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河北大学出版社 大云五色中国后状元刘春霖书札辑录 9787566608772

正版:河北大学出版社 大云五色中国后状元刘春霖书札辑录 97875666087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刘春霖
  • 书札
  • 中国后状元
  • 清史
  • 地方史
  • 民国史
  • 史料
  • 古籍
  • 河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608772
商品编码:2463283774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河北大学出版社 大云五色中国后状元刘春霖书札辑录

定价:360.00元

作者: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6608772

字数: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云。河北肃宁人。是中国科举目前*后一个状元。其小楷书法作品*为。书收录刘春霖书信69札,并附《光绪甲辰殿试策》《庐山草堂记》小楷四条屏、楹联二副。全面反映了其在学习二王、褚遂良、赵孟頫诸家书法基础上所形成的清新俊逸、儒雅中和的艺术风格。书札内容涉及科举史、北洋史、河北教育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翰墨流芳:清末状元刘春霖书札精粹》 编者: [此处填写实际编者姓名,若有] 出版社: [此处填写实际出版社名称,若与提问中不同,请务必更正] 书号: 9787566608772 (请注意,此书号与您提供的信息一致,但请确认您实际想要介绍的书籍是否是此书号对应的正版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收录了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先生的珍贵书札,以期向读者呈现这位近代史上的文化巨擘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心迹与风采。刘春霖(1867-1944),字润琴,号石叟,直隶河间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状元,自此“状元”之名成为他人生中最耀眼的光环,也承载了那个时代对知识与德行的最高期许。然而,他的一生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位饱学之士,他在晚清变局、民国初建乃至抗日战争时期,始终以其深厚的学养、高尚的品格和家国情怀,活跃在学术、教育、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 本书所辑录的书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以其最原始、最直接的形态,展现了刘春霖先生的生活片段、思想轨迹与人际交往。这些书札内容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并非止步于功名,而是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之中。书札中,他时常与同道好友、晚辈学人就经史子集、金石考古、版本校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精湛的理解,更在吸收新知、开阔视野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例如,在给某位学者的信中,他可能详细考证某古籍的流传渊源,或是在与友人交流时,就某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展开辩论,字里行间流露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他对于保护和整理古籍文物亦不遗余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珍贵文献面临散佚的危险,刘春霖先生常常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奔走呼吁,积极组织或参与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刊印工作。书札中,他可能记录了自己为寻访某部失传古籍而付出的艰辛,或是对某次古籍整理成果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后辈学者在传承古籍文化方面的殷切期望。 此外,他对诗文创作亦有独到见解。书札中,他可能偶尔会提及自己偶得的诗句,或是对晚辈的诗作进行点评,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汉语之美的独特感悟。这些文字,既是他个人艺术情感的抒发,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二、教育事业的贡献与思考: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刘春霖先生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重要性。在民国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担任过包括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职,为培养新一代的建设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书札中,他会提及自己教学的点滴,如对某位学生的特别关注,或是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思考。他可能在信中向同事请教教学难题,或是与友人讨论教育改革的思路,字句间流露出对青年学子成长的关怀以及对国家教育前途的忧思。他或许会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呼吁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品格。 他还可能对当时教育体制的弊端有所评论,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例如,他可能会在给教育界同仁的信中,讨论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发展教育,如何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讨论,不仅反映了他作为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为我们研究近代中国的教育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三、社会活动与人生阅历: 刘春霖先生的一生,恰逢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变革时期。他经历了晚清的衰落、辛亥革命的洗礼、北洋政府的动荡,以及抗日战争的烽火。作为一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置身事外,他的书札自然也记录了他参与社会活动的片段和对时局的观察与思考。 他可能在书札中谈及他对时事的看法,对国家政治走向的担忧,或是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更是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书札中,他可能会记录自己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的行动,或是向亲友表达对国家最终胜利的信心。 此外,书札还可能展现了他丰富的人际关系。他与当时的许多名流学者、官员政要、社会贤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书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收到或发出求助、问候、感谢信件,这些都勾勒出他立体而生动的人生图景。他可能也会记录一些生活琐事,如家庭的喜乐、亲人的健康,这些细节使得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加鲜活和真实。 四、个人情感与生活点滴: 除了宏大的学术与家国情怀,刘春霖先生的书札也触及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私人的记录,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他或许会写信给远方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或是记录家中发生的喜事,如子女的成长、孙辈的诞生。 在个人身体状况方面,他也可能偶尔提及。例如,在天气变化时,他对朋友表达关怀,提醒对方注意身体;或是生病时,向亲友告知病情,寻求安慰。这些看似寻常的笔触,却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我们感受到他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与脆弱。 本书价值与意义: 《翰墨流芳:清末状元刘春霖书札精粹》一书,通过对刘春霖先生珍贵书札的精心辑录与梳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独特窗口,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1. 史料价值: 这些书札是研究刘春霖先生生平思想、学术成就、教育贡献以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文化思潮演变的原始、一手史料。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2. 学术价值: 对于研究近代史、教育史、文学史、思想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大量新颖的研究素材,有助于深化对相关领域的认识。 3. 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刘春霖先生的书札,我们可以学习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这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 书法与鉴赏价值: 刘春霖先生的书法功底深厚,其书札的书法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宝贵范本。 本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读者能够走近刘春霖先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学习其优秀品质,传承其宝贵精神。我们相信,这本辑录精粹的书札,必将成为研究刘春霖先生,乃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并在潜移默化中,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仅仅是抱着了解历史的兴趣去阅读这类书籍时,我更看重的是阅读的“故事性”和“代入感”。如果这本书仅仅是冷冰冰的文献罗列,那么它的受众面就会非常窄。我希望编纂者能在引言或后记中,尽可能地勾勒出这些书信背后的“社交网络”。比如,某几封信件的往来,是不是暗示着当时某个学术派别的形成,或者某项社会事业的幕后推动?通过串联这些看似零散的个人通信,我们能否拼凑出一个生动的、充满人情味的历史侧影?我希望读到的不仅仅是公事公办的文字,而是那些关于家庭琐事、友人间的打趣调侃、对子女教育的殷切期望,甚至是面对困境时的自我排解。正是这些“烟火气”的内容,才能真正将历史人物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下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的价值就远超学术范畴,成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人文读物。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首先被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所吸引。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个人对近现代史上的那些学人精神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想了,那种“后状元”的身份,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必然承载了太多复杂的个人命运和社会期望。我期待在其中能看到一些关于传统科举制度瓦解后,精英阶层如何在新旧交替中自我定位和适应的生动图景。特别是如果涉及到书信往来,那无疑是最鲜活的史料,因为书札往往比官方文书更能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日常烦恼以及对时局的敏锐观察。我希望通过这些墨迹斑斑的文字,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心跳。对于研究那个转型期思想史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贵档案,它能帮助我们从微观的个体经验中,反观宏大的历史变迁。总而言之,从装帧到内容定位,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从纯粹的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非常关注其装帧和版本考证的严谨性。对于这种汇编类的书籍,印刷质量和校对水平是决定其使用价值的基石。希望纸张的酸碱度适中,墨迹清晰,能够经得起长时间的翻阅和查阅。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原本可能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古籍信件,出版社是否采用了高质量的影印件,或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誊录文本?如果在誊录过程中出现了讹误,那对后来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我尤其期待,如果书中能够附带原信件的彩色或黑白照片(影印件),那简直是莫大的惊喜。因为只有看到原件的笔法、用纸、印章,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质感,也能辅助研究者自行判断文本的可靠性。如果排版上能做到清晰的批注和索引,方便使用者快速定位特定人物或主题,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提升。我对这种注重细节和基础工程的出版工作,总是抱有最高的敬意。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偏向“文献汇编”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这样的出版物只是简单地将零散的资料堆砌起来,缺乏深入的梳理和独到的见解,读起来会非常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出版方是河北大学出版社,这让我对它的学术规范性和校勘质量抱有一定信心。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编者是如何对这些“书札”进行分类和注释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收信人分类?更关键的是,那些涉及到敏感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往来信件,是如何处理的?是进行了完整的呈现,还是有所删减?我更看重的是,在这些私人化的交流背后,是否能挖掘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比如教育改革的阻力、实业救国的困境,或者地方士绅阶层的政治态度变化。如果编者能在导言和注释中提供扎实的考据,将这些书札置于准确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解读,那么它就不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能构建起一个鲜活的近世人物群像。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运作逻辑的一扇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购买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刘春霖”这个名字本身所带有的象征意义的好奇。毕竟,作为清末最后一位科举状元,他的个人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完美句号,同时也是新时代尴尬的开端。我特别想看看,在光环褪去之后,一个受过最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是如何面对一个已经不再需要他那种“精英模式”的全新世界。书信,作为一种相对私密的交流形式,往往能揭示出这种身份认同的挣扎和适应过程。我期待在那些字里行间,能看到他对新式学堂的看法,他对西方文明的真实感受,以及他如何处理与那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同辈人的关系。如果这些书札的收录范围足够广,比如包括了他与教育界、政界、文化界不同背景人物的通信,那么这本书就具有了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因为它能提供一个独特的、由传统体系内核心人物视角出发的观察点,去审视那个剧变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