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上):臟腑觀察篇
作者:長安無名氏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7月5日
ISBN:9789866362316
页数:240
尺寸:
装帧: 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內證就是破解歷代大醫家神奇醫術的實證方法
內證就是一張張的人體透視圖,呈現出人體經絡氣血的動態變化。
《思考中醫》作者 劉力紅 推文力薦
「人體是內證實驗室」
檸檬汁、可樂、中藥、西藥……吃下肚,在體內如何運作?
日月星體、天象轉動、節氣變化,又會對人體產生何種影響?
這些發生在人體內部的變化,你看得見嗎?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一部中國醫藥學理的圖解書,本書作者現身說法,真實記錄內證不可思議的親身體驗,重新走過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等古代大醫家的內證之路。
人體內證觀察筆記,分上、下兩冊。本書是上冊 臟腑觀察篇,重點在於詳細介紹內證的理論基礎以及運用,並忠實記錄作者兩年來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證觀察實況。
什麼是內證?
內證,是一種內在的實證功夫,一種透過自己的身體去探索、觀察及求知的科學方法。有了內證,才有中醫經絡之學;有了內證,百草藥效才得以驗證。內證就像第三隻眼,透視人體的運作,真實記錄一切。
這種不斷超越自我的實證功夫,古今確實都有人做到,其獨特性,只能透過每個人的親身體驗,是古今許多人為了認識宇宙、生命,為了不斷超越自我、完善道德修養水準,經常使用的一種探索、觀察及求知方法。因此,不僅中醫藥的基礎奠基在內證,道家的「修真養性」功夫也是內證,儒家的「格物致知」及佛家的「參禪悟道」,其實也都屬於內證體驗的範圍。
內證的妙用之大,不僅僅是上述所說的舊有成就,更在於探索未知的領域:不管現今科學如何昌明,關於人類生命及我們所處的浩瀚宇宙仍有許多未知之處,透過內證觀察,我們隨時都有驚人發現,也永遠大有作為。
破解歷代大醫家妙手回春的神奇醫術
中醫藥學理的發明,全都奠基在古代先哲的養生修道體驗,透過對人體生理變化的真確觀察,就像擁有能夠透視人體的第三隻眼一樣,將食物、藥物及天體運行在人體內的運作及影響一覽無遺。以經絡理論為例,當代文明發展至今,即便運用先進的科技進行研究,仍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經絡循行現象,古人卻早在科技落後的幾千年前就發現了,這就是內證返觀內視下的一大成果。同樣的,《黃帝內經》的臟象、經絡、氣化等理論,也是在內證實驗下所總結出來的;而神農嘗百草,一樣也要透過內證觀察,以確立各味藥草的四氣、五味及歸經。
此外,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等歷代大醫家,同樣透過內證,觀察人體經絡循行來斷症治病,連肉眼看不見的經絡穴位都能據實呈現出來,因此不需要解剖人體、不需要任何儀器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的疾病,一一對症下藥,其斷病如神的醫術,全都立基在內證修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內證,就沒有中醫學。」
大宇宙與小宇宙:人體臟腑與星體的互動
本書要探討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透過內證,印證人體這個小宇宙與浩瀚大宇宙的交流互動。在《黃帝內經》中,把決定人生老病死的物質稱為「天癸」,天癸是指天上來的生命之水,也就是從宇宙某個星宿為人體輸送的「精」;而在數千年前的《修真圖》上,在靠近命門之處,也標注著「銀河」二字,說明古人早已經採用內證觀察過銀河系這個大宇宙與人體的關係。
以太陽來舉例說明。古人在內觀狀態下發現,太陽的真氣呈淡金黃色,因此人體內凡是和太陽光色性質相近的氣就以「陽」命名,比如中醫十二經脈的太陽、陽明及少陽。此外,再觀察太陽真氣進入人體之後的歸經,也發現它歸入人體的太陽穴、膀胱經、小腸經等。
再以二十八星宿的內證觀察結果,二十八星宿會按四方四季的宇宙規律,直接影響人體五臟的旺相:春季是肝臟與東方七宿同步旺相,夏季是心臟與南方七宿同步旺相,秋季是肺臟與西方七宿同步旺相,冬季是腎臟與南方七宿同步旺相。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在实体制作上。封面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风格,既保留了传统中医的韵味,又透着一股现代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探究里面的奥秘。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讲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入钻研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图文对照区域划分,使得复杂的理论知识点能够被视觉化地理解,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读者的尊重,比如那些小小的脚注和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显示出作者在整理这些珍贵资料时的细致入微和一丝不苟。这本书的整体呈现,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专业和诚意。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和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一般科普读物那种过于简化的说教腔调,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古文堆砌,而是在一种既保持学术的敬畏心又不失亲切感的语境下展开讨论。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对话者”而非“说教者”的姿态与读者交流,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知识点,通过生活化的比喻和贴切的案例被生动地勾勒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在历史悠久的中医典籍与实际临床经验之间,体会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更难得的是,它在阐述概念时,常常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者古籍中的轶闻,这些小小的调味剂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深深地吸引着我持续探索下去。
评分这本书在构建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身体部位的知识点,而是像织一张精密的网,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引导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认知框架。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显得水到渠成,前一个部分的知识点为理解后一个部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顺畅,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特别是当它开始探讨不同脏腑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时,那种宏大而又精密的结构感让人赞叹不已。这种由点及面、再由面汇聚成整体的编排思路,无疑体现了作者对这门学问的深刻洞察和系统化的整理能力,让复杂的理论变得井然有序,易于掌握和内化。
评分从内容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可以比拟的。它敢于深入探讨一些即便是专业人士也感到棘手的问题,并且提供了独到且富有见地的分析角度。这种敢于直面复杂性的勇气,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凸显。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兼容并蓄的态度,既没有完全排斥现代医学的视角,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传统框架下进行比对和阐释,使得内容更具现代性和可操作性。对于那些渴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耕、探究更深层次奥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知识高地,它提出的问题和思考的深度,足以激发我们进行长期的、持续性的自我探索和研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价值非凡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观察”精神,那种强调亲历、强调实证的治学态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似乎在不断地提醒读者,真正的学问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需要带着敏锐的眼光去洞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文字中流淌出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而非盲目迷信或故作高深。读完一些段落后,我常常会停下来,尝试将书中所描述的理论与自己或身边人的日常状态进行对照印证,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记忆持久性。它鼓励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思考和求证,这种“手把手教你如何观察”的方法论,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