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茶味的初相 | 作者 | 李曙韵 |
| 定价 | 42.0元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ISBN | 9787569902914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100000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茶味的初相是作者茶事美学首部曲,以茶人的第三只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茶香浓郁、宁静祥和的世界。 |
| 作者简介 | |
| 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办者,第十届台北文化奖得主,同时也是一个事茶人,一个苦行者,以文字书写茶之美、茶之境,以生命体悟茶之味、茶之髓。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1.知名茶文化学者,台湾人澹如菊茶书院、北京茶家十职创办人李曙韵女士首部茶事专著,带您以茶人的第三只眼探究我们置身的世界,洗去心灵的疲惫与浮躁。 |
| 文摘 | |
| 茶之花 属于茶人对花木的品味,置放在茶席或茶室的一角。 台湾茶界耆老潘燕九先生,多年来茶席只用一枝人造的姬百合,概因老人家悲天悯人,不忍为每一次的茶事而折腾花草。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多处反对人工事花,尤指花道界用铁丝矫正花枝形态,或用烛油滴点牡丹花心,或用热水花枝,罔顾花的尊严。 对花人而言,茶花是可以独立欣赏的作品,以花枝少、花头小、花色雅、花品清、花器秀为准则。 对茶人来说,技术只为辅佐花型,更严格来说,掌握技法后应学习放下,重新将眼光放回自然界的秩序上。传统插花为固定花型而用的剑山,在茶席上应避免使用。碗型或皿型的花器常与茶席上的器型相近,不易创造层次感。文房雅玩的小瓶,将折枝花自然投入,很符合茶花情趣。 日本茶室结构中有床龛一角,为茶室的精神角落,作茶花、挂轴、香合陈设之用。平日茶人多亲执花事,茶事中也有“花所望”之语,意指主人不自己插花而请客人代为发挥。唯客人离去前需将自己插的花撤下,包在白宣纸中置于床龛的一角。也就是茶花仅属茶席间的花,茶事毕了,花亦非花了。 茶花所追求的是将花所持有的生命在瞬息间把握,很像禅宗活在当下的生命观。故茶席的花只要在茶事进行时三两小时间,维持茶人所期待的生命状态即可。是以像春日盛开的山茶、夏日的莲、秋日的枫、冬日的梅,都是茶室花品的代表。 近年来台湾茶人为响应环保,多祟尚自然的盆栽,摆在茶席上,成了案头的活山水。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写道:“春之芳兰,夏之夜合黄香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美人蕉,佑以灵芝,盛诸古盆,傍立小巧奇石一块,架以珠几,清标雅质,疏朗不繁,玉立亭亭,俨若隐人君子,清素逼人” 盆栽的意趣在于将自然的山水浓缩在咫尺的盆器中,借景入室,寓情于天地山川之间。民初文人周瘦鹃热爱梅花,园有梅屋、梅丘,也培育了不少盆梅,尤其偏爱古干虯枝的绿梅。而文人审美趣味奇的当属《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辟疆,他主张隔着屏障点着翠烛欣赏花影,为后进入剧场为茶会做造景时,提供了很好的灵感。 我习花多年也曾从事教学数载,曾在茶花的形式上力求创新。我以为花器与花本应视为创作的一体,不可切割。尤其在茶花器上,理应与茶器具同调。多年前尝选用烧水焙茶用的大木炭,将花插入兰花吸管中再埋入炭缝,以炭作为茶花器。出国布置茶席时,常携带自然造型的枯木块,可随时随地搭配在地的青苔花木。 我平日选用的花类不多,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大多以白为主调。曾在夏天的剧场茶会用了五十盆白荷,冬日的茶会用了七株老白梅,春日茶会在剧场里植了近百棵六米高的桂竹,后以一树八米高的枯木为华山茶会划下句点。 这两年来因考量水资源的匮乏,鲜少从事大型花木布场活动,愈发能体会小盆山水的灵性。茶书院的小植栽多来自于黄淑女和余舜德两位绿手指,在近年的茶席上,十分引人注目。书院的同学也开始尝试为自己日常的茶席植养些花草,像对待无声的宠物,得定时定量给予修剪照顾,很符合茶人的修行。 偶尔途经茶区在郊野中得到灵感,回到茶室不妨找只古拙的容器,用几枝草花来个写意插,添增茶室的季节感。 我想,草木在天地间自然蕴藉,能提醒茶人随时保有谦冲的姿态,毕竟人生寄世,转眼攸忽而过,有时还不如一株小草自在自得。 …… |
| 序言 | |
拿到《茶味的初相》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先端详了一下它的封面和装帧。时代华文书局一贯的出版风格,总能给人一种沉静而有质感的感觉。李曙韵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温婉而有力量的韵味。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流于表面的茶饮知识介绍,而是更深入地探讨茶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关怀。或许,作者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比如,将茶的滋味与人生阶段、情感体验相联系,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初相”时的悸动与感悟。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手捧此书,耳畔是潺潺流水声,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茶香,然后,随着文字的展开,我仿佛置身于某个古老的茶馆,听老茶客讲述着茶的故事,或是跟随作者的脚步,探访那些隐藏在山野间的茶园。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但却无比重要的生活细节。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而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醇茶,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这本《茶味的初相》初读便被这书名吸引,总觉得它饱含着一种温润的、初遇的美好。李曙韵这个名字,在我印象里是与茶艺、与东方美学紧密相连的。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品,也预示着这是一本有分量的、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壁垒,去感受古人品茶的雅趣,去理解茶在中华文化中那份深沉的根基。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有关于茶的起源、不同茶种的特性、冲泡的讲究,甚至茶与文人雅士、与日常生活的情感连接。我想象着,当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应当是茶的清香,是淡泊宁静的心境,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哲学思考。也许,它会教我如何在一杯茶中寻觅生活的诗意,如何在繁忙的都市中寻得片刻的安宁。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内在世界、通往历史深处、通往生活本真的窗。我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被这“茶味的初相”所浸润,洗涤心灵的尘埃,重拾那份久违的纯粹与宁静。
评分《茶味的初相》这本书,单是书名就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李曙韵这个名字,在我接触到的许多关于文化和艺术的场合中,总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更是我心目中出版界的一股清流,总能带来一些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作品。我预感,这本关于“茶味的初相”的书,定然是李曙韵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成果。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百科,更能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一种美学观念的分享。我想象着,书中会包含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茶文化的独到见解,甚至可能穿插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趣闻。我尤其好奇“初相”这个词,它似乎预示着一种最初的、纯粹的、带着惊艳感的美好体验。它可能是指第一次品尝到某种令人难忘的茶,也可能是指在茶的世界里,初次领悟到的某种深刻道理。无论如何,我深信,这本书将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禅意与诗意的茶的世界,让我感受到茶与人、茶与心、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或许会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一个安静的陪伴,一个可以随时从中汲取灵感和慰藉的源泉。
评分我最近在书架上注意到一本名为《茶味的初相》的书,作者是李曙韵,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仅凭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总觉得这四个字承载着一段关于相遇、关于初识的美好。我一直对茶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而李曙韵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早已成为中国茶道领域的一个符号,代表着专业、品味和传承。所以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一定蕴含着作者对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我设想,书中或许会细致地描绘不同种类的茶叶,从茶叶的生长环境,到采摘、制作工艺,再到冲泡品饮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讲述茶背后的人文故事,那些与茶相关的历史、传说、诗词歌赋,甚至是茶在人们生活中的情感寄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茶的内涵,不仅仅是口舌之味,更能触及心灵的深处。它或许会像一杯醇厚的普洱,越品越有味,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评分《茶味的初相》这个书名,仿佛一首婉约的诗,自带一种淡雅的香气,吸引着我想要去探究。李曙韵的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与精致、内敛、充满东方韵味的茶道生活联系在一起。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出品,则总让我对其品质充满信心,无论是内容的深度还是装帧的质感,都让人觉得是一份值得珍藏的书籍。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会是一本简单的茶谱,而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或许,作者会通过描述品茗时的场景,勾勒出不同季节、不同心境下的茶的况味,引导读者去体会茶与自然的对话,茶与心灵的交流。我特别喜欢“初相”这个词,它不仅仅指初次品尝的滋味,更可能是一种初见的惊艳,一种顿悟的时刻,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颤的瞬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升华。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可能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启迪,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