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河北大学出版社 大云五色中国后状元刘春霖书札辑录
定价:360.00元
作者: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6608772
字数: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云。河北肃宁人。是中国科举目前*后一个状元。其小楷书法作品*为。书收录刘春霖书信69札,并附《光绪甲辰殿试策》《庐山草堂记》小楷四条屏、楹联二副。全面反映了其在学习二王、褚遂良、赵孟頫诸家书法基础上所形成的清新俊逸、儒雅中和的艺术风格。书札内容涉及科举史、北洋史、河北教育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仅仅是抱着了解历史的兴趣去阅读这类书籍时,我更看重的是阅读的“故事性”和“代入感”。如果这本书仅仅是冷冰冰的文献罗列,那么它的受众面就会非常窄。我希望编纂者能在引言或后记中,尽可能地勾勒出这些书信背后的“社交网络”。比如,某几封信件的往来,是不是暗示着当时某个学术派别的形成,或者某项社会事业的幕后推动?通过串联这些看似零散的个人通信,我们能否拼凑出一个生动的、充满人情味的历史侧影?我希望读到的不仅仅是公事公办的文字,而是那些关于家庭琐事、友人间的打趣调侃、对子女教育的殷切期望,甚至是面对困境时的自我排解。正是这些“烟火气”的内容,才能真正将历史人物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下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的价值就远超学术范畴,成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人文读物。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首先被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所吸引。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个人对近现代史上的那些学人精神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想了,那种“后状元”的身份,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必然承载了太多复杂的个人命运和社会期望。我期待在其中能看到一些关于传统科举制度瓦解后,精英阶层如何在新旧交替中自我定位和适应的生动图景。特别是如果涉及到书信往来,那无疑是最鲜活的史料,因为书札往往比官方文书更能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日常烦恼以及对时局的敏锐观察。我希望通过这些墨迹斑斑的文字,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心跳。对于研究那个转型期思想史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珍贵档案,它能帮助我们从微观的个体经验中,反观宏大的历史变迁。总而言之,从装帧到内容定位,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从纯粹的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非常关注其装帧和版本考证的严谨性。对于这种汇编类的书籍,印刷质量和校对水平是决定其使用价值的基石。希望纸张的酸碱度适中,墨迹清晰,能够经得起长时间的翻阅和查阅。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原本可能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古籍信件,出版社是否采用了高质量的影印件,或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誊录文本?如果在誊录过程中出现了讹误,那对后来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我尤其期待,如果书中能够附带原信件的彩色或黑白照片(影印件),那简直是莫大的惊喜。因为只有看到原件的笔法、用纸、印章,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质感,也能辅助研究者自行判断文本的可靠性。如果排版上能做到清晰的批注和索引,方便使用者快速定位特定人物或主题,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提升。我对这种注重细节和基础工程的出版工作,总是抱有最高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偏向“文献汇编”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这样的出版物只是简单地将零散的资料堆砌起来,缺乏深入的梳理和独到的见解,读起来会非常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出版方是河北大学出版社,这让我对它的学术规范性和校勘质量抱有一定信心。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编者是如何对这些“书札”进行分类和注释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收信人分类?更关键的是,那些涉及到敏感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往来信件,是如何处理的?是进行了完整的呈现,还是有所删减?我更看重的是,在这些私人化的交流背后,是否能挖掘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比如教育改革的阻力、实业救国的困境,或者地方士绅阶层的政治态度变化。如果编者能在导言和注释中提供扎实的考据,将这些书札置于准确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解读,那么它就不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能构建起一个鲜活的近世人物群像。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运作逻辑的一扇窗。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购买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刘春霖”这个名字本身所带有的象征意义的好奇。毕竟,作为清末最后一位科举状元,他的个人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完美句号,同时也是新时代尴尬的开端。我特别想看看,在光环褪去之后,一个受过最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是如何面对一个已经不再需要他那种“精英模式”的全新世界。书信,作为一种相对私密的交流形式,往往能揭示出这种身份认同的挣扎和适应过程。我期待在那些字里行间,能看到他对新式学堂的看法,他对西方文明的真实感受,以及他如何处理与那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同辈人的关系。如果这些书札的收录范围足够广,比如包括了他与教育界、政界、文化界不同背景人物的通信,那么这本书就具有了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因为它能提供一个独特的、由传统体系内核心人物视角出发的观察点,去审视那个剧变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