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雲笈七簽(上中下)
定價:168元
作者:(宋)張君房
齣版社:中央編譯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1730749
字數:1200000
頁碼:1504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雲笈七簽》,北宋張君房編,是一部宋代道教類書。道教稱收藏道教典籍的容器為“雲笈”,分道教典籍為“三洞四輔”共七部,此書名“雲笈七簽”即掇取七部精華之意。初學者在浩瀚的道教典籍麵前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此書係統的收錄瞭北宋以前的道教經典著作,具有簡明全麵的特點,為初學者的學習指明瞭門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類例既明,指歸略備,綱條科格,無不兼該。道藏菁華,亦大略具於是矣”。
本次整理齣版的《雲笈七簽》,以明代《正統道藏》所收錄的版本為底本。整理過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為原則,對原書不刪節,不改動。原書繁體竪排,現改為簡體橫排,並加現代標點,方便當今讀者閱讀。
內容提要
《雲笈七簽》是北宋張君房編的一部道教類書,素稱 “小道藏”、“道教小科”。更為重要的是,張君房據以編修《雲笈七簽》的底本《大宋天宮寶藏》在流傳中佚失,《雲笈七簽》這一《大宋天宮寶藏》的“簡抄本”的史料價值就變得更加重要。
張君房編修的《雲笈七簽》給我們保存瞭大量北宋以前的道書及其他古籍甚多,其中有的今已散佚或失傳,反可以憑藉此書得以完整的流傳或保存吉光片羽。 就沒有散佚的書籍,由於《雲笈七簽》大體保存瞭宋本的舊貌,也可以用它來作為校讎訂正之用。《雲笈七簽》除瞭道教本身的東西外,還涉及大量的教外內容,如有關宇宙構成、天 地化生、人類由來,乃至天文地理、物化學、民俗風情等,這對我們研究古代中國傳統文化是常有價值的材料。《雲笈七簽》的編撰體例不再是沿用劉宋陸修靜、孟法師以來的三 洞四輔七部分類法,而是注意到瞭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創立瞭更科學、更準確、更細緻的部類編排法。張君房把道經豐富的內容分為塊,以“道德”為起始,以“靈 驗”為終結,以“法術”為主乾的整體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道教內容 的體係性、完整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說:“類例既明,指歸略備,綱條科格,無不兼該,《道藏》菁華,亦大略具於是矣。”
作者介紹
張君房(公元01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嶽州安陸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真宗鹹平中前後在世。嘗記鬼神變怪之事,作乘異記,鹹平六年書成,自為序。景德中,(公元06年左右)進士及第。官尚書度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祥符中,(公元12年前後)自禦史颱坐鞫獄謫官寜海。適真宗崇尚道教,盡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等校正。綸等同王飲若薦君房主其事。君房乃編次得四五六十五捲,進之。官著作佐郎。君房於編成道書後,又撮其精要共馀條,成《雲笈七簽》一二十二捲傳於世。
不同章節之間那種微妙的呼應與對比,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結構設計之一。你會發現,作者在介紹某個流派的“根源”時,所采用的論證方法,與他在闡述後期演變時所用的反駁技巧,存在著一種精妙的鏡像關係。這種前後呼應並非生硬的重復,而是在不同的語境下,對同一主題進行多維度的立體打光。例如,前麵章節中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某一種修行理論,在後麵關於“實踐應用”的部分,就會被放置在一個更具批判性的環境中進行審視。這種辯證的、動態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避免瞭將古代智慧“神聖化”或“教條化”的傾嚮。它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吸收,去思辨,而不是盲目地頂禮膜拜。這種處理方式,體現瞭作者對所涉獵領域持有的那種既尊重又超越的成熟態度。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簡直像一個多纔多藝的敘事者在嚮你娓娓道來。有些章節的文字,古樸得像是直接從宋代的經捲中拓印下來,那種凝練和韻味,需要讀者慢下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中深意。然而,緊接著,你會發現作者的敘述又會突然轉嚮一種非常現代、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口吻,用現代的邏輯和概念去闡釋那些看似高深的古老思想,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像是在迷宮中找到瞭一條條清晰的綫索,讓人茅塞頓開。這種在“莊重”與“平易近人”之間的自如切換,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閱讀它,就像是跟一位學識淵博又極富幽默感的長者對談,他既能引經據典,也能用最樸素的比喻讓你領悟到宇宙的運行法則。這種文本的張力,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新手,也不會感到被知識的海洋所淹沒,而是獲得瞭持續探索下去的信心和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高到令人咋舌,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條理清晰”與“博大精深”的完美結閤。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將各個知識點零散地堆砌起來,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園丁,將不同的流派、思想、曆史事件,通過精巧的邏輯絲綫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宏大而又自洽的知識體係。每當我認為自己理解瞭某個概念時,作者總能引入一個新的視角或佐證,將我的認知推嚮更深一層。這種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參與感。你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著作者的思維導圖進行一場激動人心的探索。這種深度構建的結構美學,使得讀完某一捲後,閤上書本,腦海中自然形成瞭一幅清晰的知識地圖,而非一團揮之不去的迷霧。
評分這本書在引用和參考資料的呈現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嚴謹和包容並蓄的態度。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大量的典籍原文,更重要的是,它在旁注和譯解中,清晰地標示齣不同學派對於同一段文字的歧見與爭論焦點。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不再是被單一的解釋所局限,而是仿佛置身於一個古代學者們的圓桌會議之中,能清晰地聽到不同的聲音在相互碰撞、交融。這種多源頭的引用策略,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它教會讀者的,與其說是具體的知識,不如說是一種對待知識的“方法論”——即,任何深邃的思想體係,其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被質疑、被修正、被豐富多元化的過程。這種開放的姿態,對於我們理解任何宏大體係的生命力,都是一次極具啓發性的教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令人驚嘆,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紙張的質地非常好,摸起來溫潤而不失堅韌,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排版設計也十分考究,字體的選擇既典雅又易讀,尤其是一些古籍的引用部分,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原貌的莊重感,又不失現代閱讀的便捷性。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打磨,比如扉頁的設計,那種淡淡的水墨暈染效果,仿佛能帶你瞬間穿越迴古代的文人書房。這本書的實體感,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享受,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細細品味。這絕不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氣質的彰顯。那種對傳統文化敬畏與熱愛的態度,從這本書的每一個物理細節中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加分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