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力作再版,85岁写作,93岁出版,被誉为“西方博雅传统的新杰作”
书名: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见识丛书14)
定价:128.00元
作者:雅克巴尔赞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1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4581
"★30岁构思,55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文化史经典之作全新再版,详细审校和修订,排版和纸张更佳。
★一册在手,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广;思想,论点独特,融会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充满了睿智而理性的论述,渊博而深厚的知识。
★荣获2000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评论界誉为“西方博雅传统的新杰作”。“只有博学多才的巴尔赞才能写出的传世巨著”,《纽约时报书评》言简意赅地评论本书:不多说了,本书太棒了。
★华人学者撰文盛赞: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结晶。夏志清、李欧梵、梁文道、甘阳和张闳等华人学者和作家盛情推荐。
★畅销全球的文化史经典。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14周名列前茅;亚马逊五星强力推荐;邦诺书店Top10推荐;每月之书俱乐部选书。在亚洲,入选台湾诚品书店“年度之重量出版”和博客来书店“年度百大人文类畅销书”。
★《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欧美近百家媒体一致推荐。
"
"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雅克·巴尔赞就萌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头,但被一位长者劝阻了。那位长者认为,这位年轻人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建议他把写作计划推迟到80岁之后。
巴尔赞听从并且履行了那位长者的意见,在自己85岁的时候,才开始文化史写作。此时的巴尔赞早已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了。
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结束的那一年,巴尔赞的文化史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书出版。
这一年,他93岁。
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五百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的革命”——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为标志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
"
"作者的话
序言 从目前的关切到本书的题材
部分 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玻意耳的“无形的学院”
四分五裂的西方
新生活
典雅文字
“艺术家”的诞生
横断面:1540年前后马德里所见
乌托邦主义者
史诗与喜剧,抒情诗与音乐,批评家与公众
横断面:1650年前后威尼斯所见
无形的学院
第二部分 从凡尔赛的沼泽、沙地到网球场
君主制革命
有民主精神的清教徒
规范的统治
横断面:1715年前后伦敦所见
奢华的景象
百科全书的世纪
横断面:1790年前后魏玛所见
被遗忘的大军
第三部分 从《浮士德》部到《走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
灵与智的结合
横断面:1830年前后巴黎所见
议会之母
事物驾驭人类
横断面:1895年前后芝加哥所见
精力的巅峰
立体主义十年
第四部分 从“大幻想”到“西方文明不能要”
大幻想
作为预言家和小丑的艺术家
拥抱荒诞
大众生活和年代
"
"雅克·巴尔赞是美国历史学家,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07年生于法国,1920年随父抵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读历史与法律。毕业后,从1927年至197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历任塞思·洛历史学、教务长和院长,其学生包括“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他是英国艺术学会会员,并且曾两度担任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主席。他一生致力于推行大学通识教育,把欧洲的博雅文化传统引入美国,对推动美国现代的通识教育贡献极大。
巴尔赞在众多领域建树颇丰,一生著作等身,出版有30余部著作,涉猎的内容包括历史学、哲学、科学、文学、音乐和艺术。他曾两度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批评家金奖,也因博学多才以及那种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拥有的禀赋,被誉为“文艺复兴人”。
巴尔赞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学院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美国的公共知识生活,长期为《哈泼斯》《新共和》等众多杂志撰稿,是西方公认的“值得珍惜的知识分子”。直至今天,他对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的诸多思考,仍起着深远的影响。
2012年,巴尔赞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去世,享年104岁。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竞相发掘他留给后人大量精神遗产。
"
"巴尔赞笔耕不辍,以潇洒而清澈的文笔和精心设置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宏伟的故事。——《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对五个世纪以来文明的文化退却的精彩研究。——美国作家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巴尔赞为的历史注入了鲜亮的色彩,用画笔重新给脱落的壁画赋予了生机。——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我相当肯定,本书显然会成为经典之作。——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一场引人注目、举足轻重的探索……巴尔赞以其精湛的技巧完成了一项杰出的工作。完整的叙事中充满了愉悦和趣味,他将欧洲历史的千丝万缕编织成一幅宏伟的画卷,各个国家和多个学科靡不涵括其中。——英国历史学家丽莎·贾丁(Lisa Jardine),《独立报》(Independent)
巴尔赞创作了一本令人嫉妒的经典之作,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的西方文明尽收眼底……读来赏心悦目,而且极富教益。——英国历史学家罗伊·波特(Roy Porter),《泰晤士报》(The Times)
一颗宽广的心灵所创作出来的厚重之作,西方博雅传统的新杰作——此种大手笔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平庸无聊的世纪获得一两年的愉悦时光,甚至彻底终结这种无聊平庸。——英国记者、政治家乔治·瓦尔登(George Walden),《伦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巴尔赞纵览过去五百年的宗教、政治、文学、音乐、艺术和人物,这本书毫无疑问是热爱思考之人有史以来不可或缺的枕边书。——英国古典学家彼得·格林(Peter Green),《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个人在一生的时间里能读到几本的好作品呢?本书显然位列其中。——《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不多说了,本书太棒了。——《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作者的话
20世纪即将结束。进一步深究后,还会看到西方过去500年的文化也将同时终结。有鉴于此,我认为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应该依次回顾一遍我们这半个千年来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
我还可以借此机会为感兴趣的后代描述目前衰落中某些我亲见亲历,但也许未被世人注意的方面,并说明它们同那些广为人知的衰落现象的联系。不过,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内容:这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喜欢阅读和了解艺术与思想、礼仪、道德与宗教以及这些方面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人。我揣想,这样的读者喜欢有选择的批评性论述,不喜欢不置可否的大而全的叙述。再进一步揣测他们的喜好,并且为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尽量以口语的方式来写,只偶尔流露一点儿学究气。
本书与所知的一些出色历史著述有所不同,它涵盖的时间包括现在,所以我特别花了心思来安排书中各部分的次序。联系在文化史中至为重要,因为文化是一张由许多条线织成的网;没有哪条线是独立存在的,也没有哪条线是在一个确切的日期,比如战争爆发或政权交替这类事件发生的日期,被一下子切断的。通常被称为标志着新思想问世或文化方向改变的事件只不过是突出的标杆,而非界墙。在书中,我对这类事件时有描述,但各部分的划分并不取决于它们。各章节的划分是在重新思考过去,辨别出了清晰的格式后自然产生的。它们由四场大革命所框定——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些革命彼此间隔大约100年,它们的目标和理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
在撰写此书期间,朋友和同事们常常问我花了多少时间准备。对此我只能回答:我的一生。我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不同的时代和人物。在研究中,我发现了意外的新天地,得出了与一系列定论相左的结论。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重温了我发表的著作后,我看到可以把我的发现串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这里面介绍了原来湮没在历史中值得了解的人物,也描述了已知人物的新特征,并对人们熟悉的观点,尤其是对关于我们今天的成就和麻烦的历史来源的流行见解进行了重新评价。
我不期望读者会十分满意。谁也不愿意听到自己长期信奉的观点受到质疑,更不用说找出理由来为一条曾经被奉行而现在却受到普遍谴责的原则或政策开脱——比如君权神授或宗教迫害。在我们这个如此宽容、开通,而且意识形态如此厌恶暴力的时代中,如果想说明16或17世纪的时代特征有其道理,一定会触怒正直的人们。然而,如若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我们对现代思想和道德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我并不赞成君主统治,也不赞成迫害他人或任何其他应该已被摒弃的恶行。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表示,我没有从流于现行的偏见。在争取达到历史学家的超然和同情的努力中,对付我自己的偏见就够我忙的了。如果像兰克所说的,每个时代在上帝眼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么在人(作者注:“人”在全书中指任一性别的人,除非上下文表明它指的是第二种意思,即男人。使用此种措辞的学术原因在第82~85页中作了说明。)的眼中它至少应当得到同情。
超然不一定意味着客观。每个观察家都有某种方式的偏见,这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对偏见无法警惕,或者说所有偏见都造成同等程度的歪曲,或者说刻意控制偏见与对其大肆宣扬同样糟糕。比方说对艺术,发现自己的盲点就做到了“客观”,这是超然的步。第二步是避免贬低那些无法引起自己共鸣的东西。然后还应把他人经研究做出的判断宣告于世。
因为我认为我们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事件和人物与以前人们所认识的不同,所以我必须偶尔以我自己的名义发表意见并提出理由说明我为何持不同看法。我希望这样文责自负不会使一些评论家因此把本书定为“一本固执己见的书”。我要问,哪本值得一读的书不是如此?如果亨利·亚当斯只是对吉本随声附和,亦步亦趋的话,我们也不会珍视他的作品了。
关于己见这个问题,威廉·詹姆斯思考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家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对世界的转述,而是对世界的看法。同样,史学家提出的是对过去的看法。好的历史著作不仅合理可信,而且有无可争辩的事实做坚实的基础。事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事实的选择和组合却因人而异。看法就是通过排列事实的格式和其中的寓意来传达的。所有历史学家也正是以此种方式来补充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多读几位不同史学家的著作就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历史的错综复杂。要想绝对准确无误地知道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恐怕只能求诸上帝了。
谈到寓意,需要在此说明一下书中使用的手法和符号。先说页侧引语的作用,这些引语是为了提供有关人物的“自我和声音”。它们就像杂志中常用的“摘句”——从文章中摘出来以吸引读者的句子。本书中用的不是“摘句”而是“补句”。插入引语而不加介绍是为了缩短篇幅,不用通常的“像伊拉斯谟给亨利八世的信中所说”、“马克·吐温谈到圣女贞德时说”这类字眼,否则引语结束时还要费笔墨收尾。我还利用这个小发明把不同的引语并列以达到对比和强调的目的。读者读完此书后会发现自己同时还欣赏了一部精辟妙语的选编。
同样为了简明起见,我用16C、17C这类字眼来指世纪(中译均作16世纪、17世纪。——编者注)。用早期、中期、晚期来更为精确地标明时间,尽量少用确切的日期,因为人物、著作和事件并非出现伊始就开始造成文化改变的。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手法是我使用的主题,即在一个时期内反复出现的思想和目标。思想在书中作了阐述,目标则寓于所叙述的事件或趋势中。以后我还会细述主题的性质和范围。
为进一步帮助读者一窥全豹,用附有数字的(<)或(>)号指示某题目初次提及或下次讨论的页数。为使读者从其他著作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启迪,我时时插入一句“参阅某某书”。这些书篇幅大多都不长。当写的是“可浏览某书”的时候,所指的是较长而值得翻阅的著作。我觉得这种参照方法要比通常在书后开列“供进一步阅读”的书单更为有用。这些书有许多不是近期出版的,但它们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丝毫不减。不像自然科学,越新越好。除了前边的一条脚注外再无其他脚注。
※
虽然我谈到本书内容时采用的是作者常用的人称口吻,但其实它是一种大协作的产物。我这一生中从他人的思想中,从阅读中,从老师那里,从和我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的谈话中获益匪浅,领悟良多;去各处的旅行开阔了我的眼界;艺术家的作品使我自孩提时期就得到智力上的磨炼,享受心灵上的愉悦。当我想到这一切的时候,这来自各方的巨大恩惠简直使我承受不起。若要把这些给我以教益的人们一一列举,名单会有电话黄页那么长。我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深深的感激之情。
机缘也是助我成书的一个因素:家庭背景、生活时代和出生地塑造和指引了我的写作;失眠和长寿这两个纯偶然的因素使得一闪即逝的见解有机会一次次重现而得以澄清确定。研究文化史的人明白他不可能全靠自己取得成功或提出卓有新意的见解。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每个思想和行为都起源于你死去了或活着的兄弟们的行为”。他这句自我警策的话坦率地说明了他作为作者所处的地位,也确定了撰写历史著作的原则。当这本《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来到我手中时,“包邮”两个字立刻给我带来了物超所值的喜悦,对于一本厚重的书籍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心的优惠。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承诺将带我穿越漫长而关键的历史时期,去探寻西方文明深层的肌理。1500年至今,这整整五百年的时间,正是西方世界经历翻天覆地变革的年代,从思想解放到技术革新,从艺术繁荣到社会转型。作者“从黎明到衰落”的表述,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文明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让我好奇他将如何解读西方文明的起伏与变迁。中信出版社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其出品的书籍通常在内容质量和学术价值上都很有保障,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点滴,从而拓宽我的视野,深化我对人类文明复杂性的认知。
评分翻开这本《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首先看到“包邮”的字样,顿时觉得物超所值,这对于喜欢囤书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直指其核心内容,即对1500年至今西方社会文化变迁的全面梳理。这个时间跨度,从文艺复兴的尾声一直延伸到我们所处的当代,涵盖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作者用“从黎明到衰落”这样一个带有历史纵深的标题,似乎预示着他对西方文明发展轨迹的独到见解,或许会探讨其辉煌的顶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隐忧。作为读者,我最期待的便是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西方人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构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中信出版社向来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高质量的内容著称,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都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西方文明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多姿多彩的面貌,并从中汲取智慧,反思人类文明的共同命运。
评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的扉页,中信出版社的标识映入眼帘,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这本书的定价,尤其“包邮”的字样,在这种厚重的学术性读物中显得格外亲切,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份实在的便利。我一直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1500年这个时间节点之后,世界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黎明到衰落”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引人深思的张力,仿佛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叙事。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这个时间跨度足以容纳无数的变革、冲突与创新。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文艺复兴的余晖,经历宗教改革的阵痛,感受启蒙运动的光辉,见证工业革命的狂潮,直面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直至现代社会的多重挑战。这本书的规模看起来相当可观,这暗示着作者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梳理,而非浅尝辄止的表面介绍。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西方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构建社会、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理解生命意义的答案,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化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知。
评分刚拿到这本《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包邮”的字样,这对于爱书之人而言,无疑是一份实实在在的优惠。我一直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轨迹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1500年之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孕育了无数的思想变革和文化创新。“从黎明到衰落”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哲思,仿佛预示着作者将带领读者审视西方文明在五百年间如何走向繁荣,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书的副标题“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西方人在不同时代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以及他们所崇尚的价值和信仰的答案。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一向以其严谨的学术性和较高的可读性著称,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我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思考,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首先是其“包邮”的吸引力,这在购买大部头书籍时无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福利。而“见识丛书”这个系列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提升认知、开阔眼界的承诺。1500年至今,整整五百年的西方文化生活,这个跨度足以让人充满期待,它涵盖了西方文明发展史上最关键的几个世纪,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再到当今世界。作者想要勾勒的“从黎明到衰落”,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好奇他将如何解读西方文明的起伏跌宕。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机构,其出品的书籍往往在内容质量和装帧设计上都有较高的水准,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它在思想、艺术、哲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又受到哪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影响。我想知道,那些被我们熟知的西方文化符号,例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民主制度,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西方文明生命周期的宏大史诗,等待着我去细细品读。
评分这本书,书名《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特别是“包邮”二字,对于我这样热衷于购书但又有些预算考量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惊喜。而“见识丛书”系列,本身就暗示着这是一部旨在拓宽读者视野、增加阅历的读物。1500年至今,这五百年恰好是西方文明发生巨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古典时代的余韵到现代社会的多元思潮,期间的文化变迁无疑是复杂而精彩的。作者用“从黎明到衰落”这样一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表述,似乎预示着一种对文明兴衰周期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西方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思想观念的演变、艺术形式的革新、科学技术的突破、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中信出版社的出品,通常意味着内容的质量和深度都有保障,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那些塑造了西方乃至世界格局的思想力量和文化基因,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被命名为《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开篇就以“包邮”二字传递出一种贴心的信息,对于一本内容厚重的书籍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购书条件。而“见识丛书”的系列标识,则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旨在增长见闻、开阔视野的读物。1500年至今,这跨越五个世纪的西方文化生活,无疑是一段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历史画卷。作者“从黎明到衰落”的表述,更是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对文明发展轨迹的深刻反思,或许包含了对西方文明兴衰的独特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西方社会在不同时期,人们在思想、艺术、哲学、宗教、科技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演变。中信出版社一贯的高品质出版水准,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严谨性和可读性充满信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理解西方文化根源的钥匙,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共通性,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刚拿到这本《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就被它厚重的篇幅和清晰的定价(包邮的字样也让我心里暖暖的)吸引了。封面设计相当大气,虽然是丛书系列,但单独拿出来也很有收藏价值。作为一名历史和文化爱好者,我对西方自1500年以来的发展一直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生活方式的文化变迁。这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承诺了跨越漫长而关键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从文艺复兴晚期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重要转折点。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叙述,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肌理的探索,它或许会为我解答许多关于西方社会思想、艺术、科学、宗教甚至日常生活的根源性问题。这本书的出版社是中信出版社,这个名字在国内也颇具分量,通常意味着其出版物的严谨性和深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可能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辉煌或挣扎的时代,理解那些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深层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普通民众的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评分收到这本《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首先让我注意到的是“包邮”的字样,这对于一本厚重的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份贴心的优惠。这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直接点明了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入的文化探讨。1500年至今,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西方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从文艺复兴的鼎盛到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元,其间的文化演进脉络无疑是令人着迷的。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明,就必须深入其文化生活,而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此而生。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经济的宏大叙事,更是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艺术追求以及社会风尚的变迁。作者“从黎明到衰落”的表述,更是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历史的哲学思考,它或许会引导我们去反思文明的兴衰规律,以及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辉煌与挑战。中信出版社的品牌效应,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严谨性和可读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我穿梭于五百年的西方文化长河中,感受那些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思想火花,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启迪。
评分拿到这本《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包邮”的字样,这无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福利,让我对这次购书体验更加满意。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直接点明了其核心研究范畴,即对1500年至今西方社会文化演进的系统性梳理。我一直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抱有浓厚的兴趣,而1500年这个时间节点,正是西方世界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从地理大发现到启蒙运动,再到工业革命,这些都深刻地塑造了其文化面貌。“从黎明到衰落”这样一个充满历史纵深感的标题,则预示着作者可能在宏观层面探讨西方文明的起伏与变迁。中信出版社的品牌,在国内出版界具有良好的声誉,这让我对该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内容深度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些历史场景,理解西方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西方文明的特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