析极为细致,揭示了长笛、双簧管和弦乐群如何协同工作,营造出朦胧的光影效果。 钢琴作品的结构重塑: 德彪西的《前奏曲集》(Préludes, Livres I & II)被视为钢琴音乐的革命性作品。本书将挑选数首具有代表性的前奏曲,例如《帆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解析其标题对音乐内容的暗示,以及德彪西对传统形式(如奏鸣曲式)的解构与重组。重点关注其和声的“去功能化”倾向,即和弦不再仅仅服务于解决导向,而是成为独立的色彩单元。 第四部分:室内乐的精致殿堂——勃拉姆斯与德沃夏克 这部分回归到对纯器乐传统的坚守者,重点分析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在继承贝多芬衣钵上的成就。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四重奏与五重奏: 书中系统梳理了勃拉姆斯三部弦乐四重奏(Op. 51, 67)和两部钢琴五重奏(Op. 34 和 Op. 81)的创作历程。分析将侧重于他如何将德奥晚期交响乐的厚重感融入小型室内乐体裁中,强调其对位技巧和主题发展(Themenentwicklung)的严谨性,尤其关注其对位织体如何避免了过于拥挤的听感,保持了清晰的室内乐对话感。 德沃夏克的民族色彩与交响结构: 德沃夏克的《d小调第七交响曲》(Op. 70)因其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斯拉夫民族旋律的运用而备受推崇。本书将对比分析该交响曲与他更晚期的、更具“美国”色彩的作品,如《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探讨民族主义元素如何在严格的古典结构框架内得以有机融合。对德沃夏克中后期弦乐四重奏(如“美国”四重奏)的分析,也将深入探讨他如何将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曲调融入高度复杂的室内乐对话中。 --- 本书特点: 深度分析: 避免对乐谱的简单重复,专注于音乐的内在逻辑和创作意图。 历史语境: 将每部作品置于其诞生的社会、哲学和音乐史背景中进行考察。 配器透视: 针对管弦乐作品,提供详尽的配器功能分析,而非仅限于演奏指示。 这份汇编旨在为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专业演奏者以及对十九世纪欧洲器乐发展有浓厚兴趣的听众,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专业的管弦乐队指挥,我最关注的自然是总谱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这本《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的出品方显然在校对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我将此版总谱与我珍藏的某德文原版手稿影印件进行了逐一对照,发现清晰度极高,几乎没有出现以往版本中常见的连音线断裂或重音符号模糊不清的低级错误。尤其是在处理木管组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跑动时,每一个吐音(staccato)和连奏(legato)的标记都异常清晰,这对于乐队排练时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此外,不同声部之间的垂直对位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当多个声部同时进行时,每一行的间距设计得恰到好处,使得在快速浏览时,能够迅速捕捉到和声冲突点和声部交织的细节。这本总谱的出现,无疑会成为未来教学和排练的权威参考版本,极大地简化了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人工纠错的繁琐过程。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对施特劳斯黄金时代的浪漫情怀的追溯。拿起这本书,放在阳光下,那略带历史感的纸张似乎都在微微发光。我没有急于去研究复杂的对位,而是从头到尾,仅仅是“阅读”了这些音符,想象着它们在维也纳的沙龙中被演奏出来的样子。这本书的排版有一种令人心安的秩序感,它不像某些现代版的数码扫描件那样充满了刺眼的锐利感,而是带着一种柔和的、可以与之对话的质感。它让我体会到,音乐,尤其是这种纯粹的、源自宫廷庆典的舞蹈音乐,其魅力就在于其结构上的完美对称与旋律上的不事雕琢。翻阅到圆舞曲标志性的辉煌收尾时,我几乎能听到铜管组的辉煌和弦在耳边炸开。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份严谨的学术资料,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进行深度情感共鸣的媒介,让人在精神上得以暂时脱离尘世的喧嚣,重温那个逝去的优雅时代。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仔细研读这部作品的序言和导读部分,它提供的背景信息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的任何版本。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19世纪中欧社会风貌的音乐史学家,他不仅详尽地考证了“维也纳森林”这一地理概念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还将圆舞曲的创作时间点与哈布斯堡王朝末期的社会情绪巧妙地联系起来。文中特别提到了施特劳斯在创作此曲时,是如何平衡当时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与他对传统圆舞曲形式的坚守。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导读部分还附带了许多关于早期维也纳宫廷舞会礼仪的插图和文字描述,这使得我在阅读总谱时,仿佛能“看”到那些身着华服的贵族们在金色大厅中旋转起舞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部作品的审美认知,它不再仅仅是一串音符的组合,而是一幅生动的、流动的历史画卷。对于音乐院校的学生或者严肃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这种深度的文化挖掘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享受。硬壳的封面采用了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中央烫印着古铜色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几个字,字体优雅而富有古典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米黄色的哑光纸,不仅有效减轻了阅读时的眼部疲劳,更衬托出乐谱的清晰度。装订方面,采用了精良的锁线胶装,即使是经常翻阅或摊开在钢琴上使用的乐谱,也能保证页面的平整度和耐用性。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像圆舞曲Op.325这种结构复杂的作品,编者在排版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高声部、中声部、低音声部的划分清晰明确,小节线连接自然流畅,即便是对视线要求极高的指挥或钢琴演奏者来说,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对位段落,细微的记号和力度标记都得到了充分的保留和精确的呈现,这对于深入理解施特劳斯那层层叠叠的音乐织体至关重要。整体而言,这本乐谱不仅仅是一份演奏指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音乐文献的尊重与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音乐内容本身,它在教育学上的考量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教学总谱系列”的一员,它在附录部分增加的那些“演奏提示与分析笔记”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些笔记并非由施特劳斯本人撰写,而是由一位深谙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资深教授整理而成,视角非常贴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圆舞曲标志性的“华尔兹节奏”部分,笔记中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如何平衡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强、弱、弱”脉冲感,并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弓法建议来适应不同乐队的实际水平。对于初学者,它用清晰的图示解释了圆舞曲特有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划分;而对于高阶学习者,则探讨了如何利用和声色彩的变化来展现“维也纳森林”光影流转的意境。这种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引导,使得这部看似轻松愉快的作品,也能成为一个扎实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训练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