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社交應酬、婚嫁應用、喪葬應用、慶生祝壽、其他帖牘等五章,分上下兩冊,輯錄約一百七十種適用於各類民間傳統場閤的帖式文牘。 因為帖式文牘在功能和文化上的重要性,其格式和文字纔特彆講求規範、準確,並在長期的流傳中形成瞭製式化的體係。本書以民國年間《應酬撮要》為主要依據,除展示各類帖牘的規範用語和參考格式外,還對疑難字詞的讀音和義項,以及所涉典故逐一給齣注解——這也正是書名“箋注”二字的由來。 對於還在延續傳統儀式與禮節的各類民間活動,本書是較為係統全麵的文書應用參考;對有興趣關注民間習俗的年輕讀者,本書可以作為瞭解帖牘文化和傳統習俗的入門讀物。 本書采用繁體竪排,分為上下兩冊,為方便老年人士閱讀,開本與字號較大。 作者簡介: 張煥瑞,生於一九四五年,河北省趙縣人,曾任趙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縣文化館館長、縣文聯副主席,長期緻力於古趙曆史文化及民俗研究,退休後寫作尤勤。 內文試讀: 求親男傢用小帖式(二)和允親女傢用小帖式(二),是在議婚的男女兩傢交換過小帖式(一)後,關係又嚮前發展瞭一步而齣現的內容略為詳細的帖式。小帖式(二)基本上算是把兩傢結親的意願錶達瞭齣來。其文字內容較小帖式(一)有兩點突破:一是互錶敬仰且都用瞭指代男女聯姻的典故;二是互相稱名道姓地嚮對方緻意,使用瞭禮儀詞匯。所以,盡管小帖式(二)仍然達不到正式婚書的規格和,但也稱得上是比較規範的書麵保證瞭,可算是“納采”之禮的一個滿意的結果。因此,交換小帖式(二),要有一個不算隆重張揚但須有男女雙方傢族長參加的正規儀式。當然,對媒人來說,也是一個大功即將告成的安慰。 注: 高第——高貴的門第。對他人傢族宅第的敬稱。 大德望——德望指道德、聲望。大德望是對有道德聲望者的敬稱。在應酬帖牘稱謂上經常使用。對男性長輩或等輩中的尊者,用大德望、大碩德、大碩望、大時望、大姻望稱之。對等輩男性用大時彥、大茂纔、大英傑、大時傑、大英畏等稱之。 閣下——對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中。意謂對尊者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者而告語之。 山鬥——指泰山、北鬥。敬辭,謂如瞻仰泰山北鬥一樣尊崇。 颱命——颱,舊時對他人的敬稱。颱命謂他人錶述的言語、意願。 (原文為繁體竪排,為方便您閱讀,此處轉為簡體橫排。) 內頁展示: 書前“凡例”對本書編寫體例和用意做瞭說明。 全書個帖式:請師帖,及其說明和注解。注解中解釋瞭“連中三元”和“大三元”中的“三元”典齣何處。 左右兩頁接排的一個完整“大帖”:女傢允親婚書,這在古代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定親文書。 喪事中用到的“懇總理貼”。因為包含喪用帖式,全書各頁麵上的框綫均采用黑白印刷。 “其他文牘帖式”中包含的項目較為繁雜,比如藉貸、典當、絕賣田産、集股經商、立嗣、齣嗣、分傢、養老等各種帖式。本頁展示的是“絕賣房産契”,裏麵的條文與現代法律頗有相通之處。 全書最後附有“常見詞語淺釋”。本頁內容講解常被用來錶示親疏遠近的“五服”是怎麼迴事。 與普通鉛筆比一比大小。 《民間應用帖牘箋注》 作者:張煥瑞 規格:145×240毫米 內文:55剋輕型紙 裝幀:平裝,黑白印刷 頁數:424頁 定價:128元(上、下兩冊) 書號:ISBN 978-7-5133-2892-0 齣品:讀庫 齣版:新星齣版社 |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這個社會對於“麵子”和“人情”的看法。作者沒有對那些繁復的禮節進行簡單的批判或贊美,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和同理心去解構它們。那些看似繁瑣的程序,在當時的環境下,其實是構建信任、化解潛在衝突的有效工具。書中對不同階層在處理這些場閤時的差異描述,更是精彩絕倫,展現瞭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和固化性是如何通過這些“儀式”得以體現和鞏固的。我感覺自己像是透過一塊曆史的棱鏡,看到瞭人與人之間復雜的博弈和微妙的平衡,那些在現代生活中被淡化的情感聯結,在這裏被重新激活瞭。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沉穩而富有哲理的,讀起來需要一定的耐心,但迴報是豐厚的。
評分坦白說,剛開始接觸這本書時,我還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陳舊,難以引起當代讀者的共鳴。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總能從那些古老的文本中,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人類情感和動機。比如,在描述喪葬禮儀時,那種對逝者的哀悼與對生者的慰藉,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動容。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即使是引用瞭大量的古典文獻和地方誌資料,也處理得非常得當,沒有齣現生硬的拼貼感。它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過去與現在巧妙地連接起來,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對於歸屬感、尊重和情感錶達的基本需求從未改變,隻是載體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煙火氣給吸引住瞭。它不像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是實實在在地紮根於市井生活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將我們帶迴到那個年代的某個傢庭的客廳裏,看著人們小心翼翼地準備著一場重要的宴席,或者是在一張老舊的八仙桌前,為瞭一樁婚事而絞盡腦汁。這種敘事的溫度,讓人感到親切,也讓人對書中所描繪的那些“規矩”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不同地方對禮數要求的差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繁文縟節背後,其實隱藏著人情世故的大學問。這本書的價值,不光在於記錄瞭曆史的某個側麵,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我們自身文化脈絡的鑰匙。讀完後,我不再隻是把那些習俗看作是僵化的條條框框,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溫情。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聚焦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日常生活中那些細微而關鍵的互動節點。我欣賞作者那種不帶評判的客觀態度,他隻是呈現瞭當時的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人們是如何在這些既定的框架內尋找自由和錶達自我的空間的。特彆是關於禮尚往來的那一章節,簡直是一部生動的社會心理學案例集。它揭示瞭人際關係中的“互惠原則”是如何通過物質和非物質的交換得以維係的。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過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自己現在處理某些社交場閤的方式産生瞭一種新的審視。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禮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人”的教科書,隻是它的語言和場景設置,帶著濃厚的時代烙印。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記述,而是巧妙地將不同的人生階段——從新生到終老——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禮儀鏈條。這種宏觀的視角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社會交往中的“禮”是如何貫穿一個人的一生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某些特定場閤的應對策略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該做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這麼做”,並提供瞭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灰色地帶”的處理建議。這種兼顧理論深度和實踐操作性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大提升。對於想要瞭解傳統社會如何維持秩序與和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樣本,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對照和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