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艺术总论/1
第*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3
第*节艺术的本质/3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9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24
第*节中外艺术史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24
第二节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34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40
第*节艺术的社会功能/40
第二节艺术教育/49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57
第*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57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60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65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73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81
中编艺术种类/89
第五章实用艺术/91
第*节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91
第二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104
第三节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109
第六章造型艺术/122
第*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122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140
第三节中外造型艺术精品赏析/148
第七章表情艺术/174
第*节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174
第二节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184
第三节中外表情艺术精品赏析/193
第八章综合艺术/204
第*节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204
第二节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223
第三节中外综合艺术精品赏析/230
第九章语言艺术/261
第*节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261
第二节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269
第三节中外语言艺术精品赏析/276
下编艺术系统/291
第十章艺术创作/293
第*节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293
第二节艺术创作过程/306
第三节艺术创作心理/317
第四节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326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338
第*节艺术作品的层次/338
第二节典型和意境/352
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363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380
第*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380
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390
第三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403
第四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415
主要参考书目/420
第4版后记/422
内容简介
《艺术学概论(第4版)》是一本畅销20余年的艺术基础课教科书,内容系统丰富,既囊括了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又结合大量具体的作品,全面阐述了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流变、美学与文化特质,并且详细读解了中外28个经典艺术作品,力图以生动直观的作品分析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艺术学科的理解,提升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此次修订再版,融入了作者长期研究思考的心得体会,吸纳了靠前外近期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可用作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教科书,也可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作为参考书使用。本书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补充,全书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等 彭吉象 著彭吉象,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二批特殊津贴专家。先后7次荣获重量、省部级的科研奖或很好教学成果奖。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靠前教师”。主讲的“艺术概论”课程已于2004年被评为“重量精品课程”。先后承担了重量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广电总局部级重大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从事艺术学、影视学等学等
这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自己只是浮于表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言,为我系统地阐述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以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艺术理论流派的梳理,它们之间既有传承又有批判,展现了艺术思想的不断演进和碰撞。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超越时空,引起共鸣,也开始思考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图,更是为我的阅读增添了许多色彩,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在文字的引导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普适性,也看到了不同文化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中,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有料”的书。它的内容丰富得令人惊叹,从古代文明的艺术遗迹,到当代多元化的艺术实践,几乎涵盖了人类艺术史的方方面面。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因为内容的庞杂而显得杂乱无章。作者巧妙地将不同的主题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它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艺术实践相结合,让我对如何获得和理解审美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艺术史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创造美的指南。它让我意识到,艺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欣赏。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艺术视野,也激发了我对艺术探索的更大热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艺术的洗礼。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经熟悉或陌生的艺术作品。书中对艺术品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象征、社会功能以及情感价值。作者的论证严谨而富有逻辑,但又不失个人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创新”和“传承”的辩证思考,它让我理解到,真正的艺术创新,往往是在深厚的传承基础上的突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欣赏艺术,不仅仅是看“是什么”,更是要理解“为什么”,以及“它想表达什么”。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更开放的心灵去感受,用更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素雅,但内容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初拿到它,就被其严谨的结构和宏大的视野所吸引。书中对艺术史的梳理,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思潮、创作技法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些看似遥远抽象的艺术概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艺术脉络突然清晰起来,那些曾经难以理解的艺术作品也因此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尤其是书中关于“意义生成”的讨论,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品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构建自身认知体系的深刻反思。虽然我对艺术史的了解尚浅,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艺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路书,指引着我在艺术的海洋中航行,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并非只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之中。书中关于“媒介”和“形式”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不同媒介如何影响艺术的表达,以及形式本身所承载的意义。我以前对很多艺术形式的理解都比较片面,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它们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演变和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深刻洞察。我常常在阅读时陷入沉思,思考艺术与哲学、历史、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