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
定价:120.00元
作者:蒋兴伟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2783822
字数: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为908专项成果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十一章,上篇内容涵盖了海岛海岸带卫星遥感调查工作的主要技术环节,并在各章节中就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及其应用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下篇围绕本次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所采用的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阐述了调查工作的主要技术环节,并在各章节就航空遥感的数据获取、处理与解译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偏高的,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基础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保证了其内容的高价值密度。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遥感影像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伦理和数据隐私保护的简短讨论。在现今数据安全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作者能够将这些宏观的行业规范也纳入考量,使得这本书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具社会责任感的层面。书中对高分辨率数据在精细化管理中的潜能挖掘,尤其是对海岸侵蚀速率的动态监测方法论的介绍,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成功地将一门硬核的理工科技术,通过严谨的案例和清晰的结构,转化成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决策支持系统蓝图。这本书,绝对是该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分明的知识探索。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实际工作流,很少有那种生硬的、脱离实际的理论堆砌。例如,在讲解海岸带地貌分类时,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来识别季节性变化的海岸侵蚀与沉积过程,这一点极具前瞻性。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数据预处理“陷阱”的提醒,比如大气校正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人工判读来弥补自动化流程的不足。这种“反套路”的经验总结,是教科书里往往缺失的精髓所在。它教会了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遥感结果,而不是盲目地相信机器的输出。章节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前一章的基础知识铺垫,能自然而然地引出后一章更高级的应用挑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拖沓感,反而越发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了多少种处理技术,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中国近海特定环境背景的解译思维框架。不同于一些泛泛而谈的国际通用教材,本书对于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岸带特有的水体浑浊度、红树林分布特征以及复杂的岛礁地质结构,给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流程和参数设定。我曾经在处理南海某群岛区域的影像时,遇到的水下目标识别难题,在这本书的某个案例研究中得到了启发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多波段组合优化来增强对比度。这种“水土相服”的知识沉淀,是其他任何翻译过来的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此外,作者在讨论数据融合与不确定性评估时所采用的统计学工具箱介绍,也为我后续的硕士论文数据验证提供了新的思路。感觉作者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将多年一线勘测经验浓缩于此的实践大师。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厚重”。这种厚重感并非源于篇幅的冗长,而是源于知识体系的坚实和内容的密度。每一个技术点的讲解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实验验证的结论,很少有模棱两可的描述。在深度学习应用于遥感解译的章节,作者没有盲目追逐最新的模型热点,而是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特征工程与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有效结合,以应对有限标注样本的现实挑战。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快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项目成果的人来说,书中提供的详细参数配置和代码片段示例(虽然是概念性的描述,但足以指导后续操作)极大地缩短了学习曲线。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部浓缩了数十年行业经验的实战手册,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严谨又不失美感的专业气息。初次翻开,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大量高清的遥感影像图例,色彩的过渡和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即便是对遥感技术不太熟悉的门外汉,也能直观感受到数据的丰富性和直观性。作者在图像处理部分的论述,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辐射校正到复杂的特征提取,每一步骤的理论支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旁悉心指导。尤其是一些针对复杂海况和植被覆盖的分析案例,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入门级读物,更像是为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宝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特定算法时,不仅给出了公式,还配有实际应用中的优化建议,这使得理论学习能够更顺畅地与工程实践对接。书中对不同传感器数据的兼容性处理也做了详细探讨,这对于在多源数据环境下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非常高,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严格把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