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2 共2册 罗大伦著 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

正版现货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2 共2册 罗大伦著 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罗大伦
  • 中医入门
  • 祖传经验
  • 医道
  • 家庭医学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至诚经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4774
商品编码:18226664399
包装:平装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感动百万人的中医故事,惠及大众的养生智慧;
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

 

基本信息

作者:罗大伦 
上市时间:2017年7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产品分类:生活健康
书号:978-7-5596-0476-7 CIP分类:R2-49
目标读者:普通大众
同类图书:《阴阳一调百病消》
定价:35元 
开本:16开 
成品尺寸:170*240
印张:19.5印张 
页数:312 
印刷工艺:平装

作者简介
罗大伦,原名罗大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被誉为中医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业内有“中医两博士,南有刘力红,北有罗大伦”之说。与刘力红博士的治验、研究、著书立说不同的是,罗大伦博士是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上宣传中医的。
2005年,罗博士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悬壶济世的形象,并以《古代的医生》为题发表在天涯煮酒论坛上。网友们为中医大师们精湛的医术赞叹,更为他们的大医精诚之心折服,他们相互传阅,点击率现已突破160万。如今,此贴已被整理为《古代的中医》《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出版。
作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的前主编、特邀主持,罗博士曾邀请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医专家(像王琦教授、王鸿谟教授、姜良铎教授等等)开坛布讲;2011年,罗博士又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让中医养生智慧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热点分析:
1.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前主编重磅推出的经典力作
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悬壶济世的形象,天涯论坛粉丝点击率已达160万!
2.当dang健康养生第80名;京东健康养生第94名

内容简介:
谁都看过中医,但可曾想过,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祖传下来的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
也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都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之类;
还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就是那些方子,垒出一堆“慢性子”的中药,时间久了才可见效。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书中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中医故事,还有神医们的精诚之心。让人敬佩的,不仅仅是出神入化的医术,还有神医们为钻研医术而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让人欣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中医的热忱依旧,更有名医的方子流传至今。


目录
钱乙,创立六味地黄丸的儿科神医
(一)
一心求仙的父亲
孤儿钱乙
原来我有父亲啊
千里寻父之路
儿科医生钱乙
网友互动
(二)
挑战——长公主的女儿病了
第二次挑战——皇子病了
很不开心地做了太医院的领导
治疗七太尉小朋友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
钱乙的诊断诀窍
钱老师组织的考试
网友互动
(三)
再见了,太医院
在故乡的日子
告别
后记
六味地黄丸的保健作用
罗博士临证随笔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一)
引子
根正苗红的出身
眼睛到底有多重要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青灯孤影读《伤寒》
天下第yi用功的同学
脾胃是我们的宝贝
网友互动
(二)
黄元御圆圈的应用
追仲景之神思
看到了皇上的模样
乾隆下江南
网友互动
(三)
怎样面对凄凉的日子
差点儿成了神话
一个人的奋斗
罗博士临证随笔
张景岳,诊病如神的望诊大医
(一)
宝剑的寒光
北京学医
江湖,江湖到底在哪里
出征,我要建功立业
家里的温暖
爷儿俩都喜欢喝两盅
网友互动
(二)
领悟医道的秘密
终成一代名医
天下之病何其多
诊断的秘诀
自个儿的孩子病了
网友互动
(三)
断病如断案
令人炫目的阵法
告别
罗博士临证随笔
吴鞠通,妙手回春的温病大家
(一)
一介书生吴鞠通
去远方
令人大开眼界的京城
潜龙在渊
初露锋芒的时刻
近期工作总结
网友互动
(二)
艺高人胆大
治病先治心
一本叫《温病条辨》的书
温病治法
拜访针灸高人
癫狂之症
网友互动
(三)
泻下法之妙用
秋天的故事
一个人的孤独之路
银翘解毒丸的应用
罗博士临证随笔


试读

钱乙,创立六味地黄丸的儿科神医
如果您问任何一个中国人:您知道六味地黄丸吗?
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知道,这个方剂应该是在中国人印象里面
zui具声望的了,我猜想甚至没有第二个方子能够和它相比。
但是,如果再问:您知道六味地黄丸是谁创立的吗?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摇头。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是什么人创立的呢?他又是为了什么创立六味地黄丸的呢?
原来,创立这个方子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钱乙。
钱乙是个儿科医生,曾经入主北宋太医院,给诸位皇子看病。
其实儿科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婴儿不会说话,你不能问他有病的各种感觉,诊脉也困难,他的舌头很可能不配合伸出,总之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获得诊断信息。
孩子家长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自己常常是无计可施,也不知道孩子哪里难受,有的家长干脆是陪着孩子一起哭。
但是,钱乙却在儿科干出了名堂,琢磨出了许多诊断技巧,比如总结出了只看小孩子脸上的颜色,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孩子有什么病的经验,所以钱乙诊病效果才那么好。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啊,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现在好的儿科医师特别的少(我说话就不客气了)。在我的临床经历中,我看到过很多求医无门的孩子家长,有的孩子在不断地求医中,身体变得很虚弱,不断地感冒、咳嗽、哮喘、患皮肤病等,什么抗生素、激素都用上了,就是不起作用,有的甚至是几天一感冒,家长说简直痛苦得无法形容。
可是这些家长在不断的奔波中,却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有的家长为了挂某些名医的号,连夜在大医院的门口排着队,可是,在名医匆匆看过几分钟后,开的汤药却毫无效果,有的还产生了很多副作用,比如有的医生给孩子开了很多补肾阳的药物,结果我看到很小的孩子,连胡须都要长出来了。
即使这样,孩子的病也没有好转。
难道我们的中医就是如此的无用吗?
不是的,只是我们很多医生学习太少,对古代中医传下的经验不大重视罢了。像这样的孩子,通过正确的调理,都可以恢复健康。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更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我们医生,应该多钻研一下自己的学科,让孩子们的笑容早日重新绽放。
所以,儿科大家钱乙的经验,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钱乙是个儿科医生,但他并不局限于此,他对中医的领悟绝对chao越了分科的限制,他的经验,对于中医各科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好吧,让我们开始讲述钱乙的故事吧!

一心求仙的父亲
北宋仁宗年间。
山东郓州(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里。
成年男子都下地干活儿去了,村里剩下一些妇女,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家务。
不知谁家散养的一群鸭子,摇摇摆摆地向村边的河里跑去。
一派静谧祥和的农家景象。
但是,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气氛却没有那么愉快。
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他有点喝醉了,眼睛里泛着微微的红色。
在他的对面,一个3 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钱乙。
此时的钱乙还远不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大名医,他还完全不知道,他面临的,将是一个空前的灾难。
对面的男人就是钱乙的父亲钱颢,他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和钱乙嘟囔:“对不起了,儿子,你妈死得早,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钱乙几乎不理解他在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听着。
钱颢用力打好了
zui后一个结,同时说道:“我要去寻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会回来带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们父子俩诀别的日子。”
钱乙还是怔怔地看着父亲。
钱颢将几文钱放在钱乙身边,拍拍小钱乙的脑袋,然后拿起酒壶,喝了口酒,背上行囊,扬长而去。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小钱乙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劲地抠着木头凳子,眼睛里含着眼泪。
虽然他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但是,他唯yi感觉到的是:这个房间里只剩他一个人了。
从各个方面来考察,钱乙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根据文献记载,显然他没有把钱乙托付给任何一个人就独自离家了,而钱乙的母亲早已去世。
这简直就是一件无法理喻的事情,要知道对一个3 岁小孩来说,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这样做几乎等于置他于死地。
那么钱乙的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呢?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所去的方向来分析出答案。
他去的方向是东边,海上。
山东自古有寻找神仙的传统,加上有独特的海市蜃楼景象,这在古代可是绝对鲜活的超级广告,连秦始皇这样的大腕儿都被这个广告给忽悠来了。望着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人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海上的仙山里有仙人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过着快活的日子。
因此在山东,抛下妻子儿女毅然离家访道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经常有人传说某某人离家后遇到神仙飞升了。
钱颢显然对此类传闻非常感兴趣,经常一边喝着小酒,一边饶有兴致地和别人谈论这些成仙的成功经验,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如果单独看待他把3 岁的儿子独自扔在家里的事情,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太绝情、有毛病,但是如果结合他为了成仙的这种追求,
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年幼的钱乙已经成为他成仙途中的一个负担,一个包袱。
钱颢是个乡村医生,严格地说,是个针灸医生,但是他不好好琢磨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来找到经络的实质、来搞搞实验捍卫一下中医的尊严,却如此热衷于神道,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他在喝了点儿兴奋的小酒后,便下定了决心:别人能找到神仙,我也能找到!
于是他怀里揣着本励志畅销书《成仙改变命运》毅然离家,留下一个3 岁的儿子钱乙,“东游海上,不复返”。
其后果很严重,估计是漂到了日本或者朝鲜一带,想回也回不来了。
神仙没见到,但碰到了一帮操着日语的人,心情一定很复杂吧。
但此时更可怜的是小钱乙。他仍然不相信父亲就这样远走了,他把小木头板凳搬到了门口,在那里坐着,望着远处。
母亲去世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此刻,父亲又不回家了,他小小的眉头紧紧地皱着,眼泪已经被风给吹干了。
邻居们开始有人议论,咦,这个孩子怎么整天坐在门口?
有人路过时还顺便逗逗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可是钱乙的眼睛只是望着远方,没有任何表情。
终于有一天,邻居发现了饿得昏倒在小木头板凳旁的小钱乙,大家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邻居们赶快叫来了钱乙的姑姑,姑姑见到面黄肌瘦的小钱乙后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自己那位不靠谱的兄弟干出了这么绝情的事情。
钱乙被抢救过来后,就留在了姑姑家。钱乙的姑父姓吕,也是个乡村医生。姑姑和姑父两个人一商量,虽然钱颢这个人不靠谱,突然跟大家玩人间蒸发,但孩子是无辜的啊,这么可怜,怎么能让他去送死呢?
于是,两个人就收养了钱乙。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痛苦的记忆隐藏在了小钱乙的心灵深处,不见了。他和吕医生成了一家人。吕医生只有一个女儿,他便把钱乙当做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感动百万人的中医故事,惠及大众的养生智慧;
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


作者:罗大伦 
上市时间:2017年7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产品分类:生活健康
书号:978-7-5596-0477-4 CIP
分类:R2-49
目标读者:普通大众
同类图书:《阴阳一调百病消》
定价:35元 
开本:16开 
成品尺寸:170*240
印张:19印张 
页数:304 
印刷工艺:平装

作者简介
罗大伦,原名罗大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被誉为中医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业内有“中医两博士,南有刘力红,北有罗大伦”之说。与刘力红博士的治验、研究、著书立说不同的是,罗大伦博士是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上宣传中医的。
2005年,罗博士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悬壶济世的形象,并以《古代的医生》为题发表在天涯煮酒论坛上。网友们为中医大师们精湛的医术赞叹,更为他们的大医精诚之心折服,他们相互传阅,点击率现已突破160万。如今,此贴已被整理为《古代的中医》《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出版。
作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的前主编、特邀主持,罗博士曾邀请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医专家(像王琦教授、王鸿谟教授、姜良铎教授等等)开坛布讲;2011年,罗博士又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让中医养生智慧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热点分析:
1.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前主编重磅推出的经典力作
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悬壶济世的形象,天涯论坛粉丝点击率已达160万!
2.当dang健康养生第83名;京东健康养生第95名

内容简介:
谁都看过中医,但可曾想过,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祖传下来的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
也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都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之类;
还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就是那些方子,垒出一堆“慢性子”的中药,时间久了才可见效。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书中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中医故事,还有神医们的精诚之心。让人敬佩的,不仅仅是出神入化的医术,还有神医们为钻研医术而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让人欣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中医的热忱依旧,更有名医的方子流传至今。


目录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一)
引子
没赶上好日子
初生的牛犊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考试
苦学《伤寒论》
神农尝百草
网友互动
(二)
去天津赶考
开始接触西医
艺高人胆大
精彩的药方
大革命的时代
网友互动
(三)
中医应该有自己的医院
力挽狂澜
众望所归的医学大家
中西医汇通之路
点燃中医之火
罗博士临证随笔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诊脉高手
(一)
引子
小秀才的生活
磨炼之路
十年以后
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
网友互动
(二)
崭露头角的日子
做个好医生
给名人们看病
大家一起郁闷
网友互动
(三)
平和之路
医生朋友的故事
天下巨变
把医术传下去吧
罗博士临证随笔
薛立斋,中医史上治病
zui多的人
(一)
引子
太医院的考试高手
锦衣卫也生病
童便是味好药
父亲,我做到了
网友互动
(二)
难伺候的皇上
阁老的儿子和孙子
zui不靠谱的皇帝
南京太医院
母亲病了
别了,朱厚照
色即是空
舌诊的秘密
明朝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
网友互动
(三)
名利如浮云
大展拳脚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补中益气丸到底是干吗的
写给未来的书
罗博士临证随笔
许叔微,一个真正读懂了《伤寒》 的经方大师
(一)
引子
可怜的孩子
没有家长管束的学习
蔡京生病了
有一本书,叫《伤寒论》
仲景之路
网友互动
(二)
出手不凡的青年
经方的疗效
歌谣推广运动
医生遇见兵
瘟疫又来了
赶考的路上
网友互动
(三)
必须为许叔微辟谣
这官没法儿当了
极其神秘的秘方
仲景先师的背影
罗博士临证随笔


试读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一段山药,摆放在瓷盘中。
皮已经削去,山药散发着玉一般的光晕。
我笑了笑,问朋友:可知山药能做什么?
朋友回答:可以吃。
我摇了摇头:非但可以吃,还可以救命!
朋友抬起头,疑惑地望着我。
民国年间。
北京,通县。
高崇勋的家里。
高崇勋的妻子已经卧病在床半年了。
这一日,她的病情突然加重,似喘非喘,气短不足以息。
她感觉自己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开始向家人嘱托后事。
她叮嘱高崇勋:“我走后,你一定要照顾好女儿们,这是我
zui放心不下的……”
高崇勋潸然泪下,女儿们更是抱着母亲痛哭不止。
但是,在这个悲伤的时刻,二女儿德清却含着眼泪,读着一本书。
半晌,德清突然对高崇勋说:“爹爹,您来看看,这书里说山药可以救命,如此神奇。”
高崇勋睁大了眼睛。然后,他的目光落到了刚买回来的四两山药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匪夷所思。
他们把这四两山药按照书中所说,煎汤给患者服下,过了十来分钟,患者的气息居然接续上了,症状大为减轻。
人们面面相觑。然后,他们每天坚持用四两山药熬汤给患者服用。
结果,四个月后,患者痊愈,而且身体较病前更好。
高崇勋惊了,这是什么书啊?如此实用!他合上书,书名赫然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的作者,正是当时的一位名医。
高崇勋激动不已,如此高手,我一定要拜他为师!
后来,高崇勋不远千里寻师,终于得偿所愿,拜在此人门下。
朋友听完,叹了口气:“山药原来真可以救命,但是,我有个疑问。”
我抬起头:“请讲。”
朋友好奇地问:“这位杏林高人到底是谁呢?”
我回答:“张锡纯!”
张锡纯,民国期间的中医大师,大家如果想研究那个时期的中医,一定无法绕过他。张锡纯的影响,就像是您眼前巍然屹立的一座大山,让人没办法忽视。
就是前几天,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聆听医史文献权wei专家余瀛鳌老先生的讲话,余先生说:20世纪上半叶,中医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和张锡纯相比,从那以后,中医再也没出现过有类似影响的人物。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啊。
朋友点点头:“果然是高人,我很好奇,他的一生到底如何呢?”
我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笑了。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引子
zui近这些年的电影中,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脑海中都会不断地浮现出这么一幅图像:在密布的阴云下,黄飞鸿倒背双手,昂首挺立潮头,眉头紧锁,他面对的,是重重的危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像呢?因为当时列强环伺,内忧外患,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我们的民族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在想的问题。
黄飞鸿从他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练武,来增强国人的体质。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甚至响起了悲壮的电影主题音乐。
其实,当时面临这种局面的又何止黄飞鸿一个人呢?
我们中医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西医进来了,中医被认为是不科学的,面临被取缔的危险。那么,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西医呢?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中医界里一位黄飞鸿似的人物——张锡纯。
对中医界来说,张锡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师。
曾经有人对现在的中医名家做过一项调查,让他们列出十个对他们影响
zui大的人物和书籍,结果70%的中医名家,在第yi的位置填写上了张锡纯这个名字,或者是他的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可见,张锡纯在中医史上有多重要。
那么,张锡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没赶上好日子
张锡纯的老家在山东。山东历代都出高人,清朝的黄元御大家都很熟悉,也是山东的。后来张家迁移到了河北的盐山,所以后来都叫他盐山张锡纯。
张锡纯的祖父张彤元懂医,估计对张锡纯后来从医有一定的影响。
张锡纯的父亲张丹亭,会些医术,不过平时更喜欢诗词书画,他的理想是让张锡纯好好学习,将来在诗书上有所成就,这事儿后来在张锡纯写的一段话里能够看出端倪。
张锡纯很喜欢菊花,也喜欢没事儿写几首诗(估计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的诗集就叫《种菊轩诗草》。他在自序里说,小的时候,他爹没事儿就让他背唐诗,有一天,老爹把儿子叫过来,说:“来,爹给你命个题,题目是‘天宝宫人’,你顺着这个,作首诗吧。”
说实话,这题目出得够难的,多大点儿的孩子啊,懂什么天宝宫人啊?
可是,张锡纯还真不含糊,立刻提笔,写了首诗,诗里有这样一句“月送满宫愁”,张锡纯的老爹看到这句的时候,眼睛刷地一下就亮了,跟通了电似的,大加赞赏:这句子,哪是一个孩子能写出来的啊,我这个儿子,将来可不得了啊!肯定是个大诗人啊(谓孺子异日当以诗显名)。
当然,事情的结果和张锡纯的父亲期望的稍有不同,他的儿子诗人没当成,却成为一代名医。
但是,大家别以为张锡纯出生以后,生活就是学习,没事和老爹颇有情致地赋诗,这么想可就错了。
张锡纯出生在公元1860 年,这个年份,没有一个中国人能觉得舒坦,让我们来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吧。
首先,在南边,太平天国和清军正打得激烈。就是在张锡纯出生的那年,太平军正在进攻武昌,同时安庆保卫战开始了,曾国藩哥儿几个正在和洪秀全死磕,整个长江中下游就是一个大战场,根本就没有了以往鱼米之乡的景象。
北边也很乱。就在张锡纯出生的第二年,咸丰皇帝病死,慈禧太后使了个阴招儿,把八位辅政大臣都给废了,开始了垂帘听政,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
往大了说,张锡纯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中
zui纷乱的年代,什么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都是那个时候的事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心头压了一块大石头。甚至我们上学学习历史课的时候,都不愿意看这段历史,觉得心头堵堵的。
这些,没法儿不对张锡纯造成影响,甚至我们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人似乎都在按照这样的模式在思考:该怎么办?我们到底行不行?我们能证明自己行吗?
当时的历史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张锡纯的医风。看张锡纯治病,很少开那种平淡的、小剂量的不温不火之药,也不会用很长的时间才给患者治好病。张锡纯从来都是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追求实效,通常是在几剂药之内解决患者的问题。他似乎在一直力图证明着:我们不但能行,而且还做得很好。

初生的牛犊
当时,张锡纯和别的年轻人一样,都在准备科举考试。虽然是晚清了,但在当时人的眼中,科举依然是正途,就好比今天参加高考一样,绝大多数高中生玩命地读书,都是为了那三天的考试。
但是,张锡纯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父亲和其他的医生诊病。闲暇的时候,父亲经常给张锡纯讲些医理,这让张锡纯很感兴趣。
话说有一天,张锡纯见邻居家里聚集了很多人,议论纷纷,面露疑惑的表情,张锡纯很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隔壁的这家有人患了外感病,当时叫做伤寒,因为调理不当,
zui后变成了“热入阳明大便燥结证”,这在中医叫阳明腑实,就是有燥结的大便在肠中,这是因为外邪入里化热导致的。一般中医治疗是用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类方。
当然,前面治疗的医生和我们想的一样,开的也是大承气汤。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瞧瞧,都是泻药。这个方子是著名的寒下之方,专门对付热邪导致的燥结,一般服用后很快就会奔厕所去,一泻方休。
但是,这位患者却非常奇怪,已经服用两剂大承气汤了,却一点要泻的意思都没有。
这让大家议论纷纷,怎么回事儿?这位是什么病啊?怎么这些猛烈的泻药,他吃了都没有反应啊,别不是有什么别的毛病吧?
张锡纯听了,也觉得好奇,于是赶快跑过来,想一看究竟。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不如我们把刘肃亭先生请来吧。
这位刘肃亭是谁呢?
原来,刘肃亭是张锡纯家乡的名医,十里八乡的人有病,都请他来看。他的手段高明,很多疑难病症都能应手而愈。
大家一听,纷纷赞成,于是就把这位刘肃亭先生给请来了。
刘肃亭先生诊了一下患者,然后提笔开了个方子,就一味药,叫威灵仙,三钱,煎汤服用。
大家全都揉眼睛——我们没看错吧?这么一个严重的病症,您就一味药,而且这个威灵仙还是一个治疗风湿疏通经络的药,这和大便燥结有什么关系啊?
张锡纯也是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位是高手,我们都听说了,可是凭着我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分析,这也太不靠谱了!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刚刚服下药的患者突然呻吟了一声,这下大家全都愣住了,纷纷停住议论,看着患者。
此时屋子里静悄悄的,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只见患者呻吟片刻,突然起身,直奔厕所!
甭问,大便通了,这个病也就这么好了(病亦遂愈)。

北京联合 2017.6.10

《杏林拾遗:古今医案精粹与养生智慧》 作者: 众家学人 出版社: 杏林书苑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98.00元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内容简介: 《杏林拾遗:古今医案精粹与养生智慧》是一部集历史、医学、养生于一体的鸿篇巨著。本书汇集了中国历代名医的经典医案,深入剖析其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收录了众多民间流传的养生秘方与生活智慧,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易懂的健康指导。本书不仅是一部医学文献的宝库,更是一本教人如何读懂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指南。 第一部分:古今医案精粹,领略中医的智慧之光 本部分精选了自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名医,至近现代国医大师的百余个典型医案。每一个医案都经过精心挑选,力求涵盖内、妇、儿、外、骨伤等各个科室,以及寒、热、虚、实、表、里等各种证型。 病例的真实性与代表性: 医案均来源于史料记载、名家著作或权威医学期刊,确保其真实性和临床参考价值。我们着重选取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医诊疗的核心思路和方法。 详细的病史采集与症状描述: 每个医案都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史、主诉、现病史,以及中医辨证所依据的“四诊”——望、闻、问、切的细致观察与所得信息。例如,在记载某位患者的咳嗽病例时,我们会详细描述其咳嗽的声音(高亢、低微、阵咳)、痰的颜色与性状(黄稠、白稀、带血)、伴随症状(胸闷、喘息、咽痒)等,这些细节是中医辨证的关键。 深入的辨证论治分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我们不仅呈现医案,更会对医案中的辨证过程进行深入的解读。例如,对于一位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咳痰稀白”的患者,我们会分析为何将其归为“风寒感冒”,并阐述其病机在于“风寒束表,营卫不和”。对于另一位“壮热面赤,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的患者,则会分析其“阳明实热”的病机,以及为何选用“清热泻火”的治法。 经典方剂的解析与应用: 在分析完病机后,本书将详细介绍处方遣药的理由。我们会深入剖析方剂的组成、药物的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为何选用某个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柴胡汤等)来治疗特定病证。例如,在讲解某位高血压患者的病例时,可能会介绍使用“天麻钩藤饮”的思路,并解释天麻平肝息风、钩藤清热平肝、山栀子清三焦火等药物的作用。 疗效的客观评估与反馈: 每个医案都尽可能地记录了治疗后的疗效,以及患者的反馈。这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医治疗的实际效果,增强对中医的信心。 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 通过对医案的分析,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例如,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思想,叶天士的“温病论治”原则,吴鞠通的“卫气营血辨证”等,都会在具体的医案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现代医学的佐证与补充: 在某些医案中,我们会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补充说明,以期更好地帮助现代读者理解。例如,对于某位失眠患者的“肝郁化火”证,可能会提及现代医学关于神经衰弱、焦虑症等相关知识,但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 第二部分:民间养生智慧,回归自然的身心调养 本部分将目光从疾病的治疗转向日常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我们搜集整理了流传于民间的、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养生方法,涵盖饮食、起居、情志、运动、节气养生等多个方面。 饮食养生的艺术: 详细介绍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饮食宜忌。例如,春季如何通过饮食调养肝气,夏季如何清热消暑,秋季如何润肺滋阴,冬季如何温补肾阳。我们会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药膳方,如“山药薏米粥”健脾益气,“枸杞菊花茶”清肝明目,“核桃芝麻糊”补肾养发等。强调“食疗”而非“药疗”的理念,倡导“药食同源”,让读者学会从日常饮食中汲取健康。 起居有常的生活法则: 阐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以及充足睡眠对身体的重要性。会讲解如何根据身体的生物钟来安排作息,避免熬夜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例如,强调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排毒和造血的重要时段,呼吁大家尽量在此时间段内入睡。 情志调养的精妙: 探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来维护身心健康。会介绍一些舒缓情绪的方法,如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鼓励读者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适度运动的益处: 介绍不同形式的传统养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阐述其动作要领、锻炼方法和对身体的益处。也会强调运动的适度性,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例如,会说明太极拳如何通过舒缓的动作来疏通经络,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节气养生的顺应自然: 深入解读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节气应采取的相应养生措施。例如,立春时节如何“春发”,小满时节如何“养心”,白露时节如何“养肺”,冬至时节如何“藏精”等,都将有详细的论述。 家庭保健常识: 包含一些简单易学的家庭保健方法,如穴位按摩、拔罐、刮痧等,指导读者如何在家中进行简单的自我保健和疾病的早期干预。会详细介绍常用穴位(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的取穴方法和按摩手法,以及其对应的保健功效。 防病于未然的观念: 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会通过一些案例说明,通过长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适度的养生保健,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将深奥的中医理论与生动的临床实践相结合,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解释。 2. 古今融通的视角: 既尊重中医的传统精髓,又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健康信息。 3. 系统性与实用性并重: 内容涵盖面广,从疾病的治疗到日常的养生,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 4. 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 即使是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图文并茂,增强阅读体验: 书中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图和表格,使复杂的医学概念更加直观易懂,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杏林拾遗:古今医案精粹与养生智慧》不仅是一本关于健康的读物,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智慧的探索。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领略古人的智慧,感悟生命的奥秘,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无论您是中医爱好者,还是渴望提升自身健康水平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机会读一读。罗大伦老师的书我之前也读过几本,都写得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充满了实用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而是贴近生活,能真正解决我们一些小毛病的书。我特别喜欢他那种讲故事的方式,把复杂的医学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这次看到《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有1+2两册,觉得机会难得,一定要好好研读一下。我平时身体不太好,经常这里疼那里不舒服的,去医院看医生,虽然也知道是病,但总觉得解释起来很专业,听了之后也记不住多少,回家之后还是老样子。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如何去调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我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总觉得它有很深的智慧,但又觉得难以入门,总是在浩瀚的医学典籍面前望而却步。罗大伦老师的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他能够把古老的中医智慧用现代人都能理解的语言讲出来,让我觉得中医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中医的殿堂,让我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然而,很多关于中医的书籍都写得过于艰深,让人望而却步。偶然间看到这套《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2》,名字就吸引了我,感觉它会是那种能够轻松入门、深入浅出的中医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中医的世界,让我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等,但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或者故事来讲解。我对“那点儿东西”这个说法非常好奇,它暗示着这本书会揭示一些被人们忽视或者遗忘的中医精华。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这些“祖传”的智慧,并且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深的认识,理解“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这句话的含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开启中医之旅的钥匙,让我能够用中医的视角去看待健康,去认识生命,最终获得真正的健康。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改善睡眠质量的书籍,听朋友推荐说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很丰富,所以就入手了。说实话,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也看过不少关于睡眠的书,但效果都不太理想。要么讲得太理论,要么方法太抽象,总之就是落不到实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或者是一些简单易学的运动来改善失眠。我对中医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老祖宗留下的宝藏”这个层面,总觉得它博大精深,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祖传”、“那点儿东西”,感觉像是挖到了一些被遗忘的宝藏。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去发掘这些中医的精髓,并且能够将它们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对“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这个宣传语非常感兴趣,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有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我对中医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提供一些健康的知识,更能让我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从而更全面地看待健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养生保健非常感兴趣的人,平时会关注很多健康类的资讯。罗大伦老师的文章我经常看,他的观点总是很独特,而且很有说服力。我一直相信,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都忽视了身体的健康。这本书的名字《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让我感到一种亲切感,仿佛是回到了那个注重养生的时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一些实用的中医养生方法,比如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如何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疲劳等等。我特别想了解一些关于“祖传”的秘方或者经验,这些往往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非常有价值。我对“一读知中医,两读悟医道,三读获健康”的说法充满了期待,这表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理论,更是注重实践和效果。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真正掌握一些中医的养生智慧,让自己和家人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我一直觉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投资,而中医恰恰是这条道路上的指明灯。

评分

我最近感觉身体总是有些亚健康的状态,容易疲惫,抵抗力也比较差,经常感冒。身边很多朋友都推荐中医调理,说中医治本,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之前对中医了解不多,总觉得它玄乎其玄,不太敢轻易尝试。但是,听说罗大伦老师的书写得非常接地气,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中医的道理。所以,我特意买了这套《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2》,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我身体的状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学到一些能够改善我体质的方法。我特别想知道,中医是如何看待我这些“亚健康”的症状的,有没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能够帮助我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我对“两读悟医道”和“三读获健康”的说法非常期待,这意味着我不仅仅是学习到知识,更能领悟到中医的精髓,并且最终能够获得健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健康路上的引路人,让我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