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麗葉·M.科賓、安塞爾姆·L.施特勞斯編著的《質性研究的基礎--形成紮根理論的程序與方法(第3版)》展示瞭真實的資料分析過程(從描述到紮根理論)以及通過理論抽樣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本書為讀者提供瞭思考、寫作和小組討論活動,以強化書中呈現的材料。書中收錄瞭質性研究軟件中的真實資料和分析實踐。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研究者提供瞭手把手的指導。
。。。
。。。
1 導論
2 實際考慮
3 分析的準備
4 質性資料分析策略
5 介紹情境、過程及理論整閤
6 備忘錄和圖錶
7 理論抽樣
8 形成概念
9 闡明分析過程
10 分析情境
11 將過程納入分析
12 整閤類屬
13 論文、專著的寫作及研究成果的報告
14 評估的標準
15 學生的問題及迴答
附錄A 第4章和第6章的練習
附錄B 參與者#l:越戰老兵的研究
附錄C 參與者#2
附錄D 參與者#3
參考文獻
譯後記
讀完幾本關於定性分析的入門讀物後,我發現它們大多停留在描述性階段,很少觸及“理論建構”這一高階目標。這本書既然提到瞭“紮根理論”,我自然期望它能真正深入到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可解釋、有解釋力的理論模型。紮根理論的魅力在於其強大的解釋力,它聲稱能解釋一個特定社會過程或互動模式。因此,我希望書中能清晰地闡釋理論的層次結構,比如從核心範疇到次級範疇的邏輯關係。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敘事邏輯”的建議——即如何在最終的報告中,將分析過程的嚴謹性與理論發現的洞察力有機結閤起來。如果它能指導我如何構建一個既符閤研究現場又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框架,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替代瞭。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習慣瞭計量分析的背景來說,質性研究的嚴謹性一直是我比較擔心的方麵。我擔心自己無法有效地保證研究過程的透明度和結論的可信度。因此,我非常看重這本書中關於“方法論承諾”的闡述。紮根理論之所以被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內置的驗證和可信性機製。我希望看到它如何處理“信度”和“效度”等傳統概念,並將其轉化為質性研究的特定標準,例如“可審計性追蹤”或“成員核查”。如果書中能用對比性的方式,清晰地指齣采用紮根理論路徑相比於其他定性方法(如現象學或民族誌)在確保研究質量上的獨特優勢和操作要點,那將極大地增強我對采納此方法的信心。這種對方法論嚴格性的強調,遠比空洞的“真實性”口號更有說服力。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非常專業,專注於質性研究領域,尤其是紮根理論的構建。我個人對這種深入探討研究方法的書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為好的研究方法論是成果質量的基石。我希望這本書能清晰地梳理齣從最初的田野調查到最終理論提煉的整個復雜流程。紮根理論強調在數據中“生長”齣理論,而不是預先設定框架,這對我理解如何應對開放式研究問題非常有幫助。我期待它能提供詳實的步驟指南,比如如何進行持續的比較分析、如何運用概念化和範疇化來組織海量文本資料,以及如何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和可信度。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研究者是如何一步步從原始數據中發現關鍵現象並將其係統化的,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畢竟,理論的形成過程往往是研究者最睏惑的環節,清晰的路徑圖能大大降低入門的門檻,讓新手也能掌握這套強大的分析工具。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我的研究發現從單純的“描述”提升到具有“洞察力”的層麵。理論的形成似乎是唯一的齣路,而紮根理論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力武器。這本書的第三版意味著它已經經過瞭市場的檢驗和時間的沉澱,想必其中包含瞭對早期版本中不足之處的修正和補充。我最希望它能著重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紮根理論的應用邊界和適應性。例如,麵對社交媒體數據、在綫論壇文本等非傳統的數據源時,傳統的取樣和編碼策略是否需要做齣調整?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應對海量、非結構化數字數據的最新策略,並結閤當代研究的實際挑戰進行討論,那這本書無疑會走在方法論前沿。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夠指導我完成從“數據收集者”到“理論構建者”蛻變的指南。
評分我最近在處理一批深度訪談的文本,感覺自己像是被睏在數據的海洋裏無法自拔。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被“形成紮根理論的程序與方法”這個描述吸引住瞭。我迫切需要的是一套可以直接操作的“工具箱”,而不是空泛的哲學討論。我非常關注它在“持續比較分析”這一點上能給齣多精細的指導。在我看來,紮根理論的精髓就在於這個不間斷的、迭代的比較過程——不斷地將新數據與已有的概念進行對比、修正和深化。如果這本書能詳細闡述如何識彆“聚焦範疇”,以及如何判斷何時可以停止數據收集和分析(即“理論飽和”的標準),那對我目前的睏境將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用非常務實的口吻來描述這些技術細節,而不是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來故作高深,畢竟,實操性纔是衡量一本方法論書籍價值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