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

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曉清,楊嘉,馬世芳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民歌
  • 台湾民歌
  • 音乐
  • 流行音乐
  • 文化
  • 历史
  • 1975-2015
  • 思想起
  • 怀旧
  • 音乐专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36027
商品编码:16073258
包装:精裝
出版时间:2015-05-07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歌40週年官方紀念專書!豪華精裝典藏版!
◎收羅近百張重要唱片、珍貴照片、手稿、史料等圖片,十五萬字詳述民歌歷史和唱片、歌手。

内容简介

  沒有歌的時代,是寂寞的。
  只有噪音的時代,更寂寞。
  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余光中

  1975年6月 6日,一個下著小雨的夜晚……
  一千多位冒雨前來中山堂的觀衆,靜靜地坐在台下聽歌,聽著一位甫從研究所畢業的年輕歌手楊弦,把詩人余光中的八首詩譜成歌曲,堂外的小雨綿綿地下著,堂內的心情隨著一首首詩與歌的婚禮,慢慢地發酵,歌曲終了,可是人未散去……
  當晚的觀眾中,除了余光中之外,還有《滾石雜誌》的段氏兄弟 (後來創辦了滾石唱片) 、廣播人陶曉清,和「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洪簡靜惠。衆人相約隔日在余光中教授廈門街的家中舉行一場討論會,決定了後續的行動轉播、報導、出唱片、出書……
  一把創作歌曲的熊熊火焰就此點燃,燒出了台灣流行樂史上最重要的「校園民歌」運動!也從此扭轉了華人流行音樂的發展和走向。
  2015年--民歌歡慶40年!由「民歌之母」陶曉清統籌,資深音樂人楊嘉主編,費時一年,成就歷年來最詳盡完整的典藏版民歌圖文百科全書。

  精采內容包括:
  -逾15萬字內容,翔實描繪校園民歌運動的緣起、發展、轉變
  近100張民歌時期經典唱片介紹
  超過100位「民歌手+詞曲作者+樂手+幕後推手」大公開
  300張老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貴史料重新出土
  你耳熟能詳的歌,但你不知道的「歌的故事」
  重現19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廳地圖
  精選40年來69場重要民歌演唱會全紀錄
  以及無數則連圈內人也不一定知道的祕辛:
  〈橄欖樹〉的來龍去脈?
  〈龍的傳人〉改詞始末?
  李宗盛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歌?
  陳小霞詞曲創作的起點?
  陳建年初出道的首次錄音?
  民歌的波西米亞村?

作者简介

  中華音樂人交流f會:
  1996年5月4日成立,是一個由台灣音樂人自發成立的民間社團,會員皆由歌者、樂者、詞曲創作人、唱片製作人、廣播人、文字工作者……等相關音樂工作者所組成。多年來「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一直致力於原創歌曲之推廣,舉辦多場極具代表性的演唱會:民歌的故事演唱會、薛岳灼熱的生命演唱會、民歌二十年演唱會、民歌三十年系列演唱會、梁弘志加油演唱會、天水樂集——一千個春天演唱會、大學城——飛揚的青春演唱會……等極為經典的活動,所有收入完全捐贈為促進音樂推廣之公益用途。同時不斷與國內各大公益團體合作,參與多項關懷社會議題,以演唱會、歌曲創作、演講心理、諮詢課程……等各種活動,積極熱情付出音樂人對週遭環境及下一代的關心。第一、二屆理事長:陶曉清小姐。第三、四屆理事長:吳楚楚先生。第五、六屆理事長:殷正洋先生。現任理事長:李建復先生。

  陶曉清:
  1965年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次年開始主持熱門音樂節目,推廣校園民歌,成立「民風樂府」,1995年與許多音樂工作者成立「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2000年獲得「金曲獎」的「特殊貢獻獎」。2008年7月自電台工作退休,投入帶領讀書會與成長課程。於2010年取得加拿大Haven學院的諮商證書,成為合格的諮商師。目前是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常務理事,並帶領各地心理諮商課程。

  楊嘉:
  從大一開始,就擔任西洋廣播DJ,畢業後任職唱片公司,從西洋音樂轉戰國語唱片,從本土公司進入國際公司,九○年代末,從台灣進入新加坡亞太總部,負責亞洲區網路與數位音樂發展。2005年被派至北京,發展大陸新媒體音樂事業。除幕後音樂工作外,長年撰寫流行音樂評論與音樂專欄,並曾翻譯與編輯音樂書籍,出版《1997年度流行音樂鑑賞》、《品牌大師布蘭森自傳》等書。2013年回台,專心從事文字工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包含《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的背景信息和内容概述,力求自然流畅。 --- 《声韵流转:台湾战后流行音乐的社会变迁史(1950-1980)》 作者:林建中 出版社:磐石文化 出版年份:2020年 导言:时代的侧影与旋律的共振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音乐类型或特定年代的合辑回顾,而是一部深入台湾战后社会转型期,剖析流行音乐如何作为时代精神载体、文化抵抗力量以及身份建构工具的社会史著作。我们试图跳脱纯粹的音乐评论范畴,将目光投向195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初期的历史纵深,探究在政治高压、经济起飞、美军驻台、校园民歌运动兴起等一系列复杂因子交织下,台湾流行音乐生态是如何从战后的重建与模仿,逐步走向本土化、多元化与自我觉醒的历程。 《声韵流转》聚焦于一个关键的“漫长战后时期”,即从国民政府播迁来台至台湾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三十年。在这个时期,音乐不再仅仅是娱乐消遣,它承载着巨大的社会信息量,反映着不同世代对现实的感知、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台湾性”的模糊探索。 第一部:战后的基石与外来声响的渗透(1950s - 1960s初期) 战后初期的台湾乐坛,犹如一块海绵,吸收着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源。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军歌”、“时代曲”的延续性影响,以及国语流行歌曲在电台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一、军中乐园与爱国叙事: 探讨了国军系统对流行音乐生产与传播的早期影响。从宣传性的军歌、劳军歌曲,到通过军中广播电台辐射出的主流情歌,这些音乐如何构建出一种特定的、偏向“大中华”语境的文化规范。我们分析了早期歌手如姚莉、李茂山等人在台湾的活动轨迹,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在初期市场中占据主流。 二、美军驻台与“洋乐”冲击: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美军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爵士、蓝调、摇滚乐等音乐范式。本书详尽梳理了“西餐厅”和“文化俱乐部”的功能,这些场所成为台湾乐手学习西方和声结构、编曲技巧的秘密课堂。我们着重分析了台湾本地乐手如何吸收这些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本土化的“台式西洋乐”,为后来的乐团文化奠定了基础。例如,早期台湾“乐队”的兴起,以及他们如何在既有的表演体系中,寻求自我表达的空间。 三、台语老歌的坚守与变异: 尽管国语流行曲占据主流话语权,台语歌曲并未完全消声匿迹。本部分研究了台语歌曲在民间和次级市场中的生命力。探讨了陈芬兰、洪一峰等人的作品,它们如何以更贴近庶民生活的语言和旋律,描绘出底层社会的喜怒哀乐,成为一种文化抵抗的微弱但坚韧的声响。 第二部:青春的萌动与校园话语的孕育(1960s中后期 - 1970s初期) 随着经济起飞和教育普及,一个全新的听众群体——“都市青年”——开始浮现。他们对主流的靡靡之音感到厌倦,渴望一种更真诚、更具诗意的表达。 一、文艺复兴的先声: 深入分析了1960年代末期,以“现代诗歌朗诵”和“西洋民谣翻唱”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在此阶段,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校园民歌”浪潮,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本土生活经验的关注,已在大学校园内悄然酝酿。我们考察了早期知识分子和文化团体(如救国团体系下的部分文艺活动)在无意中为后来的创作运动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思想土壤。 二、电影配乐与主题曲的兴盛: 邵氏、国联等电影公司在台湾的繁荣,催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影主题曲。这些歌曲往往拥有极高的制作水准,并承载着时代特有的浪漫主义或英雄主义情怀。本部分对比分析了国语片主题曲的制作模式,以及它们对主流审美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的介入与流行语态的形成: 电视的普及使得音乐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大大增加。本章着重探讨了早期综艺节目和歌唱比赛对流行歌手的推介作用,以及这些媒体平台如何塑造了公众对“好歌”的标准。 第三部:本土意识的苏醒与音乐风格的碰撞(1970s) 1970年代是台湾社会政治环境最为敏感和动荡的十年,也是音乐创作开始自觉寻找自身坐标的关键时期。 一、从模仿到原创的挣扎: 这一时期,部分音乐人开始尝试创作具有台湾本土意象的作品,试图摆脱纯粹的日式或美式和声套路。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一些非主流的音乐尝试,这些探索虽然市场反响有限,但为后来的“校园民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即音乐必须根植于本土语言与生活。 二、校园民歌运动的爆发与文本转向: 虽然本书不以校园民歌为核心,但我们将其视为战后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断裂点”。本章侧重于分析这场运动的社会学意义:它如何成为知识青年集体抒发“乡愁”(广义上的对土地、对自我身份的追寻)的出口;以及它如何通过大学的传播网络,迅速打破了传统唱片工业的垄断,构建了一个新的、更具作者意识的音乐生态。我们分析了早期校园民歌中蕴含的对自然、对青春、对社会现实的隐晦表达,特别是其对传统“靡靡之音”美学的解构。 三、港台流行文化的交汇: 1970年代,香港流行乐坛的成熟对台湾产生了显著影响。本书探讨了香港“国语时代曲”在台湾的流行情况,以及台湾本土音乐人如何审视并吸收香港成熟的音乐制作经验,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更精致的编曲和更成熟的市场化策略。 结语:未竟的旋律与回响 《声韵流转》试图描绘出一幅声音的社会地理图景。它揭示了在威权体制下,音乐创作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从早期的模仿、西方的渗透,到对本土经验的艰难捕捉,台湾流行音乐的脉络清晰地勾勒出这座岛屿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本书是献给所有对战后台湾文化史、社会心理史感兴趣的读者的一份深度田野考察报告,旨在理解旋律背后那些尚未被充分言说的时代故事。 --- (全书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四十年的时间跨度,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沉淀,一种厚重。从1975年那个被誉为“民歌运动”的开端,到2015年,这期间,台湾的音乐 landscape 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来呈现这段历程?是详尽的音乐分析,还是人物传记的集合?亦或是对时代背景下,民歌所扮演角色的深度探讨?“思想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对过往的追溯与反思,而“再唱一段”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歌曲和年代,而是能够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旋律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梦想、关于现实、关于理想与失落的真实情感。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如何用音乐表达他们的态度,如何用歌声传递他们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评论,更是一部时代的编年史,一幅关于青春的画卷。

评分

这本《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故事感,温暖的色调,模糊的人物剪影,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选择的字体,带着一种手写的质朴,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校园里、在小酒馆里,用吉他弹唱着自己故事的年轻人。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歌名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思想起》、《橄榄树》、《龙的传人》……这些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音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一种文化符号。我很好奇,在这本书里,它们是否会被赋予新的解读,或者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来审视。1975年到2015年,这四十年,台湾民歌经历了怎样的潮起潮落,又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次对时代变迁的追溯,对青春记忆的唤醒。我期待着书中那些故事,那些关于创作的灵感,关于演唱的经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能够如涓涓细流般,滋养我心中对这段历史的渴求。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穿着朴素、抱着吉他,眼神里闪烁着真挚光芒的歌手们。1975年的那个春天,仿佛一切都刚刚开始,年轻的生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而2015年,已经是四十年后的景象,时光荏苒,那些曾经的旋律是否依然在人们心中回响?这本书似乎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再唱一段思想起》这个副标题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一种延续,一种传承,一种对过往的温柔回望,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我猜想,书中一定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许是当年的歌词手稿,也许是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又或者是那些参与了台湾民歌运动的重要人物的访谈。这些细节,对于每一个热爱民歌的人来说,都弥足珍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书里,我能够找到多少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又能够认识多少我之前未曾了解的,但却同样闪耀着光芒的音乐故事。

评分

翻开《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的序言,我就被一种真诚所打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情脉脉的叙事感。“再唱一段思想起”,仿佛是老友相聚,轻声细语地回忆往昔。1975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台湾民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新的声音和新的思考。而2015年,时光已过去四十年,民歌的影响力依然深远,并且以各种形式延续着。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这四十年的时间线?是按年代梳理,还是以主题划分?又或者,会通过一些代表性的歌曲,串联起不同时期的民歌风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经典旋律背后的创作心路,那些歌手们在那个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坚持,以及民歌如何从一种小众的文化现象,逐渐渗透到大众的视野,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音乐的书,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深情回溯。

评分

《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这个书名,就如同陈年的老酒,初闻便带着一股醇厚的香气。1975年,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我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青春活力和人文关怀的画面,而2015年,则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四十年,台湾民歌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与发展?这本书是否会从音乐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民歌的艺术特质?抑或是,会着重于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歌曲背后的故事,那些创作灵感的来源,那些关于梦想与现实交织的奋斗历程?“思想起”,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忆,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出民歌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映照,如何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表达自我、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实堆砌,而是能够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聆听那些涤荡心灵的旋律,去品味那些经久不衰的歌声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

很好好好很好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

评分

书不错,碟片有划痕,不喜欢这种包装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的很好的啊

评分

详尽的资料,丰富的叙述。最后附有三张CD。价格虽然有点高,但是值得收藏

评分

这套书太棒了,好大的开本!

评分

这套书太棒了,好大的开本!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好好很好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