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英] 菲利普·拉金
译者: 周晓东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Jazz Writings
出版年: 2018年2月第1版
页数: 288
开本:32
定价: 40.00
ISBN: 978-7-5649-1262-8
内容简介······
《爵士笔记》是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的爵士乐评论文集。作为一名超级爵士乐迷,拉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各大报刊专栏撰写了一系列极其精彩的爵士乐随笔,这些珍贵的文字俨然勾勒出了一幅黄金年代的爵士乐群英像。
推荐语······
“《爵士笔记》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拉金精妙的行文;它是那么优雅、睿智和精准,我们足可以把它们推荐给甚至对爵士乐兴趣并不大的读者们。”
拉金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书评人……本书收录了不少堪称有史以来zui精彩的爵士乐散文。 ——《每日电讯报》
本书堪称值得久久回味的一笔财富,是对拉金全集的一个重要补充。——《独立报》
作者简介······
菲利普·拉金(1922-1985)不仅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和爵士乐评论家,他于1961-1971间担任《每日电讯报》的爵士乐评论员。
目录······
I 序 言
VII 导 言
XXXVII 序
1 第一部分 报纸和杂志书评
183 第二部分 杂文、审读报告和信函
215 第三部分 1961—1970 年《每日电讯报》评选的年度zui jia唱片
235 后记:拉金的第一篇爵士乐评
239 致 谢
这本书在处理“孤独”这个母题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冷峻的清醒。它描绘的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需要被拯救的孤独,而是一种根植于艺术家骨髓深处的、甚至是主动选择的疏离感。书中的角色们,无论是在人群中演奏,还是独自面对乐器,他们似乎都与周遭环境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安全距离。这种距离感不是傲慢,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是为了保护内心那份极度脆弱而又极其珍贵的创造火花不被外界的喧嚣所熄灭。作者没有试图去美化这种疏离,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存在状态来审视。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沉默的重量”的描绘。在那么多激烈的表达之后,最终沉淀下来的,往往是无言的接受。这种对人性深处那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知道”的捕捉,让这本书远超出了普通的生活随笔或艺术评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本质”的哲学沉思录,只是它选择了音乐作为载体,用最摇曳的音符,描绘了最坚硬的内核。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时间感”的错位。有些章节的叙述极其紧凑,仿佛是老式胶片剪辑一样快速切换,让人喘不过气来,情绪被推向极致;而另一些段落则被无限拉长,一个动作、一个场景可以占据好几页纸,仿佛时间被凝固了,所有的细节都被放大到近乎夸张的程度。这种对时间流速的自由操控,让人联想到某些先锋派电影的镜头语言,非常具有实验精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处理“记忆”的主题。记忆在这里不是线性的、按顺序排列的档案,而是一堆杂乱的碎片,它们会在某个气味、某个音符的触发下,毫无预兆地相互碰撞、重叠,甚至相互覆盖。这种“非时间性”的叙事结构,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异常复杂和真实,因为我们的内心体验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不同时态的片段构成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时间感”都被重塑了一遍,变得更加灵活和包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和弦碰撞”。我读到很多地方,作者仿佛是刻意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结构,用一种近乎破碎、跳跃的方式来叙述,这反而完美地契合了某种爵士乐特有的那种打破常规的精髓。它不追求流畅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各种转折、重复和主题的变奏,这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注意力去重新构建意义,但一旦进入那个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过瘾。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时,所使用的比喻极其大胆而精准,常常是跨越了不同艺术领域的,比如将一种悲伤比作“被遗忘在角落的铜钹上的锈斑”,那种视觉冲击力极强。我发现,作者对待“错误”的态度也值得玩味,书中似乎没有绝对的“错误”,每一个看似失误的音符,最终都被巧妙地整合进了整体的结构之中,这让我开始反思日常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挫折”和“走偏”,也许它们只是通往另一种更丰富状态的必经之路。这本书对于“即兴”的探讨,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它深入到了人类意识流动的最深处,展现了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秩序的挣扎与和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等待那些铺垫的发酵。我起初读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内容似乎过于冗长,那些对某个场景细节的反复描摹,如果不带着一种倾听者的心态去接纳,很容易产生浮躁感。然而,当我调整了心态,试着用一种“慢听”的方式去对待这些文字时,我才领悟到,那种“慢”恰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呼吸空间。这些看似闲笔的地方,其实是为后面的高潮蓄力。尤其是在描述几位核心人物之间的互动时,大量的留白和未尽之言,比任何直接的对白都更有力量。那种眼神的交流、沉默的重量,都被作者用极其克制却又饱含张力的笔触描绘了出来。它让你体会到,真正的深度交流往往发生在声音退却之后。我甚至在想,如果把这本书的某些段落配上恰当的纯音乐背景,它会变成一个拥有立体声场的体验,文字的重量感和音乐的层次感会相互支撑,形成一种极其丰富的多维阅读体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用“心”而非仅仅是“眼”去阅读的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某种粗砺的、不加修饰的美感,那种油墨晕开的纹理,仿佛是经历过无数次翻阅和摩挲的痕迹,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之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最初的几页文字,那种行文的节奏感就极具感染力。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叙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乐手,先用一些细碎的、近乎耳语的片段来铺陈情绪。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瞬间”捕捉的功力,那种描述乐手在舞台上,灯光落下时,眼神与乐器接触的那一刹那的心理活动,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理论分析,而更像是一场即兴演奏的记录,充满了汗水、烟雾和酒精的气息。读着读着,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文字的韵律打起拍子,仿佛能听到那些低沉的大提琴拨弦声和尖锐的萨克斯风嘶吼。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意思,大片的留白和偶尔出现的、手写的、像是草稿一样的批注,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成品,而是在参与一场私密的创作过程。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在场感”,让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些昏暗的、烟雾缭绕的地下酒吧里,品味着黑胶唱片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温暖的颗粒感。那种纯粹的、不被外界打扰的艺术沉浸体验,是近些年来阅读体验中非常罕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