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回族现代文学文献题录初编
定价:168.00元
作者:李存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20110709
字数:348000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回族现代文学相关文献篇目的汇集与整理,全书共分为三辑:一为《回族现代文学著译题录》,收录1917-1949年回族作者在回族报刊及其他报刊发表的和单行出版的创作、译作,以及有关中外文学的论说;二为《回族现代文学评介研究题录》,收录1917-2017年5月对回族现代文学的综合述评、作家作品评介,以及有关回族文化和文化运动的评介研究资料;三为附辑,收录1917-1949年其他族别作者表现回族生活的文学作品及1917-2016年对此类著译的评介。
目录
前 言
辑 回族现代文学著译题录(1917-1949)
一 创作
1.回族出版物
附:新发掘和重刊的回族歌曲
2.其他出版物
二 译作
1.回族出版物
2.其他出版物
三 文学论说
1.文学概论
2.中外作家作品评介
第二辑 回族现代文学与文化评介研究题录(1917-2017.5)
一 回族文学综论
二 回族作家作品及译作评介
1.作家作品评介
2.译作评介
三 关于回族文化和文化运动
附辑 其他族别作者表现回族生活的文学作品及评介题录
一 作品(1917-1949)
二 评介(1917-2016)
1917-1949年文献所据出版物简目索引
一 回族出版物
二 其他出版物
三 “附辑”所据出版物
后 记
作者介绍
李存光,回族,经名伊斯哈格。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65~1978年为宁夏大学中文系教师。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院任教。曾任日本爱知大学客座研究员、韩国启明大学中国学系客座教授;曾受聘为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史研究的人士,我深知建立可靠的文献基础是何等不易。这本题录初编,就其体量和广度而言,无疑是该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贡献。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框架,让原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资料汇聚一堂,极大地降低了研究者的信息获取成本。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建国初期文学团体活动记录的条目,那些详实的会议纪要和活动通知,几乎是还原当时文艺生态的活化石。这些细节的收集难度不亚于一次考古发掘。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加入一些按“文体”或“主题”进行交叉索引的功能,而不是仅仅依赖作者和时间顺序,那么在进行专题研究时会更加得心应手。目前的分类体系虽然标准,但对于跨界研究者来说,略显单一化。总而言之,它是一份值得信赖的“地图”,但要从中找到“宝藏”,我们或许还需要一把更精巧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它显然将主要的成本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内容的搜集与核验上,这一点我完全理解和支持。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档案,而非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一些“边缘”文本的收录,那些不常被主流批评理论引用的诗歌、散文或者戏剧的片段,它们的存在为我们理解回族现代文学的多元面貌提供了珍贵的侧面证据。通过对照书中的几条关键记录,我得以重新审视了某位被学界长期忽略的作家的创作生涯轨迹,这本身就是一种意外的收获。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某些关键作家的核心代表作的收录似乎过于侧重早期版本,而忽略了后期经过作者本人修订的权威版本,这在文献比对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希望后续的修订工作能够在版本校对的精细度上再下一番功夫,以确保所引文献的“终极权威性”。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朴实的学术气息,那种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让人联想到老一辈学者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我花了些时间研究了其中关于特定时期(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收录情况,发现它在对一些区域性文学活动和民间刊物的梳理上做得相当到位,这比许多宏观性的文学史著作更具微观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署名模糊或多次易稿的作品,编者似乎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考证其首次发表的准确出处,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引文的格式标准似乎前后略有出入,虽然这可能只是排版上的小失误,但在严肃的文献学工具书中,一致性是保障其权威性的重要基石。此外,对于当代网络文学中涌现出的回族青年作家的作品,这部“初编”的覆盖面显得较为保守,或许是由于时效性的限制,但对于想要构建完整研究图谱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评分这本新近购入的文献汇编,虽然未能完全满足我对回族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期待,但它依然展现出扎实的文献整理功底。书中的编排逻辑清晰,索引体系做得较为全面,对于梳理特定时间段内回族作家的创作脉络和重要文本的流传情况,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我特别欣赏它在收录一些较为偏远或难以获取的早期刊物资料时的努力,这对于进行文本细读和历史考据工作的学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然而,作为一部“初编”,它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比如对一些非主流文学形式的关注度似乎略有不足,再者,如果能在每条文献后增加简短的“文摘”或“核心主题提示”,而非仅仅罗列书目信息,那么这部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将会得到指数级的提升。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个精准的“目录”,而非一个能够引导研究方向的“导览图”。总体而言,它为我的后续研究工作节省了大量基础性的信息检索时间,是值得放在案头常备的一本参考资料,只是期望未来的增补版能更进一步,突破单纯的“文献罗列”阶段。
评分这部汇编的价值,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奠基性”。它并非一部充满激情的文学评论集,而是一份沉甸甸的、需要耐心的使用者才能完全领略其深意的工具书。我用它来核对了几篇旧报纸上引用的数据源,发现它的准确率相当高,这体现了编纂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要称赞的是,它对一些外文期刊中涉及回族文学的零星报道也进行了搜集和标注,这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的国际视野。不过,对于初入此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缺乏导读性的文字。比如,编者可以在卷首对收录范围的选取标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献缺失情况做一个坦诚的说明,这有助于读者形成更准确的预期。尽管如此,在目前这个阶段,它依旧是这个领域内最全面、最可靠的索引之一,为后续更深入的文本细读和理论建构工作,搭建了不可或缺的骨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