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字时代,人们逐渐发现网络游戏强调专注、激发和相信人的方式是传统学校教育办不到的。网络游戏让孩子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节奏,承担风险,培养更深的理解,“失败,立刻、马上再试一次”。格雷格·托波著的这本《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聪明)》介绍了一群深具远见和胆识的教育工作者数十年来在持续推动“让游戏遥控器回到学习者的手中”的教育改革,希图引导父母、老师思考如何用网游拓展儿童和青少年的多方面学习(如学科教育、思考训练等)。 (美)格雷格·托波(Greg Toppo) 著;何威,褚萌萌 译 格雷格·托波,《今日美国》资历教育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斯宾塞教育奖学金得主,该奖学金用于鼓励对美国教育系统的改革进行调查式写作,以加深大众对此领域的了解。托波曾供职于美国公立及私立学校,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成为报社记者后,他亦时常以教育记者的身份参加学校的董事会会议,并亲历多项教育项目的制定过程。托波现居住在巴尔的摩附近,有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动机”的理解达到了一个近乎哲学的深度。我们都知道,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教育的终极难题,而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给出“奖励机制”这类老生常谈的答案。相反,它聚焦于内在驱动力的挖掘,例如“自主感”、“掌控欲”以及“意义感”的构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失败的价值”这一章节的笔法,他将电子游戏中的“重试机制”与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型思维”进行了精妙的类比,阐述了如何将挫败感转化为下一次尝试的能量。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行文流畅却不失严谨,论据之间的跳跃性恰到好处,总能在我思维即将散漫之时,被一个强有力的观点拉回来。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学习潜力”的深度报告,它探讨的远不止是工具的应用,更是对人类心智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让人读完后对“何为有效的激励”有了全新的定义。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因为它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来消化那些颠覆性的观点。书中对“知识的碎片化”与“意义的系统化”之间矛盾的探讨,简直是击中了我作为终身学习者的痛点。作者巧妙地提出,现代学习工具恰恰提供了将这些碎片重新编织成个人知识图谱的机会。他没有将技术神化,而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连接与意义的构建。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夹杂着一些非常个人化的观察和感悟,这使得冰冷的理论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前辈进行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深度对话,充满了启发性和挑战性,促使我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资深观察者的老道。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晦涩读物,而是层层递进,像剥洋葱一样,将复杂的教育变革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反馈回路”的论述。作者没有将反馈视为单纯的对错判断,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持续、即时且具有情境关联性的信息流。书中引用了几个跨学科的案例,从飞行模拟器到艺术创作软件,这些例子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论证体系,证明了高质量的反馈是加速技能习得的“催化剂”。这种跨界思维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非常稀缺的。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罕见的乐观和务实相结合的基调,既描绘了美好的前景,又指出了实现路径上的“陷阱”和需要警惕的误区,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评分我被这本书对“评估体系革新”那一部分的深度和广度深深震撼了。以往我们谈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多聚焦于教学手段的变革,但这本书把笔锋转向了更加核心的“如何衡量学习成果”这一棘手问题。作者对传统标准化考试的批判是基于数据和实证的,而非仅仅是情绪化的反对。他提出了一套基于“表现性评估”的框架,这种评估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模拟的复杂情境中应用知识,这本身就是对过去死记硬背模式的彻底颠覆。书中对如何设计出既能衡量能力、又能激发学习热情的评估工具进行了详尽的流程分析,这对于任何希望进行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做什么”的愿景,更提供了“如何做”的蓝图,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具有前瞻性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传统学习模式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一点。它没有停留在那种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用大量具体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支撑起作者的观点。我特别喜欢它对“沉浸式学习体验”的剖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这种体验的效果,更是细致地拆解了实现这种效果背后的技术逻辑和教育学原理。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高强度的行业研讨课,对未来教育的蓝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平衡策略,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游戏化”的理解可能过于肤浅。那种将复杂的知识结构巧妙地嵌入到引人入胜的叙事和挑战中的设计思路,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远超出了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所能获得的启发。这本书无疑为我后续的工作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操灵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