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经述评
:28.00元
作者:吴觉农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10909626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爱茶人必读的著作,“当代茶圣”吴觉农之力作。
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被人们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吴觉农先生深厚的茶叶实践经验和理论沉淀。此部茶学力作在上海茶叶协会的支持下于2005年再版,至2013年已经是第二版第3次印刷。本书继承陆羽《茶经》精髓的基础上,在阐述茶的起源文化同时,更注重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茶的烤煮、茶具的选用等实际学问,成为业内人士和爱茶一族的鉴赏佳品。
内容提要
《茶经述评》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茶经述评》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他们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广泛的稿,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
目录
作者介绍
吴觉农(1897-1989)是中国当代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生前曾任中央农业部任副部长兼任中国茶业公司经理;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及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他也是一位的社会活动家,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即投身振兴农业和茶叶事业,奋斗70余年,是我国新兴茶叶试验场、研究所、商品检验、机械制茶、高等院校茶专业教育和茶叶自主出口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开创者和。新中国成立后,即创办中茶公司,成为家国营业公司,并擘划了全面发展中国茶业的蓝图。
他一生著作甚丰,早年所写《中国农民问题》一文,被*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为参考教材,有关茶叶的著作主要有“赴海外考察报告”、《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吴觉农选集》,译著《茶叶全书》等。晚年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茶经述评》,尤其后者是他的一部力作,被认为是茶学里程碑。
文摘
序言
每次翻开《茶经述评》,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亮点,这本书的丰富性简直令人惊叹。作者在梳理《茶经》的脉络时,不仅仅局限于对原文的注释,更是旁征博引,将陆羽的论述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茶道”一词的解读,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泡茶技艺,而是包含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一种与人沟通的艺术。书中对于茶与禅宗、茶与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联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在竹林中煮茶品茗,感受着“吟咏之间,吐辞皆是韵”的意境。这种将茶文化融入到生活和精神层面的解读,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在考证历史细节时,也非常严谨,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观点,也能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见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品味人生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一杯茶的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评分这本《茶经述评》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喝了这么多年的茶,对它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照搬《茶经》原文,而是通过作者的视角,对原文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阐释。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句,更是深入挖掘了《茶经》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饮茶风尚。书中对各种茶具的考究,对不同水质的鉴赏,对烹煮技艺的细致描绘,都让我感叹古人对茶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极致。读到关于茶马古道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驼铃声声,商旅络绎,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在古代社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在这一点上的论述,为我打开了新的历史视野。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诗词,将茶与文学、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饮茶的场景时,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品味着人生的况味。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不得不说,《茶经述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于理论考据的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历史、文化、工艺、美学等方方面面。作者在解读《茶经》原文时,并非简单地进行字面上的翻译,而是结合了大量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陆羽的论述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阐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茶之品”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品种茶叶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古代是如何被分类和鉴赏的。这让我对中国茶叶的多样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此外,书中对茶的药用价值的探讨,也让我颇感新奇。我一直以为茶的功效仅限于提神醒脑,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茶在古代还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具有多种保健功效。作者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即使是涉及复杂的专业知识,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非常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茶学研究领域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最近无意中翻到一本《茶经述评》,虽然我平时对茶道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只是偶尔泡泡茶,消磨消磨时光,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初拿到手,书名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封面上简洁的设计也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一窥究竟。虽然我并非是专业的茶学人士,对其中的许多术语和历史典故可能需要慢慢消化,但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流畅的文字中,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对《茶经》的解读,更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旅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采茶、制茶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能看到唐朝的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忙碌的号子声。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我在其他许多书籍中都未曾体会到的。即使是对茶毫无人知的我,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茶的热爱与情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一种精神的洗礼。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进一步领略《茶经》的魅力,并在这本《茶经述评》的引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雅致。
评分《茶经述评》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极具启发性。作者并没有试图将《茶经》的某些观点“现代化”,而是以一种尊崇古人的态度,去深入理解和阐释其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茶之器”的讨论,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唐朝时期各种茶具的形制、材质以及它们在饮茶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精美的茶碗、茶盏,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着一杯清茶,成为文人雅士手中的艺术品。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更是对当时社会审美情趣的展现。作者还探讨了茶与当时社会阶层、礼仪习俗之间的联系,让我对唐朝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茶经》不仅仅是一部茶学著作,更是研究唐朝社会、文化、经济、美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份珍贵史料。作者的论述,既有历史研究的深度,又不失大众读者的可读性,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对“以茶会友”、“清心寡欲”等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新拾起那份属于茶的从容与淡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