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极广泛的概念,一直在发展充实,它多元多面、错综复杂。“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力求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字、精美丰富的图片、精致而富有内涵的版面设计,以及富有意蕴的水墨风格的装帧等多种要素的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辉煌的诸多方面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从新视角、新层面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启迪思考,推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和创新发展。 本书为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国音乐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国音乐 浅话》撷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以动人心弦的音 乐故事和富有代表性的曲目、选段作为本书的基础材 料,展示了令孔圣人“三月不知肉味”的宫廷音乐以 及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以音乐表露胸怀和志向的文 人音乐以及众多“白衣卿相”的故事;还有热闹欢腾 而又接地气的民间音乐,以及以“金、石、丝、竹、 匏、土、革、木”这八种材质分类的古代传统乐器。
全书行文活泼但不失严谨,可以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 中饱览中国传统音乐大观园中的各色美景,用眼睛打 开一扇音乐的窗。
**章 宫廷音乐
一、高处殿堂的音乐
(一)先秦六代的国乐
(二)周代的雅俗之争
(三)战国的地下女子古乐队
(四)盛世宫廷音乐会
二、古代显赫一时的音乐机构
(一)中国音乐史上**个正式的音乐机构——大司乐
(二)盛极一时的汉乐府
(三)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教坊
(四)源自皇帝爱好的“梨园”
三、名传千古的宫廷乐师
(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师旷
(二)“得心应手”的师文
(三)因《佳人曲》而走红的李延年
第二章 文人音乐
一、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一)文人与琴
(二)古代名琴佳话
(三)古琴名曲的故事
(四)有趣的减字谱
(五)琴论——古人弹琴的心得体会
二、旧曲新词,浅吟低唱
(一)词山曲海
(二)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音乐才子——姜夔
第三章 民间音乐
一、民间歌曲
(一)号子震垮龙王殿
(二)不唱山歌心不爽
(三)街头巷尾唱小调
二、舞蹈音乐
(一)自娱自乐的歌舞
(二)王后是个音乐家
三、说唱音乐
(一)弹词诉尽儿女情长
(二)京韵大鼓京味浓
四、戏曲音乐
(一)百戏之祖——昆曲
(二)中国国粹——京剧
五、民间器乐
(一)“八音”乐器
(二)吹拉弹打样样俱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音乐有点遥不可及,像是一件供奉在神坛上的艺术品,虽然知道它很珍贵,但却很难亲近。《中国音乐浅话》这本书,恰恰打破了我这种隔阂。它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中国音乐从高冷的艺术殿堂,请到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是从最基本的“声音”入手,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拍手”、“跺脚”开始,引导我们去感受节奏,去体会音高。然后,再慢慢地引入乐器的种类,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奏出美妙的乐章。书中对于不同乐器演奏技巧的描述,也让我对演奏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如此精湛的技艺和长久的练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乐器家族”的介绍,比如弦乐家族、管乐家族、打击乐家族,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区分,又如何协同配合,构成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音乐的介绍,让我明白,原来我们身边很多熟悉的旋律,都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意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几个乐器名字的门外汉,而是觉得自己仿佛掌握了一把开启中国音乐宝库的钥匙,可以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和欣赏这个美妙的世界。
评分这本《中国音乐浅话》真的是一股清流,对于我这种对传统音乐完全是门外汉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总觉得古琴、琵琶、二胡什么的,听起来都差不多,顶多能分辨出是弦乐还是吹奏。但这本书的讲解,细致入微,又不会过于专业,让你感觉像是有一位和蔼的长辈,坐在你身边,一边泡着茶,一边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比如讲到古琴,它不仅介绍了琴的构造、指法,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首名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让你明白为何《高山流水》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旋律优美,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共鸣。读完关于琵琶的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不像我想象中那么柔弱,而是可以演奏出如此激昂、壮阔的乐章,比如《十面埋伏》,读着文字,仿佛就能看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听到那雄壮的鼓声。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古代音乐家的趣闻轶事,这些小故事让冰冷的乐器和复杂的乐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浅话”二字,它避开了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段奇妙的音乐之旅,每翻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也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评分《中国音乐浅话》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种“触类旁通”的体验。我本身并不是学音乐的,甚至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很少,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中国音乐的精髓,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现在我面前。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雅乐”、“俗乐”、“宫廷音乐”、“民间小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描述,变得触手可及。我曾经以为,只有宫廷里的音乐才称得上“高雅”,而民间的歌曲只能算是“粗俗”。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所谓的“雅”与“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能和传播方式的区分,而非音乐本身的优劣之分。书中对于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有想过,宗教音乐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仪式流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吟唱,更是与信仰、哲学、甚至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音乐的魅力,远不止于旋律本身,它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音乐表演的描述,比如古代的宫廷宴会,乐师们是如何演奏,观众又是如何反应,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了当时的气氛。
评分这次能拜读《中国音乐浅话》这本书,绝对是一场意外的收获。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音乐这块,一直觉得是个迷宫,各种名词、流派,看得我眼花缭乱,提不起兴趣。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音乐。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巧妙地将音乐与历史、哲学、甚至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例如,它在介绍民歌时,不仅仅是列举几首代表作,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民歌的形成原因、演唱风格,以及它们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读到关于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的部分,我才了解到,那些看似粗犷的旋律背后,蕴含着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坚韧,以及独特的民族情感。书中对于宫廷音乐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的礼仪、风貌,以及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它还不仅仅局限于“听”的层面,还会引导读者去“感受”。比如,在谈论到戏曲音乐时,它会分析不同唱腔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人物的情感表达,让你在欣赏戏剧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音乐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音乐器具的介绍,那些曾经只在画像上见过的古老乐器,在这本书里仿佛活了起来,有了它们的生命和故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中国音乐浅话》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浅话”两个字,有时候也意味着“肤浅”。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在“浅”的层面上做到了极致,但绝不牺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但又没有丝毫的滞涩感。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相对复杂的音乐理论,比如五声、七声调式,或者是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时,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让你茅塞顿开。我以前对这些理论总是敬而远之,但在这本书里,我竟然觉得很有趣,甚至愿意主动去研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各种音乐形式,还巧妙地穿插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道家的“虚静”如何体现在音乐的意境中,儒家的“中和”之美又如何渗透在音乐的和谐之中。这些跨学科的联系,让我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再是单纯的听觉享受,而是上升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体悟。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音乐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联系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了,中国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清淡,细品后回甘悠长,越嚼越有味道。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会让你忍不住反复翻阅,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