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表示

廣告表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柔縉 著
图书标签:
  • 广告学
  • 营销学
  • 传播学
  • 品牌推广
  • 市场营销
  • 广告创意
  • 媒体规划
  • 消费者行为
  • 营销传播
  • 广告效果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城邦)
ISBN:9789863442424
商品编码:16074975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07-09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時代台灣生活演變的縮影
  一部廣告、文化的探索巨著
  歷史書寫名家──陳柔縉,繼《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後
  十年集大成之代表作,各界專家推薦!品質絕對優秀!
  日本時代的廣告,如何豐富得令人目不暇給
  它所透露的內容,又怎樣現代得叫人拍案叫絕
  118項不可思議的摩登商品與推銷術,500張生動有趣的老廣告,
  《廣告表示:。》,不止帶你看熱鬧,更帶你看門道!
  作者陳柔縉秉持情境與故事才是歷史趣味核心的一貫精神,
  再次縱觀日本時代的報紙,逐一檢視散落於日治五十年間的大小廣告,
  看進細節裡,輔以新聞報導,從多達六、七十萬則廣告中,
  挖掘出流通於當時市街商店與家庭之間的摩登物事,
  還有商人為了推銷商品所使盡的各種誘人話術奇招,
  帶領讀者踏查台灣人的生活軌跡,與曾經實實在在存在的時空相連結。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
  「老牌子到台灣」、「時髦貨新登場」、「推銷術新魔法」,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切入(藥妝品、飲料、食物、電器傢俱、休閒娛樂、交通工具),再談五花八門的促銷手法,從「點」(單一事件/商品),串連時代「線」,看見台灣消費生活現代化的面貌。
  老廣告不再只是宣傳遊戲或設計表演,
  更是感知一個時代的重要媒介。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陳柔縉
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專事歷史寫作。

主要著作有《總統的親戚》(1999)、《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2005,榮獲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宮前町九十番地》(2006,榮獲中國時報開卷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2009,獲頒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獎)、《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2011)、《舊日時光》(2012)、《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2013)等。

目录

自序

老牌子?到台灣

一?藥妝品
屈臣氏 中將湯 武田 龍角散 仁丹 虎標萬金油 曼秀雷敦 資生堂 花王 獅王 吉列 金鳥

二?飲料
麒麟啤酒 養命酒 三得利威士忌 可爾必思 雀巢

三?食物
箭牌 明治 森永 雪印 味之素 龜甲萬 可果美

四?家電休閒
勝家 日立 山葉 美津濃

五?交通工具
豐田汽車 日產 福特 哈雷 普利司通

第二部 時髦貨?新登場

一?食物飲料
口香糖 咖啡 葡萄乾 優格 雪糕 煉乳 檸檬茶 咖哩 沙拉油 香菸

二?電器家具
冷氣機 電冰箱 瓦斯爐 鋼鐵家具

三?交通工具
汽車 摩托車 速克達 嬰兒推車

四?休閒娛樂
賽馬 美國電影 波蘭芭蕾舞團 海外旅行團 馬戲團 魔術 留聲機 黑膠唱片 口琴

五?日常用品
帆布鞋 男士帽 錄影機 自動鉛筆

六?藥妝品
胸罩 口紅 禿頭藥 膠囊 脫毛劑 X光

第三部 推銷術?新魔法

一?送送送,大方送
1買就送你玩日本
2吃巧克力送電影票
3買就招待看表演
4免費化妝
5買就免費搭火車
6收集包裝紙換現金
7買車送竊盜險
8緝兇懸賞
9附送卡片
10福袋

二?獎獎獎,獎不完
11撕開包裝紙有獎
12開瓶有獎
13答對有獎
14抽獎中獎
15作文畫畫比賽

三?券券券,都是券
16回數券
17商品券
18折價券
19料理券
20牛奶券
21讀書券

四?價格戰
22打折
23限女性
24均一價
25分期付款

五?服務揪感心
26電話外送
27專車接送買地
28喝咖啡聽爵士
29服務費
30跨海受訂
31跨海維修服務
32跨海展售會
33郵購

六?說說說,專家說
34找名人加持
35專家推薦

七?演演演,演很大
36真人模特兒
37化妝實演
38料理實演

八?試了再說
39試飲會
40試乘

九?輕鬆一下,進廣告
41玩遊戲
42卡通入廣告
43廣告歌
44廣告就是食譜
45懸疑吊胃口

十?給我廣告,其餘免談
46登報謝罪文
47電線桿貼廣告

十一?辦活動
48辦活動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破晓之歌:探寻人类文明的深层结构 作者: 艾莉森·维克多 出版社: 苍穹文库 出版日期: 2024年春 定价: 88.00 元 --- 内容提要: 《破晓之歌》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横跨数千年、深入人类社会结构、思维模式与集体潜意识的宏大探险。维克多博士,一位以其跨学科研究方法著称的社会哲学家,在本著作中挑战了我们对于“进步”与“文明”的既有认知。她拒绝将历史视为线性的进步阶梯,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周期性衰退、爆发与重塑的复杂生态系统。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支撑任何高度复杂社会运作的,并非其物质财富或技术水平,而是其隐秘的叙事契约——那些被普遍接受但很少被言说的规则、神话与集体幻觉。维克多认为,当这些叙事契约开始瓦解时,无论外部表象多么繁荣,内部结构都将面临崩塌的风险。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令人不安却又极具洞察力的世界图景。 第一部:凝视深渊——早期聚落的逻辑基础 (约350字)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的黎明——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的关键过渡期。维克多并未流于对工具或陶器的描述,而是着力分析了“囤积”和“共享”这两种基本经济模式如何催生了最早的阶级分化和权力结构。她引入了“无形资产”的概念,指出早期宗教仪式、图腾崇拜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早期社会风险对冲机制。 她细致剖析了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邦的灌溉系统管理,揭示了水利工程的效率如何直接决定了神权统治的合法性。在这一部分,读者将看到,早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就已经在精心构建复杂的社会心理工具来维持群体的凝聚力。维克多批判了那种将早期人类视为“蒙昧”的观点,强调了他们为应对生存危机而发展出的逻辑的严密性与精妙性。她特别对比了尼罗河谷的线性时间观与两河流域的循环时间观,并探讨了这两种时间观念如何塑造了后世帝国的扩张模式与衰亡倾向。 第二部:黄金的枷锁——帝国的内在矛盾 (约400字) 第二部将目光投向了古代世界的主要帝国,从罗马的广阔疆域到汉朝的官僚体系。维克多摒弃了传统的军事史或政治史叙述,转而关注“扩展的悖论”:即帝国为了维持其规模,必须不断地增加其复杂性和管制力度,而这种增加最终会超过其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 她深入研究了帝国税收体系的“噪音污染”——法律条文、地方豁免、腐败的灰色地带,这些元素如何削弱了中央权威的有效性。一个关键的章节是关于“法律的僵化”:当法律从维护正义的工具异化为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壁垒时,社会信任便开始侵蚀。维克多引用了大量来自拜占庭和晚期王朝的档案材料,展示了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对特定词汇的解释权进行垄断,来固化其社会地位。她认为,那些看似最坚不可摧的帝国,其内部的沟通网络早已被无效信息和虚假忠诚所充斥,犹如一棵外表强壮、内核已然蛀空的巨木。 第三部:理性的迷宫——启蒙后的精神断裂 (约450字) 进入近现代,本书迎来了最富争议的部分。维克多认为,启蒙运动的胜利,其代价是人类切断了与意义的直接联系。当“理性”成为唯一的度量衡时,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价值——如美感、虔诚、荣誉感——被系统性地边缘化,进入了“非生产性领域”。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工业革命后“意义的稀释”。她将现代资本主义描述为一种高效的“价值转换机器”,它将一切——土地、劳动、甚至人际关系——都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或商品。维克多提出了“符号疲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反而对真相变得麻木。她对大众媒体的早期形态进行了冷峻的剖析,指出媒体在提供“连接”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标准化了情感体验,制造出一种集体性的、被许可的兴奋感,以掩盖更深层次的疏离。 维克多特别对比了19世纪的工人运动与20世纪末的服务业革命,强调了劳动的“非物质化”如何使反抗的靶心变得模糊。当劳动者不再直接面对一个可见的工厂主,而是面对一个流动的、去中心化的金融系统时,他们如何重新构建集体行动的叙事?本书提供了尖锐的见解。 第四部:重塑边界——数字时代的生存策略 (约300字) 最后一部分,维克多转向当代。她认为,数字技术并非文明的终结,而是对早期“叙事契约”的终极挑战。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但也迫使人们在虚空中重新寻找锚点。 她关注的焦点是“算法的伦理空白”。当决策权被委托给一套无法被人类情感或传统道德完全解释的代码时,社会契约的执行者从人类变成了机器。维克多警告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透明的牢笼”——我们能看到一切数据流动,但却无法干预其背后的动机。 《破晓之歌》的收尾并未提供廉价的希望或明确的行动纲领。相反,维克多呼吁读者进行一种“必要的后退”:学会重新辨识那些被现代性工具所掩盖的、支撑人类社群的古老结构。只有理解了我们为何会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我们才能开始审视我们是否愿意继续相信下去。这是一部挑战读者心智,迫使人直面文明本质的里程碑式著作。 --- 读者对象: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哲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的长期走向抱有深刻疑问的思辨者。 专家评价: “维克多的洞察力如手术刀般锋利,她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降维至人类心智的底层代码。读完此书,你将无法再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任何新闻报道或政治宣言。”—— 詹姆斯·卡尔森,《当代哲学评论》主编。 “一本挑战既有范式的杰作。它迫使我们承认,文明的脆弱性并非源于外部入侵,而是源于内部叙事的自我吞噬。”—— 安娜·雷耶斯,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廣告表示》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期待值并不是很高,毕竟“广告”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比较功利和商业化。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却发现这是一种多么片面的想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狭义的“商业广告”范畴,而是将“表示”的概念进行了极大的延展。它探讨了符号、图像、语言、声音等等一切能够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以及它们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书中有很多章节,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场景。比如,作者对于某些特定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代表意义的分析,让我立刻想到了自己家乡节日时常出现的某种颜色,以及它所蕴含的传统寓意。又比如,书中对于“留白”在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性的论述,也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在某些画面中感受到宁静,而在另一些画面中感到拥挤。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跨度,让这本书充满了惊喜。它不是一本让你成为广告达人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加敏锐、更加深刻的“信息解读者”的指南。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叫做《廣告表示》的书,当时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心想这大概会是一本关于广告创意、营销策略或者品牌建设的厚重读物。然而,当我真正打开它,却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远超我的预想,它并非直接灌输理论,而是以一种更为沉浸和启发性的方式,悄然触及了我对“表达”这件事的认知。这本书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用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让你重新审视那些司空见惯却又无比重要的事物。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表示”——不仅仅是商业广告,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会现象的呈现,甚至艺术作品的解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敏感。书中那些看似平淡的论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它不是告诉你“广告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思考“什么构成了‘广告’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它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读者,而是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和质疑的思考者。我开始留意那些广告中的微妙之处,那些精心设计的排版、色彩搭配,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标语,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原理和文化符号。这种体验,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展览中,你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开始仔细品味每一件展品的细节,感受艺术家想要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廣告表示》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一种对“表达”力量的敬畏,以及一种对自身思考能力的自信。

评分

这本《廣告表示》着实让我耳目一新。我本来抱着学习广告技巧的心态来阅读,结果却意外地发现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很多盲点。书中的内容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充斥着各种案例分析和实操指导,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对“信息如何传递”以及“我们如何接收信息”的哲学式探讨。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让你的广告更具吸引力”,而是引导我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表示”能够触动人心,什么样的信息传递方式才显得真诚而有效。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广告而产生某种情绪,或是被某种商品所吸引,但在此之前,我从未深入探究过这背后的机制。《廣告表示》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剥开这些层层叠叠的营销外衣,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背后的逻辑和意图。书中引用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但作者的解读却非常清晰易懂,让我能够迅速抓住核心观点。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就可以照搬套用的“秘籍”,而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启蒙,它会在你的脑海中播下种子,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接触任何形式的“表示”时,都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清醒”了,不再轻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而是能够去辨别和分析。

评分

《廣告表示》这本书,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广告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理解”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反复体会到了一个词——“共鸣”。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你某种观念的书,而是通过巧妙的叙述和引人入胜的例子,让你在阅读时,总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与自己经历、感受相似的地方。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层面。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等待”的描写,它并非直接谈论广告的等待时间,而是从人类对时间感知、对未知的期待等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读到那里,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很多广告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更在于它制造了怎样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又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不安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信息背后的动机,以及它试图在我心中激起的涟漪。

评分

我必须承认,《廣告表示》这本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许多我曾读过的专业书籍。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干货”,而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表达”这件事的视角。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广告的理解非常浅显,认为它就是一种推销商品的方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广告,以及一切形式的“表示”,都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们是文化、是历史、是心理的映射。作者在书中对于“符号的演变”以及“叙事的力量”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而其中很多信息,并非是赤裸裸的商品推销,而是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和“符号”,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套分析这些“表示”的工具,虽然这些工具不是直接的技巧,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究,去寻找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它让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能够更好地驾驭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评分

尚可。。。。。。。。。。

评分

尚可。。。。。。。。。。

评分

评分

尚可。。。。。。。。。。

评分

尚可。。。。。。。。。。

评分

评分

尚可。。。。。。。。。。

评分

尚可。。。。。。。。。。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