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英] 菲利普·拉金
譯者: 周曉東
齣版社: 河南大學齣版社
原作名: Jazz Writings
齣版年: 2018年2月第1版
頁數: 288
開本:32
定價: 40.00
ISBN: 978-7-5649-1262-8
內容簡介······
《爵士筆記》是20世紀英國著名詩人菲利普·拉金的爵士樂評論文集。作為一名超級爵士樂迷,拉金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各大報刊專欄撰寫瞭一係列極其精彩的爵士樂隨筆,這些珍貴的文字儼然勾勒齣瞭一幅黃金年代的爵士樂群英像。
推薦語······
“《爵士筆記》引人注目的特點在於拉金精妙的行文;它是那麼優雅、睿智和精準,我們足可以把它們推薦給甚至對爵士樂興趣並不大的讀者們。”
拉金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齣色的書評人……本書收錄瞭不少堪稱有史以來zui精彩的爵士樂散文。 ——《每日電訊報》
本書堪稱值得久久迴味的一筆財富,是對拉金全集的一個重要補充。——《獨立報》
作者簡介······
菲利普·拉金(1922-1985)不僅是20世紀非常重要的英語詩人之一,也是一位齣色的小說傢和爵士樂評論傢,他於1961-1971間擔任《每日電訊報》的爵士樂評論員。
目錄······
I 序 言
VII 導 言
XXXVII 序
1 第一部分 報紙和雜誌書評
183 第二部分 雜文、審讀報告和信函
215 第三部分 1961—1970 年《每日電訊報》評選的年度zui jia唱片
235 後記:拉金的第一篇爵士樂評
239 緻 謝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充滿瞭某種粗礪的、不加修飾的美感,那種油墨暈開的紋理,仿佛是經曆過無數次翻閱和摩挲的痕跡,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一種特定的氛圍之中。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它,最初的幾頁文字,那種行文的節奏感就極具感染力。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宏大的敘事,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樂手,先用一些細碎的、近乎耳語的片段來鋪陳情緒。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瞬間”捕捉的功力,那種描述樂手在舞颱上,燈光落下時,眼神與樂器接觸的那一刹那的心理活動,簡直是神來之筆。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理論分析,而更像是一場即興演奏的記錄,充滿瞭汗水、煙霧和酒精的氣息。讀著讀著,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跟著文字的韻律打起拍子,仿佛能聽到那些低沉的大提琴撥弦聲和尖銳的薩剋斯風嘶吼。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有意思,大片的留白和偶爾齣現的、手寫的、像是草稿一樣的批注,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成品,而是在參與一場私密的創作過程。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在場感”,讓我仿佛真的置身於那些昏暗的、煙霧繚繞的地下酒吧裏,品味著黑膠唱片散發齣的那種獨特的溫暖的顆粒感。那種純粹的、不被外界打擾的藝術沉浸體驗,是近些年來閱讀體驗中非常罕見的。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強烈的“時間感”的錯位。有些章節的敘述極其緊湊,仿佛是老式膠片剪輯一樣快速切換,讓人喘不過氣來,情緒被推嚮極緻;而另一些段落則被無限拉長,一個動作、一個場景可以占據好幾頁紙,仿佛時間被凝固瞭,所有的細節都被放大到近乎誇張的程度。這種對時間流速的自由操控,讓人聯想到某些先鋒派電影的鏡頭語言,非常具有實驗精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處理“記憶”的主題。記憶在這裏不是綫性的、按順序排列的檔案,而是一堆雜亂的碎片,它們會在某個氣味、某個音符的觸發下,毫無預兆地相互碰撞、重疊,甚至相互覆蓋。這種“非時間性”的敘事結構,使得人物的內心世界顯得異常復雜和真實,因為我們的內心體驗本身就是由無數個不同時態的片段構成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時間感”都被重塑瞭一遍,變得更加靈活和包容。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文字的“和弦碰撞”。我讀到很多地方,作者仿佛是刻意打破瞭傳統的語法結構,用一種近乎破碎、跳躍的方式來敘述,這反而完美地契閤瞭某種爵士樂特有的那種打破常規的精髓。它不追求流暢的綫性敘事,而是充滿瞭各種轉摺、重復和主題的變奏,這需要讀者付齣更多的注意力去重新構建意義,但一旦進入那個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過癮。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的情感糾葛時,所使用的比喻極其大膽而精準,常常是跨越瞭不同藝術領域的,比如將一種悲傷比作“被遺忘在角落的銅鈸上的銹斑”,那種視覺衝擊力極強。我發現,作者對待“錯誤”的態度也值得玩味,書中似乎沒有絕對的“錯誤”,每一個看似失誤的音符,最終都被巧妙地整閤進瞭整體的結構之中,這讓我開始反思日常生活中那些所謂的“挫摺”和“走偏”,也許它們隻是通往另一種更豐富狀態的必經之路。這本書對於“即興”的探討,遠超齣瞭音樂的範疇,它深入到瞭人類意識流動的最深處,展現瞭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秩序的掙紮與和解。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去等待那些鋪墊的發酵。我起初讀的時候,會覺得有些內容似乎過於冗長,那些對某個場景細節的反復描摹,如果不帶著一種傾聽者的心態去接納,很容易産生浮躁感。然而,當我調整瞭心態,試著用一種“慢聽”的方式去對待這些文字時,我纔領悟到,那種“慢”恰恰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呼吸空間。這些看似閑筆的地方,其實是為後麵的高潮蓄力。尤其是在描述幾位核心人物之間的互動時,大量的留白和未盡之言,比任何直接的對白都更有力量。那種眼神的交流、沉默的重量,都被作者用極其剋製卻又飽含張力的筆觸描繪瞭齣來。它讓你體會到,真正的深度交流往往發生在聲音退卻之後。我甚至在想,如果把這本書的某些段落配上恰當的純音樂背景,它會變成一個擁有立體聲場的體驗,文字的重量感和音樂的層次感會相互支撐,形成一種極其豐富的多維閱讀體驗。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需要用“心”而非僅僅是“眼”去閱讀的文本。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孤獨”這個母題時,展現齣瞭一種近乎冷峻的清醒。它描繪的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需要被拯救的孤獨,而是一種根植於藝術傢骨髓深處的、甚至是主動選擇的疏離感。書中的角色們,無論是在人群中演奏,還是獨自麵對樂器,他們似乎都與周遭環境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安全距離。這種距離感不是傲慢,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是為瞭保護內心那份極度脆弱而又極其珍貴的創造火花不被外界的喧囂所熄滅。作者沒有試圖去美化這種疏離,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存在狀態來審視。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沉默的重量”的描繪。在那麼多激烈的錶達之後,最終沉澱下來的,往往是無言的接受。這種對人性深處那種難以言喻的、沉甸甸的“知道”的捕捉,讓這本書遠超齣瞭普通的生活隨筆或藝術評論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存在的本質”的哲學沉思錄,隻是它選擇瞭音樂作為載體,用最搖曳的音符,描繪瞭最堅硬的內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