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抉择-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发展40年

绿色抉择-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发展4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西 著
图书标签:
  • 环保
  • 体制改革
  • 绿色发展
  • 中国
  • 环境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发展
  • 环境治理
  • 生态文明
  • 改革开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58251
商品编码:18628559730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绿色抉择-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发展40年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广东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作者:李晓西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 页数:574 印次: 1
ISBN号:978754545825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脉络与制度演进 图书名称:《绿水青山之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变迁与治理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道路上所经历的复杂历程、制度演变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它不仅仅是对特定时间段内环保政策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中国如何认识、定义并着力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史与实践编年史。 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重点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平衡与取舍。 第一部分:历史回溯与认知觉醒(1949-1990年代初)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建国初期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影响的早期认识与初步尝试。在“向科学要答案”的早期探索阶段,环境问题往往被置于服务于快速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从属地位。通过分析这一阶段的法律法规和规划文件,揭示了早期治理模式的特点——侧重于末端治理和行政指令。 随后,重点聚焦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国家层面开始形成对环境问题的系统性认识。这一时期的关键转折点在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化和政治化。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环境管理体制从分散到集中的初步探索,以及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标志性事件,为后续的制度化改革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制度框架的构建与权责的重塑(19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 进入新世纪前夕,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本部分详尽论述了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的强制化、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全面推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环境执法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通过分析污染源普查、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初步形成,展现了中央环保机构如何逐步获得必要的法律授权和技术支撑,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跨界污染和区域性环境热点问题。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市场化环境治理工具,如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在这一时期的萌芽与实践效果。 第三部分: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顶层设计与治理创新(2010年至今)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中国环境治理理念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系统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核心内容包括: 1. 体制机制的革命性重塑: 详细解析了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垂直管理改革(“环保垂改”)的实施逻辑、过程中的难点与成效。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在环境保护中的权责关系,强化中央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职能。 2. 法律体系的现代化: 剖析了《环境保护法》(“史上最严”)修订的深远影响,特别关注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信息公开等新制度如何实质性地提高了环境执法的威慑力。 3. 核心发展战略的对接: 探讨了“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环境目标如何被嵌入经济社会规划。本书着重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探索,阐释了如何通过空间规划管控,确保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生态底线。 4. 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市场机制: 全面评估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全面推行,及其在规范企业环境行为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探讨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长期潜力。 第四部分:挑战、反思与未来展望 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本书并未回避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依然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地方政府的执行偏见、环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难题、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阵痛。 最后,本书从治理能力、科技创新(如数字环保的应用)和公众参与三个维度,对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强调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本书特色: 制度分析的深度: 区别于一般政策罗列,本书旨在穿透具体的环保措施,揭示背后驱动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需求。 实践案例的丰富性: 结合了大量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区域治理的典型案例,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跨学科的视角: 融合了环境科学、公共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 本书适合政策研究人员、环境管理专业人士、高校师生以及所有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读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惊喜来自于作者对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心理的细腻刻画。这不是一本只关注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的书,它深入到了微观层面,比如那些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家,他们在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时,心态是如何从最初的不屑一顾,逐步转变为积极应对,乃至主动创新。书中引用的几组访谈记录,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范本。其中一位转型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提到,最大的转变不是技术上的,而是“观念的松绑”——认识到环境成本不再是负担,而是未来竞争力的基石。这种对个体心路历程的捕捉,使得全书的论述摆脱了宏大叙事的单调。此外,作者对于“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也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尤其对比了西方成熟体系与中国初创阶段的路径差异。他没有简单地断言哪种模式更优,而是聚焦于中国国情下,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撬动产业升级的独特机制,这种审慎和平衡的视角,令人信服。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布局如同一个精心绘制的等高线地图,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问题提出—体制壁垒—政策应对—效果评估—未来展望”的逻辑链条展开。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便是对早期政策细节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当前讨论的核心矛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环境治理的数字革命”这一前瞻性话题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的介绍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预测环境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成果有效地嵌入到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去。这部分内容读起来充满了未来感,让人感到,中国的环保事业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进行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这种将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让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一股严肃而又不失希望的气息。初翻开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读汇编,毕竟“体制改革”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然而,作者的叙事手法却相当高明。他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数据和条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的案例研究。比如,书中对早期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妥协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那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左右为难的真实写照,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关于“谁来监督谁”这个核心矛盾的探讨,作者提出了几个极富洞察力的视角,远超出了以往我接触到的官方论述的框架。这种深入肌理的剖析,让原本抽象的改革进程变得有血有肉,仿佛我正站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亲眼见证着每一次艰难的转身。虽然我对一些经济模型推演部分理解得不够透彻,但整体上,这本书为理解中国环境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多维度的观察平台,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论。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了“成功”或“失败”的二元对立的评价体系。很多关于中国发展的讨论,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叙事中,要么是全盘否定,要么是无条件赞美。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极高的学术良知和批判精神。他毫不回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错配、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并坦率地分析了这些“不完美”背后的制度动因。比如,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初期运行,书中并没有将其描绘成一个完美的市场机制,而是细致剖析了初始配额分配中的寻租空间和监管漏洞,这种诚实的态度,反而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制度创新都是在不断的试错和修正中前行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改革”这个词有了更成熟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充满人性、充满博弈、持续演进的复杂实践。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兼具了学术的严谨和评论性的犀利。在探讨制度变迁的逻辑时,作者大量运用了历史比较的视角,将改革的每一步都置于全球环境治理的脉络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他对“渐进式改革”的辩护,书中详细论证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国家,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相较于“休克疗法”式的激进变革,所蕴含的巨大智慧和风险规避能力。读到关于环境执法权力的分散与整合这一章节时,我简直有些屏住了呼吸,因为这部分内容直接触及了治理效率的核心痛点。作者引用了多个跨部门协调会议的文献片段,展现了为达成共识所付出的巨大政治成本。与其说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政治手术记录”,记录了每一次下刀的位置、深度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让我对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