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泽平,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等。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曾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布文章近百篇,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收入“当代经济学文库”。
导论
**篇 房地产周期的基本规律与**经验:一线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
**章 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
**节 房地产周期的决定因素: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第二节 房地产长周期的阶段性特点:理论逻辑与**经验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周期: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四节 房地产政策工具的影响机制分析与**比较
第五节 增速换挡期德日台韩的房市走势及启示
第二章 人口迁移的**规律与中国展望:城市的胜利
**节 人口迁移的主要理论逻辑
第二节 **上人口迁移规律:城市的胜利
第三节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步入第二阶段,向大都市圈集聚
第四节 中国人口迁移展望:集聚与分化
第三章 从**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人口控制VS城市规划
**节 城市人口集聚的基本逻辑与**经验
第二节 北京、上海人口增长仍有较大潜力
第三节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约束与人口规模
第四节 北京、上海人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五节 完善北京、上海人口调控政策和城市规划
第二篇 房地产市场风险:十次危机九次地产
第四章 **历次房地产大泡沫:催生、疯狂、崩溃及启示
**节 美国1923—1926年佛罗里达州房地产
泡沫
第二节 日本1986—1991年房地产泡沫
第三节 中国1992—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
第四节 东南亚1991—1996年房地产泡沫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第五节 美国2001—2007年房地产泡沫与2008年次贷危机
第六节 历次房地产泡沫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泡沫风险有多大?
**节 什么造就了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只涨不跌
的不败神话:城镇化、居民收入和货币超发
第二节 **房价:居于世界前列
第三节 房价收入比:一二线城市偏高,三四线城市基本合理
第四节 库存:去化压力比较大的是三四线中小城市
第五节 租金回报率:整体偏低
第六节 空置率:三四线城市高于一二线城市
第七节 房地产杠杆:居民杠杆快速上升但总体不
高,开发商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
第六章 这次不一样?——2015m2016年中国房市泡沫与1991年日本、2015年中国股市比较
**节 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程度很高:与日本和香港比较
第二节 与过去比:此轮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新特点
第三节 与日本1986一1991年房地产大泡沫比
第四节 与2015年中国股市大泡沫比
第五节 一线城市房价泡沫的影响与风险
第七章 保汇率还是保房价:来自俄罗斯、东南亚和日本的启示
**节 房价和汇率的理论关系
第二节 “俄罗斯模式”:弃汇率、保房价
第三节 “日本模式”:保汇率、弃房价
第四节 “东南亚模式”:弃汇率、弃房价
第五节 来自三种模式的启示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物超所值”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风险认知框架,而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预测性的结论。它成功地将宏观经济学的原理、金融工程的工具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洞察力,整合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体系。我发现自己不再孤立地看待通货膨胀、利率变动或资产价格的波动,而是开始将它们视为一个相互影响、不断反馈的复杂系统的一部分。书中关于“系统脆弱性”的识别指标那一节内容,是极具操作性的。它教会读者如何通过观察某些“沉默的信号”——比如信贷的非正常扩张、创新溢价的过度膨胀等——来提前预警潜在的崩溃风险。这种能力培养比任何短期的市场预测都要宝贵得多。最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我如何去“预测”下一个周期的高点或低点,而是在武装我的“反脆弱性”的思维武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充满变数的经济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酣畅淋漓,充满了老派经济学家的那种严谨与犀利并存的魅力。作者的用词精确,逻辑链条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一般咬合得天衣无缝,几乎没有多余的赘述或含糊其辞的表述。相比于当下很多追求“轻阅读”的出版物,这本书显然是写给那些愿意沉下心来,与思想进行深度对话的读者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但又不会因此而故步自封。例如,在探讨金融杠杆的累积效应时,作者对各种金融工具的描述,那种教科书般的精确定义,让我仿佛回到了大学课堂,但随后的应用分析又无比贴合当前的全球市场动态。这种“学术骨架配以实战血肉”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既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又拥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总结陈词时,那种带着历史沧桑感的语气,仿佛一位智者在回顾人类经济活动的漫长征程,令人深思。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思辨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绝非一本简单的“行业指南”或“投资手册”。作者在书中多次挑战了主流经济学界对于“周期性”的线性解释,提出了一个更具动态和混沌特征的分析模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预期自我实现”与“信心传导机制”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非理性繁荣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他引述了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并将其巧妙地嫁接到传统的马尔萨斯陷阱与熊彼特创新理论上,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视角。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做法,使得全书的论点极具穿透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政策干预的滞后效应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精神,既承认了政府调控的必要性,又尖锐地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结构性扭曲。读完这些内容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报道和宏观经济数据时的“滤镜”被彻底更换了,多了一层审视和质疑的目光,不再轻易被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对复杂概念的拆解和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首先,它没有像许多经济学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切入点,仿佛在为初学者搭建一座稳固的知识阶梯。我记得它在开篇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一个虚拟的城市发展蓝图,从最初的荒地到后来的商业中心,每一步的演变都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资本、政策和人口流动是如何塑造我们身边的物理空间的。尤其是在讨论土地稀缺性与价值重估那一章,作者引用了大量历史案例,从罗马帝国的扩张到近现代芝加哥的兴衰,对比之鲜明,论证之有力,让我对“地段决定一切”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书中对于数据可视化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那些复杂的回归分析图表被设计得清晰易懂,即便是对统计学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核心趋势。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表达方式却非常克制和优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评分从案例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堪称业界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巧妙地避开了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局限性,而是构建了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分析框架。我注意到,作者不仅详细剖析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和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还将笔触延伸到了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甚至引用了古代城邦的资源分配模型作为旁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迁移性。特别是书中对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如何重塑区域经济的分析,简直是妙不可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技术视为周期加速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非周期性扰动源”,探讨了它如何打乱既有的供需平衡,催生出全新的泡沫形态。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地图和历史文献,因为作者描述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地理、政治和社会背景之中,细节的丰富程度令人叹服。
评分不错
评分12345678908
评分12345678908
评分还没看,制作精美,肯定有用
评分不错
评分12345678908
评分12345678908
评分不错
评分还没看,制作精美,肯定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