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

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曉清,楊嘉,馬世芳 等 著
圖書標籤:
  • 民歌
  • 颱灣民歌
  • 音樂
  • 流行音樂
  • 文化
  • 曆史
  • 1975-2015
  • 思想起
  • 懷舊
  • 音樂專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塊文化齣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36027
商品編碼:16073258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5-07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民歌40週年官方紀念專書!豪華精裝典藏版!
◎收羅近百張重要唱片、珍貴照片、手稿、史料等圖片,十五萬字詳述民歌歷史和唱片、歌手。

內容簡介

  沒有歌的時代,是寂寞的。
  隻有噪音的時代,更寂寞。
  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餘光中

  1975年6月 6日,一個下著小雨的夜晚……
  一韆多位冒雨前來中山堂的觀衆,靜靜地坐在颱下聽歌,聽著一位甫從研究所畢業的年輕歌手楊弦,把詩人餘光中的八首詩譜成歌麯,堂外的小雨綿綿地下著,堂內的心情隨著一首首詩與歌的婚禮,慢慢地發酵,歌麯終瞭,可是人未散去……
  當晚的觀眾中,除瞭餘光中之外,還有《滾石雜誌》的段氏兄弟 (後來創辦瞭滾石唱片) 、廣播人陶曉清,和「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洪簡靜惠。衆人相約隔日在餘光中教授廈門街的傢中舉行一場討論會,決定瞭後續的行動轉播、報導、齣唱片、齣書……
  一把創作歌麯的熊熊火焰就此點燃,燒齣瞭颱灣流行樂史上最重要的「校園民歌」運動!也從此扭轉瞭華人流行音樂的發展和走嚮。
  2015年--民歌歡慶40年!由「民歌之母」陶曉清統籌,資深音樂人楊嘉主編,費時一年,成就歷年來最詳盡完整的典藏版民歌圖文百科全書。

  精采內容包括:
  -逾15萬字內容,翔實描繪校園民歌運動的緣起、發展、轉變
  近100張民歌時期經典唱片介紹
  超過100位「民歌手+詞麯作者+樂手+幕後推手」大公開
  300張老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貴史料重新齣土
  你耳熟能詳的歌,但你不知道的「歌的故事」
  重現1970年代颱北市民歌西餐廳地圖
  精選40年來69場重要民歌演唱會全紀錄
  以及無數則連圈內人也不一定知道的祕辛:
  〈橄欖樹〉的來龍去脈?
  〈龍的傳人〉改詞始末?
  李宗盛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歌?
  陳小霞詞麯創作的起點?
  陳建年初齣道的首次錄音?
  民歌的波西米亞村?

作者簡介

  中華音樂人交流f會:
  1996年5月4日成立,是一個由颱灣音樂人自發成立的民間社團,會員皆由歌者、樂者、詞麯創作人、唱片製作人、廣播人、文字工作者……等相關音樂工作者所組成。多年來「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一直緻力於原創歌麯之推廣,舉辦多場極具代錶性的演唱會:民歌的故事演唱會、薛嶽灼熱的生命演唱會、民歌二十年演唱會、民歌三十年係列演唱會、梁弘誌加油演唱會、天水樂集——一韆個春天演唱會、大學城——飛揚的青春演唱會……等極為經典的活動,所有收入完全捐贈為促進音樂推廣之公益用途。同時不斷與國內各大公益團體閤作,參與多項關懷社會議題,以演唱會、歌麯創作、演講心理、諮詢課程……等各種活動,積極熱情付齣音樂人對週遭環境及下一代的關心。第一、二屆理事長:陶曉清小姐。第三、四屆理事長:吳楚楚先生。第五、六屆理事長:殷正洋先生。現任理事長:李建復先生。

  陶曉清:
  1965年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次年開始主持熱門音樂節目,推廣校園民歌,成立「民風樂府」,1995年與許多音樂工作者成立「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2000年獲得「金麯獎」的「特殊貢獻獎」。2008年7月自電颱工作退休,投入帶領讀書會與成長課程。於2010年取得加拿大Haven學院的諮商證書,成為閤格的諮商師。目前是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常務理事,並帶領各地心理諮商課程。

  楊嘉:
  從大一開始,就擔任西洋廣播DJ,畢業後任職唱片公司,從西洋音樂轉戰國語唱片,從本土公司進入國際公司,九○年代末,從颱灣進入新加坡亞太總部,負責亞洲區網路與數位音樂發展。2005年被派至北京,發展大陸新媒體音樂事業。除幕後音樂工作外,長年撰寫流行音樂評論與音樂專欄,並曾翻譯與編輯音樂書籍,齣版《1997年度流行音樂鑑賞》、《品牌大師布蘭森自傳》等書。2013年迴颱,專心從事文字工作。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包含《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詳盡的背景信息和內容概述,力求自然流暢。 --- 《聲韻流轉:颱灣戰後流行音樂的社會變遷史(1950-1980)》 作者:林建中 齣版社:磐石文化 齣版年份:2020年 導言:時代的側影與鏇律的共振 本書並非一部聚焦於單一音樂類型或特定年代的閤輯迴顧,而是一部深入颱灣戰後社會轉型期,剖析流行音樂如何作為時代精神載體、文化抵抗力量以及身份建構工具的社會史著作。我們試圖跳脫純粹的音樂評論範疇,將目光投嚮195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初期的曆史縱深,探究在政治高壓、經濟起飛、美軍駐颱、校園民歌運動興起等一係列復雜因子交織下,颱灣流行音樂生態是如何從戰後的重建與模仿,逐步走嚮本土化、多元化與自我覺醒的曆程。 《聲韻流轉》聚焦於一個關鍵的“漫長戰後時期”,即從國民政府播遷來颱至颱灣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三十年。在這個時期,音樂不再僅僅是娛樂消遣,它承載著巨大的社會信息量,反映著不同世代對現實的感知、對未來的期盼,以及對“颱灣性”的模糊探索。 第一部:戰後的基石與外來聲響的滲透(1950s - 1960s初期) 戰後初期的颱灣樂壇,猶如一塊海綿,吸收著來自不同方嚮的水源。本部分詳細考察瞭“軍歌”、“時代麯”的延續性影響,以及國語流行歌麯在電颱係統中的主導地位。 一、軍中樂園與愛國敘事: 探討瞭國軍係統對流行音樂生産與傳播的早期影響。從宣傳性的軍歌、勞軍歌麯,到通過軍中廣播電颱輻射齣的主流情歌,這些音樂如何構建齣一種特定的、偏嚮“大中華”語境的文化規範。我們分析瞭早期歌手如姚莉、李茂山等人在颱灣的活動軌跡,以及他們的作品如何在初期市場中占據主流。 二、美軍駐颱與“洋樂”衝擊: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美軍的到來不僅帶來瞭西方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引入瞭爵士、藍調、搖滾樂等音樂範式。本書詳盡梳理瞭“西餐廳”和“文化俱樂部”的功能,這些場所成為颱灣樂手學習西方和聲結構、編麯技巧的秘密課堂。我們著重分析瞭颱灣本地樂手如何吸收這些元素,並將其轉化為本土化的“颱式西洋樂”,為後來的樂團文化奠定瞭基礎。例如,早期颱灣“樂隊”的興起,以及他們如何在既有的錶演體係中,尋求自我錶達的空間。 三、颱語老歌的堅守與變異: 盡管國語流行麯占據主流話語權,颱語歌麯並未完全消聲匿跡。本部分研究瞭颱語歌麯在民間和次級市場中的生命力。探討瞭陳芬蘭、洪一峰等人的作品,它們如何以更貼近庶民生活的語言和鏇律,描繪齣底層社會的喜怒哀樂,成為一種文化抵抗的微弱但堅韌的聲響。 第二部:青春的萌動與校園話語的孕育(1960s中後期 - 1970s初期) 隨著經濟起飛和教育普及,一個全新的聽眾群體——“都市青年”——開始浮現。他們對主流的靡靡之音感到厭倦,渴望一種更真誠、更具詩意的錶達。 一、文藝復興的先聲: 深入分析瞭1960年代末期,以“現代詩歌朗誦”和“西洋民謠翻唱”為核心的文化活動。在此階段,雖然尚未形成成熟的“校園民歌”浪潮,但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本土生活經驗的關注,已在大學校園內悄然醞釀。我們考察瞭早期知識分子和文化團體(如救國團體係下的部分文藝活動)在無意中為後來的創作運動提供瞭人纔儲備和思想土壤。 二、電影配樂與主題麯的興盛: 邵氏、國聯等電影公司在颱灣的繁榮,催生瞭大量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麯。這些歌麯往往擁有極高的製作水準,並承載著時代特有的浪漫主義或英雄主義情懷。本部分對比分析瞭國語片主題麯的製作模式,以及它們對主流審美的影響力。 三、電視媒體的介入與流行語態的形成: 電視的普及使得音樂的傳播速度和覆蓋麵大大增加。本章著重探討瞭早期綜藝節目和歌唱比賽對流行歌手的推介作用,以及這些媒體平颱如何塑造瞭公眾對“好歌”的標準。 第三部:本土意識的蘇醒與音樂風格的碰撞(1970s) 1970年代是颱灣社會政治環境最為敏感和動蕩的十年,也是音樂創作開始自覺尋找自身坐標的關鍵時期。 一、從模仿到原創的掙紮: 這一時期,部分音樂人開始嘗試創作具有颱灣本土意象的作品,試圖擺脫純粹的日式或美式和聲套路。我們細緻考察瞭早期一些非主流的音樂嘗試,這些探索雖然市場反響有限,但為後來的“校園民歌”提供瞭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即音樂必須根植於本土語言與生活。 二、校園民歌運動的爆發與文本轉嚮: 雖然本書不以校園民歌為核心,但我們將其視為戰後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斷裂點”。本章側重於分析這場運動的社會學意義:它如何成為知識青年集體抒發“鄉愁”(廣義上的對土地、對自我身份的追尋)的齣口;以及它如何通過大學的傳播網絡,迅速打破瞭傳統唱片工業的壟斷,構建瞭一個新的、更具作者意識的音樂生態。我們分析瞭早期校園民歌中蘊含的對自然、對青春、對社會現實的隱晦錶達,特彆是其對傳統“靡靡之音”美學的解構。 三、港颱流行文化的交匯: 1970年代,香港流行樂壇的成熟對颱灣産生瞭顯著影響。本書探討瞭香港“國語時代麯”在颱灣的流行情況,以及颱灣本土音樂人如何審視並吸收香港成熟的音樂製作經驗,從而在自己的創作中融入更精緻的編麯和更成熟的市場化策略。 結語:未竟的鏇律與迴響 《聲韻流轉》試圖描繪齣一幅聲音的社會地理圖景。它揭示瞭在威權體製下,音樂創作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從早期的模仿、西方的滲透,到對本土經驗的艱難捕捉,颱灣流行音樂的脈絡清晰地勾勒齣這座島嶼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精神麵貌。本書是獻給所有對戰後颱灣文化史、社會心理史感興趣的讀者的一份深度田野考察報告,旨在理解鏇律背後那些尚未被充分言說的時代故事。 --- (全書約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這個書名,就如同陳年的老酒,初聞便帶著一股醇厚的香氣。1975年,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我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齣那個充滿青春活力和人文關懷的畫麵,而2015年,則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四十年,颱灣民歌經曆瞭怎樣的蛻變與發展?這本書是否會從音樂學的角度,深入剖析民歌的藝術特質?抑或是,會著重於那些影響瞭一代人的歌麯背後的故事,那些創作靈感的來源,那些關於夢想與現實交織的奮鬥曆程?“思想起”,這個詞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它不僅僅是對過往的迴憶,更是一種對當下和未來的反思。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呈現齣民歌如何與社會變遷相互映照,如何成為那個時代青年人錶達自我、抒發情懷的重要載體。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事實堆砌,而是能夠以飽含情感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聆聽那些滌蕩心靈的鏇律,去品味那些經久不衰的歌聲中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評分

翻開《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的序言,我就被一種真誠所打動。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情脈脈的敘事感。“再唱一段思想起”,仿佛是老友相聚,輕聲細語地迴憶往昔。1975年,那是一個充滿變革的年代,颱灣民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給當時的社會帶來瞭新的聲音和新的思考。而2015年,時光已過去四十年,民歌的影響力依然深遠,並且以各種形式延續著。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處理這四十年的時間綫?是按年代梳理,還是以主題劃分?又或者,會通過一些代錶性的歌麯,串聯起不同時期的民歌風貌?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經典鏇律背後的創作心路,那些歌手們在那個時代麵臨的挑戰與堅持,以及民歌如何從一種小眾的文化現象,逐漸滲透到大眾的視野,甚至成為一種時代精神的象徵。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本記錄音樂的書,更是一次對集體記憶的深情迴溯。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穿著樸素、抱著吉他,眼神裏閃爍著真摯光芒的歌手們。1975年的那個春天,仿佛一切都剛剛開始,年輕的生命充滿瞭無限的可能。而2015年,已經是四十年後的景象,時光荏苒,那些曾經的鏇律是否依然在人們心中迴響?這本書似乎就是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承載著一代人的情感與記憶。《再唱一段思想起》這個副標題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一種延續,一種傳承,一種對過往的溫柔迴望,以及對未來的一種期許。我猜想,書中一定收錄瞭許多珍貴的曆史資料,也許是當年的歌詞手稿,也許是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又或者是那些參與瞭颱灣民歌運動的重要人物的訪談。這些細節,對於每一個熱愛民歌的人來說,都彌足珍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本書裏,我能夠找到多少屬於自己的青春印記,又能夠認識多少我之前未曾瞭解的,但卻同樣閃耀著光芒的音樂故事。

評分

這本《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故事感,溫暖的色調,模糊的人物剪影,仿佛一下子將人拉迴瞭那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代。我尤其喜歡它選擇的字體,帶著一種手寫的質樸,讓人聯想到那些在校園裏、在小酒館裏,用吉他彈唱著自己故事的年輕人。雖然我還未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歌名就足夠讓人心潮澎湃。《思想起》、《橄欖樹》、《龍的傳人》……這些歌早已超越瞭單純的音樂,成為瞭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一種文化符號。我很好奇,在這本書裏,它們是否會被賦予新的解讀,或者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來審視。1975年到2015年,這四十年,颱灣民歌經曆瞭怎樣的潮起潮落,又留下瞭哪些深刻的印記?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是一次對時代變遷的追溯,對青春記憶的喚醒。我期待著書中那些故事,那些關於創作的靈感,關於演唱的經曆,關於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能夠如涓涓細流般,滋養我心中對這段曆史的渴求。

評分

當我看到《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這個書名時,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四十年的時間跨度,這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沉澱,一種厚重。從1975年那個被譽為“民歌運動”的開端,到2015年,這期間,颱灣的音樂 landscape 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視角來呈現這段曆程?是詳盡的音樂分析,還是人物傳記的集閤?亦或是對時代背景下,民歌所扮演角色的深度探討?“思想起”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對過往的追溯與反思,而“再唱一段”則充滿瞭對未來的期許與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歌麯和年代,而是能夠挖掘齣那些隱藏在鏇律背後的故事,那些關於夢想、關於現實、關於理想與失落的真實情感。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齣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如何用音樂錶達他們的態度,如何用歌聲傳遞他們的思考。這不僅僅是關於音樂的評論,更是一部時代的編年史,一幅關於青春的畫捲。

評分

這本書內容不錯。

評分

書不錯,碟片有劃痕,不喜歡這種包裝

評分

詳盡的資料,豐富的敘述。最後附有三張CD。價格雖然有點高,但是值得收藏

評分

喜歡就是好東西。。。。。。。。。。。

評分

喜歡就是好東西。。。。。。。。。。。

評分

詳盡的資料,豐富的敘述。最後附有三張CD。價格雖然有點高,但是值得收藏

評分

書不錯,碟片有劃痕,不喜歡這種包裝

評分

阿呆沙發是大法師大法是

評分

值得都買的一本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