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耐火材料学 李楠
定价:65.00元
作者:李楠,顾华志,赵惠忠著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24528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阐述有关耐火材料的通用知识,包括耐火材料的性质、显微结构、制造过程的工程学基础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物理与化学变化;另一部分按类别介绍不同品种耐火材料的组成、性质、结构与生产工艺。
本书可供具备材料科学与有关工程学基础或者物理学与化学基础知识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以供大学本科学生、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耐火材料用,还可以供从事耐火材料研发、生产与使用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耐火材料的定义及对耐火材料的要求
1.1.1 耐火材料的定义
1.1.2 对耐火材料的要求
1.2 耐火材料分类
1.2.1 按化学性质分类
1.2.2 按耐火材料供货形态分类
1.2.3 按结合形式分类
1.2.4 按烧成与否分类
1.2.5 按化学成分分类
1.2.6 按生产方式分类
2 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与性质
2.1 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
2.1.1 显微结构定义
2.1.2 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
2.1.3 显微结构的控制与检测
2.2 耐火材料的物理性质
2.2.1 耐火材料的密度、气孔率与透气性
2.2.2 耐火材料的力学性质
2.2.3 耐火材料的热学性质
2.3 耐火材料的使用性质
2.3.1 耐火度
2.3.2 荷重软化温度与高温蠕变
2.3.3 耐火材料的高温体积稳定性
2.4 耐火材料的热震损毁与抗热震性
2.4.1 耐火材料的热应力及热应力损伤
2.4.2 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测定方法
2.4.3 抗热震性的评价参数
2.4.4 影响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因素
2.5 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与耐火材料的抗渣性
2.5.1 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过程
2.5.2 高温下耐火材料向渣中的溶解
2.5.3 渣向耐火材料中的渗透
2.5.4 耐火材料的抗渣性及其测定方法
2.6 耐火材料与熔融钢铁的反应及对钢质量的影响
2.6.1 耐火材料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2.6.2 碳复合耐火材料中碳向钢中的溶解及对钢水的增碳作用
2.6.3 碱性耐火材料与钢水中硫、磷的反应及其脱硫、脱磷作用
参考文献
3 耐火材料生产过程基础
4 硅石耐火材料
5 Al2O3-SiO2系耐火材料
6 碱性耐火材料
7 氧化物-碳复合耐火材料
8 不定性耐火材料
9 特种耐火材料
10 隔热耐火材料
11 熔铸耐火材料
12 用后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是《耐火材料学》,作者是李楠,ISBN是9787502452872。 --- 这部著作简直是为那些真正想在陶瓷工程领域深挖的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教科书。我过去几年里在高温窑炉设计方面碰到的瓶颈,很多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理论上的突破口。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停留在材料基本性质介绍的入门读物,而是深入到了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非氧化物耐火材料,比如碳化硅和氮化硅基体的烧结机理,分析得极其透彻,甚至涉及到了先进的反应烧结路径优化。书中关于热震稳定性的章节,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数学模型,让我能够更精确地预测不同成分配比下材料在急冷急热环境中的寿命预测曲线。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特种冶金、航空航天热防护系统,或者即便是传统的钢铁冶金行业中对超耐温炉衬材料有苛刻要求,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能满足你对“硬核”知识的渴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耐火材料的设计哲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经验堆砌,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物理化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决策。
评分老实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某些涉及高温化学平衡和动力学的章节需要一定的热力学基础才能完全消化。但如果你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无机化学和材料科学背景,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失效分析”的系统性总结。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耐火材料在实际服役条件下(如炉渣侵蚀、还原气氛、高应力循环)是如何逐步走向崩溃的。这些案例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断裂力学,深度剖析了失效的内在机制。例如,对于铬刚玉砖在还原性气氛下的“发红”现象,书中详细描绘了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链条,并提出了抑制这种反应的添加剂策略。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的叙事结构,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战价值,使我对如何提高材料的“鲁棒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阅读《耐火材料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对材料性能极限的探索之旅。李楠教授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在论述陶瓷材料中的应力松弛和高温蠕变行为时,他巧妙地结合了粘滞流变学和扩散理论。我过去一直对高温下材料“软化”的本质感到模糊,但书中通过对晶界扩散和空位运动的详细建模,将这个过程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极具匠心,每一章都像是搭建复杂高炉的一个关键模块,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从原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到成型工艺(如干压、流铸),再到最终的烧结和晶化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新材料时,总是能将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紧密结合,这种踏实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对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充满了信任感。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最重要的一本关于高性能热工材料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个刚踏入耐火材料研发领域的年轻研究员,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在理论学习和实际生产之间架起桥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没有沉溺于纯粹的理论推导而脱离实际,而是非常贴合工业界的痛点。例如,在讲解镁质耐火材料的热膨胀和体积稳定性的章节时,作者不仅解释了矿物转化过程,还提供了不同煅烧温度和压力对最终产品性能的量化影响数据。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电熔镁炉衬优化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绿色耐火材料”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探讨,引入了低温结合剂技术和废弃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方案,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入的学术对话,不断被引导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改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
评分拿到这本《耐火材料学》时,我原本期望它能像一本工具书一样,提供快速查询的参数表和标准规范。然而,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耐火材料史诗”。李楠教授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梳理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粘土砖的粗放制备,到如今纳米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每一步演进的驱动力都被清晰地阐述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缺陷工程”的讨论,书中没有回避材料固有的弱点,反而教我们如何通过控制晶界、气孔率甚至是微裂纹的分布,来调控材料的整体韧性和抗蠕变性能。这种坦诚且深入的分析角度,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非纯材料背景的工程师,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图表质量极高,那些复杂的相图和电子显微镜照片配上精确的文字解读,让原本晦涩的材料科学变得可视化和可理解。它不是那种读一遍就能吸收的书,更像是需要反复研读、随时翻阅的案头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