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中信出版社

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著,陈秀娟 译
图书标签:
  • 心流
  • 积极心理学
  • 幸福感
  • 个人成长
  • 效率提升
  • 专注力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生活方式
  • 中信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5541
商品编码:23194423939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开山之作!影响全球千万人的“心流”理论实践手册。郑也夫、赵昱鲲、阳志平、万维钢、张德芬、田芳萌、吕宁思激赏推荐!





  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开山之作!
  畅销全球28年,被译成30余种文字
  影响全球千万人的“心流”理论实践手册
  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和效率,获得积极人生的行动指南
  郑也夫(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张德芬(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田芳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吕宁思(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
  激赏推荐!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优体验。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和效率,获得积极人生的行动指南。

推荐序 | 自得其乐的奥秘 田方萌 // 001
引 言 | 如何活得更好 // 019
生存,就是在行动、感觉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年复一年,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维持健康和生存以及休闲三大类活动,如何在其中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
*重要的决定。
何谓美好人生 // 022
体验生活的方式 // 026
人生时间的分配 // 029
三类社交形态 // 034
心理体验抽样法 // 036
*章 | 心流,生命的高潮 // 039
所谓“心流”,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
*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你对快乐了解多少 // 042
意图与目标 // 047
掌控你的精神能量 // 049
心流体验:专注的快乐 // 052
心流活动:能力与挑战的平衡 // 054
第二章 | 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 061
改变生活品质的第
*步是: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的感受。
日常活动的不同感受 // 064
规划生活,获得
*优体验 // 067
重视人际互动 // 071
环境也会影响情绪 // 073
了解自己的生物周期 // 076
注意做事方法 // 078
第三章 | 工作的悖论 // 081
当人处于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意之时,多半是在工作当中,而非闲暇时段。
工作演进史 // 083
工作中的两难情境 // 086
工作带来心流 // 090
对工作的偏见 // 091
攀登职业巅
* // 093
避免成为工作狂 // 095
第四章 | 休闲的利弊 // 097
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但这份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防止意识混乱 // 100
主动式休闲与被动式休闲 // 102
在娱乐中寻找心流 // 106
世代间的心流差异 // 108
善用休闲时光 // 111
创造真正的娱乐 // 113
第五章 |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 115
友谊不仅可提供及时的情绪回馈,也是个人潜能开发的大好机会。但是,现代生活并不利于友谊的维系。
享受人际互动 // 118
友谊的价值 // 121
性观念的两极 // 124
正视家庭 // 126
面对孤独 // 129
性格二分法 // 131
第六章 | 改变生活状态 // 137
若能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上做些小小的改变,必能将我们厌恶的压力转为心流体验,日常生活的品质必定大为提升。
对生活充满热忱 // 140
克服工作倦怠 // 144
平常小事,重大发现 // 147
设定工作优先次序 // 151
创意让平凡生活闪光 // 153
享受家庭互动的心流 // 155
展开愉悦的对话 // 158
第七章 | 自得其乐的性格 // 161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
自得其乐 // 164
为何不能更快乐 // 170
专注的力量 // 171
学会管理时间 // 173
掌控注意力 // 174
第八章 | 爱你的命运 // 177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
*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生活的艺术 // 180
了解自我,学会与己共存 // 181
朝目标前进 // 186
热爱命运 // 188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
*,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作者讨论了一些本质的、科学还难于进入的问题。而这些奇思妙论,不是基于玄想,而是调查。作者总结的心流体验,是大规模调查的结果。
  ——郑也夫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外界纷扰并不可怕,反而是我们铸成更大的心流的能量来源。你无疑会被契克森米哈赖说服,推崇心流,喜欢心流,寻找心流。
  ——赵昱鲲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心流一词已经从学术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今日盛行的积极心理学基石,成为互联网产品设计重要考量指标。契克森米哈赖教授以原创者身份回答了心流是什么,心流有什么意义,如何获得心流等。幸福的真相是什么?相信各位读者会开卷有益。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从心流出发,契克森米哈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乐趣”,什么叫“复杂”,什么叫“休闲”,并且
*终推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这本《发现心流》并非学术著作,而是契克森米哈赖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自助指南。书店的货架上总摆放着很多自助书籍,教人如何发财致富、结婚生子、运动休闲,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生活的经验之谈。《发现心流》则建立在作者自己的科学发现上,也结合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自得其乐的建议。
  ——田方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奥登(W. H. Auden)
  若真想活着,
*好立刻着手尝试;如果不想,也不打紧,但你得开始准备死亡。这段话正好道出本书的主旨。这项抉择很简单,即从现在开始至生命结束,你可以决定自己是生是死。生物性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只要满足生理需求即可。但是,要活出奥登此处所谓的“生命”,却不能守株待兔,因为万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你能掌握方向,否则生命必沦为外力所控,转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标。例如,生物性的本能会驱使你按照基因指示而行;文化会利用你发扬其价值观及制度;其他人也会设法撷取你的精力,达成他们的目的,完全不顾这种行为会对你造成何种影响。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帮我们过活,必须靠自己发现生活之道。依循这种脉络来看,“生活”究竟意义何在?毋庸赘言,生活不单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义更在于活得充实圆满、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契合相融。本书将尽量依据现代心理学、本人的研究发现,以及前人的各种智慧,探讨这种生活方式。我将以*保守的态度,重新讨论何谓美好人生。既不谈先知预言,也不谈怪力乱神,而是针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尽量寻求合理的证据支持。
  何谓美好人生
  以下的实例即可说明“美好人生”的意义。
  很多年前,我和学生研究一家铁路车厢装配厂,该厂的主要工作场所是一间又大又脏的库房,噪声隆隆不绝于耳,人们完全无法交谈。厂内焊工大都厌恶这项工作,总是不断盯着时钟,期待下班时刻的到来。一旦走出工厂,他们不是立刻冲进附近的酒吧,就是驾车到附近的城市寻找更刺激的活动。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60 出头、大字不识几个的乔。
  乔经常自己研究厂里的各种机器,弄清它们的结构与维修方法,不论是起重机还是电脑监视器,样样都难不倒他。他喜欢主动修理有故障的机器,研究出问题的原因,然后设法让机器起死回生。他和妻子还在住家旁的两块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石造花园,其中有几个雾状喷泉,甚至在夜间也能看见。厂内上百名焊工对他十分敬重,谁也离不开他。不论何时,只要遇上问题,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很多人都说,要不是乔,工厂可能早就关门大吉了。
  这几年来,我见过不少大公司总裁、位高权重的政客,以及数十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显要人士在许多方面的生活都应算得上舒适美满,但却没有一位过得比乔更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乔的生活得以如此安详、充实和有价值呢?这正是本书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为此,我的研究将依据三项基本假设:
  一、先知、诗人与哲学家已从历史中撷取到关系未来生存的重要真理,但这些真理是基于当时的观念及语言表达,必须经由不断探讨、重新阐释,才能适用于今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吠陀(Veda)经书保存了先人很多重要的观念,蔑视这些观念无疑是幼稚的自负行为;但若以为这些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也同样过于天真。
  二、现代科学为人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讯,但科学性的真理若同样以现代的观点表现,仍难免会有物换星移、为未来所弃的可能。然而,我们不能自我膨胀,以为自己能超
*现有的知识。科学是反映真相*可靠的途径,蔑视科学对自己不利。
  三、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生活”,就得倾听历史的声音,将前人的信息融入日积月累的科学知识中。若不先弄清楚人类的本质,许多观念(如卢梭的回归自然理念,即弗洛伊德派的先驱)不过只是空谈罢了。追寻生命意义的唯
*途径就是以现有的能力,慢慢理清历史真相及未来的可能性。
  因此,本书所谓的“生活”,就是指我们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生活经历,运气好可长达70 年左右,更幸运的人还会更久。比较而言,如果以我们耳濡目染的神话或宗教观点来看,人生可是有趣多了。然而,为了保险起见,
*佳策略还是先假设这70 年的光阴是我们体验尘世的唯*机会,应当充分利用,若不这么做,你将会一无所有。
  上述的人生,有一部分得自我们体内的化学作用、器官间的生理互动、神经元间互相传导的微弱电流,以及文化加诸心理的各项信息。然而,生活的实际内涵,即我们的举动及感受,却取决于思想与情绪以及我们对化学、生理与社会运转过程的阐释。研究人类心灵流动的意识,是“现象哲学”的范畴。过去30 年来,我的工作包括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等方法,并发展了一套系统化的现象学,以解答“人生究竟是何种状态”,或者更实际一点儿的问题:如何创造更好的生活?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掌握体验的塑造力量。不论喜欢与否,每个人的行动及感受都有一定的限度,漠视这类限度,便是否定事实,必将步向失败。为求尽善尽美,我们应先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及潜在挫折。很多古代神话传说里都说,当某人想追求快乐、爱情或长生不老时,首先就得去地狱游历一番。例如,但丁在幻想天堂的美景之前,必须遍睹地狱惨状,方能理解人类为何无法进入天国。本书先探讨凡俗琐事,理由也正是如此。
  体验生活的方式
  栖息于非洲草原的狒狒,一生约有1/3 的时间在睡觉,其余的时间不外乎迁徙、觅食、进食,或是社交、整毛、捉虱之类的休憩活动。这种呆板的生活,自人类在演化史上与猿猴分道扬镳以来,百万年来未曾改变。基于生活的基本要求,人类分配时间的方式与非洲狒狒相去不远。多数人也是一天睡掉1/3 的时间,其余时刻不是工作、迁徙,就是休息。
  休憩、生产、消费及互动的循环,就像人的五官感觉,是我们体验生活的方式。由于神经系统的构造,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仅能处理少量的信息,而体验也必须依序进行。要知道,人一次只能吞一口食物、听一首歌、读一份报纸、谈一段话。由于注意力的局限,人类体验世界的心力有一定的限度,生活也因此具有固定的形态。不论古今中外,人类活动的内容及花费的时间都出奇相似。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仍存在明显的差异。猛一看,纽约曼哈顿的股票经纪人、中国农民及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须曼人,在日常生活上简直没有一丝共同之处。撰写16~18 世纪欧洲史的历史学家戴维斯及阿尔莱特·法尔吉评论道:“当时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尚局限在性别与社会阶层的框架内。”这也正是人类所有社会群体的写照:个人生活绝大部分取决于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
  人一出生,即注定这辈子会拥有哪些经历。一个男孩儿要是出生在200 年前英格兰工业区的穷人家里,6 岁时就得在清晨5 点左右起床,急忙赶往工厂操作嘎嘎作响的织布机,直到日落西山才能休息,而且每周得连续工作6天。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因过度劳累而早早夭折。同时期生在法国产丝区的12 岁女孩儿,则是整天坐在水盆边,在沸水中浸泡蚕丝,洗净丝中的黏质。由于她从早到晚都裹着潮湿的衣裳坐着,因此极可能会患上呼吸道疾病,手指也会因长期浸泡在热水中而失去知觉。与此同时,生于贵族之家的儿童却忙着学跳小步舞、以各种国家的语言优雅地交谈。
  直到今天,人生境遇贵贱有别的现象仍然存在。出生在洛杉矶、底特律、开罗或墨西哥市区贫民窟的孩子,能够指望自己一生拥有什么不凡的际遇吗?而出生在美国郊区、瑞典或瑞士富裕家庭的孩子,过的生活则截然不同。
  寒冬眺望窗外,可以见到成千上万相同的雪花漫天飞舞,但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立刻就可看出它们形态各异。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大可因为苏珊是人类,而判断她会面临何种经验,甚至从她是美国女孩儿、住在特定的社区中、与父母同住、有一份工作而获悉更多的细节。然而,在一切已知且成定案之后,就算知道苏珊全部外在的贫富贵贱等信息,我们也无从判断她会拥有何等生活。这不仅因为人生机遇不可测,更重要的是,由于苏珊具有自主意志,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放弃眼前的大好机会,或是努力克服天生的缺憾。
  正因人类意识具有这种变通能力,还拥有动机或抉择能力,足以改变结局,因此也
*有机会挣脱命运的枷锁。


探索内在宁静与效能巅峰:解锁你的潜能,拥抱深刻的满足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当你全神贯注于一项活动,时间仿佛凝固,外界的喧嚣与烦恼荡然无存,内心涌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投入与愉悦。在那一刻,你不仅效率倍增,更是体会到一种深深的自我实现感与幸福感。这种美妙的体验,源自于一种强大的内在状态,一种被心理学家们称为“心流”的现象。 “心流”,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境界,而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宝贵资源。它是一种能够将我们从平庸的日常拉升至极致体验的钥匙,一种让我们在挑战中成长、在付出中收获、在生活中找到真正意义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模式,更是一种深度参与生活、享受当下的艺术。 那么,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捕捉并维持这种令人神往的“心流”状态呢?这并非靠运气,也非偶然。它需要我们理解其运作的机制,掌握其触发的条件,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主动去创造和培养属于自己的心流体验。 深入理解“心流”的本质:超越挑战与技巧的动态平衡 “心流”的提出者,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将它定义为一种“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忘我投入、感到愉悦和充实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参与和掌控的结果。它的核心在于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挑战的难度与个体技能的匹配。 当一项任务的挑战性恰好高于我们现有的技能水平,但又在我们可以应对的范围内时,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过低的挑战会让我们感到无聊,而过高的挑战则会导致焦虑和沮丧。唯有当挑战与能力之间形成一种“刚刚好”的张力,我们才能激发潜能,全身心投入,最终体验到心流的愉悦。 但这仅仅是心流的起点。一旦进入心流,我们还会体验到一系列标志性的特征: 高度的专注与沉浸: 我们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当前的任务上,忽略了外界的干扰,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行动与意识的融合: 在心流状态下,思考与行动变得浑然一体,我们不再需要刻意去“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身体和思想似乎同步运作。 清晰的目标与即时反馈: 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明确地设定目标,但在心流中,我们对正在做的事情有着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即时地感受到自己进展的反馈。每一次的行动都能带来即时的回应,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失控感的减弱与掌控感的增强: 尽管挑战可能很大,但我们并不感到失控。相反,我们体验到一种强大的掌控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眼前的局面。 自我意识的消退: 在心流状态下,我们对自我的关注会大大减弱,不再过多地担心他人的评价或自己的表现。我们只是纯粹地投入到活动本身。 时间的扭曲: 强烈投入时,我们常常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仿佛眨眼间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或者又会觉得时间被无限拉长,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意义。 体验本身的内在回报: 心流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它带来的愉悦、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比任何外在奖励都更为持久和深刻的。 心流的普适性:工作、学习、艺术、运动,无处不在 很多人将心流与工作中的高效表现联系起来,诚然,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心流,确实能够显著提升我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但心流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通往更充实、更有意义人生的指引。 在学习中: 当你沉浸在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中,或是在解决一道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题时,你可能正在经历心流。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 在艺术创作中: 无论是绘画、音乐、写作,艺术家们往往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最纯粹的心流。他们沉浸在色彩、旋律或文字的世界里,将内心的情感与想法转化为有形的作品。 在体育运动中: 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那种忘我投入、身体协调、技艺精湛的感觉,正是心流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 即使是简单的家务,如果以一种专注、有条理的方式进行,也可能带给我们心流的愉悦。园艺、烹饪、甚至与孩子玩耍,都能成为心流的载体。 解锁心流:从认知到实践的系统性指南 理解了心流的本质和其普适性,下一步便是如何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实践的过程。 一、 设定清晰、可达成的目标: 心流的产生离不开清晰的目标。在开始一项活动前,问问自己:我想达到什么?这个目标是否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且有时间限制(SMART原则)?即使在没有明确目标的项目中,也要尝试为自己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你的注意力,并提供即时的反馈。 二、 找到挑战与技能的“甜蜜点”: 这是心流产生的关键。审视你正在从事的任务,评估其难度。如果太容易,尝试增加一点难度,例如设定更紧迫的时间限制,或者挑战更精细的技巧。如果太难,则需要分解任务,先掌握基础技能,或者寻求帮助,降低挑战的门槛。核心在于不断地调整,直到你感到“既有挑战又非不可逾越”。 三、 屏蔽干扰,创造专注环境: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干扰源:手机通知、社交媒体、工作邮件……这些都会轻易地将我们从心流中拉扯出来。因此,创造一个能够屏蔽干扰的环境至关重要。关闭不必要的通知,告知同事或家人你需要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或者寻找一个安静的物理空间。刻意练习“单任务处理”,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 四、 培养即时反馈机制: 心流体验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清晰、即时的反馈。这意味着在进行活动时,能够快速地知道自己的进展如何。在编程中,运行代码的即时结果;在写作中,流畅的文字表达;在运动中,动作的准确性。如果反馈不明显,尝试主动创造。例如,在学习新技能时,可以设定小测试,或者向他人寻求即时评价。 五、 积极主动地寻求挑战: 与其安于现状,不如主动去拥抱新的挑战。这不仅是成长的方式,也是体验心流的有效途径。尝试学习一项新技能,挑战一个更困难的项目,或者在现有技能上追求更高的卓越。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潜在的心流机会。 六、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虽然明确的目标很重要,但在心流状态下,我们更多的是享受当下执行的过程。将注意力从最终结果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眼前的行动本身。欣赏每一个步骤的精妙,感受身体与思绪的协调,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七、 培养对活动的内在兴趣: 心流最容易发生在那些我们本身就感兴趣的活动中。发掘你内心深处的热情所在,找到那些让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活动。即使是看似枯燥的任务,也可以尝试从中找到乐趣,例如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解决的谜题,或者一种锻炼特定技能的方式。 八、 适时休息与反思: 心流的持续性并非无限。当感到疲惫或注意力开始分散时,适时地休息非常重要。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力,更好地重新投入。同时,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心流体验,总结哪些因素促进了心流,哪些因素阻碍了心流,将有助于你在未来更好地创造心流。 心流:通往更充实、更有意义人生的旅程 “心流”不仅仅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技巧,它是一种通往更深刻生活体验的途径。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专注,在挑战中发现自身的潜能,在付出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它是一种主动参与生活、享受当下的艺术。 当我们能够有意地在工作中、学习中、爱好中,甚至日常琐事中,去寻找并培养心流体验时,我们的生活质量将会得到质的提升。我们不再是被动地被时间推着走,而是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深刻地体验着每一个当下,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意义。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探索内在宁静与效能巅峰的旅程。 你将深入了解心流的科学原理,掌握触发心流的关键要素,并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用的练习指导,你将能够: 识别并克服阻碍你进入心流的常见障碍。 学会如何为不同的活动设计并优化心流体验。 将心流的原理应用于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终,解锁你内在的潜能,拥抱一种更加专注、充实、富有创造力和深刻满足的生活。 准备好迎接一场内在的革命了吗?准备好发现,原来最深刻的快乐与成就,就潜藏在你全神贯注、沉浸其中的每一个瞬间。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令人兴奋的心流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这本书,确实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和“自我”的定义。我一直以来都活在一种“忙碌即价值”的思维模式里,总觉得日程表填得越满,我就越有成就感。然而,这本书却揭示了,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被动的填满,而是来自主动的投入和高质量的体验。它讲到,心流状态下,时间仿佛凝固或者飞速流逝,这并非错觉,而是我们大脑在高度专注时的自然反应。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很多“无效的忙碌”,比如长时间地刷手机,或者在不喜欢的会议里强行打起精神。这些活动消耗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没有带来任何真正的满足感,反而让我感到疲惫和空虚。这本书提供的“如何识别并创造心流时刻”的框架,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它鼓励我们去寻找那些能够让你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无论大小,并有意识地去优化这些活动。我最近开始尝试在早晨设定一段“专注时间”,不被任何干扰,只做一件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写作或者阅读。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比平时更加清晰,也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这种主动掌控自己注意力的能力,让我感觉自己对时间和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评分

刚翻完《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真是让我对“专注”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总觉得心流是一种很高大上的概念,好像是艺术家、运动员或者在某个专业领域达到顶尖的人才能拥有的状态。但这本书却把心流拆解得非常具体,就像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是心流的入口。举个例子,我一直是个拖延症患者,尤其是面对那些庞大且不那么吸引我的任务时,总是习惯性地逃避。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任务本身有多么枯燥,而是我没有找到那种“恰到好处的挑战”。它讲到了如何通过分解任务,设置清晰的目标,并赋予其一定的紧迫感,来激发内在的驱动力。我尝试着将一个长期搁置的报告项目,从小小的开篇写几句话开始,每次只关注眼前的这一小段,完成后给自己一个微小的奖励,比如放一首歌或者休息五分钟。神奇的是,我发现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而且过程中并没有那种被迫的感觉,反而有点享受那种逐步推进带来的掌控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更多的是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阐释理论,让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并且立刻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应用的切入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能指导你如何提升生活品质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原来“快乐”并非是无缘无故地降临,而是可以通过我们对生活细节的把握来主动创造的。我以前常常羡慕那些看起来总能找到生活乐趣的人,觉得他们好像天生就拥有某种“快乐基因”。然而,《发现心流》却告诉我,很多时候,那种“最优体验”并非源于外在的物质丰富或一帆风顺,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书里提到的“心流”状态,就是一种高度专注、沉浸其中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忘记时间的流逝,甚至暂时抛开烦恼。我联想到自己最近迷上烹饪。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准备食材、调配味道、看着菜肴逐渐成型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注,需要细心,也需要一点点创造力。当我成功做出了一道自己满意的菜肴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远比单纯吃饱来得强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平凡的家务劳动,如果用一种发现和探索的心态去对待,也能从中体验到心流。例如,我开始在打扫房间时,尝试着让自己的动作更流畅,更有节奏,甚至想象自己是一名专业的整理师,为每个物品找到最佳的归属。这种微小的视角转变,真的让原本枯燥的家务变得有趣起来。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对“心流”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只知道它大概和“进入状态”有关。《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实操的方式,将这个概念在我脑海里清晰地勾勒出来。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具体方法论。我尤其欣赏它关于“平衡挑战与技能”的论述,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我之前总以为,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需要有很高的技能水平,这让我很多时候望而却步。但书里明确指出,如果挑战过大而技能不足,容易产生焦虑;反之,如果技能过剩而挑战不足,则会感到乏味。找到那个“刚刚好”的中间地带,才能真正进入心流。我最近在学习一项新的编程语言,一开始觉得非常困难,经常陷入挫败感。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我可能一开始就选择了难度过高的学习材料。于是,我调整策略,从最基础的教程开始,专注于掌握每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并给自己设置一些小的练习项目,让这些项目能够切实地运用到我刚学到的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每一步都在进步,并且在完成小项目时,体验到了真正的掌控感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见”生活中的“微幸福”。我一直以来都习惯性地追求那些宏大的、显著的成功,比如升职加薪,或者完成一个大项目。然而,现实往往是,这些时刻并不频繁,而且即使达到了,也可能因为后续的压力而无法真正享受。 《发现心流》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并从中挖掘出能够带来深度满足感的体验。书中关于“积极情感”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比如,和朋友一次深入的交谈,或者仅仅是专注于欣赏一幅画作,甚至在走路时留意身边有趣的细节。我尝试着在每天的通勤路上,不再沉浸在手机里,而是抬起头,观察路边的风景,留意行人的表情,甚至去感受风吹过脸颊的触感。起初觉得有些奇怪,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感到焦躁,反而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感知。这种对当下体验的关注,让我在不改变生活现状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幸福感。

评分

一本很好的心理学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中信出版的书整体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可以,纸张不错,价格也很好。果麦的这个版本的还可以,比以前的书纸张好。

评分

书可以,纸张不错,价格也很好。果麦的这个版本的还可以,比以前的书纸张好。

评分

习惯给五星。

评分

定价有些贵 以前那个版本才22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是人类的朋友,好书是人类的好朋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