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志(上下册)中华国学文库
作者:(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1年1月第1版 2016年4月第6次印刷
册数开本:全2册 大32开精装
版式:简体横排
千字数:1015千字
总页数:1272页
ISBN9787101077087
定价83元
编辑推荐
陈寿所著《三国志》及裴松之的集解,均为史学名著。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多年来已成为公认的读本。本书为繁体字点校本《三国志》的简体横排本,纠正了繁体字本的个别疏失,每卷之末新加了校勘记,收入“中华国学文库”丛书。
目录
上册
出版说明
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丕
卷三 魏书三
明帝釵
卷四 魏书四三少帝
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
陈留王奂
卷五 麴书五后妃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书六
董卓
李催
郭汜
袁绍
子谭
子尚
袁术
刘表
卷七 魏书七
吕布
张邈
陈登
臧洪
陈容
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陶谦
张杨
公孙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晃)
康子渊
张燕
张绣
张鲁
卷九 魏书九
夏侯惇
韩浩
史涣
夏侯渊
曹仁
曹洪
曹休
子肇
曹真
……
下册
内容简介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三国志》继《史记》、《汉书》而作,成书则在《后汉书》以前。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体,班固的《汉书》是断代史体,《三国志》把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做过蜀国观阁令史,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官职。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晋王沈著的《魏书》,魏鱼豢著的《魏略》;吴韦昭著的《吴书》。陈寿根据当时的历史典籍,撰《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由于他是蜀人,又是史学家谯周的弟子,从小即注意研读史书,留心蜀国史实的搜集整理工作,后又写成《蜀书》十五卷。这六十五卷三国史,合为一书称为《三国志》。
《中华国学文库》是我们追慕前贤、服务当代的产物,因此,它自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二、《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巳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恰当的选择。
《中华国学文库》将逐年分辑出版,每辑十种,一次推出;期以十年,以毕其功。在此,我们诚挚希望得到学术界、出版界同仁的襄助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我对历史文本的阅读,一直有种“追根溯源”的偏好,总觉得要读原著,才能真正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三国志》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研读的史书,但市面上版本繁多,良莠不齐。这次选择中华书局推出的这套精装简体横排本,正是看重其“正版”的标识,以及“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的权威出处。收到书后,实物比预期的还要好,厚重的精装,烫金的书名,散发着典籍应有的庄重感。打开阅读,简体横排的设计,让原本晦涩的文言文变得易于理解,这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福音。陈寿的笔法,简练而精准,他不像演义那样渲染人物的情感,而是专注于记录事实,这种冷静的史观,让我能更客观地认识那些历史人物。
评分长久以来,我对于三国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通俗演义,虽然精彩绝伦,但总觉得少了些历史的醇厚和真实。这次购入中华书局的《三国志》正版精装本,正是为了弥补这种遗憾。拿到厚重的上下册,精美的装帧,首先就给人一种仪式感。翻开内页,简体横排的设置,极大地便利了我这种习惯了现代阅读方式的读者,避免了直接阅读竖排文言文的障碍。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其“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的作者阵容。陈寿的史笔,以客观、简洁著称,他笔下的历史,褪去了演义的华丽外衣,展现出更为朴素、真实的面貌。而裴松之的注文,更是点睛之笔,他旁征博引,辨析异同,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史家对同一事件的解读。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历史,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经过加工和改编的故事,而是要回到最原始的史料。《三国志》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我一直渴望能够拥有一个权威的版本。这次我选择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这套精装简体横排版本。收到书后,厚重的上下两册,精美的装帧,让我感受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内容——“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陈寿的《三国志》以其严谨、客观的史笔著称,而裴松之的注文更是为原著增添了丰富的史料和考证。简体横排的设计,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文言文的难度,让我在深入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尤其是像三国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最根本的史料。《三国志》作为正史,其地位不言而喻。这次我选择购买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简体横排版本,这套书的亮点在于其“正版”、“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等字样,这些都代表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拿到手后,书本的质感非常棒,精装本的厚重感,纸张的韧性,以及清晰的印刷,都让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陈寿原著的文言文,并配以简体横排的注,这使得我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原著的魅力,又不至于因为古文阅读困难而望而却步。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探究三国历史的真相,而非仅仅停留在《三国演义》所描绘的传奇故事。因此,当我在网上看到中华书局推出的这套《三国志》(上下册,全2册精装简体横排),立刻就被吸引了。这套书明确标注了“正版”、“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这几个关键词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权威性和严谨性。收到书后,精装的质感、纸张的厚实、印刷的清晰,都让我感到物超所值。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原著文言文,配以简体横排的注,这对于想要回归历史文本的读者来说,是绝佳的选择。我花了几个晚上,仔细阅读了《三国志·吴书》的开篇部分,陈寿的文字简练有力,直指史实,而裴松之的注文则提供了丰富的旁证和细节,让阅读体验更加饱满。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真正反映历史原貌的《三国志》。这次购入的中华书局正版精装本,可以说是圆了我一个心愿。书本本身的品质就不用多说,精装、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印刷,都体现了中华书局一贯的出版水准。而最关键的,还是其内容的权威性:“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陈寿的《三国志》是正史,其史料价值和严谨性是《三国演义》无法比拟的。裴松之的注文,更是功不可没,他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对陈寿的原著进行了补充和考证,使得《三国志》的史料更为翔实,也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像《三国志》这样承载着一段厚重历史的巨著。这次选择中华书局的版本,正是看中了其“正版”、“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的权威性。拿到手后,厚实的精装本,上下册分明,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满足感。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原汁原味、未经雕琢的文言文,配以简体横排的注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陈寿的笔触,简洁凝练,直叙史实,不带情感色彩,这正是历史本来的面貌。而裴松之的注文,则如同一位博学的导游,在关键之处插入了史料、考证和不同学者的观点,让原本有些晦涩的文本瞬间变得生动立体。我尤其欣赏注文中引用的各种异说,它们如同多棱镜,折射出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对于痴迷三国历史多年的我来说,拥有一套权威、原汁原味的《三国志》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众多版本中,我最终选择了中华书局的这套精装简体横排本。首先,它明确标示为“正版”,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有了信心。其次,“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这几个字,更是吸引我的关键,这代表了历史研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文本。收到书后,两册沉甸甸的精装本,封面设计典雅,内页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阅读体验极佳。简体横排的设置,对于我这样习惯了现代阅读习惯的人来说,非常友好,既保留了文言文的原貌,又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评分终于收到心心念念的《三国志》,上下两册精装,沉甸甸的,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从大学时期开始,三国就是我最着迷的历史时期之一,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群像,总是让我热血沸腾。然而,市面上流传的三国故事,大多经过了《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虽然精彩,却总觉得少了些历史的真实感。这次选择了中华书局的正版《三国志》,陈寿原著,裴松之注,这可是研究三国历史最权威的版本了。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简体横排的设计,对于我这种习惯了现代阅读方式的人来说,非常友好,不会像古文竖排那样需要适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精装的封面设计大气沉稳,封底的作者和版本介绍也十分详实,看得出中华书局在出版这套书时倾注的心血。
评分我一直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阅读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权威的记录。而对于三国时期,陈寿的《三国志》无疑是首选。这次我选择了中华书局的精装简体横排本,这套书的定位非常清晰:正版、原著文言文、裴松之注。收到书后,沉甸甸的厚重感,精美的装帧,都让我感受到它作为一本重要史籍的价值。简体横排的设计,让我在阅读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时,也能获得比较流畅的体验,这对于不熟悉古文排版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陈寿以其简练、客观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三国时期的基本轮廓,他不像演义那样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更侧重于史实的记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