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的那一端

地毯的那一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曉風 著
图书标签:
  • 现实主义
  • 家庭
  • 成长
  • 女性
  • 婚姻
  • 社会
  • 情感
  • 生活
  • 叙事
  • 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47503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40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張曉風作品集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六〇年代抒情美文代表,張曉風的不朽名作,半世紀來歷久彌新,步向「地毯的那一端」一詞通行海峽兩岸,成為「結婚」的代用語。
  ★張曉風特為此次重新出版作一新序,細數書籍版本流轉,并憶及文壇舊事,深情有味。
  ★全書大字編排,經典重現。

内容简介

  經典作品,全新呈現。
  張曉風第一本散文集,筆觸細膩,題材多元,于優美的文辭中見其真摯誠懇的處世態度,以及對大自然的推崇贊美,充分展現青春生命對世間的熾愛。出版后好評不斷,四方驚艷,大幅提升抒情美文的地位,并榮獲中山文藝獎。
  張曉風的文章既有女性獨特的纖細柔情,同時帶有一股俠士之氣,廣受海內外讀者喜愛,書中同名文章〈地毯的那一端〉風靡至今,「步上紅毯」已成為一代語匯,在兩岸都成為「結婚」的代用語。
  風行半世紀的經典散文,大字重排出版。張曉風特別為文細說一本書半世紀的流轉,也道出令人回味不已的文壇憶往,猶如深谷跫音,清靈動人。

作者简介

  張曉風,二〇〇九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榮譽獎章。曾任教東吳大學、陽明大學,并為香港浸會學院客座教授,現退休,為陽明大學兼任教授,亦為「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
  十七歲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作品,二十五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便獲中山文藝散文獎,為至今得獎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寫作類型旁及小說、詩,兼寫戲劇、雜文、童話。著有散文集《我在》、《從你美麗的流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玉想》、《從你美麗的流域》,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小說教室》等。

目录

有少作可悔,幸甚─二〇一一年新版序
自序——九六六年《文星》版序
仍然——九七八年港版序
到山中去
畫晴
最後的戳記
綠色的書簡
回到家裡
聖火
光環
山路
另一張考卷
霜橘
地毯的那一端
魔季
雨天的書
秋天·秋天
細細的潮音
小小的燭光
歸去
我喜歡

精彩书摘

  到山中去
  德:
  從山裡回來已經兩天了,但不知怎的,總覺得滿身仍有拂不掉的山之氣息。行坐之間,恍惚以為自己就是山上的一塊石頭,溪邊的一棵樹。見到人,再也想不起什麼客套辭令,只是痴痴傻傻地重複著一句話:「你到山裡頭去過嗎?」
  那天你不能去,真是很可惜的。你那麼忙,我向來不敢用不急之務打擾你。但這次我忍不住要寫信給你。德,人不到山裡去,不到水裡去,那真是活得冤枉。
  說起來也夠慚愧了。在外雙溪住了五年多,從來就不知道內雙溪是什麼樣子。春天裡每沿著公路走個半鐘點,看到山徑曲折,野花漫開,就自以為到了內雙溪。直到前些天,有朋友到那邊漫遊歸來,我才知道原來山的那邊還有山。
  平常因為學校在山腳下,宿舍在山腰上,推開窗子,滿眼都是起伏的青巒,襯著窗框,儼然就是一卷橫幅山水,所以逢到朋友們邀我出遊,我總是推辭。有時還愛和人抬槓道:「何必呢?余胸中自有丘壑。」而這次,我是太累了、太倦了、也太厭了,一種說不出的情緒鼓動著我,告訴我在山那邊有一種神祕的力量,我於是換了一身綠色輕裝,登上一雙綠色軟鞋,擲開終年不離手的紅筆,跨上一輛跑車,和朋友們相偕而去。─我一向喜歡綠色,你是知道的,但那天特別喜歡,似乎是覺得那顏色讓我更接近自然,更溶入自然。
  德,人間有許多真理,實在是講不清的。譬如說吧,山山都有石頭、都有樹木、都有溪流。但,它們是不同的,就像我們人和人不同一樣。這些年來,在山這邊住了這麼久,每天看朝雲、看晚霞、看晴陰變化,自以為很了解山了,及至到了山那邊,才發現那又是另一種氣象,另一種意境。其實,嚴格地說,常被人踐踏觀賞的山已經算不得什麼山了。如果不幸成為名山,被些無聊的人蓋了些亭閣樓臺,題了些詩文字畫,甚至起了觀光旅社,那不但不成其為山,也不能成其為地了。德,你懂我了嗎?內雙溪一切的優美,全在那一片未鑿的天真,讓你想到,它現在的形貌和伊甸園時代是完全一樣的。我真願作那樣一座山,那樣沉鬱、那樣古樸、那樣深邃。德,你願意嗎?
  我真希望你看到我,碰見我的人都說我那天快活極了,我怎能不快活呢?我想起前些年,戴唱給我們聽的一首英文歌,那歌詞說:「我的父親極其富有,全世界在祂權下,我是祂的孩子─我掌管平原山野。」德,這真是最快樂的事了─我統管一切的美。德,我真說不出,真說不出。我幾乎感覺痛苦了─我無法表達我所感受的。我們照了好些相片,以後我會拿給你看,你就可以明白了。唉,其實照片又何嘗照得出所以然來,暗箱裡容得下風聲水響嗎?鏡頭中攝得出草氣花香嗎?愛默生說,大自然是一件從來沒有被描寫過的事物。可是,那又怎能算是人們的過失?用人的思想去比配上帝的思想,用人工去摹擬天工,那豈不是近乎荒謬的嗎?
  這些日子,應該已是初冬了,那寧靜溫和的早晨,淡淡地像溶液般四面包圍著我們的陽光,只讓人想到最柔美的春天,我們的車沿著山路而上,洪水在我們的右方奔騰著,森然的亂石壘疊著。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急湍的流水和這樣巨大的石塊。而芒草又一大片一大片地雜生在小徑旁。人行到此,只見淵中的水聲澎湃,雪白的浪花綻開在黑色的岩石上。那種蒼涼的古意四面襲來,心中便無緣無故地傷亂起來。回頭看遊伴,他們也都怔住了。我真了解什麼叫「懾人心魄」了。
  ……

前言/序言


编织的迷宫:失落的丝线与尘封的记忆 类型:历史悬疑,家族秘史,文化考察 作者:[留白,留待读者想象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篇幅:精装厚册,约七百页 --- 引言:当文明的纹理开始松动 本书并非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亦非简单的传记叙事。它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探寻一项伟大工艺——特别是东方地毯编织艺术——在特定历史断层中如何承载、扭曲乃至最终断裂的宏大考察。我们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追寻那些失落的色彩配方、失传的结扣技艺,以及隐藏在精美图案背后的、关于权力的更迭、信仰的冲突与文明的迁徙的隐秘真相。 第一部分:沙尘下的图腾——工艺的黄金时代与权力的投影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波斯萨法维王朝鼎盛时期,一个地毯不再仅仅是地面覆盖物,而是国家财富、外交礼仪乃至宇宙观的微缩模型的时代。我们细致剖析了伊斯法罕的皇家作坊中,那些“织造的哲学家”如何将星象图、苏菲派的神秘主义思想、以及宫廷的政治斗争,通过羊毛、蚕丝和天然染料的经纬线编织进去。 染料的秘密:植物与矿物的炼金术: 详细记录了十七世纪顶尖地毯中使用的珍贵染料。例如,如何从胭脂虫中提取出无可比拟的深红(Sedef),以及用蓝靛和靛玉(Indigo)调配出能跨越数百年而不褪色的“帝王蓝”。书中将穿插对现代科学分析的引用,对比古法与今技的细微差别,揭示为何现代的仿制品总是缺少了那种“时间赋予的深度”。 结的语言:技术的人类学: 深入探讨了波斯结(如对称的波斯结与不对称的土耳其结)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所代表的技术流派。我们提出一个假设:特定家族或作坊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会故意改变一个微小的结的角度或密度,以在成品中留下只有行家才能辨识的“签名”或“抗议”。书中收录了多张高精度显微照片,对比了不同时期“乌斯曼”结的几何学差异。 图样的政治学: 核心内容之一是解读被认为象征“永恒花园”或“天堂入口”的“生命之树”图案。然而,本书通过考证宫廷档案,揭示了在阿巴斯大帝晚期,这些图案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异——生命之树的枝干被几何化的锁链取代,这被解读为对中央集权过度扩张的一种无声的讽喻。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断裂——瘟疫、战争与技艺的流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地毯的黄金时代随之结束。第二部分聚焦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衰落、中亚汗国混战以及欧洲殖民势力的渗透,如何对地毯制作的供应链和知识传承造成毁灭性打击。 游牧者的遗产与定居者的消亡: 研究了高加索和土库曼部落地毯的独特结构——通常更粗犷、色彩更强烈,侧重于部落徽章与萨满教残留的符号。当这些部落被迫迁移或被纳入更庞大的帝国体系后,他们独特的“口述”式编织知识,即师傅口传心授的秘诀,是如何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彻底消失的。 西方“收藏”的陷阱: 批判性地审视了十九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艺术品经纪人对东方工艺品的“抢救性”收藏。我们展示了数件被错误归类或过度修复的著名地毯,指出这种基于“占有”而非“理解”的收集行为,是如何切断了原产地对自身文化遗产的持续影响力的。例如,一件声称来自马拉加(Malaga)的西班牙地毯,经考证其核心花纹应源自早年被驱逐的波斯工匠的技法,但其欧洲化的色彩处理已使原意面目全非。 时间留下的裂缝: 引入了对环境考古学的分析。通过分析博物馆保存的早期地毯中残留的植物孢子和微量元素,推测出特定地区(如伊朗克尔曼地区)在特定年份因干旱或洪水导致羊毛品质急剧下降,从而迫使织工使用次等材料,这直接影响了后续作品的耐久性与光泽度。 第三部分:重构的可能——现代性对记忆的挑战 本书的后三分之一,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工业化和全球化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以及当代艺术家和修复师试图挽救这些失落知识的努力。 “工业化的完美”与“人手的瑕疵”: 对比了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工业化机器织物与手工制品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在于速度与成本,更在于前者对“完美对称”的追求,扼杀了手工艺中不可避免的“人性化误差”——正是这些误差构成了作品的生命力与独特性。 修复与再创作的伦理困境: 重点讨论了当代博物馆修复师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严格遵循历史记录,使用可能不再存在的天然染料,使作品尽可能接近原貌(但可能更易腐朽);还是为了保护和展示,使用现代稳定的合成材料,牺牲历史的真实性?书中展示了两位修复大师截然不同的修复哲学,并引发读者对“文化遗产保护”边界的深思。 记忆的载体与遗忘的结构: 最终,本书提出了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当编织工艺的知识链条在社会动荡中完全断裂,仅存的成品是否还能被称为“活的传统”?我们通过追溯现代少数仍在坚持古法的小作坊的努力,来探讨人类记忆在物质载体中是如何被重新激活,以及这种古老技艺在信息爆炸时代所能扮演的独特角色——作为对快速消费主义的有力抗议,以及对人类耐心与专注力的最终颂歌。 结语:经纬之间的永恒对话 《编织的迷宫》旨在揭示,每一张古老的地毯,都是一个被遗忘的时代、一场未被讲述的权力斗争、一份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无声契约。它是一部关于纹理、色彩与时间的史诗,邀请读者放慢脚步,用审慎的目光去解读那些隐藏在繁复图案之下的、人类文明最深刻的印记。 --- (本书附有数百张高清历史照片、X射线扫描图、以及详细的植物染料光谱分析图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读完《地毯的那一端》,我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这本书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她没有选择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一种朴素、真诚的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剖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选择”的探讨,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往往会被各种声音干扰,迷失方向。《地毯的那一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勇敢地做出那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有着各自的挣扎、困惑和希望,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的同理心,她理解那些不被理解的痛苦,也歌颂那些微小却坚韧的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故事,更是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更加坚信,即使身处困境,希望也从未熄灭。

评分

(评价三) 坦白说,在拿起《地毯的那一端》之前,我对这类题材并没有太多的期待。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波澜壮阔的高潮,也有静谧深刻的沉思。她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我被书中对人性弱点的挖掘所打动,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一丝微弱的光芒能够穿透一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其实都是成长的催化剂。我从主人公身上看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了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书中的一些对话,精辟而富有哲理,值得我反复咀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对未来也充满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

(评价五)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地毯的那一端》所带来的冲击。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韧性的灵魂是如何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光明。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描绘极其细腻,她捕捉到了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细微情感变化,并将其精准地传达出来。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样。我尤其被主人公在面对绝望时所表现出的勇气所打动,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说教,而是通过故事本身,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关于生命的力量和意义。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我们身处黑暗,也应该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评分

(评价二) 《地毯的那一端》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想象。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和期待。作者擅长运用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我被书中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经历风雨后如何逐渐变得强大,如何从迷茫走向坚定。书中的一些情节,即使过去了好几天,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们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激发了我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能精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和动机,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和立体。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也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仿佛卸下了长久以来背负的重担。

评分

(评价四) 《地毯的那一端》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它的力量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它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作者用一种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失去、寻找和救赎的故事。书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意,每一次的比喻都恰到好处,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家”的定义,它不只是一栋房子,更是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属。主人公在寻找“地毯的那一端”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寻找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它告诉我,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和力量,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心灵的鸡汤。

评分

评分

13年前,我们推“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时,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它的极大作用,是学术资源的极大公共化。这个计划光数位典藏部分,就有将近400万件,包括资料、图片以及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有一位研究上古史的学者,透过这个平台发现,原来有一件青铜器物的盖子在瑞典,器身在“中研院”。如果没有数位的方式,你要到仓库里面一个一个填单调出来,那是很困难的。

评分

所以,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以前教你织传统的布,出一本书可能要180张图片,告诉你那个针要怎么弄,你还看不太懂,而现在,连录影带都典藏,你打出来就可以看到了。这些不但不用钱,而且学术知识公共化。

评分

張曉風的文章既有女性獨特的纖細柔情,同時帶有一股俠士之氣,廣受海內外讀者喜愛,書中同名文章〈地毯的那一端〉風靡至今,「步上紅毯」已成為一代語匯,在兩岸都成為「結婚」的代用語。

评分

见到她的那一次,是我鲜有的在北京可以放松自己的一段时间。开始清凉的北京,露天的星巴克咖啡馆,还有另外一位北京朋友相聊甚欢。由傍晚五点左右开始聊至晚上接近十点,密谋了我这次的出书计划。当时她给我的鼓励不亚于我的博友“蝶”给我在出书方面的点拨与帮助。她出过几本书,有着实战经验,不过与我不同,她关注更多的是关于学术理论文面的文字。

评分

当然,我也认为西方的汉学家和早期不太一样。早期的汉学大家,基本上比较站在欣赏的角度,我们来共享这个知识,感谢你来和我们一起共享古老文明的智慧。年轻一辈,更试着要接近欧美学术主流,把他研究的中国问题去附和那一部分。附和的好处,是可以做得很漂亮,坏处是这不是它原来的样子。

评分

德,人間有許多真理,實在是講不清的。譬如說吧,山山都有石頭、都有樹木、都有溪流。但,它們是不同的,就像我們人和人不同一樣。這些年來,在山這邊住了這麼久,每天看朝雲、看晚霞、看晴陰變化,自以為很了解山了,及至到了山那邊,才發現那又是另一種氣象,另一種意境。其實,嚴格地說,常被人踐踏觀賞的山已經算不得什麼山了。如果不幸成為名山,被些無聊的人蓋了些亭閣樓臺,題了些詩文字畫,甚至起了觀

评分

当然,它有很大的缺点,对史料以及很多文化层级,不可能做到很深入。我觉得研究汉学,很重要一个部分,是要取之于各种学问的长处,要有比较和宽大的视野。内心中有这样一个前提写出来的,跟只是就这个而写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有不同。

评分

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在北洋政府时代,“五四”时代是北洋政府党争的时候,那个环境和后来又不一样。这样的时代环境,不踏入你不可能去捍卫什么。你必须要一脚踏进去,一脚在外面。他们是从“仕”到知识分子过渡的这一代人,他们和后面完全专业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不太一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