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
:85.00元
作者: 大衛·休謨;劉仲敬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53400662
字數:
頁碼:3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休謨在他生活的時代,首先是曆史學研究給他帶來瞭聲譽,而不是哲學、道德學或經濟評論等論述。休謨正是靠著《英國史》的寫作贏得瞭社會聲譽後,學界纔開始重新審視他的哲學、道德、經濟等思想貢獻。
購買此作者其他作品請點擊:
《
《
《
《
《
內容提要
英國哲學傢、曆史學傢和經濟學傢大衛·休謨成名之作,與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比肩的曆史暢銷書書。創作曆時十五年,全書超過一百萬字,再版超過一百次,講述瞭從羅馬—不列顛時代到光榮革命的英國曆史,甫一上市便成為暢銷書,並一舉使休謨躋身曆史學傢行列。《英國史》共六捲,齣版以來備受好評,於2013年列選國傢齣版基金羨慕。《英國史(3)》主要描述的是都鐸王朝早期(亨利七世—愛德華六世)時期的主要曆史事件。
目錄
第二十六章 亨利七世(三)
第二十七章 亨利八世(一)
第二十八章 亨利八世(二)
第二十九章 亨利八世(三)
第三十章 亨利八世(四)
第三十一章 亨利八世(五)
第三十二章 亨利八世(六)
第三十三章 亨利八世(七)
第三十四章 愛德華六世(一)
第三十五章 愛德華六世(二)
第三十六章 瑪麗(一)
第三十七章 瑪麗(二)
作者介紹
大衛·休謨(DavidHume),(1711—1776)蘇格蘭哲學傢、曆史學傢、經濟學傢,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啓濛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曆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與約翰·洛剋(JohnLocke)及喬治·貝剋萊(GeorgeBerkeley)並稱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雖然現代對於休謨的著作研究聚焦於其哲學思想上,他先是以曆史學傢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過史》一書在當時成為英格蘭曆史學界的基礎著作長達60至70年
主要著作有:《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則研究》和《宗教的自然史》等。
文摘
亨利七世繼位——登基——新君疑忌約剋宗室——倫敦狂歡擁戴新君——加冕——汗熱病——召開國會——王位限定繼承權——國王大婚——叛亂——民情不洽——蘭伯特·西濛內爾——愛爾蘭叛亂——勃艮第公爵夫人密謀——蘭伯特·西濛內爾入侵英格蘭——斯托剋之役裏士滿伯爵博斯沃斯一戰剋捷,乾坤落定。王師盡歿,國王殉社稷,破亡殘卒潰不成軍。將士驟然大捷、喜不能抑,群起推戴其凱鏇統帥,稱尊即位。“亨利七世萬歲”呼聲響徹沙場各處,發乎自然,不待謀而眾意同。理查德國王在戰役中佩戴的王冠遺落於骸骨中,為威廉·斯坦利爵士獲緻。斯坦利將王冠奉於勝利者頭上,令軍前舉戴稍具體統。亨利本人尚未汲汲乾求大位,但他即刻接受奉上的大禮,未有片刻猶疑。他已身居幸運的,必須排除萬難、當機立斷。此公想必久有成算在胸,一旦野心驅策、王業炳勛,決斷自然不在話下。亨利稱孤道寡,自當不乏理據。然而,凡此種種理據,無論衡以公義、抑或較以政略,無往而非窒礙。多年來,蘭開斯特宗室黨羽奉亨利為傳人。然而,普遍認為此說牽強過甚、王權依據薄弱。亨利乾取大位,從來未能明白界定王權要求的可靠依據。他公然破壞繼承序列,未聞國民選舉推戴。確實,國會經常認可蘭開斯特諸王的王位資格。不過,這些投票幾乎沒有什麼性,無非阿附在位君主的傢族而已。隨著蘭開斯特宗室近喪邦於約剋宗室之手,這些議案相應撤銷。明哲保身之徒為和平著想,也樂於屈身侍奉任何既存、不欲興滅繼絕。他們聲稱,蘭開斯特宗室死灰復燃,則君統繼承翻覆無定、多生枝節。何況,縱然蘭開斯特堪居正朔,亨利亦非其宗室嫡裔。蘭開斯特黨羽奉裏士滿伯爵為首,原因無非黨性偏執、不甘屈膝敵黨。誠然,亨利的母親、裏士滿伯爵夫人乃是薩默塞特公爵的獨生女和繼承人,齣自蘭開斯特公爵約翰·根特一係。不過,薩默塞特自身即為庶子、通奸所齣。雖然理查德二世殊恩授權,經國會裁可,特許庶子扶正;然法案可曾準許小宗繼承大位,仍然有充分理由質疑。上諭所許殊恩,已經充分枚舉、明確排除王國繼承權。Rymer, tom. vii. p.849. Cokes inst. 4. Inst. part 1. p.37.蘭開斯特一朝之定國本,薩默塞特小宗從不與聞。非待嫡裔盡絕,無人留意小宗疏族的繼承資格。尤犯眾怨者,亨利宗室血統源自其母;而裏士滿伯爵夫人仍然在世,繼承資格顯然優於亨利。無論僅僅考慮理據,還是從近年來愛德華四世頗得人心的統治齣發,約剋宗室的繼承權普遍更符眾望。亨利擬議聯姻約剋宗室傳人伊麗莎白公主,將繼承要求嫁接到約剋宗室上。他莊嚴承諾大辦婚事,認為以往的成功主要有賴於此。不過,許多理由阻止亨利采取這樣的權宜之計。他明白:如果僅僅以王夫身份登基,權力就會非常有限。亨利所欲不在禮儀君主的虛銜,而在附屬於君位的實權。如果公主先他而死,沒有留下後嗣,則大位自然歸於公主血親近支,亨利理應遜位讓國。即使天佑禦榻、子孫昌盛,諸王子孝敬父親的虔誠與乾取大位的野心孰勝孰負,亦難逆料。確實,召集國會、通過法案、授亨利終身王冕,並非難事。不過,亨利心裏有數:血親繼承的資格比一次會議的強得多。BacoiKens plete History, p.579.這樣的會議總是受到暴烈的黨爭挾製,更多地受到事態的急迫需要驅使、很少會考慮理據或公益。亨利還可以把王位要求建立在第三個基礎上:他戰勝瞭目前占據君位的理查德。不過,理查德自己就是公認的篡位者。何況,亨利的軍隊大抵是英國人,不可能據此建立徵服英格蘭的權力。伸張徵服者的權力,引申的意義可能就是建立君權、廢止英國人的權利和特權。Bacon, p.579.乾犯舉國眾怒,莫此為甚。諾曼人威廉雖然統率強大的外邦常勝軍,一開始就拒絕眾矢之的的徵服者頭銜。他不到根基穩固,絕不冒險啓用如此橫暴而危險的頭銜。不過,亨利明白:權力還有一種基礎,也就是事實占有。事實占有多多少少類似徵服的權力,勇武和乾練足以久據王位。亨利四世有例在先:他沒有更好的理據,就平定瞭眾多叛亂,和平傳位於子孫。他注意到:雖然約剋宗室資格居優,蘭開斯特王朝仍能享國三代。若非亨利六世暗弱不堪其任,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亨利根據近來的經驗,決意徑自據有王權。他昭示敵黨:隻有武器的力量和戰爭的勝利纔能驅逐他。他斷然以蘭開斯特宗室繼承人自居,不容置疑。他希望:這個權力有蘭開斯特黨羽的青睞、輔以他目前的實力,可以保證他始終享有不受約束的。亨利的意圖建立在明智的政策,甚至某種必需之上,因此沒有麵對多少責備。不過,他的一切舉措和方略還有另一種動機,無法依靠同樣的藉口辯護。
……
序言
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所聚焦的這段曆史,在我看來是英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期。從玫瑰戰爭的餘燼中站起的都鐸王朝,如何一步步鞏固權力,實現國傢統一,這本身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亨利八世與教會的分裂,更是如同在大地上撕開瞭一道口子,其影響深遠至今。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場宗教改革的政治動因,除瞭國王的個人欲望,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權力鬥爭和國際政治的較量?例如,英格蘭與羅馬教廷之間長期的緊張關係,以及國內某些政治派彆對教會權力的覬覦。同時,我也非常想瞭解,這場改革是如何在民間逐步推廣的,新教的思想是如何傳播的,又遭到瞭怎樣的抵製?書中對瑪麗一世的統治,是否能夠擺脫“血腥瑪麗”的標簽,而是更客觀地分析她當時所處的政治和宗教睏境,以及她恢復天主教的真實意圖和所麵臨的挑戰?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時代有一個更全麵、更 nuanced 的理解。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時,心中充滿瞭對都鐸王朝早期曆史的期待。這個時期,是英國曆史上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從玫瑰戰爭的結束,到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再到之後短暫的權力交接,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想深入瞭解亨利七世是如何從一個流亡者,一步步登上王位,並且建立起一個強大而穩定的都鐸王朝的。他的統治手段,尤其是他對國傢財政的管理,以及如何處理國內的反對勢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而隨後的亨利八世,他的統治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他與羅馬教會的決裂。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場宗教改革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原因,而不僅僅是聚焦於亨利八世的個人情感。同時,我也對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這兩位年輕君主的短暫統治充滿好奇,他們如何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颱上,一步步走嚮自己的命運?
評分自從我對都鐸王朝的曆史産生濃厚的興趣以來,我就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剖析1485年至1574年這段關鍵時期的書籍。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的齣現,無疑讓我眼前一亮。這段時期,從亨利七世結束長達三十年的玫瑰戰爭,到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再到瑪麗一世短暫的復闢,每一個事件都充滿瞭戲劇性和深遠的意義。我尤其想知道,亨利七世是如何在高壓的政治環境中,通過精明的財政政策和巧妙的外交手段,逐步鞏固他的統治,並且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傢?而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除瞭個人原因,是否還有更深刻的社會經濟動因?例如,教會龐大的土地和財富,是否已經成為國傢財政的負擔,或是引起瞭國內的普遍不滿?書中對於瑪麗一世復闢天主教的嘗試,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更 nuanced 的解讀,瞭解她在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和宗教環境下,為何會做齣這樣的選擇,以及她所麵臨的巨大壓力?
評分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所涵蓋的時間段,在我看來是英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分水嶺。從玫瑰戰爭的餘燼中走齣的都鐸王朝,是如何在亨利七世的領導下,一步步走嚮穩定與繁榮?而亨利八世,這位充滿爭議的君主,他的統治又如何深刻地改變瞭英格蘭的命運?我最期待的部分,莫過於對宗教改革的深入探討。這場改革,不僅僅是關於信仰的改變,更是關於權力的重新分配,以及國傢主權的確立。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分析,這場改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根源,例如教會日益增長的世俗權力和財富,以及國內新興的民族主義情緒。同時,我也對瑪麗一世的短暫統治充滿好奇,她試圖恢復天主教的努力,在當時錯綜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下,究竟麵臨著怎樣的挑戰?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理解,曆史人物的決策,往往是在復雜多變的局勢下,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評分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古樸的字體搭配著那個時期典型的紋章圖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史詩氣息。我一直對都鐸王朝早期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好奇,亨利七世如何結束玫瑰戰爭的混亂,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後和宗教改革又如何徹底改變瞭英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格局;以及緊隨其後的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短暫而充滿爭議的統治,都如同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等待著我去一一解開。當我翻開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史實的大緻陳述,更是對那個時代人物性格、權力鬥爭、社會思潮以及日常生活細節的深入剖析。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都鐸王朝早期那種既充滿機遇又暗藏危機的時代氛圍。特彆是關於亨利八世與羅馬教會決裂的政治博弈,以及這場改革對英格蘭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我希望能有細緻入微的描寫,例如當時教會財産的重新分配,新教思想的傳播方式,以及普通民眾對此的反應。同時,我也對那個時期英國的對外關係,特彆是與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強國的互動,充滿瞭興趣,瞭解它們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中維護自身利益。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深入瞭解這段曆史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
評分我對都鐸王朝早期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充滿戲劇性的轉摺和那些極具個人魅力的統治者。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的齣現,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進入全新時代的大門。亨利七世的精打細算和對權力的掌控,為後來的統治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而亨利八世那充滿爭議的一生,尤其是在宗教改革上的決斷,更是徹底顛覆瞭英格蘭的傳統。我渴望瞭解,在這場改革的背後,是否存在著深刻的社會和經濟動因?例如,當時英格蘭國內對於教會財富和權力的不滿情緒是否早已存在?書中是否會探討,宗教改革對英格蘭的經濟格局,尤其是土地所有製的變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也對那個時期英格蘭的文化和學術發展感到好奇,在經曆瞭政治和宗教上的巨變後,文學、藝術和科學又呈現齣怎樣的麵貌?這本書能否在描繪宏大曆史事件的同時,也捕捉到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點滴,他們的信仰、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希望?
評分當我看到《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的標題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亨利七世的崛起,如同一場成功的冒險;亨利八世的統治,則充滿瞭激情、權謀與變革。特彆是宗教改革,它不僅僅是一場宗教運動,更是一場深刻的政治和社會革命。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解讀亨利八世與教會決裂的關鍵時刻的?是簡單地歸咎於他對子嗣的渴望,還是深入挖掘瞭其中更復雜的政治、經濟以及意識形態的因素?例如,教會擁有的巨大財富和權力,是否已經引起瞭國內貴族和國王的覬覦?書中是否會探討,當時英格蘭國內的宗教思想土壤是否已經成熟,能夠支撐這場激進的改革?此外,我對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這兩位年輕君主的短暫統治也充滿好奇,他們在復雜的政治和宗教鬥爭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自己的命運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或者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這些曆史事件。
評分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學習不僅僅是記住一個個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去理解那些曆史洪流中的人物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以及他們的選擇如何塑造瞭後世。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正是我期待的那種能夠帶我深入曆史肌理的作品。從亨利七世穩固王權、精明理財的策略,到亨利八世張揚的個性和對繼承人的急切渴望,再到他與教會的決裂所帶來的巨變,每一個轉摺點都充滿瞭戲劇性。我迫切想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國王的個人意誌是如何能夠撼動一個古老王國的根基的?宗教改革的推動者們,他們是齣於宗教信仰的堅定,還是政治權力的考量?書中對於這些人物的心理刻畫,對於他們所麵臨的壓力和誘惑的描寫,是否足夠細膩和真實?我也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階級流動特彆感興趣,都鐸王朝的建立是否帶來瞭新的貴族階層,平民階層的生活狀況又是如何?書中對於這些問題的探討,是否能夠讓我對那個時代有一個更立體的認知?我希望作者能夠避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那個時代英國社會的全貌。
評分拿到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我立刻被它所涵蓋的時間段深深吸引。1485年到1574年,這幾乎涵蓋瞭都鐸王朝從奠基到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時期的全部曆程。亨利七世如何從一個流亡者一步步走嚮王位,並且建立起讓後人稱道的統治,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而隨後的亨利八世,他的統治更是如同一場風暴,將英國推嚮瞭曆史的嶄新篇章。宗教改革的決定,無疑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僅僅改變瞭宗教信仰,更是深刻地影響瞭國傢的政治結構、社會秩序,甚至文化思想。這本書能否詳細闡述這場改革的深層原因,例如教皇權力在英格蘭的實際影響,以及國內對教會改革的長期訴求?同時,我也對書中對瑪麗一世“血腥瑪麗”稱號背後的復雜曆史原因的解讀充滿期待,她試圖恢復天主教的努力,在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和宗教環境下,又麵臨著怎樣的阻力?這本書是否能讓我明白,曆史上的“好”與“壞”往往是相對的,是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來衡量的。
評分這本《英國史3(1485-1574年 都鐸王朝早期)》所覆蓋的時期,恰恰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因為它標誌著英國從一個相對孤立的中世紀王國,走嚮一個在歐洲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近代國傢。亨利七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終結瞭內戰,建立瞭強大的都鐸王朝;而亨利八世的統治,更是將英格蘭推嚮瞭曆史的十字路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宗教改革的起源和過程,不僅僅是亨利八世個人的意誌,更是要分析當時英格蘭國內社會、經濟、政治的深層原因。例如,教會的腐敗和世俗化,是否早已引發瞭普遍的不滿?貴族階層對教會財富的覬覦,是否也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書中對於瑪麗一世統治時期的描述,我希望能夠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復雜性,她恢復天主教的決心,以及由此引發的動蕩,是否能夠被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並非單一綫性的,而是由無數復雜因素交織而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