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給我的孩子講氣候變化
:15.00元
作者:【法】揚科維奇 ,周小珊
齣版社:重慶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624603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至簡的話語,至深的啓示。
在法國已成為青少年人手一本的暢銷書。
氣候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已經無法忽視,環境問題迫在眉睫,氣候究竟與我們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嗎?
這是一套嚮青少年傳授基本價值觀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提倡寬容精神的精品叢書,它將引導青少年思考一個個當活中的問題。叢書由法國專傢和作傢撰寫,從法國齣版社Seuil引進版權。此次精心挑選適閤國內青少年閱讀的20種,首推16種,另4種正在翻譯中,計劃2012年3月左右推齣。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講述環境、氣候、能源的小書,它會讓孩子們激情澎湃。通過父親與女兒對話的方式,它為我們地解釋瞭溫室效應的成因和各種能源的特點,描述瞭我們地球的環境與能源現狀。氣候與能源關係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居住環境、交通、飲食、職業、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但是我們對能源的無限索取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將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進而引發社會災難。如何避免我們這些石油依賴者走入絕境?答案盡在父女的問答中。
目錄
1 氣候在變化
2 當海水上漲
3 大
4 石油的傳說
5 天價石油
6 你我的挑戰
作者介紹
讓-馬剋·揚科維奇(Jean-MarcJancovici,1962—):法國工程師、能源與氣候專傢、教師。他於1986年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通訊學院,後成為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署的顧問。著作主要有:《氣候的未來——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天氣》《溫室效應,我們會改變氣候嗎?》《請加滿油!能源問題的解決辦法》《現在就開始!三年拯救世界》。
周小珊:南京大學與巴黎第八大學法國文學博士。2003年任教於南京大學法語係,2005年定居法國,現為法國阿爾多瓦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從事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和翻譯學研究。主要譯作有加繆的《個人》(與袁莉閤譯)、貢斯坦的《心心相訴》、阿梅特的《布萊希特的情人》、科剋托的《關於電影》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無疑是加分項,它讓閱讀體驗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所拿到的版本,紙張的質感非常舒適,墨色的深淺和字體的選擇都體現齣一種對讀者的尊重。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的插圖和圖錶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它們既有科學圖錶的精準性,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潔美感。那些關於冰川融化速度、全球溫度上升麯綫的圖示,不再是枯燥的綫條堆砌,而是被設計成富有衝擊力和敘事感的視覺元素,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常常會停下來,仔細端詳那些關於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配圖,它們不僅僅是信息的補充,更是情感的催化劑,它們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又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這種將嚴肅議題與優美視覺體驗完美結閤的做法,非常符閤當代讀者的審美需求。它證明瞭即便是討論一個如此沉重的話題,也可以用一種積極、美觀的方式去呈現,從而更好地吸引人們去瞭解和思考,而不是僅僅因為主題的嚴肅性而望而卻步。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體現在它對氣候變化這一宏大議題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和倫理維度進行瞭細膩的剖析。作者沒有將氣候變化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單一的群體或技術失誤,而是將其置於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進行考察。它探討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曆史發展階段中所承擔的責任差異,以及氣候變化對全球弱勢群體造成的不成比例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尤其發人深省。它促使我跳脫齣僅僅關注“溫度計上的數字”的思維定勢,去思考這種環境危機如何加劇瞭社會不平等和地緣政治的緊張。作者在平衡曆史事實與未來展望時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深刻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究竟希望給下一代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種超越瞭單純科普範疇的哲學層麵的追問,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升華。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引導我們進行深刻社會自我反思的引導手冊,它的影響力是長久而深遠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用柔和的藍色和綠色調勾勒齣的地球景象,既充滿瞭希望又帶著一絲嚴肅的思考。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瞭解到它的,起初我還擔心內容會不會過於專業或者枯燥,畢竟氣候變化這個話題聽起來就讓人有點頭大。但翻開第一頁後,那種擔憂立刻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就像是鄰傢一位睿智的長輩在娓娓道來一個既古老又嶄新的故事。它沒有用那些復雜的科學術語來嚇唬讀者,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感知到的變化入手,比如夏天越來越熱,暴雨越來越頻繁,甚至是身邊植物花期的微妙變化。這種“從身邊發現世界”的切入點,讓我這個對氣候科學不太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迅速找到共鳴點,並且開始關注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悄然發生著異樣的自然現象。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信息量過載,更不會為瞭迎閤大眾而犧牲掉科學的嚴謹性,這需要作者在內容組織和語言潤飾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光是閱讀的過程,就仿佛經曆瞭一次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的深度對話,讓人在感到一絲緊迫感的同時,也收獲瞭如何去理解和保護這份美好的力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識的結構性和層次感處理得極為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和數據,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從大氣層的工作原理,到溫室氣體扮演的角色,再到工業革命以來的曆史脈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鋪墊”的重要性。每一章節都像是在為下一章做精心的準備,使得整個氣候變化的故事綫索清晰、邏輯嚴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復雜科學機製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那種生動形象的比喻,瞬間就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它將地球比作一個正在發燒的病人,將溫室氣體比作厚厚的毯子,這種直觀的錶達方式,即便是對科學背景一無所知的人,也能立刻明白問題的核心所在。而且,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它引用瞭大量可靠的、跨越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又巧妙地將這些“硬核”內容融入到流暢的敘事之中,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硬邦邦的教科書感覺。這種處理方式,讓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批判性地看待信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結論。可以說,它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關於氣候變化的知識,更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評分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彆之處,那一定是在於它對“行動”的探討。許多關於環境的書籍,在描述完問題有多嚴重之後,往往就戛然而止,留下讀者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但這本書則展現齣一種建設性的樂觀主義精神。它並未迴避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但更著重於描繪人類社會正在采取和可以采取的應對策略。從國際閤作層麵的政策博弈,到社區層麵的微小改變,再到個人生活中可以踐行的環保理念,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同時也非常接地氣。它沒有采用說教的口吻,而是以一種鼓勵和賦能的姿態,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島,每一個小的努力匯聚起來都有可能改變潮水的方嚮。書中列舉瞭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創新性的技術,這些真實發生的故事,極大地鼓舞瞭我的士氣,讓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科學傢或政治傢的責任,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在場”。讀完後,我立刻去審視瞭自己傢裏的能源使用習慣,並且開始思考如何更有影響力地參與到公共討論中去。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傳遞:它不僅讓你“知道”,更激發你去“做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