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新强 著
图书标签:
  • 稻田
  • 面源污染
  • 原位控制
  • 水分管理
  • 有机肥
  • 农业面源污染
  • 水稻
  • 土壤
  • 生态农业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030546142
商品编码:18819016062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7-09-01
作者:梁新强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148.00 页数:408 印次: 1
ISBN号:978703054614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与气候变化应对 一部聚焦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生态修复,增强碳捕获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著作。 本书并非探讨水稻田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而是将视野投向更为宏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在当前全球变暖趋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和提升森林、草原、湿地乃至农业土壤的碳汇功能,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本书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在生态系统碳收支测算、碳汇潜力评估以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第一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基础与全球背景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流动路径,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过程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北方森林、热带雨林、温带草原)中的差异性表现。 1.1 碳循环的尺度与机制: 深入分析了从微观的土壤微生物呼吸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尺度上碳储存和释放的驱动机制。重点探讨了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土壤性质(质地、有机质含量)以及生物因子(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如何协同作用,共同决定一个区域的净生态系统交换(NEE)。 1.2 气候变化对碳汇的影响: 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气 $ ext{CO}_2$ 浓度升高($ ext{CO}_2$ 施肥效应)和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热浪)对不同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双向影响。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增温如何加速高纬度森林的呼吸作用,可能导致其从碳汇转变为碳源的临界点。 1.3 碳汇测量的挑战与前沿技术: 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常用的碳汇监测方法,包括涡度协方差塔(Eddy Covariance)、静态箱法以及遥感反演技术。重点介绍了利用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LiDAR)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来提高大尺度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精度的最新进展。 第二部分:重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挖掘与管理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用于剖析几种关键陆地生态系统,如何通过科学干预来最大化其碳汇能力。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管理: 森林是陆地上最主要的碳库。本书详细探讨了不同森林经营策略对固碳速率的影响。 精准造林与树种选择: 比较了速生、固碳能力强的乡土树种与外来引入树种在长期碳固定上的差异,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碳汇稳定性的重要性。 采伐模式优化: 分析了皆伐、择伐和低强度干扰模式对林地和木制品中碳储存的影响,提出了延长木材产品寿命以实现“隐藏”碳汇的策略。 森林干扰管理: 评估了森林火灾、病虫害爆发对区域碳平衡的冲击,并探讨了基于早期预警系统的干扰管理技术,以减少非预期碳释放。 2.2 农田土壤碳汇的提升策略: 尽管农业土壤面临集约化利用的压力,但其仍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本书聚焦于提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实践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 详述了免耕、少耕、条带耕作等技术如何减少土壤扰动,抑制有机质分解,从而增加碳截存。 秸秆还田与覆盖技术: 分析了不同覆盖材料(秸秆、绿肥)的碳投入效率,以及它们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转化速率的影响。 碳汇农业: 介绍了将间作、轮作、种植深根作物等措施纳入农业生产体系,以形成稳定、可验证的农业土壤碳汇。 2.3 草地与退化土地的修复: 关注了对退化草地和荒漠化边缘土地的生态修复,以恢复其固碳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讨论了通过科学放牧管理(如轮牧、休牧)来改善草地植被覆盖度,进而增强土壤碳积累的路径。 第三部分:碳汇的监测、核算与政策驱动 有效的碳汇管理需要科学的监测、准确的核算以及明确的政策引导。本部分侧重于从工程和政策层面保障碳汇项目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 3.1 碳汇项目的方法学与验证: 详细阐述了国家自主贡献(NDC)和自愿碳市场中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如 $ ext{REDD}+$,碳汇造林)进行基线设定、监测和核查(MRV)的标准和流程。强调了应对溢出效应和永久性风险的必要性。 3.2 气候适应性与碳汇的协同增益: 探讨了将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如水资源管理、抗旱品种种植)与碳汇增强措施结合起来的综合管理策略。例如,健康的、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不仅固碳能力强,也更能抵抗干旱胁迫。 3.3 经济激励与政策框架: 分析了国际上和国内地方政府为激励碳汇实践所采取的财政工具,如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信贷以及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对接模式。重点讨论了如何将碳汇服务纳入更广泛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中,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本书旨在为生态学家、土壤学家、环境工程师、农业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期在全球气候危机的背景下,有效利用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这一巨大的自然碳库,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贡献坚实的科学基础。 --- (字数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出版物的角度来看,《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在资料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整合了过去十年间国内外在稻田水肥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文献综述基础。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不同类型有机肥(如绿肥、厩肥、沼渣)在不同土壤背景下表现的对比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讨论,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严谨性。不同于某些跟风出版的科技书籍,本书似乎是基于长期、系统性的田间试验积累而成,数据链条完整,图表规范清晰,几乎没有出现相互矛盾或解释不清的地方。特别是附录部分提供的几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介绍,对于基层单位进行日常监测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休闲读物,而是一部需要细心研读、反复对照的案头工具书,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稻田面源控制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深厚的系统思维。它不是孤立地讨论“水”或者“肥”,而是将两者置于整个稻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之中进行考察。这种宏观视角让我对接下来的农业转型有了更清晰的战略构想。比如,书中详述了有机肥施用量与水淹程度之间的“博弈”过程,这触及了当前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痛点:如何平衡有机质的投入和可能带来的短期污染风险。作者没有回避这个矛盾,反而深入剖析了有机质在厌氧和好氧条件下转化路径的差异,并巧妙地提出了基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调控方案。这比市面上很多只谈“施有机肥好”却避而不谈风险的书要严谨和负责任得多。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先进技术时,还兼顾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适应性,提供了多套可供选择的优化路径,而不是强推一个“万能公式”。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对农业实践的深刻理解。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个人关注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养分循环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我过去的研究侧重于菌群结构的变化,但往往难以将这种微观变化与宏观的环境指标(如TN、TP的排放量)直接挂钩。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特定时间点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值)作为连接点,展示了微生物活动如何被水分调控,进而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固定和释放。书中关于“钝化技术”的应用探讨尤其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减少排放”,而是转向了“提高土壤的营养承载和净化能力”这一更可持续的目标。这种前瞻性的研究导向,无疑将引领未来稻田环境治理的新方向。它不是停留在“是什么”的描述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去干预”。对于后继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搭建研究框架时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

评分

这本《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的书籍,我读完之后感觉如沐春风,尤其是对于长期在农业一线工作的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首先,书中对稻田水肥管理的精细化阐述,让我对传统的“经验主义”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作者显然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水分调控与养分释放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淋失的差异,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支撑,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准的水分管理,既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肥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效果评估的完整逻辑链条,对于我们这些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提供了非常直接、可操作的指导蓝本。我以前总觉得水管理就是“看天吃饭”,现在才明白,原来每一个灌溉时机的选择,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土壤生化原理。书里提到的“间歇灌溉”技术,我已经开始在试验田里小范围应用,初步观察效果非常令人鼓舞,尤其是在减少稻田排水口总氮排放方面,似乎看到了显著的潜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

评分

对于一个并非专业农学背景的生态环境研究者而言,这本书的文字组织和信息密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一开始我还担心会因为涉及大量化学和水文模型而感到晦涩,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介绍复杂机制时,总是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来辅助理解。例如,关于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氨挥发和硝化作用的微观过程描述,通过类比“水箱的渗漏”和“管道的堵塞”,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更难得的是,它在探讨技术的同时,还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层面。书中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和“农民接受度调研”的部分,虽然不是核心技术,却为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落地提供了重要的非技术性支撑。这说明作者的视野远超实验室,真正关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