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嚮往清晰的夢: 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 1960-1975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 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 1960-19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Wibo·Bakker 著
图书标签:
  • 荷兰设计
  • 现代主义
  • 视觉识别
  • 设计史
  • 平面设计
  • 企业形象
  • 荷蘭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 设计公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臉譜出版社
ISBN:9789862354254
商品编码:16073265
包装:精裝
出版时间:2015-04-28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書獲得荷蘭35年來藝術歷史研究獎
  透過3大設計公司.6大識別設計案
  以及超過630幅珍貴照片、手稿和圖表
  見證現代主義設計的巔峰時期
  重現視覺識別的輝煌年代

内容简介

  看Total Design、 Tel Design 、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
  如何為航空公司KLM、石油公司PAM、連鎖超市AH、鐵路公司NS、礦業公司DSM、郵電公司PTT
  在二戰後重新塑造出有利的荷蘭現代商業形象?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荷蘭百廢待舉,經過十多年的重建,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1960年經濟趨於穩定發展,一股巨大的社會能量正在醞釀,不僅推動國內大興土木,更促使大型企業轉型,導入視覺識別。
  英、美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擁有現代視覺識別的企業,荷蘭直到1963年皇家航空KLM成為史上第一家成功導入視覺識別的企業之後,石油公司PAM、連鎖超市AH、鐵路公司NS、礦業公司DSM等,才相繼在60年代末期擁有了現代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
  70年代這股風潮也吹到了政府機構,設計史學家Kees Broos曾在文章中寫道:「那時所有的國家部門、城市政府、大學都有了自己的Logo和識別系統。」荷蘭政府的積極投入在世界上算是首屈一指,也將荷蘭的視覺識別設計引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這一路推動荷蘭視覺識別發展的,是世界知名的三大設計公司,名氣大的是Total Design,成立於1963年,由本?博思(Ben Bos)、維姆?克羅威(Wim Crouwel)和本諾?威新(Benno Wissing)三大設計師領軍,其嚴謹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深受同業讚揚。其次是成立於1962、直至60年代末期才嶄露頭角的Tel Design,雖然起步比TD晚,但是在創意總監登貝(Gert Dumbar)的帶領下,和TD難分伯仲。另一個團隊則是來自英國的國際設計師聯合(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總監詹姆斯?皮爾德奇(James Pilditch)主張以商業運作來經營公司,堪稱60~80年代最成功的外國設計公司。
  在設計師眼中,視覺識別是一種對整個社會產生正能量、高品質的優秀設計,對視覺識別設計也抱持著某種理想主義的情結——一個「清晰的夢」,可以用來提高溝通效能以及社會功能運轉的效率和秩序。設計師希望能夠通過視覺識別明確表現企業的結構,並且讓企業更有效率地營運。他們以現代主義的手法來促成有效的視覺傳達,進而為整個社會謀福祉;他們把現代主義的美學和方法融入設計中,把「追求明確」視為可以惠及眾人的「夢想」。
  當時受到瑞士國際設計學派的影響,荷蘭設計師將視覺用規則、簡潔、明確的結構傳達,企業的全套視覺識別系統,則使用統一的版式、字體、標誌和色彩,設計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幾何形狀、無襯線字體也成為那個時代的註腳。
  到了70年代,經濟蕭條導致視覺識別的業務量萎縮,荷蘭社會也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年輕人發起對政府的反抗,民眾也開始敵視企業。為了回應社會召喚,設計界也發起對現代主義的批判。這在TD和Tel這兩家公司內部造成了緊張的矛盾。一方面,他們要重新讓自己的設計態度緊跟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們又要掙扎地生存於蔓延於西方世界的經濟衰退中。尤其是維姆?克羅威領導的TD受到了攻擊。而Tel在登貝帶領下,已經開始轉向後現代主義。
  20世紀荷蘭的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荷蘭平面設計是世界平面設計的重要一支,它的現代主義設計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和設計機構。但對於它在此之前的現代主義發展歷程的研究,特別是關於設計與社會、經濟、政治等文化背景之間的動態關係,世人所知甚少。
  本書全面考察了1960-1975年荷蘭社會經濟的環境下視覺識別的設計者(如設計公司、自由設計師)、客戶(如企業、政府、公共機構)、執行者(如印刷廠、執行製作商)以及更多相關的群體。作者通過600多幅珍貴的照片和手稿,向讀者展示了那一個鮮為人知的黃金時代,以及荷蘭設計師或企業在面對具體設計問题時的種種思考及實踐。
  視覺識別在歷史中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荷蘭的設計公司是怎樣利用視覺識別面對企業和社會的問題,荷蘭企業的需求怎樣影響設計公司以及視覺識別的發展,以及視覺識別本身內涵是什麼……這些問題很少人研究過,我試圖通過剖析視覺識別在荷蘭從1960到1975那些年裡的探索過程,揭開問題的答案。——Wibo Bakker荷蘭設計學者、烏特勒支大學博士

作者简介

  Wibo Bakker:
  荷蘭設計學者、設計顧問、教育工作者,烏特列支大學博士。
  曾任職於五角設計公司,先後服務過TNT/TPG Post, KPN和IND等多家大企業。
  研究領域涉及信息設計、品牌設計、設計歷史以及平面設計職業畫等。
  曾在法國、德國和英國專門考察研究圖標設計,同時還在阿旺斯應用科學大學進行研究。

  劉興華:
  品牌設計師、設計研究者。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博士、CDS中國設計師沙龍理事、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資深設計師。

《圖騰與時代的迴響:20世紀中葉北美平面設計的社會脈絡與美學轉向》 前言:視覺的革新與時代的脈動 本書深入探討了二十世紀中葉(約1945年至1970年)北美大陸,特別是美國與加拿大,在戰後社會劇變背景下,平面設計領域所經歷的一場深刻的美學革命與功能轉型。這段時期,設計不再僅僅是商業促銷的工具,而是成為理解和塑造現代社會結構、消費文化乃至政治論述的關鍵媒介。我們將聚焦於設計師如何應對快速城市化、媒體爆炸式增長以及新的技術的可能性,並在其中尋找清晰、理性和普世性的視覺語言。 第一章:戰後啟蒙與瑞士風格的溢出效應 二戰結束後,設計界迎來了對結構化思維的迫切需求。歐洲大陸,特別是瑞士的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以其對網格系統的嚴謹運用、非人稱化的排版哲學和對清晰度近乎偏執的追求,在北美迅速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本章首先梳理了「新」瑞士風格(New Swiss Style)是如何在美國大學(如耶魯、卡內基梅隆)的設計學院中扎根並演變的。我們考察了幾位關鍵的引介者,他們如何將原型(Prototype)的概念,即設計應當基於可複製、可標準化的系統,融入到企業識別和公共信息設計中。 重點分析了這一時期北美設計師對網格(The Grid)的理解與應用。不同於歐洲的純粹理性,北美設計師開始探索網格作為一種動態框架的可能性,它既能保證清晰,又能適應美國特有的多元文化與市場需求。研究了諸如赫伯特·盧貝林(Herbert Lubalin)的早期嚴謹作品,以及他們在將這種結構性思維應用於書籍裝幀和信息圖表設計中的案例。 第二章:企業識別的黃金時代:標準化與品牌權威的構建 隨著跨國公司和大型機構的興起,對統一、可識別的視覺形象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聚焦於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北美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s)的興起與成熟。 我們深入分析了IBM、AT&T、UPS等巨頭委託設計師創建的綜合視覺規範。這些項目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標誌設計,它們構建了一整套包含字體選擇、色彩方案、文件格式乃至辦公用品的標準手冊。設計師的角色從美工轉變為戰略顧問,他們的任務是利用清晰、一致的視覺語言,在複雜的市場中確立品牌的權威性與可信賴感。 本章將重點探討無襯線字體(Sans-serif Typefaces)在企業識別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Helvetica和Univers如何被視為現代性、效率與國際化的象徵。同時,也探討了早期對「系統化」的挑戰,即當極致的標準化遭遇特定的文化或產品特性時,設計師如何進行微妙的調適。 第三章:信息爆炸時代的圖解敘事:科學、技術與可讀性 1960年代,太空競賽、民權運動以及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變得至關重要。本章關注平面設計在教育、科學傳播和公共交通系統中的應用,探討設計如何成為克服語言障礙、實現信息普惠的工具。 我們將詳細剖析在美國交通系統(如費城、華盛頓特區地鐵系統)中信息導航系統的設計實踐。設計師們被迫面對海量、多層次的空間信息,他們如何運用符號學原理和視覺層次來創造直觀的用戶體驗。這涉及對圖標(Iconography)的系統化建構,追求其跨文化、跨語言的通用性。 同時,本章還會考察技術文檔和科學出版物中的視覺呈現。如何用圖表、流程圖和數據可視化來清晰地闡釋複雜的科學概念,是這一時期設計師面臨的關鍵挑戰。分析了幾項著名的科學傳播項目,展現了設計的理性力量如何轉化為知識的傳播效率。 第四章:邊界的試探:從理性到表現的張力(1960年代末) 隨著社會對現有結構的反思加劇,設計的純粹理性主義開始受到挑戰。本章探討了在文化動盪時期,設計界內部出現的微妙張力。 一方面,嚴謹的結構主義依然是主流;另一方面,受到波普藝術、迷幻文化以及反主流運動的影響,一些設計師開始在企業傳播和文化出版物中引入更具個性化、甚至帶有顛覆性的視覺元素。這不是對清晰性的徹底拋棄,而是對「清晰」定義的擴展——清晰地表達情緒、清晰地呈現對主流的反叛。 本章將分析幾位在傳統機構和邊緣文化之間遊走的設計師的作品,他們如何巧妙地在系統的框架內,植入個人化的語彙,例如運用更具表現力的排版結構、對幾何形狀的非標準化處理,以及對色彩心理學的更為大膽的應用。這標誌著北美設計思維開始從完全的歐洲輸入,轉向更加本土化、更具實驗性的方向發展。 結語:清晰的遺產與未來的起點 本書結尾處,總結了二十世紀中葉北美平面設計的關鍵貢獻:它確立了設計作為一種理性、系統化解決方案的能力,為後來的用戶體驗設計和數字界面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它留下的遺產不僅是那些精確的網格和簡潔的標誌,更是關於「清晰」的持續辯論——清晰是單義的、普世的,還是一種可以隨著時代和文化背景而動態調整的策略?這段歷史為當代設計師理解信息環境的複雜性,提供了寶貴的參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带着一丝好奇,也有一丝对于“清晰”这个词在设计语境下的联想。荷兰现代主义,这个标签本身就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独特的审美指向。1960-1975这个时间跨度,正好是设计思潮变革、现代性思辨愈发激烈的时期,尤其是对于视觉识别这样直接关乎企业形象和大众沟通的领域。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那些在那个时代闪耀的荷兰设计公司,它们如何在那个充满了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年代,用自己的设计语言诠释了“清晰”的理念。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那些简洁、有力的标志,那些富有逻辑性的版式设计,以及那些在有限的色彩中却能传达无限信息的设计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几个设计公司的介绍,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个国家如何在设计领域展现其独特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我想象着,作者一定对这些公司的发展历程、设计哲学、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视觉识别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或许,其中会有一些现在看来依旧极具前瞻性的设计案例,它们的设计逻辑和执行方式,即便放在今天,也依然能够给设计师们带来启发。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荷兰现代主义设计是如何在追求清晰的同时,又保持着其独有的艺术性和人性化的温度。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它似乎承诺了一次深入的、关于“清晰”的探索之旅,而目的地则是1960-1975年的荷兰设计界。这个时期的荷兰,在设计领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许多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实践都在那里蓬勃发展。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那些追求“清晰”的荷兰设计公司,是如何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又如何在繁复的世界中创造出简洁而强大的视觉语言。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公司在品牌识别、标志设计、字体排印、版式编排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我想象着,作者一定对当时的设计思潮、技术条件以及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设计公司及其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对优秀设计的展示,更是一种对设计哲学层面的挖掘,是对“清晰”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解读。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追求视觉简洁的同时,不牺牲设计的深度和内涵,如何通过设计建立起品牌与受众之间清晰而有效的情感连接。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关于设计智慧的启迪,一次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回溯与致敬。

评分

翻阅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理性光辉的艺术殿堂,1960年代到1975年的荷兰,那是一个设计哲学正在被重新定义,视觉语言被不断探索的黄金时代。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被提及的设计公司,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抓住机遇,将前沿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视觉识别系统。我预想,书中会详细解析这些公司如何从企业战略出发,理解客户需求,进而设计出既能体现企业精神,又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标志、字体、色彩以及整体视觉形象。这种“清晰”并非简单的扁平化或标准化,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高效传达,一种将复杂信息转化为直观感受的能力。我期待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公司的标志是如何从零开始,经过多次迭代,最终定型的;或者某个大型项目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如何被构建起来,覆盖到宣传册、海报、包装,甚至是办公空间等各个方面。这种对设计过程的细致描绘,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清晰”在设计实践中的意义,以及荷兰现代主义设计是如何在这一时期达到其巅峰状态。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浩瀚的设计史料中,筛选出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和作品,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时代,1960年代到1975年的荷兰,那是一个设计正在重塑世界、视觉语言正在不断进化的时期。书名中的“清晰”二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好奇这些荷兰的设计公司是如何将“清晰”作为其设计理念的核心,并且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预想,书中会详细分析那些公司如何在标志设计、品牌手册、广告宣传等各个层面,通过简洁的线条、精准的色彩、以及严谨的排版,构建出一种既具有辨识度又传达明确信息的视觉体系。这种“清晰”,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背后深厚的逻辑思考和对受众需求的深刻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公司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它们如何运用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来克服这些困难。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设计方法论的讨论,比如它们是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与客户沟通,以及如何评估设计效果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能欣赏到那些精美的设计作品,更能从中汲取到“清晰”设计背后的智慧与方法,理解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设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史的文献,更像是一部关于“意图”与“呈现”之间微妙平衡的探索。荷兰现代主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逻辑性和功能性倾向,而“清晰”这个词,似乎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追求。我很好奇,在1960-1975年这个充满变革的年代,那些荷兰的设计公司是如何去理解和实践“清晰”的。它仅仅是视觉上的简洁明了,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如何让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传递出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我设想,书中会详细剖析那些公司是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理性分析、系统化思维,甚至是数学原理,来构建其视觉识别系统的。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设计背后的思考过程,那些决定一个线条粗细、一个颜色选择、一个字形设计的“为什么”。书中会不会有关于设计团队内部的讨论,或者与客户的沟通记录,这些细节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设计决策的理解。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设计“清晰”的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荷兰现代主义在这一方面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当下和未来的设计实践,还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