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49.50元
作者:郭新立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40361957
字数:330000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强盛和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依托。本书通过对“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的提出、演进和实施情况的介绍,梳理了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和建设轨迹,展示了我国大学在办学实力、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效,总结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提出了继续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本书既是对二十年来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系统总结,也是继续全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大学的指导性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枯燥乏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发展案例作为支撑点,使得理论的阐述不再是空中楼阁。作者对于选取案例的眼光非常独到,每一个案例都精准地映射了某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或面临的核心困境。这种“理论提炼—案例印证—再提炼”的循环往复,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想象出那些高水平大学在面对资源瓶颈、科研成果转化难题以及全球化竞争压力时的真实图景。这种基于事实的叙事,赋予了全书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战略叙事,落实到了微观的院校治理层面,使得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精心的策划和艰难的权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典范,精准而富有张力。它避免了时下流行读物中常见的浮夸和口号式叙事,而是采用了严谨的学术语汇和无可辩驳的数据支撑。我尤其注意到了作者在引用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进行对比论证时的那种克制和审慎。每一次观点的抛出,都伴随着详实的数据支撑或权威文献的佐证,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坚不可摧。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级别的政策研讨会现场,听取专家对教育战略的深度解读。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降低理解门槛,反而坚持了对深度和广度的追求。对于那些真正关心高等教育体系运作机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案头资料。我甚至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表和模型进行思考,因为它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展现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学术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相当大气,它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案例分析,而是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入手,层层深入到具体实践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高等教育发展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纵深感。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资深教育观察家走过了一条蜿蜒但目标明确的求索之路。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挑战与机遇的剖析,非常犀利,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那些曾经被掩盖的深层次矛盾。那种笔力遒劲、逻辑严密的论述风格,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学术厚重感。尤其在谈及资源配置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作者提供的框架性思考,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陈述,更像是一种对未来教育生态的预判与布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如何做”,更是在探讨“为何要这样做”,这种对本质的追问,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系统工程,解构成了一系列清晰可循的逻辑链条,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沉静、严肃的阅读氛围,与内容本身的厚重感是高度契合的。字体选择恰到好处,疏密得当,使得即使面对大段的论述,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插入的一些简洁的流程图或逻辑模型,它们如同清晰的路标,帮助读者梳理复杂的概念。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作品应有品质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全书的行文逻辑是极其流畅的,如同精心铺设的轨道,引导着读者平稳地抵达作者设定的每一个关键论点。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坐下来,带着笔和笔记本细细品读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捕捉到作者当初布局时的深意,它的价值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累积放大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对“内涵式发展”的深刻洞察与论述。它没有陷入对排名、规模这类外在指标的盲目追逐,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大学精神的重塑、学术生态的优化以及创新源动力的培育这些“看不见的竞争力”上。作者似乎在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真正的强大,源于对基础研究的坚守和对学术自由的捍卫。书中对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探讨尤其令人振奋,它指出了当前许多考核机制的“异化”倾向,并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替代思路。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建设顶尖大学,绝非简单的资金投入或硬件升级,而是一场关于文化、机制和人才认知的深刻变革。这种由内而外的系统性思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行业报告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哲学思辨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