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发现(黄金时代的图谱艺术)

植物大发现(黄金时代的图谱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雪霏卓静娴...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植物图谱
  • 植物艺术
  • 黄金时代
  • 科学史
  • 艺术史
  • 博物学
  • 插图
  • 历史
  • 植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393920
商品编码:2375058727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植物大发现(黄金时代的图谱艺术)
  • 作者:(英)马丁·里克斯|译者:姚雪霏//卓静娴//李飞飞
  • 定价:79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ISBN号:978711539392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7-01
  • 印刷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1
  • 字数:328千字

编辑**语

植物学图谱则有着科学目的:记录植物物种或局部的形态特征。植物学图谱需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忽略个体标本的某些不**之处,才能代表一个物种或一个物种的某个特殊形态。这就要求绘图者具有一定的植物学背景知识,他/她必须选取*具代表性的标本,还得知道这些标本上有哪些不**之处是需要被忽略的。在一幅**的植物学图谱作品中,艺术效果还不能因为科学目的而减分。马丁·里克斯编著的《植物大发现(黄金时代的图谱艺术)》从*早的植物艺术绘图和植物学图谱开始讲起,追溯整个发展过程,重点展示邱园图书馆的藏书和艺术藏品。

内容提要

从诸如古代壁画之类早期社会的艺术尝试,到19 至20世纪植物猎人的探索,人们在研究植物的过程中 绘成的画作一直让自然爱好者着迷。
     马丁·里克斯编著的《植物大发现(黄金时代的 图谱艺术)》是一本关于植物图谱艺术发展史的图册 ,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艺术收藏品中精选了 250多幅珍贵的、***的或是之前从未发表过的 图谱,以此为主线,讲述了勇敢无畏的植物探索者( 其中一些人机缘巧合地成为了植物画家)和众多撰写 植物志的专业艺术家远征路上的精彩故事,阐述了当 时作为娱乐消遣的艺术活动是如何深刻影响了我们对 世界以及辉煌自然的认识,适合自然史、植物、绘画 和艺术的爱好者阅读。
     本书中的经典画作聚焦于17至19世纪这一植物大 发现的黄金时代。这部精美的著作真正着眼**,不 仅记录了几个世纪以来从中国到印度横跨多个大陆的 植物绘画艺术的发展,还探究了全世界的研究者在新 世界探索和新物种记录上所做的植物写生集。此外, 本书还着重描述了植物艺术世界中的一些关键人物( 如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乔治亚·狄奥尼修斯·埃 雷特和弗朗西斯·鲍尔等)以及他们的作品。
    

作者简介

马丁·里克斯(Martyn Rix),植物学家,《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编辑,对植物画艺术的了解无与伦比。他是剑桥大学的植物学博士,曾在苏黎世大学植物园和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威斯利花园工作。他考察的脚步遍布世界各地,旨在发掘新的园艺植物。他曾出版或联合出版过众多图书,包括大受欢迎的《植物园》。

目录

引言
1 植物艺术绘图的起源
莱昂纳多·达·芬奇
2 16 世纪早期作品
雅各布·利戈齐
3 17 世纪花草集
荷兰花卉绘图
4 北美植物
林奈和植物分类学
5 累范特远征者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
6 去俄罗斯和日本探险
牛皮纸博物馆
7 植物湾和湾那边
约瑟夫·班克斯爵士
8 英国的黄金时代
德拉尼夫人和纸艺镶嵌
9 南美大冒险
桑顿的《花之神殿》
10 法国黄金时代
约瑟芬皇后
11 园艺与植物学插图类杂志
亨利·C. 安德鲁斯
12 早期中国植物图谱
戴维德神父和法国传教士
13 东印度公司创办的学校
《丹麦植物志》(1761—1883)的故事
14 邱园新时代
乔治·莫
15 维多利亚时期的旅行者
艾维斯和百合属植物
16 中国植物进入欧洲
现代花草集(把中国带进欧洲)
17 战争时期及以后的花卉植物水彩画展
植物水彩画的展示
18 传承传统
参考书目
说明


好的,这是一份为《植物大发现(黄金时代的图谱艺术)》这本书所撰写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专注于植物学史、艺术史以及科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但并不提及该书的实际内容: --- 《植物的秘密图景: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的花卉绘谱与科学探求》 一、 引言:凝视与描摹的时代 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飞跃。这段时期,从文艺复兴的黎明到启蒙运动的鼎盛,是理性思辨与感性探索并存的时代。在这场宏大的知识重塑中,植物,作为生命最直观、最丰富的载体,成为了焦点。《植物的秘密图景》聚焦于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探讨了植物学知识如何从神话与经验的束缚中挣脱,逐步建构起一门严谨的学科体系。 本书的核心脉络,并非在于罗列物种或追溯某位植物学家的生平,而是深入剖析“观察”与“再现”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技术与哲学动因。我们探究的,是那些早期的植物学家、医师、旅行家,以及与他们紧密合作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精妙的图谱、详尽的记录,共同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将瞬息万变的自然界,凝固于纸面之上,使其成为可供检验、传播与学习的知识载体。 二、 科学的萌芽:从草药学到分类的冲动 在中古时代,植物知识主要依附于药典和修道院的手抄本。其功能性远大于其科学性。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席卷欧洲,来自新大陆、远东和非洲的异域植物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的港口与植物园。这些前所未见的生命形态,挑战了既有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分类框架,催生了对系统化描述的迫切需求。 本书详述了早期植物学文本从单纯的“草药功效指南”向“形态学描述工具”转型的过程。我们考察了早期植物学家如何试图建立超越地理局限的通用语言,即便早期的分类系统充满瑕疵,但“对特征的忠实记录”这一科学理念已然成型。文本细致描摹了植物学家们在野外工作的艰辛——辨识、采集、干燥、记录,以及如何克服远距离信息传递的鸿沟,确保远方的同事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他们所描述的植物。这种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是现代科学精神的基石。 三、 艺术的介入:超越描摹的“视觉真实” 在印刷术普及的初期,木刻版画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然而,对于形态复杂、色彩微妙的植物而言,早期的技术难以捕捉其精髓。随着铜版蚀刻和后来的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植物的视觉再现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植物的秘密图景》着重分析了植物图像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关系。它并非简单地赞颂那些精美的插画,而是深入探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关键决策:他们应该如何呈现一株植物? 是侧重于整体形态以方便识别,还是应细致入微地描绘花瓣的脉络、雄蕊的数量和雌蕊的结构? 本书探讨了艺术家们如何将解剖学的精确性融入到艺术表达中。例如,通过“解剖图”(dissection views)的方式,将植物的不同部位分离并置于同一平面上展示,这种创新的视觉语言,极大地提升了植物图像的教学效率。我们审视了那些著名的植物绘图师,他们是如何在遵循科学家的指示下,同时又运用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将科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令人信服的视觉证据。这种合作,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科学美学”。 四、 图谱的演变:从手稿到印刷的媒介革命 植物图谱不仅仅是图片的集合,它们是那个时代知识组织和传播的“界面”。本书细致考察了图谱这一媒介形式的成熟过程。早期的植物插图常常附着于文本,彼此纠缠不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图谱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具有自身规范的出版形式。 我们分析了图谱在印刷过程中遭遇的挑战,以及艺术家和出版商为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所做的创新。从手工上色的普及,到对精确色彩体系的初步探索,每一步的进步都伴随着知识传播范围的扩大。图谱的样式——比如背景的留白、标示线的运用、以及图注的规范化——都反映了当时学者们对于如何最有效地传达信息的集体共识的形成。 五、 跨越疆界的交流:植物图谱的全球影响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植物学家通过图谱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全球植物园。通过这些视觉文档,居住在不同大洲的学者得以“共享”彼此发现的物种,共同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这种基于图像的交流,极大地加速了植物学的全球化进程。 本书亦触及了这些图谱在不同文化间的流动与接受。它们如何被翻译、模仿和再创作?这些图谱不仅影响了植物学,还渗透到了装饰艺术、纺织品设计乃至日常生活美学之中。它们是那个时代科学雄心与艺术造诣完美结合的物证,是人类试图以秩序重塑混沌世界的有力宣言。 六、 结论:历史的回响 《植物的秘密图景》旨在揭示,在那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时代,植物图谱是如何超越单纯的记录工具,成为一种强大的认知媒介。它们是科学探索的忠实伴侣,是艺术创新的试验场,更是那个黄金时代求知精神最生动的体现。通过对这些视觉遗产的重温,我们得以理解,知识的构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文本工作,而是需要精确的观察、高超的技艺以及跨学科的深刻对话。这些古老的图谱,至今仍在低语,诉说着人类与自然世界初次建立清晰、系统化联系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插画艺术有所涉猎的人,我对任何涉及视觉呈现的出版物都会格外挑剔。这本书的封面和内页插图(尽管我只看到了极少的预览)所透露出的专业水准,让我感到非常惊喜。那种精细到每一个叶脉、每一朵花蕊都一丝不苟的描绘方式,是现代摄影技术难以完全替代的。它不仅是科学记录,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我深信,一个优秀的植物学图谱,其价值不仅在于其信息的准确性,更在于它如何将复杂的生物形态转化为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系列高质量的复刻版画作,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那些经典的手绘作品,感受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境与技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加上精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年代。我一直对自然史类的书籍抱有特殊的偏爱,尤其是那些早期博物学家的手稿和观察记录,总觉得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独有的浪漫与严谨。这本书的装帧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纸张的细腻触感,以及油墨散发出的那种陈旧而迷人的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部文字,但仅仅从目录和章节的划分来看,就能感受到脉络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带我进入一个由植物构建的奇妙世界。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激发我对植物世界好奇心的读物,而我目前手上的这本书,从侧面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深情,非常打动我。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些关于18世纪探险家的纪录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未知的丛林,只为记录下从未被世人所见的物种,那种纯粹的热忱和学术追求,是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多见的品质。这本书的整体氛围似乎就是在向我们致敬那段黄金时代的探索精神。我个人非常注重书籍带给读者的情感体验,如果一本厚重的学术书籍能同时兼具美感和故事性,那无疑是上乘之作。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似乎就在努力营造这种氛围,让人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追随”那些伟大的先驱者的脚步。

评分

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内容详实、需要长时间专注阅读的非虚构类书籍。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似乎都经过了精心考量,旨在提供最佳的视觉舒适度。我一直认为,好的出版物应该尊重读者的眼睛,不应该为了节省成本而在纸张质量或印刷清晰度上妥协。从外包装给我的初步印象来看,这本书在实体品质上绝对是下足了功夫。这种对“物”本身的重视,往往也预示着内容层面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内容真的如封面所暗示的那样丰富详尽,那么一个优质的阅读载体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经得起我一遍又一遍的细读和标注。

评分

我常常在想,那些历史上的博物学家们,是如何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建立起如此庞大而精确的植物分类体系的。这本书的名字中带有“图谱”二字,这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图谱不仅仅是图片的集合,它更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索引和结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清晰的对比图、分类树状图,或者不同物种之间的形态演变路径。对我而言,一个好的图谱是搭建知识框架的基石。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复杂的植物学知识通过精妙的图文编排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它对任何想要系统学习植物学的人来说,都将是无价之宝。我关注它是否能提供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具现代参考价值的视觉百科全书式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