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案例教程:技术与应用/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信息安全案例教程:技术与应用/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波,于泠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案例教学
  • 网络安全
  • 应用安全
  • 安全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信息安全专业
  • 攻防技术
  • 安全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6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284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息安全案例教程:技术与应用/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围绕构建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人、技术和管理三个关键要素展开。其中,信息安全技术介绍7大方面:设备与环境安全、数据安全、身份与访问安全、系统软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软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涵盖了从硬件到软件,从主机到网络,从数据到信息内容等不同层次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手段。此外,信息安全管理介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涵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管理制度、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重要环节。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知识介绍、技能培养贯穿《信息安全案例教程:技术与应用/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信息安全案例教程:技术与应用/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配套授课电子课件及课程资源网站。

目录

前言
本书案例分析视频二维码扫描观看方法
教学建议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案例1-1:美国棱镜计划被曝光
案例1-2:震网病毒与伊朗核设施的瘫痪
1.1 信息、信息系统与网络空间
1.1.1 信息的概念
1.1.2 信息系统的概念
1.1.3 网络空间的概念
1.2 信息安全的概念
1.2.1 从对信息安全的感性理解信息安全
1.2.2 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机理理解信息安全
1.2.3 从信息安全的几大需求理解信息安全
1.2.4 从信息安全防护的发展理解信息安全
1.3 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防护
1.3.1 信息安全防护的原则
1.3.2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1.3.3 本书的研究内容
1.4 案例拓展:粉碎棱镜、躲避监控的方法
1.5 思考与实践

第2章 设备与环境安全
案例2:电影《碟中谍4》中迪拜哈利法塔的机房
2.1 计算机设备与环境安全问题
2.1.1 环境事故造成的设备故障或损毁
2.1.2 设备普遍缺乏硬件级安全防护
2.1.3 硬件中的恶意代码
2.1.4 旁路攻击
2.1.5 设备在线面临的威胁
2.2 物理安全防护
2.2.1 环境安全
2.2.2 电磁安全
2.2.3 PC物理防护
2.3 案例拓展:移动存储介质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
2.4 思考与实践

第3章 数据安全
案例3-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语者
案例3-2:美国签证全球数据库崩溃事件
3.1 密码与数据保密性
3.1.1 密码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3.1.2 对称密码体制与常见对称加密算法
3.1.3 公钥密码体制与常见公钥密码算法
3.2 散列函数与数据完整性
3.2.1 散列函数
3.2.2 常用散列函数
3.3 数字签名与数据不可否认性和可认证性
3.3.1 数字签名
3.3.2 常用数字签名算法
3.4 消息认证
3.5 信息隐藏与数据存在性
3.5.1 信息隐藏模型
3.5.2 信息隐藏方法
3.6 容灾备份与数据可用性
3.6.1 容灾备份的概念
3.6.2 容灾备份与恢复的关键技术
3.7 案例拓展:Windows系统常用文档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
3.8 思考与实践

第4章 身份与访问安全
案例4:国内著名网站用户密码泄露事件
4.1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概念
4.1.1 身份认证的概念
4.1.2 访问控制的概念
4.2 身份认证技术
4.2.1 利用用户所知道的认证
4.2.2 利用用户所拥有的认证
4.2.3 利用用户本身的特征认证
4.3 身份认证机制
4.3.1 一次性口令认证机制
4.3.2 Kerberos认证机制
4.3.3 基于PKI的认证机制
4.4 访问控制模型
4.4.1 基本访问控制模型
4.4.2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4.4.3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4.4.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4.4.5 基于PMI的授权与访问控制模型
4.4.6 基于属性的新型访问控制模型
4.5 网络接入控制方案
4.5.1 IEEE802.1 X网络接入控制方案
4.5.2 TNC、NAP及NAC接入控制方案
4.6 案例拓展:基于口令的身份认证过程及安全性增强
4.7 思考与实践

第5章 系统软件安全
案例5:后WindowsXP时代的系统安全
5.1 操作系统安全概述
5.1.1 操作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
5.1.2 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
5.1.3 安全操作系统
5.2 Windows系统安全
5.2.1 标识与鉴别
5.2.2 访问控制
5.2.3 其他安全机制
5.3 Linux系统安全
5.3.1 标识与鉴别
5.3.2 访问控制
5.3.3 其他安全机制
5.4 数据库系统安全概述
5.4.1 数据库安全问题
5.4.2 数据库的安全需求
5.5 数据库安全控制
5.5.1 数据库的安全存取控制
5.5.2 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
5.5.3 其他安全控制
5.5.4 云计算时代数据库安全控制的挑战
5.6 案例拓展:WindowsXP系统安全加固
5.7 思考与实践

第6章 网络系统安全
案例6:新型网络攻击——APT
6.1 黑客与网络攻击
6.1.1 黑客与网络攻击的一般过程
6.1.2 APT攻击
6.2 网络安全设备
6.2.1 防火墙
6.2.2 入侵检测系统
6.2.3 其他网络安全设备
6.3 网络架构安全
6.3.1 网络架构安全的含义
6.3.2 网络架构安全设计
6.4 网络安全协议
6.4.1 应用层安全协议
6.4.2 传输层安全协议
6.4.3 网络层安全协议IPSec
6.4.4 IPv6新一代网络的安全机制
6.4.5 无线加密协议
6.5 案例拓展:APT攻击的防范思路
6.6 思考与实践

第7章 应用软件安全
案例7-1:央视3·15晚会曝光手机吸费软件
案例7-2:Web站点被攻击
案例7-3:苹果公司iOS系统越狱的安全性
7.1 应用软件安全问题
7.1.1 恶意代码
7.1.2 代码安全漏洞
7.1.3 软件侵权
7.2 恶意代码防范
7.2.1 我国法律对恶意代码等计算机侵害的惩处
7.2.2 软件可信验证
7.3 面向漏洞消减的安全软件工程
7.3.1 软件安全开发模型
7.3.2 应用软件开发中的漏洞消减模型
7.4 软件侵权保护
7.4.1 软件侵权保护的原理及基本原则
7.4.2 软件侵权的技术保护
7.4.3 软件侵权的法律保护
7.5 案例拓展:Web应用安全问题分析与防护
7.6 思考与实践

第8章 内容安全
案例8-1:脸谱和推特与伦敦骚乱
案例8-2:电影《搜索》中的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
8.1 信息内容安全问题
8.1.1 信息内容安全的概念
8.1.2 信息内容安全的威胁
8.1.3 信息内容安全的重要性
8.2 信息内容安全技术与设备
8.2.1 信息内容安全基本技术
8.2.2 信息内容安全设备
8.3 案例拓展:个人隐私保护
8.4 思考与实践

第9章 信息安全管理
案例9-1:动画片《三只小猪》与信息安全管理
案例9-2:BYOD与信息安全管理
9.1 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9.1.1 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
9.1.2 信息安全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9.2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9.2.1 信息安全管理与立法
9.2.2 信息安全管理与标准
9.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9.3.1 等级保护要求
9.3.2 等级保护实施
9.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9.4.1 风险评估的概念
9.4.2 风险评估的实施
9.5 案例拓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
9.6 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近些年来,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APT)攻击的频发、社交网络带来的中东北非社会动荡、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等问题,使得各国政府、企业和组织在关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及国家与公共信息安全在内的网络空间(Cyber Space)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也关乎个人安全。美国棱镜计划(PRISM)的曝光、手机恶意软件、人肉搜索等问题,使得个人用户也必须高度关注包括网络交易安全、网络交友安全、网络隐私安全在内的信息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安全的专业化教育,这是国家重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在信息安全领域掌握自主权、占领先机的重要举措。办好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第一要素是拥有高质量的教材,为此,从国家到各个院校都大力支持开设信息安全专业,鼓励出版配套教材。为了适应信息安全教学和应用的需求,本书以信息安全案例为主线,介绍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同时也帮助读者解决身边的安全问题,如交易安全、社交安全、隐私安全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如下特点。
  知识体系结构完整。本书围绕构建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人、技术和管理三个关键要素展开。其中,信息安全技术介绍7个方面:设备与环境安全、数据安全、身份与访问安全、系统软件安全、网络系统安全、应用软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涵盖了从硬件到软件、从主机到网络、从数据到内容等不同层次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手段。此外,信息安全管理介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涵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管理制度、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重要环节。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知识介绍、技能培养贯穿全书。
  围绕案例组织内容。本书以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习者引入安全实践的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者的反思能力、分析及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因而非常适用于信息安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书中精选了棱镜门事件、震网病毒与伊朗核设施的瘫痪等15个案例。在选材上,既注重经典理论素材,也追踪最新技术成果;既注重基础理论的阐述,也追求应用技能的培养。本书可帮助读者充分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建立系统化的分析问题的思路,提供了实用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教学设计细致独特。本书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便于自学。每章配有思考与实践,题型包括简答、知识拓展、读书报告、操作实验、编程实验、材料分析以及方案设计七大类,内容覆盖了每章的重要知识点,对读者掌握这些知识点和使用技巧都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便于教师教学,我们给出了本书每章中的“案例”“知识点”“技能”(即“知”“会”“行”)这3个能力培养层次的具体内容,并给出了教学建议。
  教学资源立体丰富。本书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及课程化实践)、江苏省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南京师范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包含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的视频、文本、图片等资源。读者可以访问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学网主页下载本书的配套资源。本书为每一章提供案例分析教学视频,读者可用移动设备的相关软件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在线观看。
  本书可作为信息安全专业、计算机专业、信息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爱好者参考。
  本书由陈波和于泠执笔完成。另外,陈国凯、强小辉、朱汉、刘亚尚也参与了本书初稿的整理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限于篇幅,未能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若有疑问,也欢迎与作者联系。
  编者
《数字时代的安全脉搏:洞悉威胁,筑牢防线》 在这个信息爆炸、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安全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围墙,而是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每一个毛孔,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每一次数据泄露的阴影,每一次网络攻击的警钟,都在不断提醒我们,信息安全的维度已然超越了技术本身,触及了管理、法律、伦理等多个层面。本书——《数字时代的安全脉搏:洞悉威胁,筑牢防线》——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实操性的信息安全认知框架。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技术术语,更致力于探寻技术背后的逻辑,剖析威胁的根源,并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引领读者穿越信息安全复杂而精彩的领域,掌握应对挑战的智慧与能力。 本书并非对现有信息安全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的探索。我们坚信,信息安全不是一门僵化的学科,而是一场持续演进的攻防博弈。因此,我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巧妙地结合,通过鲜活的案例,让抽象的安全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复杂的攻击场景得以生动展现。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安全理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威胁类型、攻击手段,再到防护策略和管理实践,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安全思维。 第一部分:数字世界的隐秘角落——安全挑战的认知基石 我们深知,理解信息安全,首先要理解其存在的“为什么”。因此,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审视这个信息化的世界所面临的严峻安全挑战。我们将深入剖析现代社会高度依赖数字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固有风险:个人隐私的泄露,企业商业机密的窃取,关键基础设施遭受的攻击,甚至国家层面的网络战阴影。 数据洪流中的隐私迷局: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如同新的石油,但其采集、存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个人隐私保护的边界在哪里?本书将通过剖析数据泄露事件,探讨匿名化技术、差分隐私等概念,以及法律法规在隐私保护中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滥用、精准广告背后用户画像的建立,以及物联网设备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企业生命线的脆弱点: 企业的信息资产是其核心竞争力。一旦遭到破坏,轻则声誉受损,重则可能面临破产。本书将剖析各类针对企业的网络攻击,如勒索软件如何瘫痪企业运营,APT攻击如何悄无声息地窃取敏感数据,以及供应链攻击如何从外部瓦解内部防线。我们将探讨数据备份与恢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纵深防御体系来保护企业核心业务。 关键基础设施的“命门”: 从电力、交通到金融、医疗,关键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本书将解析针对工控系统、 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的攻击,以及这些攻击可能引发的物理世界灾难。我们将讨论如何为这些特殊场景构建安全防护策略,以及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角色。 数字时代的“新战争”: 网络攻击已不再是零星的盗窃行为,而是可能演变成国家间较量的新战场。本书将探讨网络战的定义、特征,以及国家级黑客组织(APT)的运作模式。我们将分析信息操纵、虚假信息传播等非对称攻击手段,以及其对社会稳定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二部分:攻与防的艺术——解构威胁与构建壁垒 在建立了对安全挑战的深刻认识后,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信息安全的核心地带——攻与防的艺术。我们将系统地解构各种威胁的本质,并深入探讨与之对抗的防御技术和策略。 恶意软件的千姿百态: 从经典的病毒、蠕虫,到如今狡猾的木马、间谍软件、勒索软件,恶意软件的演变令人目不暇接。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恶意软件的工作原理、传播途径和危害。我们将探讨行为分析、沙盒技术等对抗恶意软件的方法,并通过分析真实的恶意软件案例,让读者直观感受其破坏力。 网络攻击的“十八般武艺”: 攻击者总是在不断寻求新的漏洞和方法。本书将详细介绍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网络层攻击: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如何压垮服务器,中间人攻击如何窃取通信数据,ARP欺骗如何篡骗网络流量。 应用层攻击: SQL注入如何篡改数据库,XSS(跨站脚本)攻击如何劫持用户会话,文件上传漏洞如何植入后门。 身份认证与授权绕过: 弱密码、暴力破解、会话劫持等如何让攻击者伪装成合法用户。 社会工程学: 揭示人类心理弱点在网络攻击中的关键作用,如钓鱼邮件、冒充、欺骗等。 漏洞的捕获与修补: 漏洞是网络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本书将深入探讨软件漏洞的类型(如缓冲区溢出、逻辑漏洞、内存损坏等),以及发现和利用漏洞的过程。同时,我们将重点介绍漏洞扫描、渗透测试、代码审计等安全评估技术,以及补丁管理、安全加固等漏洞修复策略。 纵深防御与零信任: 构建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防线,需要多层级的防御措施。本书将介绍“纵深防御”的理念,从网络边界的安全设备,到服务器和终端的安全策略,再到应用层的安全加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零信任”的安全模型,强调“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原则,以及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微分段等零信任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安全治理的智慧——管理、法律与伦理的融合 信息安全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更关乎管理、法律和伦理的协同。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带领读者跳出技术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任何技术防护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流程来支撑。本书将介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如ISO 27001)的核心要素,包括风险评估、策略制定、事件响应、持续改进等。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组织架构,以及如何通过安全意识培训来提升员工的整体安全素养。 网络空间的法律边界: 法律是信息安全不可或缺的约束。本书将梳理国内外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并探讨其在网络犯罪追溯、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分析法律在规范网络行为、保障数据安全、维护网络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伦理道德的红线: 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伦理的拷问。本书将探讨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伦理困境,如隐私与公共利益的权衡,信息披露的边界,以及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伦理挑战。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坚守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 事件响应与应急预案: 即使拥有再完善的防御,事件也可能发生。本书将重点介绍信息安全事件响应的流程,包括事件的发现、分析、遏制、根除、恢复和事后总结。我们将强调制定和演练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事件响应团队,将损失降到最低。 面向未来的安全趋势: 信息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技术和威胁层出不穷。本书将展望未来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应用(AI for Security, Security for AI)、区块链在数据安全中的潜力、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系的挑战,以及物联网安全、云安全等新兴领域的重要性和防护策略。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数字时代的安全脉搏:洞悉威胁,筑牢防线》的出版,并非旨在提供一个“万能钥匙”,而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把“透视镜”,让读者能够看得更深、更远、更透。 案例驱动,学以致用: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案例分析。我们精选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典型信息安全事件,从黑客攻击到数据泄露,从内部威胁到合规挑战,力求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们力求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法。无论是技术性的防护措施,还是管理性的流程设计,我们都力求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实施。 体系化构建,循序渐进: 本书的章节设计,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读者可以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高级议题,形成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安全认知。 面向未来,启迪思维: 我们不仅关注当前的安全挑战,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读者思考信息安全在未来数字社会中的作用和演变。 无论您是信息安全领域的初学者,希望建立扎实的基础;还是资深从业者,寻求更深度的洞察与启发;抑或是对数字世界充满好奇,希望了解其安全运作机制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伴。在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掌握抵御风险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掌握了在数字时代乘风破浪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数字安全脉搏的旅程,共同筑牢信息世界的坚固防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信息安全案例教程:技术与应用》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刚入行或者想要深入了解信息安全领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一直觉得信息安全是个很虚的概念,听起来很高深莫测,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把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了,比如介绍加密算法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一个银行转账被截获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公钥加密如何保障了交易的安全性。还有关于网络攻击的部分,它深入浅出地解析了SQL注入、XSS攻击的原理,并通过模拟企业内网被入侵的场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攻击的破坏力以及防御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的是它在每个案例结束后,都会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安全技术,比如区块链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也做了前瞻性的介绍,让我对未来的信息安全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教授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信息安全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安全思维”的培养指南。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安全风险时,强调的“攻防一体”的理念。在分析一个漏洞时,它会先讲解攻击者是如何利用这个漏洞的,然后深入剖析漏洞产生的根源,最后提供详尽的防御措施。这种从攻击者视角出发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潜在的风险点,并提前做好防范。书中对于安全审计和合规性的讲解也非常到位,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解释了审计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具体的审计流程和工具介绍,让我明白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审计来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此外,书中对一些法律法规的提及,如GDPR、国内的网络安全法等,也让我认识到信息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合规问题。这本书的实践性非常强,很多案例都提供了代码片段和配置示例,方便我们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技术讲解,而是巧妙地将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我以前阅读的一些信息安全书籍,往往是技术堆砌,看得我云里雾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比如内部人员泄露信息、社会工程学攻击得逞等等,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让我深刻理解了安全风险的来源不仅仅是技术漏洞,人的因素同样至关重要。书中对于不同行业的信息安全挑战,如金融、医疗、电商等,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探讨,并提供了相应的安全策略。例如,在医疗信息安全部分,它详细分析了患者隐私泄露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审计追踪等手段来保护敏感的医疗数据。这种“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信息安全的整体框架,并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评分

作为一名对信息安全领域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覆盖理论深度,又能体现实践广度的书籍。《信息安全案例教程:技术与应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止步于讲解枯燥的技术原理,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或模拟案例,将理论知识落地。例如,在讨论数据泄露防护时,它引用了多个大型企业数据泄露的案例,详细分析了泄露的途径、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在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有效的防御策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网络层面的安全,还深入探讨了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等多个维度。它还对一些新兴的安全技术,如零信任架构、DevSecOps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展示了它们如何解决当前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这本书的内容前沿且具有指导意义,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场景化”学习体验。以往我们学习安全技术,可能是孤立地学习算法、协议,但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这些技术串联起来,让我们明白它们在真实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我特别喜欢它对“安全事件响应”部分的介绍,它模拟了各种突发安全事件的发生,并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事后调查、证据收集、根源分析以及善后处理。这种“实战演练”式的讲解,让我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它还涵盖了许多关于“安全意识培训”的内容,强调了人员在信息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一些培训的技巧和方法。这让我意识到,技术防护固然重要,但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同样不可忽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信息安全,并具备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