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明清史学*一人孟森、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历史从未这样清晰过;
吕思勉《断代四史》、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四位史学家之作;
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四位史学大家影响深远,吕思勉的学生包括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邓之诚门生弟子三千,谭其骧、侯仁之、余英时、周汝昌出其门下;孟森孤峰独出,不仅商鸿逵、吴相湘、郑天挺、王钟翰等亲身受教,黄仁宇、当年明月亦受其遗泽;蒋廷黻作为南开史学的缔造者和清华史学的改革者,学生何炳棣、夏鼐、郭廷以、费正清都成一代大家。
本套《中国大历史》,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一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和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八部著作编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称该历史时期卓著之作,八部断代史组成了代表现代史学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旗帜鲜明地主张“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不仅将学术成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四位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点展示出来。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通过这套著作,以收读者能够从历史知识的传统教育当中解脱,学习和煅铸自己的史学观点的裨益。
吕思勉(1884—1957),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 岁入县学,18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学堂,负笈从学的就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蔚为一代史学宗师,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断代四史,及《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等。
邓之诚(1887—1960),
字文如,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先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毕业后,担任《滇报》编辑。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以潜心教学著书为终生职志。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其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周汝昌、侯仁之等。
一生治学严谨,博闻强识,著述甚丰,代表著作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编》《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孟森(1868-1937),
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1914年,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
孟森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
蒋廷黻(1895-1965),
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guo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大的成就,被视为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主要代表著作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选辑》(上、中)《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国近代史》等。
《中国大历史——先秦史》
《中国大历史——秦汉史》
《中国大历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
《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史》(上、下册)
《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
《中国大历史——明史讲义》
《中国大历史——清史讲义》
《中国大历史——中国近代史》
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此中的缘故是很复杂的。,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因此商业也不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品。我们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他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做买卖,藉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做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那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我国官吏不愿过问,那就是说,自动的放弃境内的法权。譬如,乾隆十九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中国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受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外人初对于我们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然而觉得既是中国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十八世纪末年(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外人的态度就慢慢的变了。这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大部分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里。在广州的外人之中,英国已占领了领袖地位。英国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起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的变为机械制造,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紧要。中国对通商的限制,英国认为不利于英国的商业发展。同时英国在印度已战胜了法国,印度半岛全入了英国的掌握。以后再往东亚发展也就更容易了,因为有了印度作发展的根据地。
当时欧洲人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的开明君主看。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做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三年(乾隆五十七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如果英国趁机派使来贺寿,那就能得着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广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祝寿。于是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Lord Macartney)为全权特使来华。
马戛尔尼使节的预备是很费苦心的。特使乘坐头等兵船,并带卫队。送乾隆的礼物都是英国上等的出品,用意不外要中国知道英国是个富强而且文明的国家。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优之礼款待之;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了。
十八世纪末年和十九世纪初年,欧洲正闹法兰西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英国无暇顾及远东商业的发展。等到战事完了,英国遂派第二次的使节来华,其目的大致与次同。但是嘉庆给英使的待遇远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败,并且私人对我的感情也不好。
英国有了这两次的失败,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倘若大胆的踏进大世界的生活,我们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们就不能与列强竞争。但是我们有与外人并驾齐驱的人力物力,只要我们有此决心,我们可以在十九世纪的大世界上得着更光荣的地位。我们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中国大历史》这本书的整体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将中国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了分册。这种编排方式,既保证了历史的连贯性,又突出了每个时期独有的主题。比如,在叙述先秦时期时,作者特别侧重于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在讲到汉唐时期,则更加强调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拓展以及对外交流的繁盛。这种分层叙述,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而且,作者在每一册的开头,都会对该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一个宏观的概述,为接下来的具体论述打下基础。这种“总-分”的结构,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够快速建立起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整体认知。
评分《中国大历史》中的明清史讲义部分,绝对是亮点之一。作者对明朝建立初期的政治格局,以及君主专制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化,有着非常透彻的分析。他对明朝中后期的党争、宦官干政等问题,并非简单地进行批判,而是试图从制度、权力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去解释。这种冷静客观的态度,使得我对明朝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转到清朝部分,作者对清朝的统一、制度建设,以及其面临的内外挑战,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清朝初期“康乾盛世”的解读,既看到了其辉煌成就,也指出了其潜在的危机。而在后期,作者对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近代化尝试的描写,也充满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叙述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阵痛、挣扎以及觉醒的过程。读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明清是中国历史的“衰落期”,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充满活力的历史断面。
评分《中国大历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解读,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作者在贯穿全书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以及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选择。他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看作是一系列的王朝更迭,而是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启示。例如,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不仅展现了其历史演变的轨迹,也揭示了其内在的优劣势,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探讨,更是深入人心,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韧性与创造力。读完这部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中国大历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通过阅读这部巨著,我得以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看到了各个时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发展性。我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朝代的叙述,而是能够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作者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中国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世界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观,对于我理解当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部书,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信心。
评分《中国大历史》在史料运用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史籍,还穿插了一些出土文物、考古发现的资料,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和可信。例如,在讲到先秦时期的青铜文明时,他会引用《左传》的记载,同时也会提及一些重要墓葬出土的器物,通过对器物上铭文的解读,来佐证历史事件。这种多方面的史料运用,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而且,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时,也展现了严谨的态度,他会列举不同的史学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给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种单一的说法。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史精神,是我非常欣赏的。
评分对于《中国大历史》的宋辽金夏元史部分,我可以说收获颇丰。作者在处理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时,展现了极高的驾驭能力。他没有被多民族政权的交织所迷惑,而是清晰地梳理出了各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对辽、宋、金之间那种既有战争又有交流的复杂局面,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他既展现了辽、金等北方民族在军事上的强大,也揭示了他们在文化上受到的汉族文化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同样,对南宋政权的描写,也不仅仅是强调其军事上的弱势,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独特成就。比如,我对书中关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市民文化的兴起等内容的描写印象深刻,这与许多史书中常有的“积贫积弱”的定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对元朝灭宋的进程,以及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也进行了客观的呈现,既不回避其外来统治的性质,也看到了其对东西方交流的促进作用。
评分《中国大历史》的图文并茂,也是其一大特色。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地图、文物图片、人物画像等,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例如,在讲述某个战役时,配有详细的战役地图,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战场的地形和兵力部署。在介绍某个朝代的文化成就时,会配有精美的绘画、书法、建筑等图片,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魅力。这些图文并茂的内容,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尤其是在阅读有关古代科技、艺术、城市规划等章节时,这些图片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们为我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中国大历史》(全套10册)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如同浩渺的星河,每一册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初次捧起它,便被其博大精深所震撼。我尤其钟爱的是关于先秦时期的论述,作者对那个百家争鸣、思想迸发的时代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到各个诸侯国的兴衰更迭,都仿佛跃然纸上。那种对历史事件的考据之严谨,对人物命运的剖析之深刻,让我不禁为之折服。例如,在讲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章节,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战争的胜败,而是深入探讨了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经济驱动以及文化影响。他对“礼乐崩坏”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制度层面的描述,更是触及到了社会结构的深层变迁。读到之处,我仿佛能听到战鼓的擂鸣,看到诸侯们在沙场上的叱咤风云,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怀。
评分《中国大历史》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还在于作者的叙事风格。他没有使用枯燥乏味的学术语言,而是以一种生动、流畅的方式进行叙述,仿佛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善于捕捉历史事件中的戏剧性冲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比如,在描写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他不仅仅强调战争的残酷,还着重描绘了秦始皇在统一后的政治改革、思想控制以及宏大的工程建设,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既有雄才大略又有残酷手段的复杂形象。在描写唐朝盛世时,他更是用笔墨勾勒出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画面。这种故事化的叙事,让历史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也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和记住。
评分《中国大历史》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可以说是作者的强项。作者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其深远影响的分析,让我对这段屈辱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将战争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探讨了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被动与主动。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起义或叛乱,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分析其革命性与局限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叙述,他既肯定了其推翻帝制的历史功绩,也深刻剖析了其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原因。他对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及共产党崛起的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与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