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8本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

全8本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行霈 朱栋霖 郑克鲁 等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 外国文学史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袁行霈
  • 郑克鲁
  • 文学
  • 历史
  • 教材
  • 全8本
  • 文学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06849
商品编码:19980793481

具体描述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这部鸿篇巨制,由著名文学史家袁行霈先生主编,集结了数十位学者的智慧与心血,是目前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内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全书八卷,卷帙浩繁,内容涵盖从先秦到当代中国文学的漫长发展历程,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国文学的演变脉络、特色风貌及重要成就。 第一卷:先秦文学 本卷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学的源头。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早期浪漫主义的萌芽,到《楚辞》的瑰丽想象与屈原的爱国情怀,再到诸子百家的散文,如《论语》的质朴、《孟子》的雄辩、《庄子》的玄远、《韩非子》的严谨,无不展现出早期中国思想与艺术的勃勃生机。本卷特别强调了神话、传说在文学起源中的作用,以及早期文献的口头性、音乐性特点。 第二卷:秦汉文学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文学呈现出新的气象。《乐府诗》的兴盛,将民间歌谣的活力引入文坛,叙事性和抒情性得到加强。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以其铺陈夸张、辞藻华丽的风格,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堪称典范。史学著作如《史记》、《汉书》也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叙事艺术,被誉为文学作品。同时,散文写作也继续发展,如贾谊的政论散文。 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文学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学自觉的时代。玄学兴起,影响了文学的审美趣味,追求清谈、玄远成为风尚。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歌”的风格,展现了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是代表人物。诗歌创作趋向个人化、情感化,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冲淡自然、真挚淳朴的风格,成为中国田园诗的滥觞。南北朝时期,文学体裁更加丰富,骈文达到顶峰,史书的文学性增强,志怪小说、笔记小说也开始出现。 第四卷:隋唐五代文学 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成就达到顶峰。初唐的四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晚唐的李商隐、杜牧,以及盛唐的李白、杜甫,共同构建了唐诗的辉煌。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写实的社会风貌,也有奔放的浪漫情怀,既有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也有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古文运动的兴起,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倡导“文必己出”,推动了散文的革新。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唐代开始兴盛,五代时期则更加成熟,出现了柳永、冯延巳等著名词人。 第五卷: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婉约派的李清照、苏轼,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展现了词作为一种抒情体裁的巨大魅力。散文方面,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曾巩、王安石、司马光等“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活跃在宋代,他们的散文或说理透彻,或叙事生动,或议论精辟,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宋代小说也开始显露头角,如话本的雏形。 第六卷:元明文学 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杂剧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元代蓬勃发展,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四大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杂剧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明代文学则更加世俗化、大众化。小说创作进入一个重要阶段,章回体小说开始成熟,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这些长篇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明的人物塑造和通俗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依然深远,同时出现了“前后七子”等复古派。 第七卷: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小说创作更加繁荣,出现了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一部部不朽的杰作,它们在思想深度、艺术技巧和人物刻画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创作也涌现出不少优秀诗人,如纳兰性德、顾炎武等。散文方面,桐城派散文独树一帜,以其严谨的风格影响深远。戏曲在清代也继续发展,如昆曲、京剧的形成。 第八卷:近现代文学(1917-2013) 本卷聚焦于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它详细梳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如何吸收西方文学的影响,如何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到新诗的诞生,再到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创新与发展,本卷力求全面呈现这一时期文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既关注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巨匠的创作,也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实践,包括革命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潮小说、寻根文学、反思文学、女性文学等,直至21世纪初的文学新气象。本卷强调了文学与社会变革、时代思潮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这部《外国文学史》同样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著作。它以宏观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西方乃至世界文学的悠久发展脉络,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世界文学图景。 第一卷:古代文学 本卷从古希腊神话、史诗、戏剧的起源讲起,如荷马史诗的宏伟,希腊悲剧的深刻,到古罗马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维吉尔的史诗,贺拉斯的颂歌。随后,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等文明的早期文学成就,展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结晶。 第二卷:中世纪文学 本卷探讨了欧洲中世纪文学的面貌。基督教对文学的影响是重要的主题,如中世纪的宗教戏剧、圣徒传记。同时,本卷也介绍了骑士文学的兴起,如亚瑟王传奇,以及世俗文学的萌芽,如一些叙事诗和抒情诗。 第三卷: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这是西方文学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本卷重点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接着,本卷深入探讨了英国文艺复兴,特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他的作品至今仍是人类文学的瑰宝。此外,本卷还介绍了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第四卷:17世纪文学 17世纪的文学呈现出巴洛克风格的特色,同时古典主义也在发展。本卷介绍了法国的古典主义戏剧,如莫里哀的喜剧,拉辛的悲剧。英国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以及约翰·班扬的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 第五卷:18世纪文学(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深刻地影响了文学。本卷介绍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的文学创作,以及英国的哥特小说、感伤小说等。同时,本卷也介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如歌德、席勒的早期创作。 第六卷:19世纪文学 19世纪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本卷详细介绍了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如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德国的歌德、席勒。随后,本卷深入探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如法国的巴尔扎克、福楼拜,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左拉也被重点介绍。 第七卷:20世纪文学 20世纪是文学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本卷详细梳理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如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等。它介绍了包括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伍尔夫、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在内的众多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同时,本卷也涵盖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战后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等流派。 第八卷: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文学 本卷关注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文学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初的文学新动向。它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如解构、拼贴、戏仿等,以及新一代作家的探索,如魔幻现实主义的延续与发展,以及各种新兴文学现象。本卷也可能涉及一些非西方文学的介绍,拓展了传统外国文学史的视野。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是该领域内一部集大成之作,其编纂历时数年,汇集了国内顶尖的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力求以更为严谨、全面、深入的视角,梳理和呈现自新文化运动(1917年)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完整图景,直至2013年。 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学的奠基 本书开篇即深入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解放意义及其对文学的革命性影响。详细介绍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以及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推广白话文方面的贡献。重点分析了鲁迅、周树人、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现代作家是如何在思想启蒙和形式创新上进行探索,以及他们作品的开创性意义。 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勃兴 本书详细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文学如何与革命思潮相结合,出现了以左翼文学为主流的创作。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精神、阶级立场和艺术特色,介绍了茅盾、巴金、老舍、丁玲、艾青等作家及其代表作,探讨了他们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探索和成就。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本书着重分析了在民族危亡时期,中国文学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深入研究了抗战文学的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和艺术风格,以及解放区文学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介绍了田汉、夏衍、沙汀、赵树理等一批在不同战线上坚持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 本书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如何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展开。分析了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以及对苏联文学的借鉴。介绍了如刘白鹅、周立波、曹禺等作家在不同题材和体裁上的创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本书如实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创作的特殊状况,客观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局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转型与多元化 本书的篇幅占比最大,最为详尽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发生的深刻变革。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作家们如何通过文学对历史进行反思,对“文革”的伤痛进行疗愈,介绍了刘心武、张贤亮、路遥等作家的作品。 寻根文学与现代主义的探索: 深入探讨了作家们如何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介绍了莫言、韩少功、余华、苏童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风格。 新潮小说与后现代主义的实验: 详细分析了“新潮小说”的出现,其对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的突破,以及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联。 女性文学的崛起: 重点关注了改革开放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新视野、新主题和新表达,介绍了如张洁、王安忆、铁凝等一批杰出女性作家的成就。 乡土文学的回归与发展: 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乡土题材文学的持续生命力,介绍了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创新: 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主义创作如何不断发展,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面貌,介绍了如刘震云、池莉等作家的创作。 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本书也关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细分领域的成长与突破,包括儿童文学的进步,科幻文学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时代催生的网络文学现象。 21世纪初文学的新气象 本书的结尾部分,关注了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在继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的新特点。可能涉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以及新一代作家在语言、叙事和思想上的最新探索。 总体而言,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以其史料翔实、分析深入、结构清晰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画卷,是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的让我对文学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前,我觉得文学史可能就是枯燥的名词和年代堆砌,但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将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就像在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页页地翻下去。我开始了解到,原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它们之间有着如此深刻的联系,又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通过对各个时代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的介绍,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中国文学的每一次变革和创新。而郑克鲁先生的《外国文学史》,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几个西方文学大家,而是被引导去认识从古希腊到现代,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他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面。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那些伟大的作家一起,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的思想旅程。最后,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更是让我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有了更深的感触。它记录了文学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从早期反封建的呐喊,到不同时期思想的碰撞,再到当下多元的文学景观,让我看到了文学与社会、与人民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更新和细致,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

评分

郑克鲁先生的《外国文学史》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领略世界各地的文学风光。从古希腊神话的浪漫奇诡,到古罗马史诗的宏伟壮丽;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到文艺复兴的理性光辉;从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到现实主义的深刻洞察;再到现代主义的实验与革新……每一章都是一次精彩的旅行。我惊叹于不同文明在文学上的独特表达,也惊喜于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共通之处。我之前对外国文学的印象非常碎片化,零星读过几本名著,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郑先生的梳理,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文学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对各个文学时期、流派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的精炼概括,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对具体文本的深入分析。书中引用的大量原文片段,更是让我能直接感受到不同语言的魅力。读到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就仿佛能听到那个民族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气息和精神世界。这套书让我对“文学”这个概念有了更宽广的理解,认识到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桥梁。我开始尝试去阅读更多不同国家和时代的文学作品,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何这些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系统性扫盲”。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像是一本陈年的佳酿,入口醇厚,回味无穷。他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以一种优雅而理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字的灵动。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文学现象的分析,总能点到关键,让我豁然开朗。阅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的雅集,聆听他们吟诗作赋,谈笑风生。而郑克鲁先生的《外国文学史》则是一次跨越大陆的文化漫游。他用清晰的逻辑和宏大的视野,将西方文学的发展图景展现在我面前。从荷马史诗的英雄气概,到莎士比亚戏剧的悲欢离合,再到狄更斯小说中的社会百态,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火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而《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近现代中国心灵世界的窗户。它详实地记录了中国文学在剧烈社会变革中的演变,从觉醒的呐喊到多元的探索,每一阶段都充满了思想的斗争和艺术的创新。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现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文学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几篇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以及一些模糊的文学名词。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繁盛,他用流畅的笔触,将几千年的文学演变娓娓道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文学并非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与社会、历史、哲学、艺术紧密相连的活态生命。我花了好多时间沉浸在那些精美的诗句和精彩的故事里,常常会因为一段描写的传神而拍案叫绝,因为一个人物的命运而黯然神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袁先生在梳理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同时,还不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让我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能真正理解为何那些作品会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又为何能够流传至今,影响深远。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历代文人墨客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抱负,他们的爱恨情仇,都通过文字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作品的详细解读,那些精辟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对作品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套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

评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这本书,如同一部详尽的社会变迁史,又如同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清晰地勾勒出了近一个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从五四运动的呐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繁荣,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与多元探索,直至当下充满活力的文学图景,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每一次思想碰撞、每一股艺术思潮都呈现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对现代文学的“变”与“新”充满好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能感受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在探索民族出路时文学所承担的巨大责任;也能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塑造国民精神。书中对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巨匠的生平与创作的深入解读,让我对他们的作品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关注到了许多被广泛讨论的当代作家及其作品,以及文学思潮的演变,比如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等。这本书的第三版,意味着它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和学界的共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全面性毋庸置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面貌、人民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文学始终是时代最好的注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