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刺络放血疗法(附光盘)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义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刺络
  • 放血
  • 疗法
  • 中医养生
  • 传统医学
  • 临床医学
  • 光盘
  • 医学教材
  • 穴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ISBN:9787513213127
商品编码:2414307630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医刺络放血疗法(附光盘)
  • 作者:郭义
  • 定价:48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 ISBN号:978751321312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3-01
  • 印刷时间:2013-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97
  • 字数:298千字

编辑**语

郭义主编的《中医刺络放血疗法》详细介绍了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以做到“有理有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本书重视络脉的辨识,突出刺“络”之“络”的证治。本书编写内容在注重知识性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操作放在首位。另外,强调操作的安全性,突出实用性。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资料较丰富。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力求选择相对**的、切实可靠的资料为素材,内容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性。在设计和编排上注意使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实践。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历史
一、萌芽于远古
二、奠基于秦汉
三、发展于唐宋
四、提高于金元
五、成熟于明清
六、活跃于中华
第二节 世界其他传统医学中的放血疗法节
第二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基础
**节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基础节
一、络
二、血
第二节 辨络识血节
一、辨络
二、识血
第三节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一、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特点
第四节 刺络放血疗法的取穴
一、刺络放血疗法的取穴特点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配穴原则
第五节 刺络放血的部位
一、耳穴
二、阿是穴、反应点
三、浅表静脉(脉络)
四、常用经外奇穴及经穴
第三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
**节 刺络放血常用工具节
一、三棱针
二、圆利针
三、皮肤针
四、毫针
五、火针
六、采血针
七、单针采血器
八、四针采血器
九、小眉刀
十、注射针头与注射器
十一、辅助工具
第二节 施术前的准备节
一、针具选择
二、部位选择
三、体位选择
四、环境要求
五、消毒
第三节 刺络放血操作方法节
一、三棱针
二、皮肤针
三、火针
四、刺血器
五、小眉刀
六、刺络拔罐
七、注射器抽血
第四节 施术后处理与局部护理节
第五节 出血量的要求节
一、决定出血量的因素
二、出血量类型
第四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禁忌
一、适应证
二、注意事项
三、禁忌
四、刺络放血疗法的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第五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节 内科疾病节
一、咳嗽
二、哮喘
三、眩晕
四、面痛
五、口眼喁斜
六、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七、胁痛
八、腰痛
九、痹证
十、中风
十一、癫痫
十二、血痹(雷诺病)
十三、厥证
第二节 外科疾病
一、红丝疔
二、乳痈
三、痔
四、脱肛
五、炸筋腿(静脉曲张)
六、臁疮
七、脱疽
八、失枕
九、颈痹
十、肩痹
十一、肘劳
十二、筋结
十三、肌纤维织炎
十四、闪腰
十五、历节 风
十六、梨状肌综合征
十七、坐骨神经痛
十八、皮痹(股外侧皮神经炎)
十九、踝关节 扭伤
二十、骨折后功能障碍
第三节 妇产科疾病节
一、月经不调
二、痛经
三、带下病
四、*年期综合征
五、产后癃闭
第四节 儿科疾病
一、小儿发热
二、小儿惊厥
三、小儿夜啼
四、小儿肺炎
五、婴幼儿腹泻
六、小儿疳积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一、针眼
二、霰粒肿
三、天行赤眼
四、聚星障
五、胬肉攀晴
六、眼内障
七、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八、暴发火眼(电光性眼炎)
九、喉痹
十、乳蛾
十一、舌炎
十二、鼻衄
十三、内耳眩晕
第六节 皮肤科疾病
一、发际疮
二、疖
三、丹毒
四、寻常疣
五、扁瘊
六、鼠乳
七、足瘊
八、热疮
九、蛇串疮
十、隐疹
十一、浸淫疮
十二、漆疮
十三、牛皮癣
十四、白疙
十五、蝴蝶斑
十六、白驳风
十七、粉刺
十八、油风
十九、发蛀脱发
二十、鸡眼
二十一、冻疮
二十二、脚气疮
第七节 中暑和中毒性疾病节
一、中暑
二、一氧化碳中毒
三、食物中毒
第八节 传染病
一、流行**冒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后遗症
三、痄腮
第六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刺络放血的常用穴位研究
二、刺络放血的出血量研究
三、刺络放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四、刺络放血的临床实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节


内经论证·络脉探微: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石与临床实践 前言 刺络放血疗法,作为中医学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手段,在中华民族的医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论源远流长,实践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以期将这一传统疗法更科学、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一章 经络学说的演进与刺络放血的理论渊源 1.1 经络学说的萌芽与形成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脏腑、肢体、官窍相互联系的通路。其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经络的论述尤为精辟。书中不仅提出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概念,更阐述了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1.1.1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论述: 《素问·经脉别论》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筋骨,所以行血气,营阴阳,经骨节,通寒暑,调虚实,而分贵贱,不可廃绝。” 这一定义奠定了经络的“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灌输全身”的基本功能。同时,《灵枢》篇章对经络的循行、络脉的分支、孙络的分布以及经别、经筋、皮部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勾勒出人体经络系统的宏观框架。 1.1.2 经络与病理的关联: 《内经》明确指出,经络的异常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邪客于经络,留而不去,传而不能至脏腑”,以及“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会于此,营其所营,脉其所脉,营无所营,脉无所脉,皆病也。” 说明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 1.2 络脉的特殊地位与刺络放血的理论依据 在经络系统中,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更为细小,遍布全身,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网络,是气血运行的“细枝末节”。刺络放血疗法正是直接针对这些络脉进行的治疗。 1.2.1 络脉的功能与意义: 络脉虽小,但作用巨大。《灵枢·脉度》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察也。” 络脉的运行将气血输布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滋养肌体。同时,络脉也承担着“内别于脏腑,外络于筋骨”的联络作用。 1.2.2 “络脉溢血”的病理与“刺络”的治法: 《内经》中“络脉溢血”的概念,即是络脉损伤或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外溢,形成瘀血或出血。刺络放血的理论基础,正是建立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则之上。当络脉中的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瘀血,阻碍气机,引发疼痛、肿胀或其他病症时,通过刺破络脉,将积聚的瘀血排出,从而达到“祛邪外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1.2.3 “缪刺”与“络刺”的辨析: 《灵枢·缪刺》篇对此有精辟论述:“夫缪刺者,何以言之?岐伯曰:夫缪刺者,非其治也。……络刺者,何以言之?岐伯曰:络刺者,亦非其治也。……刺络者,言刺络脉也。” 这段论述清晰地表明,“刺络”即是直接针对络脉进行治疗。而“缪刺”和“络刺”虽然与络脉有关,但其概念和应用有所区别,本书将重点阐述直接作用于络脉的“刺络”法。 1.3 刺络放血的早期实践与发展 刺络放血疗法并非凭空产生,其发展历程与中医学的进步同步。 1.3.1 早期文献记载: 在《庄子》等早期典籍中,已有关于“针刺病灶”的记载,尽管未明确使用“刺络放血”之名,但已初现放血疗法的影子。 1.3.2 历代医家的探索与总结: 历代名医如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放血疗法有所论述和应用。例如,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了多种放血疗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提及了放血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这些经验的积累,为刺络放血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基本操作与技术要领 2.1 刺络放血的常用器具与消毒 2.1.1 常用器具: 刺络放血疗法所用的器具,在古代多为特制的针具,如三棱针、锋针等。现代医学发展,消毒技术成熟,可选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一次性无菌采血针、锋利的消毒过的三棱针等。器具的选择需根据操作部位、病症以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而定。 2.1.2 严格消毒: 消毒是刺络放血操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操作前,必须对针具、皮肤以及操作者的双手进行严格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酒精、碘伏等。一次性无菌器具的使用,更是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 2.2 刺络放血的操作流程 2.2.1 选穴: 刺络放血选穴并非随意,而是遵循经络循行、病症归经的原则。常选用特定的络穴、郄穴、阿是穴(即病变部位)、以及与病变脏腑相关的经穴。选穴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2.2.2 定位: 选定穴位后,需精确找到穴位的位置。通过体表标志、骨度分寸等方法进行定位。对于一些浅表络脉,需仔细观察,寻找充盈、隆起的血管。 2.2.3 刺法: 刺络放血的刺法多样,主要包括: 点刺法: 用三棱针或锋针快速点刺络脉,使之出血。常用于治疗局部瘀血、肿痛。 挑刺法: 用针头在络脉处进行挑动,使之破裂出血。 针刺放血法: 在特定穴位上,用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待出血后拔针。 注射器取血法: 针对部分部位,可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直接抽取瘀血。 2.2.4 止血与包扎: 放血量不宜过多,以出血停止,颜色转为鲜红为宜。出血停止后,可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并用无菌敷料包扎。 2.3 刺络放血的技术要领与注意事项 2.3.1 严禁消毒失效: 再次强调,消毒是操作的生命线。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感染。 2.3.2 掌握出血量: 并非出血越多越好。一般以放出少量瘀血,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即可。过量出血可能导致气血亏虚。 2.3.3 准确选穴定位: 穴位选错,不仅无效,甚至可能造成损伤。 2.3.4 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 操作过程中,需熟悉解剖结构,避免刺伤深层血管和神经。 2.3.5 患者体位与配合: 患者需保持舒适、放松的体位,并积极配合医者的操作。 2.3.6 禁忌症与慎用症: 某些情况不宜进行刺络放血,如严重贫血、凝血功能障碍、孕妇、年老体弱者、局部有感染者等,需严格掌握禁忌症。 第三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适应症与临床应用 3.1 刺络放血在疼痛性疾病中的应用 刺络放血疗法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其核心机制在于疏通瘀阻,活血化瘀,止痛。 3.1.1 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 跌打损伤后,局部经络受损,气血凝滞,形成瘀血,引起疼痛、肿胀。刺络放血可直接将瘀血排出,迅速缓解疼痛,消肿。 3.1.2 颈肩腰腿痛: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常由气血瘀滞引起。刺络放血可针对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 3.1.3 头痛、偏头痛: 许多类型的头痛与血瘀有关。刺络放血可取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等,排出瘀血,疏通头部经络,缓解头痛。 3.1.4 痛经: 妇科痛经多与寒凝血瘀或气滞血瘀有关。刺络放血可选取血海、三阴交等穴位,活血化瘀,止痛。 3.2 刺络放血在高血压、中风等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刺络放血在一些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独特优势。 3.2.1 高血压: 《内经》有“高血压”的描述,如“脉至而盛,状如才(采)将发,脉粗”等。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血脂异常等有关。刺络放血可选取大椎、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平肝潜阳,泄热,有助于降低血压。 3.2.2 脑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多由脑脉瘀阻所致。刺络放血可疏通脑部络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肢体麻木、偏瘫等后遗症。 3.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常导致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出现麻木、疼痛。刺络放血可改善患肢微循环,缓解症状。 3.2.4 皮肤病: 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与血热、血瘀有关。刺络放血可选取曲池、血海等穴位,清热凉血,活血解毒。 3.3 刺络放血在其他病症中的应用 3.3.1 晕厥: 晕厥可因气血逆乱所致。刺络放血可取人中、合谷等穴位,急救醒神。 3.3.2 丹毒、痈疽初起: 丹毒、痈疽初起,属邪热壅滞,可选取患处周围的络脉放血,以泄热消肿。 3.3.3 某些眼科疾病: 如急性结膜炎,眼部充血,刺络放血可选取眼周穴位,以清热泻火。 第四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4.1 现代医学对刺络放血机制的探索 4.1.1 活血化瘀与改善微循环: 现代研究表明,刺络放血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状态,加速瘀血吸收,减轻组织水肿。 4.1.2 调节免疫与抗炎作用: 放血疗法可能通过影响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4.1.3 神经调节机制: 刺络放血刺激神经末梢,可能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影响疼痛信号的传递,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4.2 现代科技在刺络放血中的应用 4.2.1 精准定位技术: 结合超声、B超等影像学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定位病变络脉,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4.2.2 辅助诊断: 通过分析放出的血液颜色、性状,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4.3 刺络放血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4.3.1 规范化与标准化: 进一步规范刺络放血的操作流程、选穴标准、禁忌症等,使其更加安全有效。 4.3.2 科学研究的深入: 加强对刺络放血疗法的科学研究,从分子、细胞等层面深入阐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持。 4.3.3 拓展应用领域: 积极探索刺络放血在更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4.3.4 结合现代医学治疗: 探索刺络放血与现代医学治疗相结合的方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整体疗效。 结语 刺络放血疗法,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通过对经络学说、操作技术、临床应用以及现代研究的梳理与阐述,旨在为读者展现刺络放血疗法的全貌。愿本书能成为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疗法的桥梁,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刺络放血疗法所带来的健康福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古朴的字体搭配写实的插画,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本身对中医理论颇感兴趣,但一直觉得刺络放血疗法有些神秘,甚至带点“血腥”的色彩。然而,当我在书店翻开它时,那种刻板印象立刻被瓦解了。书中的文字并非冰冷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行医心得。我对书中关于经络学说与刺络放血之间关系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了那些复杂的理论,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渐领悟其精髓。特别是关于不同病症对应不同穴位的选择,以及放血量的控制,都描述得非常细致,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实际操作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刺络放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对传统医学的敬畏和传承精神,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是一名初学针灸的技师,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掌握更广泛的治疗手段,而刺络放血疗法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市面上关于此类的书籍不少,但我总觉得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难以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的。这次有幸读到这本《中医刺络放血疗法》,我可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首先,书中的图文并茂让我眼前一亮,各种穴位图、操作示意图都十分清晰准确,这对于我们实际操作者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解操作手法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如何做”,而是深入地阐述了“为何如此做”,这背后蕴含的医学道理,让我能够理解每一步操作的意义,从而更加自信地应用于临床。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临床案例,这些生动的实例让我看到了刺络放血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疗效,也让我对未来自己的从业之路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我能够更加系统、扎实地学习和掌握这项古老而有效的疗法。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从它所蕴含的“匠心”来评价。从文字的推敲,到插图的选择,再到整体的风格,都透露出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用心。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刺络放血的书籍,但总觉得有些粗糙,要么内容不够系统,要么排版混乱,读起来让人提不起兴趣。而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专注和严谨。例如,在讲解一些关键的穴位时,不仅提供了精确的定位图,还配以文字描述,让读者能够对穴位有立体化的认知。在讨论操作的禁忌症时,也列举得非常详细,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这显示了作者对患者安全的重视。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辅助工具和注意事项,这些细节的补充,让整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饱含人文关怀的医学著作,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学事业的热忱。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养生保健非常有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一直希望能通过学习一些中医知识来更好地调理自己的身体。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非常不一样。我一直认为刺络放血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疗法,可能会伴随较大的疼痛和不适,但这本书让我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用非常温和的语言,解释了刺络放血是如何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达到养生保健目的的。特别是关于一些常见亚健康状态,比如疲劳、失眠、肩颈不适等,书中都给出了相应的刺络放血调理方案,并且强调了操作的安全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也明白了“治未病”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一项看似复杂的疗法,变得触手可及,并且强调了其在日常保健中的应用,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意义。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做得相当出色。我一直对医学书籍的排版比较挑剔,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混乱。从基础的理论介绍,到具体的操作指南,再到后期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非常适合不同程度的读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循经感传”和“局部反射”等概念的解释,这些细节的阐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放血治病”的表面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名家医案,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这项疗法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细的临床指导相结合,为有志于学习刺络放血疗法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