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紫砂壶全书(修订本)
:298.00元
作者:韩其楼
出版社:华龄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8017839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紫砂壶全书》内容凝结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可谓集大成的著作。卷*集古今名家名壶二百多件,并以彩版图文精印于册。洋洋五十万言,演绎紫砂掌故,六百幅图,展示天下名壶。书后附有紫砂大师、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名录、部分现代紫砂作坊名录、历年参展参赛获奖名录以及海内外紫砂拍卖行情等瓷料,还附有明清以降五部紫砂古籍(《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宜兴陶器概要》、《阳羡砂壶图考》)影印本汇编。向紫砂壶收藏者、爱好者、经营者、制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关紫砂壶的全面资料,也可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翻阅参考。
《紫砂壶全书》为16开本豪华精装本,图文并茂、内容翔实。
目录
序言
再版前言
彩色图版
章中国陶都·宜兴风物
一、古来名邑
二、山川纪胜
三、文物古迹
四、茶山竹海
五、洞天奇观
六、陶器世界
第二章紫砂陶原料——五色土
一、原料种类与分布
二、原料的性能
三、原料探测与开采
四、原料加工、配比及处理
第三章紫砂陶的起源
一、陶器的创始
二、陶朱公与制陶业
三、陶都古窑遗址
四、紫砂陶的早记录
五、紫砂陶器皿品种分类
第四章紫砂壶的发展史
一、陶壶鼻祖供春与供春壶
二、紫砂壶生产营销历史
三、紫砂壶出口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四、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五、紫砂壶与阳羡茶文化
第五章紫砂壶的造型工艺
一、几何形体紫砂壶造型
二、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
三、筋纹器紫砂壶造型
四、水平壶和茶器造型
五、紫砂壶造型处理手法
六、紫砂壶成型工艺简介
七、紫砂壶成型工具简介
第六章紫砂壶的装饰艺术
一、紫砂壶的线条装饰
二、紫砂壶的刻画装饰
三、紫砂壶的坯体着色
四、彩釉、抛光及金银丝镶嵌
第七章紫砂壶的烧炼——火的艺术
一、宜兴的龙窑
二、奇丽的窑变
三、火焰色调与成陶温度
四、窑炉的发展与演变
第八章紫砂壶造型艺术的成就
一、草创期的造壶艺术
二、明代的造壶艺术
三、清代的造壶艺术
四、近代的造壶艺术
五、现当代的造壶艺术
第九章紫砂壶的评价、鉴赏与收藏
一、前人对紫砂壶的评价
二、如何进入欣赏紫砂壶之门
三、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四、紫砂壶的选用与收藏
五、紫砂壶名壶邮票
第十章紫砂壶艺人传略
一、明清紫砂壶艺人传略
二、现当代紫砂壶艺人传略
三、当代紫砂工艺美术员名录
四、雅士名流简介
第十一章紫砂壶的款识与印章
一、紫砂壶的款识与印章
二、紫砂壶的赝品及其鉴定
第十二章紫砂壶专著评介
《阳羡茗壶系》
《阳羡名陶录》
《茗壶图录》
《宜兴陶器概要》
《阳羡砂壶图考》
《紫砂陶器造型》
《宜兴陶艺》
《宜兴陶器图谱》
《中国陶瓷-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
《紫砂春伙》
《宜兴紫砂珍赏》
《中国紫砂茗壶珍赏》
附录
附录一紫砂壶专著及有关参考书刊目录
附录二紫砂壶诗文集萃
附录三历代紫砂壶铭文辑录
附录四名家名壶款识举要
附录五紫砂大师、名人简表
附录六历年海内外紫砂拍卖行情
附录七紫砂简明辞典
附录八紫砂百壶图火花集
附录九紫砂壶历年参展参赛获奖录
附录十紫砂古籍影印本汇编
后记
作者介绍
韩其楼,江苏宜兴人,1930年生。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早年在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编辑部工作,后曾任《宜兴日报》社总编办公室主任。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赛并入专集,传略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海峡两岸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世界名人录》,曾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证书。除了工书法,善写作,且爱收藏,嗜壶成癖。因生长于陶都宜兴,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参与紫砂工艺,师从任淦庭陶刻大师。之后,专事紫砂陶文化研究近50年。韩氏腹笥渊博,文笔流畅,熟谙陶都宜兴历史、文物、掌故,是国内研究紫砂壶的,在海内外发表有关文章达30多篇。1981年曾在江苏出版《宜兴紫砂陶》一书。其他著作尚有:《人民的陶都》、《宜兴陶瓷史初探》、《宜兴风物志》、《善卷洞与张公洞》、《宜兴游览手册》、《紫砂百壶图》、《鉴识紫砂壶》,以及与夏俊伟先生合著的《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等。
韩其楼现为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江苏省考古学会,民间收藏研究理事,无锡市老新闻工作者,记者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研究会顾问,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常事务理事。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配图的专业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顶尖水准的。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一些图册,只是简单地将漂亮的照片堆砌在一起,而是每一张配图都像是精心挑选的“物证”,服务于紧随其后的文字论述。特别是书中关于“成型技法”的部分,那些不同角度、不同清晰度的实拍图,清晰地展示了打泥片、镶接、明针修饰等关键步骤中泥料的受力状态和工具的运用痕迹,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身手工技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作者在描述工序时,很少使用模糊的形容词,而是用精确的动词和细节描述,使得读者在脑海中能清晰地构建出制壶的全过程,甚至能“听见”泥片刮擦的声音。这种极高的图像与文字的耦合度,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技艺的视觉化教学,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和动手欲。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逻辑性极强,但又不是那种僵硬的线性排列。它似乎是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入手,逐步收敛到微观的制作工艺和鉴赏细节。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紫砂文化圈层”的划分和解析,这部分内容极为犀利而透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名家”和“非名家”,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制壶群体是如何在审美取向上产生分流和碰撞的,以及这种文化差异是如何体现在壶的款识和风格上的。读到这部分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观察着制壶艺术如何在文人雅集、民间需求和时代风尚的拉扯中不断自我革新。这种超越了单纯的器物介绍,直抵文化肌理的分析,为我理解紫砂壶的价值体系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朴素的壶,其价值却远超那些雕琢繁复的作品,一切都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认同和时代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用“如行云流水,又似山间清泉”来形容,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老学究式的刻板说教,转而采取了一种更具亲和力和叙事性的笔调。初翻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技术层面,但很快就被作者对紫砂“意境”的捕捉能力所折服。它不像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老茶人,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关于紫砂壶的“脾气秉性”。书中对于“壶性”的论述尤为精妙,如何判断一把壶是否“养得开”,如何通过泡茶来感知泥料的呼吸变化,这些经验之谈被作者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中,读来不觉枯燥,反倒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关于紫砂壶“气度”的讨论,作者似乎找到了连接材质、工艺和人文精神的那个微妙支点,让人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情感共鸣的角度去审视手中的茶具,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盛水的容器,而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艺术品,承载着使用者的日常与心境。这种将技术性知识融入人文情怀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知识吸收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仿佛能让人立刻联想到泥土的芬芳和陶工双手留下的温度。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那种温润的米白色纸张,使得即便是黑白照片也显得层次分明。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紫砂泥料变化的细致描绘,那些关于“紫砂之魂”的论述,并非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穿插着历史掌故和制壶名家的轶事,读起来引人入胜。比如,书中对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茶壶形制审美倾向的分析,就非常独到,它不仅仅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当时社会思潮如何渗透到日常饮茶器具的造型哲学中,这一点深度,是市面上许多泛泛之谈的茶具书籍难以企及的。此外,对于一些标志性器型的演变脉络,作者似乎有着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每一条曲线、每一个细节的改变,背后都有着扎实的文献佐证和实物比对,这种严谨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不言而喻,即便是资深的藏家,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认知点,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细读,感受那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文化厚度。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克制”与“包容”。在介绍紫砂壶的价值评估时,作者处理得极为老到,既没有陷入盲目推崇某一代工匠的窠臼,也没有对市场上的浮躁现象进行过度的道德批判。它提供的是一套基于历史、工艺和审美共识的评估框架,鼓励读者建立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书中对于不同泥料在数十年后会呈现出的“包浆”变化,那些细微的、难以言喻的色彩渐变和光泽提升,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进行了描摹,让人在感叹自然造化之力的同时,也更珍惜手中每一把壶的“成长”过程。这种不急不躁、鼓励慢品细察的阅读体验,与紫砂养壶的哲学是高度契合的,它教会人们的不仅是“如何看壶”,更是“如何对待时间与器物”的态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品茶、对生活的美学追求,都有了一层更深沉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