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社交应酬、婚嫁应用、丧葬应用、庆生祝寿、其他帖牍等五章,分上下两册,辑录约一百七十种适用于各类民间传统场合的帖式文牍。 因为帖式文牍在功能和文化上的重要性,其格式和文字才特别讲求规范、准确,并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制式化的体系。本书以民国年间《应酬撮要》为主要依据,除展示各类帖牍的规范用语和参考格式外,还对疑难字词的读音和义项,以及所涉典故逐一给出注解——这也正是书名“笺注”二字的由来。 对于还在延续传统仪式与礼节的各类民间活动,本书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文书应用参考;对有兴趣关注民间习俗的年轻读者,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帖牍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入门读物。 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分为上下两册,为方便老年人士阅读,开本与字号较大。 作者简介: 张焕瑞,生于一九四五年,河北省赵县人,曾任赵县文物保管所所长、县文化馆馆长、县文联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古赵历史文化及民俗研究,退休后写作尤勤。 内文试读: 求亲男家用小帖式(二)和允亲女家用小帖式(二),是在议婚的男女两家交换过小帖式(一)后,关系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而出现的内容略为详细的帖式。小帖式(二)基本上算是把两家结亲的意愿表达了出来。其文字内容较小帖式(一)有两点突破:一是互表敬仰且都用了指代男女联姻的典故;二是互相称名道姓地向对方致意,使用了礼仪词汇。所以,尽管小帖式(二)仍然达不到正式婚书的规格和,但也称得上是比较规范的书面保证了,可算是“纳采”之礼的一个满意的结果。因此,交换小帖式(二),要有一个不算隆重张扬但须有男女双方家族长参加的正规仪式。当然,对媒人来说,也是一个大功即将告成的安慰。 注: 高第——高贵的门第。对他人家族宅第的敬称。 大德望——德望指道德、声望。大德望是对有道德声望者的敬称。在应酬帖牍称谓上经常使用。对男性长辈或等辈中的尊者,用大德望、大硕德、大硕望、大时望、大姻望称之。对等辈男性用大时彦、大茂才、大英杰、大时杰、大英畏等称之。 阁下——对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中。意谓对尊者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语之。 山斗——指泰山、北斗。敬辞,谓如瞻仰泰山北斗一样尊崇。 台命——台,旧时对他人的敬称。台命谓他人表述的言语、意愿。 (原文为繁体竖排,为方便您阅读,此处转为简体横排。) 内页展示: 书前“凡例”对本书编写体例和用意做了说明。 全书个帖式:请师帖,及其说明和注解。注解中解释了“连中三元”和“大三元”中的“三元”典出何处。 左右两页接排的一个完整“大帖”:女家允亲婚书,这在古代是具备法律效力的定亲文书。 丧事中用到的“恳总理贴”。因为包含丧用帖式,全书各页面上的框线均采用黑白印刷。 “其他文牍帖式”中包含的项目较为繁杂,比如借贷、典当、绝卖田产、集股经商、立嗣、出嗣、分家、养老等各种帖式。本页展示的是“绝卖房产契”,里面的条文与现代法律颇有相通之处。 全书最后附有“常见词语浅释”。本页内容讲解常被用来表示亲疏远近的“五服”是怎么回事。 与普通铅笔比一比大小。 《民间应用帖牍笺注》 作者:张焕瑞 规格:145×240毫米 内文:55克轻型纸 装帧:平装,黑白印刷 页数:424页 定价:128元(上、下两册) 书号:ISBN 978-7-5133-2892-0 出品:读库 出版:新星出版社 |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难以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从那些古老的文本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人类情感和动机。比如,在描述丧葬礼仪时,那种对逝者的哀悼与对生者的慰藉,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即使是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地方志资料,也处理得非常得当,没有出现生硬的拼贴感。它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连接起来,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归属感、尊重和情感表达的基本需求从未改变,只是载体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的人生阶段——从新生到终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礼仪链条。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社会交往中的“礼”是如何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些特定场合的应对策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并提供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灰色地带”的处理建议。这种兼顾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性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社会如何维持秩序与和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对照和反思。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于“面子”和“人情”的看法。作者没有对那些繁复的礼节进行简单的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同理心去解构它们。那些看似繁琐的程序,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是构建信任、化解潜在冲突的有效工具。书中对不同阶层在处理这些场合时的差异描述,更是精彩绝伦,展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固化性是如何通过这些“仪式”得以体现和巩固的。我感觉自己像是透过一块历史的棱镜,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博弈和微妙的平衡,那些在现代生活中被淡化的情感联结,在这里被重新激活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沉稳而富有哲理的,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给吸引住了。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于市井生活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的某个家庭的客厅里,看着人们小心翼翼地准备着一场重要的宴席,或者是在一张老旧的八仙桌前,为了一桩婚事而绞尽脑汁。这种叙事的温度,让人感到亲切,也让人对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规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不同地方对礼数要求的差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繁文缛节背后,其实隐藏着人情世故的大学问。这本书的价值,不光在于记录了历史的某个侧面,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我们自身文化脉络的钥匙。读完后,我不再只是把那些习俗看作是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温情。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而关键的互动节点。我欣赏作者那种不带评判的客观态度,他只是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些既定的框架内寻找自由和表达自我的空间的。特别是关于礼尚往来的那一章节,简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心理学案例集。它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原则”是如何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交换得以维系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现在处理某些社交场合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的审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礼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教科书,只是它的语言和场景设置,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