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教育研究方法
**:19.80元
售价:15.0元,便宜4.8元,折扣75
作者:袁振国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7-01
ISBN:9787040085280
字数:260000
页码:2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暂时没有内容
《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结构完整、内容新颖,既清晰明了地介绍了定量研究方法,又充分介绍了新起的定性研究方法。本书列举了两百多个成熟的研究事例,配备了大量的图、表,使得本书实用具体、操作性强。《教育研究方法》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学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使用。
一章 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1 教育研究的意义
2 教育研究的过程
3 教育研究的分类
4 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二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
1 研究问题的选择
2 研究问题的陈述
三章 查阅文献
1 查阅文献活动
2 集中和总结信息
3 解释和利用信息
四章 定量研究的设计
1 研究设计的目的
2 控制差异的概念
3 良好设计的特征
五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设计的含义
2 好设计实验的标准
3 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
4 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
5 所罗门四组设计
6 因素设计
7 重复测量设计
8 时间延长设计
9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10 随机性和代表性
六章 准实验设计
1 效度问题
2 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3 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4 时间系列设计
5 单个被试设计
6 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七章 调查研究
1 调查研究的范围和描述
2 调查设计
3 调查研究方法论
4 问卷调查
5 访谈调查
6 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评论
八章 定性研究
1 定性研究的概念、意义和理论基础
2 定性研究设计
3 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九章 文献研究
1 文献和文献研究法
2 文献研究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十章 比较研究
1 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2 比较研究法的概念及种类
3 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4 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差异性的比较研究案例
十一章 实地研究的方法
1 现场研究
2 参与观察
3 访谈
4 搜集资料的其他形式
十二章 定性研究资料的分析
1 通过分析发现主题
2 定性资料的编码
3 分析资料的过程
4 定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十三章 两个案例
1 一个个案研究的实例
2 一个课堂观察的实例
十四章 行动研究
1 行动研究的理论背景:观念的变化
2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特征
3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4 行动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意义
后记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静下心来精读这本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密度极高,几乎没有水分,但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对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深入挖掘,比如其中关于实验设计中安慰剂效应控制的细节描述,可以说是详尽到了极致。作者对不同混淆变量的识别和控制策略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这对于理解严谨的因果推断构建至关重要。然而,这种高度密集的知识灌输,反而成了对读者耐力的考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啃”而不是“读”,每一个概念的理解都需要反复回溯和咀嚼。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这本书就像是精密仪器的操作说明书,每一个刻度和按钮都说明了其功能,但缺少了对仪器“设计哲学”的宏大叙事。我更希望看到在讲解完这些繁复的技术细节之后,能有一个更高层面的反思,比如: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是否过度依赖某一类研究方法,而忽略了其他更具解释力的洞察?这本书在技术层面无可挑剔,但在提升读者的“方法论批判性思维”方面,火候尚有欠缺。
评分从一个资深研究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的强调,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且及时。在当下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研究的透明度和受试者的权益,是每一个严肃学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书中关于知情同意、数据保密、以及如何处理利益冲突的章节,措辞严谨,给出了大量实操性的指导方针,这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实际田野调查时的行为规范,起到了关键的“定海神针”作用。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规范讲得非常到位,但它在如何应对那些“灰色地带”的研究困境时,提供的建议显得有些保守和理想化。现实中的研究现场往往充斥着各种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比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如何既维护伦理又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这种冲突的张力,在书本的阐述中被弱化了。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研究者如何在“理想的伦理框架”与“变通的现场需求”之间进行艰难权衡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条文的罗列上。它像一本完美的《研究者行为准则手册》,但缺少了“实战生存指南”的影子。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强到令人称赞,但叙事风格却像一位极其耐心的、但略显单调的讲师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它对定量研究的统计假设、抽样误差的讲解,细致入微,每一个公式推导都遵循着学术规范,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特别是关于信度和效度检验的部分,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各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情境和操作细节,这对于需要撰写论文实验设计部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然而,这种过度细致的讲解,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沉重。我常常在阅读几页之后,需要停下来,喝口水,再重新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它那种绵密而没有起伏的论述节奏。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传授”既有的、被公认的有效方法,而非“激发”对方法论边界的挑战。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论述方法时,能穿插一些“失败案例分析”或者“方法局限性辩论”的叙事方式,这样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研究的“人味儿”和不确定性。这本书的优点是稳健,缺点也在于此——它过于稳健,以至于缺乏一点点让人心跳加速的学术冒险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手感舒适,注释清晰,这为长时间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在很多出版社的教材中是难得的优点。尤其是图表的绘制,清晰明了,极大地帮助了对复杂统计模型的可视化理解。例如,关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图示,直观易懂,比我之前看的任何一本同类书籍都要清晰。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结构虽然严谨,却显得有些“模块化”,各个方法论模块之间的衔接和融会贯通性处理得不够自然。比如,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虽然在目录上是连续的,但在文本内部的逻辑串联上,缺乏一种宏大的、贯穿始终的研究哲学主线来牵引。读完某一章,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独立的小项目,但缺乏对“教育研究”这一整体图景的构建感。我希望教材能更侧重于展示不同研究方法如何像拼图一样,共同服务于解决复杂的教育现实问题,而不是将它们孤立地呈现为一套套独立的工具箱。这本书的工具很精良,但如何将这些工具高效地集成到同一个工作台上,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和搭建。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袁振国”这名字在教育界还是有点分量的,再加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定位,总觉得它会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东西。然而,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扎实的、传统的教科书的升级版,而不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对研究范式的梳理,比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的介绍,非常详尽,几乎是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我尤其关注了它对混合研究法的阐述,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步骤罗列得像操作手册一样精确。不过,这种精确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理论的灵活性。当我试图将这些理论框架套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关于青年社会适应性的定性研究时,总觉得有些僵硬,缺少那种能启发你“跳出盒子”思考的火花。它在方法论的“是什么”和“怎么做”上做到了极致的严谨,但在“为什么这样选”和“如果换一种思路会怎样”的探讨上,深度略显不足。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砖,能帮你迅速建立起一个规范的知识体系,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渴望看到更前沿、更具批判性视野的研究者而言,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具思辨性的文献来补充。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到有些刻板,像一座精心规划的数学模型,每一个公式都准确无误,但生活中的复杂性,往往需要一点“不规范”的艺术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