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與孔子思想

論語與孔子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津田左右吉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孔子
  • 论语
  • 思想
  • 哲学
  • 中国文化
  • 经典
  • 教育
  • 道德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45860
商品编码:16076570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7-29
页数:6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知名學者津田左右吉
著眼《論語》中孔子言論的捏造、錯植與改寫等問題,
以原典批評的實證方法,
透過文本與前後時期諸史料的相互對照、比較,
釐清《論語》與孔子思想、言論的關係。

津田左右吉先生一路抽絲剝繭,先確立孔子言論,進而對孔子思想加以評析,闡述《論語》與孔子思想是如何被儒家承襲、變改、甚而運用操作,同時亦探討《論語》一書成立的原委以及儒學形成的脈絡,思考孔子思想在儒學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問題。

津田左右吉身為歷史學暨思想史學家,對於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思想、文化等領域多所鑽研,著述豐碩。而在研究中國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之際,一如本書「緒言」開頭所述,津田開宗明義表示欲通曉儒家思想,必先明白孔子思想,而要明白孔子思想,必得好好研讀《論語》。然而津田在研究考察《論語》一書的過程中,發現《論語》所記載的孔子言論有諸多不一致與矛盾之處,似非出自孔子所言,後人假借孔子之名偽作或新創的情況不少,於是其以原典批評的實證方法,透過《論語》文本與其前後時代諸多史料典籍的相互對照比較,試釐清《論語》和孔子思想、言論的關係,《論語》一書成立的原委,並更進一步地探討儒學形成的脈絡,以及孔子思想在這樣的儒學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等問題。津田認為,過去學者們沒有注意到文本中孔子言論的捏造、錯植和改寫等問題,是研究上極大的致命傷。而在本書中,津田從最根本的問題著手,將《論語》中有哪些章句確定是孔子所言,又有哪些不是孔子所說,而非孔子所言者是在何時、又為何會被視作孔言等問題,都做了詳盡的查證與精闢的分析。一路抽絲剝繭,先確立孔子言論,進而對孔子思想的內涵加以評析,闡述《論語》與孔子思想是如何被儒家承襲、變改、甚而運用操作等問題。本書在《論語》與孔子思想關係的釐清上,特別是先秦至西漢時期孔子言論竄作改寫過程的解明等,都對現今儒學研究有實質上的助益。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津田左右吉
1873-196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實證主義歷史學家,對日本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及日本古代史等領域鑽研甚深,研究能量旺盛,論著等身,歿後由岩波書店出版了《津田左右吉全集》全三十三卷(1963-1966),再版(1986-1989)時並追加了補遺兩卷。

■譯者簡介

曹景惠
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日本岡山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日本中世文學、和漢比較文學,主要著作:《日本中世文学における儒釈道典籍の受容-『沙石集』と『徒然草』-》(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目录

中譯本導讀
凡例
前言
緒言

第一篇  世間流傳的孔子言談
第一章 與論語無關的孔子言談
一 西漢時代書籍之所見
二 先秦時代書籍之所見
三 孔子相關故事裡的孔子言談
第二章 與論語相關的孔子言談
一 西漢書籍之所見
附錄 《禮記》〈坊記〉、〈表記〉、〈緇衣〉、〈中庸〉四篇的成立年代
二 西漢書籍所載孔子相關故事裡的孔子言談
三 先秦時代書籍之所見

第二篇  《論語》及孔子言論之傳承
第一章 西漢時代的《論語》傳承
第二章 在孟子時代以前孔子言論之傳承

第三篇  《論語》的型態及內容
第一章 《論語》的型態
第二章 《論語》的內容
第三章 各篇的成立與構成

第四篇  《論語》成書的經緯
第一章 在《論語》文本裡,較孟子時代為後的要素
第二章 在《論語》文本裡,較孟子時代以前的要
第三章 從《論語》的型態來看
第四章 《論語》成立的過程與其書之性質

第五篇  《論語》與儒家之學
第一章 孔子思想與儒家之學
一 孔子思想
二 孔子思想與孟子學說
三 孔子思想與荀子學說
四 孔子思想與漢儒之學
五 孔子思想與儒學的普遍傾向
六 儒學在古代中國思想中的地位
七 中國人的生活與儒學
第二章 《論語》在儒學中的地位

結語  《論語》的研究方法及態度

編輯後記
附錄一  原著中引用津田左右吉著作書目
附錄二  津田左右吉年表
附錄三  《津田左右吉全集》目錄
附錄四  津田左右吉研究相關書目

《宋明理学流变与心学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明理学的历史脉络、核心思潮及其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轨迹,并聚焦于心学的兴起、发展及其对中国哲学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在宏观把握宋明理学整体面貌的同时,对关键人物和核心概念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 第一部分:宋代理学的肇始与格局的奠定 本章首先追溯了宋代理学的思想渊源,探讨了其如何从唐代韩愈、李翱的复古思潮以及佛、道两家的影响中汲取养分,最终在北宋时期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重点分析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在宇宙论和心性论上的奠基性地位,阐述了“理”作为本体论核心的初步确立。 随后,着墨于程颢、程颐兄弟的贡献。程颢的“天理是心”与“仁”的体认,以及程颐对“格物致知”的系统阐发,标志着理学在认识论层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我们详细辨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实践路径,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理学如何回应唐末五代以来的社会与精神危机。 第二部分:朱熹理学的集大成与宇宙论的精细化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本部分将围绕其“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展开深入探讨。我们首先界定了“理”与“气”的关系,阐释了“天理”如何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以及“心”与“性”的内在统一性。 重点章节详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不仅梳理了其理论基础,更结合当时的读书方法,分析了“格物”在实践层面所指向的知识获取途径。此外,本书还详细剖析了朱熹对“四书”的诠释体系,包括其对《大学》“明明德”的解释,以及如何将“中和”的境界落实到个体修养之中。通过对朱熹思想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理学如何构建起一套严密、完备的哲学体系,试图为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提供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三部分:理学的地域性发展与余绪 本部分关注朱熹之后的理学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适应性调整。重点分析了理学在南宋晚期和元代的发展态势,特别是陆九渊(心学先驱)与朱熹在“心即理”与“理在事事物物”上的论辩,这为心学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深入讨论了以吴澄、杨载等为代表的元代理学家的保守化倾向,以及他们如何致力于维护朱学的正统地位。同时,本书也探讨了理学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制度化过程,例如理学对科举考试的影响,以及这种制度化在某种程度上对思想活力的制约。 第四部分:明代心学的勃兴与王阳明的核心建构 明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向,即心学地位的显著提升。本章聚焦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分析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宣言,如何突破了理学中“理”与“心”的相对分离状态,将主体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后,全书的核心部分将聚焦于王阳明。我们详细剖析了“致良知”学说的提出背景与理论架构。本书认为,“致良知”不仅是认识论的突破,更是实践论的彻底解放。我们辨析了“良知”的本体地位——即不假外求的、天赋的道德自觉性。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系统梳理,读者将理解其如何整合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使主观能动性在哲学思辨中占据了决定性地位。 第五部分:心学的深化与流派纷呈 王阳明逝世后,心学并未衰落,反而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本章重点分析了王畿、邹守益等人在心学继承上的不同倾向。 特别关注了以黄绾为代表的“体用说”对心学的补充,以及对“致良知”如何与朱熹的“格物”进行重新整合的尝试。此外,本书深入分析了晚明时期心学向社会下层传播的现象,以及心学在处理世俗事务和政治实践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第六部分:心学的晚期发展与影响的超越 本章讨论了明末清初,在内忧外患之下,心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重点分析了李贽“童心说”对传统儒家纲常名教的颠覆性冲击,探讨了李贽思想中个体解放的极端诉求。 最后,本书将心学的影响延伸至清代的思想史。分析了颜元、戴震等实学派对心学的批判——他们认为心学“空谈心性”,脱离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然而,本书认为,即使在实学的反拨中,心学对于“主体性”和“内省精神”的强调,依然为清代学术思想的革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其对个体价值的关注,也为后世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主要采用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宋明两代哲学家关于“理”、“心”、“性”、“气”的核心文本进行了反复研读与比对。全书力求语言平实、论证严密,避免使用晦涩的术语堆砌,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宋明理学与心学发展脉络图景。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关注学说的建构,更着重于考察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历史情境中产生、传播和演变,展现出中国思想史的动态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内涵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的内容,但单从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编排上的用心。作者似乎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解读《论语》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灵活和有条理的编排。目录中,我看到了诸如“仁的维度”、“礼的实践”、“君子之道”等章节标题,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启发性,暗示着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我猜测,作者可能会通过对《论语》中相关段落的梳理和整合,来呈现一个清晰的“仁”、“礼”、“义”、“智”、“信”等重要范畴的体系。这种结构化的解读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性地理解孔子思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而且,作者在引言中提到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重塑孔子思想的价值”,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古老的智慧如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个方面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排版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读起来很舒服,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细读《论语》的具体章节,但从作者在书的开篇部分所做的“思想导论”来看,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按照《论语》的篇章顺序来解读,而是似乎从“为政”、“仁学”、“教育观”等几个大的主题入手,来展开论述。在“思想导论”部分,作者对孔子思想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初步的阐释,但这些阐释并不是直接引用《论语》原文,而是通过一些旁征博引,以及对比不同学派的观点,来凸显孔子思想的独特性。这种“以点带面”的解读方式,让读者能够在一开始就对孔子思想的宏观框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在这一部分,还特别强调了孔子思想的实践性和灵活性,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将孔子思想理解得过于僵化。我期待在后续章节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具体地展开论述这些主题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很雅致,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注意到作者在书籍的前言部分,并未直接切入《论语》的原文,而是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描绘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他详细地讲述了春秋末期社会的动荡,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当时士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这种对历史背景的深入铺垫,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理解孔子思想,就必须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对历史的体察,很多言论可能就会显得空洞。作者在这一部分,没有回避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也没有过分神化,而是试图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这种客观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是有深度和思考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经典的工具书,更是一次对历史和思想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古朴的字体搭配着一张泛黄的竹简插画,让人在拿到手里时就充满了阅读的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学派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论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其影响力更是毋庸置疑。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翻开扉页,作者的序言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写书的初衷和对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在序言中,作者并没有直接阐述《论语》的原文内容,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讲述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在不同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序言部分,作者引用了一些历代名家的评论,并用自己的话语对其进行解读,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不乏现代的思考,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好奇。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孔子形象,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更是那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困惑的智者。整体而言,序言部分为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孔子思想的奥秘。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但又不失内涵。在正文开始之前,作者特别设置了一个“作者自述”的环节,这里面并没有直接讨论《论语》的文字,而是分享了作者本人在学习和研究孔子思想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心路历程。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些疏远的年轻人,逐渐被孔子思想所吸引,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孔子思想对于现代人解决生活难题的启示。作者在这一部分,非常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他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专家,而是以一个同路人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这种真诚的分享,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亲切感。他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误区,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看到孔子思想的真正价值。

评分

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的代表著作

评分

评分

台湾书真是贵呀

评分

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的代表著作

评分

评分

评分

台湾书真是贵呀

评分

台湾书真是贵呀

评分

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的代表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