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6》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数据来源的透明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考量标准。它在每一张重要图表或者关键数据系列的末尾,都会附带上清晰的原始数据采集机构标识,这一点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我记得我曾经为了验证一个关于海平面上升趋势的论断,在不同的报告中寻找佐证,但往往信息零散、口径不一。而这本年鉴,则将不同部门、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和统一口径的呈现,极大地简化了交叉验证的工作量。这种“一站式”的数据集成服务,体现了编纂者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虽然阅读过程需要对照大量的脚注和附录去理解某些术语的精确定义,但一旦你掌握了这些“使用说明书”,那么接下来的数据挖掘工作就会变得异常顺畅和高效。这本书本身就是建立在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之上的。
评分我花了周末的整个下午,沉浸在这本资料汇编里,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数字化的海洋勘探。我原本对某些海域的矿产资源潜力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翻开这本书里关于深海采矿潜力评估的那一部分,我立刻被那些详尽的区块划分和初步的资源估算数据震撼了。它不仅仅是罗列“有多少”,更是在尝试回答“这个资源在哪个位置,目前的勘探程度如何”这类更深层次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它对海洋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的统计模块,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这种关注科技前沿的读者来说,价值巨大。它用清晰的百分比和绝对值告诉我们,国家层面上在哪些海洋科技领域投入最多,哪些领域的回报率最高。这种自上而下的梳理,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科技发展脉络图。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几乎没有修饰性的词汇,完全是数据和结论的直接碰撞,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这使得它在专业圈子里具有极高的认可度,因为它拒绝一切花哨,只提供硬核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象征性的波浪纹理和白色字体,给人一种非常专业、非常权威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阅,就被这种严肃的气质吸引了。我本来就是搞环境科学的朋友推荐的,说这个领域的数据是绝对绕不开的。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这厚度,就知道里面塞了多少详实的数据和图表。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呈现上的严谨性,那些表格和图形的排版,虽然朴实,但逻辑性极强,让你一眼就能抓住重点。比如,它对于不同海域的资源储量变化曲线,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通过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过去几年的趋势,这对于做宏观政策分析的人来说,简直是宝库。我记得我当时对着其中关于渔业资源捕捞量的变化图看了很久,那种细微的波动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管理决策和生态压力,这本书把这些信息都凝练在了图表之中,非常高效。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心情愉悦的闲书,而是让你坐下来,需要全神贯注去“啃”的工具书。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让人觉得作者团队对海洋数据的掌控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每一个指标的选取都显得深思熟虑,而非随意堆砌。
评分老实说,初次接触时,我有点被它庞大的信息量压倒。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海洋学知识体系导览。我开始是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海洋经济活动”那一章开始看的,那里详细列出了港口吞吐量、海运贸易额以及海洋旅游收入的年度对比。我发现书中对这些经济指标的细分极其精细,比如,它会把货物贸易分解到不同的货物类型,这对于供应链分析师来说简直是福音。但有趣的是,当我深入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那一章时,语调立刻变得凝重起来。那里关于近岸水体污染负荷的统计数据,读起来让人心情沉重,清晰地展示了人类活动对近海环境造成的持续压力。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以这种并置对比的方式,将海洋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代价”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衡量,强迫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它不是简单地歌颂海洋的富饶,而是冷静地呈现出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复杂系统。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我会选择“全景式”。它不仅仅提供了某一特定年份的快照,更通过跨年度的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海洋发展图景。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海洋治理能力”的量化尝试。比如,对于海洋法制建设的投入、专属经济区管理资源的配置等,这些抽象的治理行为,竟然也能被编纂者转化为可以被统计和比较的指标,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本资料汇编的价值,不在于哪一页的某一串数字,而在于它构建的那个庞大的、互相勾连的统计网络。它像一个精密校准过的测距仪,让你能够精确地测量我们与海洋之间的距离——无论是资源开发的距离,还是环境保护的距离。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宏观的、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当前所处的每一个数据点在整个海洋事业坐标系中的确切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